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放不下的知青的情怀

放不下的知青的情怀


知青,是一代人,是一种精神,一种牵挂,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文化。它在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什么困难时,想起那段经历,就可以让我们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增加了我们的勇气。

一九七八年入学时,班里就有多名知青,罗班长在海南八年,我们在聊天时,他给我讲了一个他们农场真实的故事。

农场有一个女知青,他爸爸文革期间被批斗,进入牛棚,她就下乡去海南了,几天前,海南南渡江发洪水,有一个女孩掉进河里,她就跳下去救人,结果,女孩牺牲了,大家就把她埋在南渡江畔,就是她牺牲的地方,那个地方很偏僻。场部就准备通知她的家人。哪知,刚好就在那天,她老爸被解放了,他就来海南看他的女儿,没想到女儿已经牺牲了。老人家一时完全呆住了,欲哭无泪,坐在女儿坟前发呆,从此他也就沉默寡言了。班长说,每年他们都会去扫墓,但来读大学后,就不可能每年都去扫墓了,也估计找不到那个地方了。因为太偏僻,无路可走,都被荒草湮没了。

我的亲戚,在十八岁就下乡去广东英德种茶,每天清晨3点多就要起床到山上摘茶,那里人烟稀少,一个大山才有几个人,她又是女孩子,很害怕。就这样心惊肉跳熬了几年,还好最后想尽办法回老家工作。

在知青年代,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区域是南方的海南岛,北方的北大荒。描写南方知青生活的作品代表作是《大林莽》,作者孔捷生,北方的代表作是《今夜有暴风雪》,作者梁晓声,还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王小帅的三线题材电影作品,这些都是描写知青年代的社会现象及生活。

放不下的知青的情怀


这一代人,经过多年农村劳动的历炼,刻苦耐劳,敢担当,有责任感。但他们目前都已白发苍苍,进入老年了,大部分都退休了。电影《芳华》,就是写那代人的故事,她勾起了大叔大婶们对蹉跎岁月的回忆。他们叹人生,珍惜现在,影响并教导下一代,他们以文字,影视,音乐等方式去抒发,表达他们的往事,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爱情,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他们对事物的包容,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他们内心的世界,就是知青的文化,也是一种精神。

时间就是一条长河,大浪淘沙,也抚平了岁月的痕迹,心灵的创伤,但永远抹不去知青的情结。他们目前仍在发挥余热,就是给儿女当保姆,做家务,带孙子。文娱活动也就是以广场舞为主,他们晚上聚在广场唱怀旧的歌曲,跳舞,那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变得年轻了,因为大家都是海南南渡江边的场友,英德茶场的战友,北大荒的农友,大兴安岭的队友,天南海北一家人,同握锄头开山造田,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同一首歌,同乘一列绿皮车到边疆。撒下五湖四海的种,长出天南地北的苗。他们扎根,奋斗,成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并成为国家的栋梁。平时他们也参加旅行团晒晒照片,自驾旅游,但他们不能生病,因为病不起,医药费太贵了。他们看问题很有深度,心态都比较好,也比较包容,也看得开。

对于过去,他们是在回忆,寻找那年青春岁月的感觉,那是他们一生难忘的知青情节,尤其是聚会时,又是当年的那群少男少女,大家彼此在苍苍白发,满脸皱纹的容颜下,努力回忆起当年红男绿女的花儿与少年。唉,芳华已退,往事也随风,只有那酸甜苦辣的记忆,深刻心中,挥之不去。

对于现在,他们乐观的生活每一天,生活的压力,对他们说来,已是一种常态,因为有了上山下乡的经历,也显得平常,健康快活度晚年,再弄点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比如摄影,旅游,书画,音乐,修佛等等,这是因为老年以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其他爱好,而现在退休了,没事可干了,多少就有点时间静下来去想一些事情,悟一些道理,搞搞自己喜欢的东西。

对于明天,他们也不会去想得太多,毕竟老了,基本也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前途了,当然,少数特别厉害的人物除外,身体与心态就是最重要的。

最美不过夕阳红。。。。

放不下的知青的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