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要撐住,不能倒下”——從一家服裝廠看中小微企業如何與疫情“抗爭”

新華社貴陽3月6日電(記者李春惠 李凡)隨著疫情的發展變化,很多企業遇到了生存困境。尤其是一些回鄉創業人員,他們開辦的企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疫情防控期間面臨從生產到銷售多環節的困難挑戰。

記者近日走進一家由返鄉務工人員創辦的企業,一起來看這家企業是如何經多方幫扶和奮起自救,最終戰勝困難復工復產的。

“本地人信任他”

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經開區的貴州雨林服飾貿易有限公司廠房門口,傳出一陣機器的轟鳴聲,七八十臺縫紉機正在工作。記者走進一樓廠房,穿過一排排縫紉機,來到一名婦女身邊,她正俯在縫紉機板上,弓著腰,不停地來回踩著踏板。

她叫吳代菊,是玉屏縣朱家場鎮魚塘村人,在這裡做縫紉工每月工資4000多元,在當地,這已算是較高的收入了。“過完年就盼著回廠,2月21日廠裡通知復工,當天就回來了。”說完,吳代菊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忙碌起來。

二樓的廠房有二十來個工人,他們坐在長條椅上,剪線頭,釘釦子。疫情防控期間,為做好安全生產,公司對員工進行了多次防疫培訓,生產設備每天要做消毒處理,員工按要求佩戴口罩,一天兩次體溫測量。“公司每天給我們發放口罩,進門出門都要消毒和安全掃碼,我們也感到放心。”岑鞏縣大有鎮大有村村民劉澤瓊說。

“要撑住,不能倒下”——从一家服装厂看中小微企业如何与疫情“抗争”

↑貴州雨林服飾貿易有限公司在舉行每日的安全生產例會。新華社記者 李凡 攝

企業負責人吳明斌說,員工及時到崗是復工復產關鍵因素之一。員工很支持,已有近百名員工到崗,他們大部分是附近農民,包括幾十名建檔立卡貧困戶。

“企業常年有固定的工人,他們反映工資是有保障的。每當上游資金回籠慢時,他都會跟工人講清楚,偶爾工資發慢了幾天,工人也理解。”岑鞏縣人社局副局長楊純說。

“本地人相信他,一些務工人員從他身上看到希望。”岑鞏縣縣長吳昌盛說。

政府幫扶解決難題

吳明斌是岑鞏縣客樓鎮白家壩村清水塘組人,1996年跟著老鄉去廣東的服裝廠踩縫紉機,逐步成長為管理人員。2008年,他又跳槽到溫州一家服裝廠擔任生產經理,年薪約50萬。

“吃苦耐勞,經風雨,學本事,2015年,吳明斌帶著資金和技術回到老家創辦企業。”楊純介紹。

創業之初吳明斌遇到不少困難,政府針對返鄉創業農民工出臺了免廠房租金、免稅收等扶持政策。然而,突發的疫情給企業復工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記者在廠房看見,工人們戴著口罩忙著縫紉、裁剪等,車間裡聞得到淡淡的消毒液氣味。吳明斌說,“若不是經開區和縣裡及時協調,我們連一個口罩都拿不到,更無法開工。”

岑鞏縣經濟開發區商貿物流管理局副局長潘登介紹,政府發揮各部門渠道優勢,幫助返鄉創業人員解決難題,“每個科級幹部負責一個企業,與企業共同拿出計劃和措施,推進企業復工復產。”

“企業主要生產學校校服,訂單大多來自學校,有一些訂單還是政府牽線找到的。”吳明斌說。

“返鄉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疫情防控期間面臨的困難更多,當地政府部門要推一把,幫返鄉創業人渡過難關。”吳昌盛說。

“這道坎不會過不去”

由於省外交通物流仍未完全恢復、專業市場未能復市等原因,原材料進貨不暢。“不能坐著等,得努力想辦法。”吳明斌說。

“銷路倒不愁,訂單都排到了今年7月份了。愁的是原材料。”吳明斌說,原材料需要從廣州的布匹批發市場進貨,打聽到那邊要3月中旬才能開市,就算開市也要再等幾天才有原料產品。“現在庫存最多維持一週,一週後原材料進不來,就只有停工。”

吳明斌又聯繫浙江的供應商,一家供應商同意把第一批原材料發給他,條件是現金支付。但原材料價格上漲了10%至20%,吳明斌懸著的心落下半截——有原材料就好辦,可是資金又難住了他。

“學校和一些單位的訂單已完成,但受疫情影響,學校沒開學,單位沒正常上班,共有200多萬元資金無法回籠,資金壓力很大。”吳明斌說,不開工,支付管理人員工資,加上銀行利息、稅收、水電等,每月需十多萬元。開工,每月還要再增加30多萬元計件工資。

“必須開工,撐到一切正常,就好了。”吳明斌硬著頭皮籌錢,廠裡幾個管理人員私下裡把年底發的錢全拿給了他,再加上向其他朋友借的和自己的“老底”,錢已籌到大半。

“企業到了吃緊的時候,要撐住,不能倒下。”吳明斌說,“員工齊心協力,這道坎不會過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