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钱塘湖春行》中的首句算对仗吗?

《钱塘湖春行》中的首句算对仗吗?

有朋友提问:《钱塘湖春行》中的首句算对仗吗?


这个问题问得不正确,凡对仗,必须是以两句一联为单位,虽然有句内对的说法,但是并不常见。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问《钱塘湖春行》的首联是否对仗。

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律诗,而律诗的格律要求是中二联对仗,到后来放宽到只需要颈联对仗,所以在普遍创作下,一般首联不要求对仗。

不过才情高的诗人并不会被格律所限制,像我们连中二联对仗都觉得困难的时候,杜甫的《登高》不仅四联八句全部对仗,还有句内对。所以我们称《登高》是七律的模板,是难以超越的巅峰,是有条件的,可以经受住考验的,并非全凭个人喜好。

回到《钱塘湖春行》,我们来看这首诗以及首联两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其实我也用来当做写景七律举例做过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再复述。我们可以看到中二联,也就是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和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对仗的,是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标准的。

《钱塘湖春行》中的首句算对仗吗?

那么,到底如何判断两句上下联是否对仗呢?

对仗是一种严格的对偶。见字思意,“对”就是相对,而“仗”则是仪仗,在古时是指行军队伍手持兵器或者旌旗,而“对仗”就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两边的人式样和状态是一样的,让人产生整饬的感觉。

对仗于文字也是如此,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

词语对仗是指上下两句同一位置的字、词的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如“乱花”平仄为“仄平”,下联的“浅草”是“仄仄”,关键位置的平仄是相反的,而词语的性质相同,都是一个定语修饰的名词,所以,这是对仗的。同样“渐欲”和“才能”对仗,“迷”和“没”对仗,“人眼”和“马蹄”在平仄和词性上都是互为对仗的。

句式对仗

还是看这两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式对仗其实就是两个句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类似于仪仗队的排兵布阵。上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的节奏断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下句同样的是“浅草——才能——没马蹄”,都是“2——2——3”结构,保证了诗句的节奏感一致。

但是这一点其实是所有诗句最好能够保证的,因为诗本身就是讲究节奏感的韵文。我们分析一些不对仗的诗句,会发现虽然词性不对仗,但是节奏感仍然保持相同。

《钱塘湖春行》中的首句算对仗吗?

比如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明显不对仗,但是我们看节奏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结构还是一样的,这样就完整保证了上下联的吟诵一致性,带出特有的韵文美感。

所以是否对仗,最主要还是看词性和含义。平仄相对、节奏相同是所有诗句都必须保持的,不足以区分是否对仗。

说完这些,我们再来看《钱塘湖春行》的首联,是否对仗就很明显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因为首句入韵,所以平仄不完全相对,但是这并判断是否对仗的关键因素,比如《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的平仄尾字也都是平声入韵,却并不影响“二四六位置”的平仄对应。

而节奏感“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也是一致的,所以最终还是落实到词性和含义上来。很明显“孤山”是带修饰性定语的名词,而“水面”只是一个简单的表述,“孤”与“水”完全不对仗。“寺北”和“初平”,“贾亭西”和“云脚低”的词性和意思更是完全没有类比。

所以,这个首联是不对仗的。

《钱塘湖春行》中的首句算对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