06.03 放不下的知青的情懷

放不下的知青的情懷


知青,是一代人,是一種精神,一種牽掛,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文化。它在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什麼困難時,想起那段經歷,就可以讓我們看到希望,看到未來,增加了我們的勇氣。

一九七八年入學時,班裡就有多名知青,羅班長在海南八年,我們在聊天時,他給我講了一個他們農場真實的故事。

農場有一個女知青,他爸爸文革期間被批鬥,進入牛棚,她就下鄉去海南了,幾天前,海南南渡江發洪水,有一個女孩掉進河裡,她就跳下去救人,結果,女孩犧牲了,大家就把她埋在南渡江畔,就是她犧牲的地方,那個地方很偏僻。場部就準備通知她的家人。哪知,剛好就在那天,她老爸被解放了,他就來海南看他的女兒,沒想到女兒已經犧牲了。老人家一時完全呆住了,欲哭無淚,坐在女兒墳前發呆,從此他也就沉默寡言了。班長說,每年他們都會去掃墓,但來讀大學後,就不可能每年都去掃墓了,也估計找不到那個地方了。因為太偏僻,無路可走,都被荒草湮沒了。

我的親戚,在十八歲就下鄉去廣東英德種茶,每天清晨3點多就要起床到山上摘茶,那裡人煙稀少,一個大山才有幾個人,她又是女孩子,很害怕。就這樣心驚肉跳熬了幾年,還好最後想盡辦法回老家工作。

在知青年代,比較有代表意義的區域是南方的海南島,北方的北大荒。描寫南方知青生活的作品代表作是《大林莽》,作者孔捷生,北方的代表作是《今夜有暴風雪》,作者梁曉聲,還有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王小帥的三線題材電影作品,這些都是描寫知青年代的社會現象及生活。

放不下的知青的情懷


這一代人,經過多年農村勞動的歷煉,刻苦耐勞,敢擔當,有責任感。但他們目前都已白髮蒼蒼,進入老年了,大部分都退休了。電影《芳華》,就是寫那代人的故事,她勾起了大叔大嬸們對蹉跎歲月的回憶。他們嘆人生,珍惜現在,影響並教導下一代,他們以文字,影視,音樂等方式去抒發,表達他們的往事,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愛情,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他們對事物的包容,對家庭,社會的責任。他們內心的世界,就是知青的文化,也是一種精神。

時間就是一條長河,大浪淘沙,也撫平了歲月的痕跡,心靈的創傷,但永遠抹不去知青的情結。他們目前仍在發揮餘熱,就是給兒女當保姆,做家務,帶孫子。文娛活動也就是以廣場舞為主,他們晚上聚在廣場唱懷舊的歌曲,跳舞,那是他們的精神家園,他們變得年輕了,因為大家都是海南南渡江邊的場友,英德茶場的戰友,北大荒的農友,大興安嶺的隊友,天南海北一家人,同握鋤頭開山造田,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同一首歌,同乘一列綠皮車到邊疆。撒下五湖四海的種,長出天南地北的苗。他們紮根,奮鬥,成長,直到長成參天大樹併成為國家的棟樑。平時他們也參加旅行團曬曬照片,自駕旅遊,但他們不能生病,因為病不起,醫藥費太貴了。他們看問題很有深度,心態都比較好,也比較包容,也看得開。

對於過去,他們是在回憶,尋找那年青春歲月的感覺,那是他們一生難忘的知青情節,尤其是聚會時,又是當年的那群少男少女,大家彼此在蒼蒼白髮,滿臉皺紋的容顏下,努力回憶起當年紅男綠女的花兒與少年。唉,芳華已退,往事也隨風,只有那酸甜苦辣的記憶,深刻心中,揮之不去。

對於現在,他們樂觀的生活每一天,生活的壓力,對他們說來,已是一種常態,因為有了上山下鄉的經歷,也顯得平常,健康快活度晚年,再弄點自己比較喜歡的東西,比如攝影,旅遊,書畫,音樂,修佛等等,這是因為老年以前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其他愛好,而現在退休了,沒事可幹了,多少就有點時間靜下來去想一些事情,悟一些道理,搞搞自己喜歡的東西。

對於明天,他們也不會去想得太多,畢竟老了,基本也沒什麼特別突出的前途了,當然,少數特別厲害的人物除外,身體與心態就是最重要的。

最美不過夕陽紅。。。。

放不下的知青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