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序言:

自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

初命天下學校歲貢士於京師”以後,“國子監”這一中央官學體系儼然就成了明朝的人才選拔基地。但不知為何,後來的明代宗“朱祁鈺”,卻史無前例的在明朝“國子監”中推行了一個可“納粟入監”的“例監”制度,使得“監生”總體質量大受影響。難道明代宗不想為明朝招納人才嗎?其實不是,屬實是因為當時邊關告急,偏偏明朝國庫還十分空虛,根本就湊不齊將士所需要的軍需品,故而明代宗這才迫不得已頒佈了“例監”制度,以解燃眉之急。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明朝國子監示意照片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既然國子監是“明朝官員”的選拔基地,那麼就算再缺錢,也不能對“國子監”下手吧,因為一旦推行“例監”制度,勢必就會對“國子監監生”的質量造成衝擊,可人才又是國家之棟樑,如果一個政權連最基本的人才來源都沒法保證了,那又該如何去實現富強呢?

誠然,人才對於一個政權來講,確實有著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但對於明代宗而言,那也是要分情況的,在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下,強敵這都快打到家門口了,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又能怎麼辦呢?更別提明代宗其實也並非沒有考慮到“例監”制度對“監生”質量的影響,他也是有“後手”的。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明英宗御駕親征畫像

先來講講明朝邊關形勢的嚴峻

自明正統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隨著土木之變的爆發,御駕親征的明英宗朱祁鎮也因北征“瓦剌”兵敗而被“也先”俘虜。

繼而更是被“瓦剌也先”當成了換取利益的籌碼,“擁上皇至大同”,而後更是不斷的襲擾明朝疆域,進一步攻“陷紫荊關”,明顯是有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繼而直搗京師的想法,明朝當局也因“瓦剌也先”的做法而被迫宣佈“京師戒嚴”。——《明史·景帝紀》

情勢十分危急。

如果我們按照當時的情況來分析的話,明朝確實還真的就只能是以一種防禦的姿態來面對瓦剌的侵襲。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土木之變示意插圖

畢竟早在土木之變爆發之時,由於指揮上的失誤,明朝就已經遭受了“死者數十萬”的巨大兵力損失,“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等五十二名重臣更是接連戰死。——《明史·英宗前紀》

而明英宗又是御駕親征,這也就意味著這次出征,其兵馬勢必會是明朝的精銳所在,換言之,經“土木堡”一役,明朝實則已經元氣大傷,軍事力量十分薄弱。

否則也就不會有後面“京師保衛戰”之時,“內官數百騎欲爭功,躍馬競前。陣亂,興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號呼投磚石擊寇,譁聲動天”的事件發生了,因為幾百名內官爭功就導致明軍陣型潰散,如若不是百姓自發的起身反抗,恐怕瓦剌還真有機會就這麼攻破京師。——《明史·列傳第五十八》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瓦剌軍隊示意畫像

反觀瓦剌,作為明朝時期的蒙古三大部族之一,其雖然在同年八月的“京師保衛戰”中兵敗退走,但按照其與當時明朝的另外一個勁敵“韃靼”勢不兩立的態度來看,其在瓦剌境內所保存的實力定然也少不到哪裡去。

簡而言之,明朝北方一帶的威脅依舊存在,其嚴重程度也並沒有因京師保衛戰的勝利而有所削減,就好比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此時京師保衛戰才結束不久,但瓦剌就捲土重來,“寇寧夏”,而後“三月己酉,瓦剌寇朔州”,這還沒完,沒幾天又再次襲掠了寧夏、慶陽等地。——《明史·景帝》

與此同時,南方沿海一帶的倭寇,對明朝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且其勢力影響範圍也是與日俱增,就好比後面嘉靖年間的“嘉靖倭患”。

面對如此嚴峻的邊關形勢,明代宗除了被動防禦,又還能做得了什麼呢?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明代宗朱祁鈺畫像插圖

明朝國庫空虛

除了這邊關告急的嚴峻形勢以外,明代宗朱祁鈺自登基之後其實還面臨著另外一個巨大的問題,即“國庫空虛”的問題。

這還沒算“土木之變”以及“京師保衛戰”之時陣亡將士的撫卹金,以及整修民房時所需要的鉅額花費。而據史書記載來看,早在明代宗執政之前的明英宗時期,因自然災害所導致的饑荒問題彷彿就沒有斷過。

就好比宣德十年(1435年)四月,“畿南、山東、河南、淮安蝗”;然後五月,“浙江、蘇、松荒田稅糧減除二百七十七萬餘石”,同樣因天災導致糧食減產;緊隨其後的七月,山西又遭災,明英宗又下令“免山西夏稅之半”,要知道,這可還只是宣德十年這一年。也是明英宗登基的第一年。——《明史·英宗前紀》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明英宗畫像

而且,據同年八月,明英宗下詔“減光祿寺膳夫四千七百餘人”的情況來看,顯然明英宗也意識到自然災害已經對明朝財政造成了巨大影響,故而這才想方設法的開始“節衣縮食”,以資國用。

繼而按照《明史·英宗前紀》上的記載,截至正統六年,明英宗幾乎每年都會遇到一些地區遭遇旱災、水災、或者是地震、蝗災什麼的。

明代宗繼位後同樣是如此,從正統十四年登基後就開始了不停的賑災、救濟、免災區賦稅等工作,這都是相當巨大的花費。

筆者之所以要從這些案例去描寫,屬實是因為沒找到正統、以及景泰年間的財政收支情況,但相信單憑這些案例,以及後來王安石在變法之時所指出的明朝“冗官冗兵”的現象來看,是足以證明景泰年間的財政局勢確實是不容樂觀的。

畢竟天災不斷,賦稅徵收自然也就少了,而明代宗不但得減免賦稅安撫災民,還得同時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再加上養兵的鉅額花費、官員的俸祿、朝廷的日常國用等等。國庫又怎麼能不空虛呢?恐怕能保證不虧空就已經是很不錯了。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明朝邊防將士示意畫像

明代宗推行“例監”制度,開放國子監

因此,面對這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明代宗也就只能是先想辦法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畢竟國庫是否充實,就等同於維持國家機器運轉的“汽油”是否足夠,否則軍需品不夠,邊防將士沒辦法行軍打仗;同時也沒錢賑災,勢必會讓百姓民心離散,那又該如何去治理明朝政權呢?

而且按照筆者先前提到的“瓦剌”頻繁襲擾明朝邊境地區的情況來看,顯然給明代宗改善財政問題的時間也並不充裕。

那麼勢必就不能再按照常理來出牌了,因為一旦對賦稅體系進行改革,暫且不提災情嚴重之下,這賦稅能不能收上來,單是時間上顯然就來不及,強行徵收也勢必會導致百姓更加不滿,從而使得百姓民心更加離散,甚至是發動起義,反而得不償失。

可如若“節衣縮食”的話,也只會是九牛一毛,根本就不足以滿足軍事上的需求。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監生進入國子監學習示意畫像

故而,明代宗腦洞大開,於景泰元年,也就是公元1450年,下發了一道詔書,創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例監”制度。即“以邊事孔棘”為理由,“令天下納粟納馬者入監讀書”。——《明史·選舉一》

顧名思義,百姓只要向朝廷交納一定的“糧食”或者“馬匹”,就可以進入國子監讀書,赫然是開放國子監,拿“國子監”的“監生”名額來換取邊關將士所需的“軍需用品”。

如此一來,明代宗便可以不用改革現有的政策,也不用太刻意的節衣縮食,同時還能滿足補充國庫的需求,繼而滿足邊關將士的需求,屬實是一舉多得。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再來分析下“例監製度會對監生總體質量造成衝擊”的問題,也就是“例監”制度的弊端之所在。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國子監監生”學習情境畫像插圖

“例監製度”的弊端

誠然,如若放在以往,這國子監作為“明朝官員”的選拔基地,其收錄門檻向來都是比較高的。

  • 要麼就是通過考試來“中舉”,然後以“舉人”的身份進入國子監,即“舉監”。
  • 要麼就是像筆者開頭所說的,通過讓地方上推薦,然後以“貢生”的形式進入國子監學習,也就是所謂的“貢監”。
  • 再以外就是隻有“官戶”才能享受到的“廕監”待遇了,也就是由皇帝特批的“監生”名額。這也就相當於在推行“例監”制度之前,絕大多數的監生都是有著真才實學的監生。

而“例監”制度開始推行以後,其所呈現的景象正如明朝名臣“姚夔”所說的,“太學乃育才之地,近者直省起送四十歲生員,及納草納馬者動以萬計,不勝其濫。且使天下以貨為賢,士風日陋

。”——《明史·選舉一》

顧名思義,一方面說明了這通過“納粟入監”形式進入國子監的代價並不低,另外一方面也足以證明就是因為通過“納粟入監”的監生太多,從而導致“國子監”的監生質量大受衝擊,導致士風日陋。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黃儒炳畫像示意插圖

再比如後世的萬曆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84年,明朝“黃儒炳”說了這樣一句話,“入貲者俊秀居九,學員居一,至有不解習字,無從施教者。”——《續南雍志》

意思就是十個監生裡面,只有一個是學員,剩下的九個都是“俊秀”,也就是“官民子弟”,說白了就是通過例監製度進入國子監學習的人。而且在這些“俊秀”裡面甚至還有不識字,導致老師沒辦法教學的監生。

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屬實是因為在明代宗以後,後世的明朝統治者把“例監”制度當成了“定製”來推行,故而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而反觀明代宗,其在推行之時非但對人數有所限制,“限千人止”,而且“行四年而罷”,赫然只推行了四年。——《明史·選舉一》

這也就足以證明明代宗其實是把這“例監”制度當做“權宜之計”來推行的。

如此一來,即便會因為開放國子監導致“監生質量”受到衝擊,但也基本都是處在可控範圍之內的,所以對於“明代宗”而言,這個弊端屬實算不上什麼大的弊端。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更別提“明代宗”其實還有“後手”

而這個“後手”,也就是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便已經制定好的“官員考核制度”。

大家看哈,明代宗開放國子監,讓百姓得以通過納粟入監的形式來進入國子監學習,但是普通的老百姓又有幾個能承擔的起這般巨大的花費呢?

因此,除了有錢的地主階層以及官家子弟以外,剩下的寒門士子依舊只能是繼續通過“中舉”、或者“貢士”的途徑來進入國子監學習。

這也就等同於明代宗推行“例監製度”以後,“優質監生”的數量並不會減少多少,只不過由於“納粟入監”的監生數量暴增,這才讓優質的監生在“監生總數”的佔比上呈現了縮減的景象,其實真實數量並沒有多大變化。

這也就意味著“明朝”的人才選拔體系依舊還能滿足正常的運轉,不過就是增加了一些“篩選”難度罷了。

而這個“篩選”的工作,便是由明朝的“官員考核制度”來完成,按史料記載,明朝的官員考核制度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大方向,一個是“考滿法”,另一個則是“考察法”。

畢竟,監生的最終目的,基本都是為了當官,而針對這些“例監”監生的,主要便是這個“考滿法”,誰讓這“考滿法”主要針對的就是“新任官員”呢!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明朝官員考核制度框架圖

明太祖規定,“

三年給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顧名思義,每一個新上任的官員,在任第三年都會迎來第一次“初考”,然後每三年一考,直到第九年通過最後一次“通考”以後,才算是通過了“實習期”。——《明史·選舉三》

而且這九年的期限還不能貿然更改,“必考滿始實授”,與此同時,在官員在完成考核以後,“考滿法”會對新任官員在這九年裡的表現做出一個綜合評估,“其目有三:曰稱職,曰平常,曰不稱職”。——《明史·選舉三》

表現不好的,自然是捲鋪蓋回家,表現平常的,依舊還是原來的低等職位,不會被升遷。只有表現稱職的,也就是優秀的,才能得到“升遷”的機會。

同時,在這九年的時間裡,“考察法”也並不是閒置的,而是與“考滿法”相輔相成,會從“曰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罷,曰不謹”等八個角度對官員進行全方位的考核。——《明史·選舉三》

試問,在如此嚴格的“官員考核體系”之下,那些通過“例監”進入“國子監”,且沒有真才實學的“監生”,會有機會進入到明朝真正的“政治核心”嗎?顯然機會十分渺茫,即使有,那也必定是有其“閃光點”,故而才得到了明朝統治者的欣賞。

所以,如果這麼看的話,那這“例監”制度對明代宗而言,顯然是要利大於弊的。


邊關告急,偏偏國庫還空虛?明代宗:開放國子監吧,可納粟入監

寒門士子畫像插圖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例監”制度之所以會推行,屬實是因為邊關告急,而國庫也恰好面臨著一個空虛的尷尬局勢,所以明代宗這才迫於無奈選擇了開放國子監,通過“納粟入監”的形式來完成對“國庫空虛”狀態的改善,繼而改善邊防將士軍需不足的困境。

與此同時,就像前文曾說的,“納草納馬者動以萬計”,想通過“例監”進國子監的代價並不低,但也正是由於其換取“監生”名額的“代價”並不低,所以普通的寒門士子其實並未因這個“例監”制度而受到太大的影響,依舊該怎麼學還怎麼學。

這其實也就間接的保證了國子監中的“人才數量”,要說缺憾,也只不過會在“總數佔比上”呈現出一個銳減的“假象”罷了。

再加上明朝那嚴格的“官員考核體系”的影響,導致每一個新上任的官員首先就會面臨著“考滿法”那長達九年的“實習期”考核,同時還有著“考察法”對官員德行、能力等諸多方面的考核。

從而也就進一步的保證了明朝官僚體系的正常運轉,以及人才的收錄。畢竟單是這“大浪淘沙”一般的考核體系,就足以讓那些濫竽充數之人捲鋪蓋回家了不是嗎。

所以,如果單就明代宗執政時期來講的話,顯然這“例監”制度的推行,對明代宗緩解國庫空虛之困局、保證邊防將士軍需、穩固邊防、甚至是賑災救濟,繼而穩定民心等諸多方面都是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存在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