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练拳需明四病:顶匾丢抗

“顶、匾、丢、抗”是太极拳之“病”,如不明此四种病,则不但不可能真正懂得沾、粘、连、随,而且也不明感觉认识客观的作用。

练拳需明四病:顶匾丢抗

提到推手中最重感觉灵敏和准确,微动即知,运“四两"以“拨千斤”,故顶、匾、丢、抗是大忌;初学者要知此四病,以去此四病。更重要的是把防止顶、匾、丢、抗和沾、粘、连、随结合起来,灵活地加以运用,“许”与“不许”亦有高低悟化之分;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能不丢、不顶、不匾、不抗,叫作“懂劲”功夫。

顶是“出头”:人手以刚力进击,我无柔化以应之,反拒以刚,若角抵然(也就顶牛),此谓之顶。有这个反题也就有了正题:对方运劲打来,不用强力与之正面相顶抗,而要“走”,不是消极逃走,更不是让对方打走,而是以主动的姿态去适应对方的任何动作,不顶,是不攘先,是人进我退,人刚我柔的动作;是靠触觉灵敏来化解对方的进攻动作。他进一分、我退一分,恰如其分,不多不少。退得多一点就是丢,退得少一点就是顶;退时也要走圆弧才能引进落空,化之不圆,不能引进落空,病在腰腿有顶、抗。

匾是“不及”:与人搭手,失掤劲当先之原则,不能掤圆,则被压扁,这就是陷于被动的原因之一。拳论说:“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凹和缺陷都是匾,不匾,就是饱满、圆整,也就是掤。

丢是“离开”:就是失去接触,脱离对方。与人靠手,彼手已离而我不知,此谓之丢;丢了,我的劲就断了,这就无法确切了解对方意图和动问,因而有受到对方意外打击的可能性,自己动作也失去针对性,成为妄动。不丢、也就是人走我随,是转化为进攻的准备动作。

练拳需明四病:顶匾丢抗

凭自己手臂触觉去粘对方手臂,一面粘随,一面微微送劲,迫使对方陷入不利、不稳的态势,随后可以放劲。在竞技中一旦与对方肢体接触便将他粘住,不使脱离,自己既不主动丢开对方,也不让对方逃脱,这是太极拳技击的前提和基本形式。

抗是“太过":用粘劲如失去中定主率,过刚过进,出自身范围成为以力硬抗。抗属于严重顶撞,根本不去了解客观情况,不知对方虚实变化,企图用大力抗拒对敌,成为蛮干,正中对方“四两拨千斤”、“乘人之势,用人之力”之计。

综上所述,可以用王宗岳《太极拳论》“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论断,把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以总结:沾、粘、连、随之为顺势,顶、匾、丢、抗之为病手,可以由比较而得:

(1)必须“无过",无过即为“沾”劲,过则成为"顶"病;

(2)必须“可及",可及即为“粘”劲,不及则成“匾"病;

(3)必须“随曲”,随曲即为“连”劲,不随而曲即为“丢"病;

(4)必须“就伸”,就伸即为“随”劲,伸之过早过度,即为“抗"病。

在推手的全过程中,时时要求“沾、粘、连、随"四功,克服"顶、匾、丢、抗”四病,方能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

再加概括即是:沽、粘、连、随是柔中寓刚,粘走相生,就是“贯串”;不丢、不顶、不匾、不抗是轻灵圆活,松沉匀静,必须“用意”。再合起来就是太极一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