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專欄」朱增勇:新形勢下的中國豬肉供需分析

「專欄」朱增勇:新形勢下的中國豬肉供需分析

朱增勇

注:本文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農業農村部豬肉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首席分析師朱增勇博士在“2019廣東省養豬行業協會年會暨豬業發展大會”上的報告整理而成,並經作者本人審閱。

中國豬肉供給形勢

首先簡單說一下目前大家比較關注的春節前的整個形勢。2019年11月以後豬價出現了一波小幅的回落,目前豬價已基本回落到10月中下旬的水平。從未來的供給來看,12月份以後已有多次凍肉儲備投放,其價格極具競爭力,對於後期豬價的穩定性將起著積極的作用。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當前的商品庫存還是比較豐富的。大家也可能有注意到,商品庫存從11月中下旬開始一直陸續出庫,實際上現在也仍在出庫的過程當中。

從整個生豬的供給來講,國慶節的供給局面比較緊張,是由於這批生豬為去年1月份疫情高峰期出生的仔豬,但元旦和春節前出欄的活豬是在6、7月份出生的,相對來說其成活率更高一些。所以無論從宏觀調控還是當前的庫存,以及整個的生豬和肉類供給來講,春節前豬價還有一些上漲空間,但總體上空間不大。

「專欄」朱增勇:新形勢下的中國豬肉供需分析

從過去20多年的數據來看,生豬供給在2014年達到歷史高峰,2015年以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生豬出欄量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到2018年為6.94億頭,相較高峰期下降了將近6000萬頭。

我們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推算了2019年各個季度的生豬出欄量,儘管四季度的數據還沒出來,全年出欄估計會較上年下降超過1億頭。

從不同的季度來看,2019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出欄量儘管有所下降,但是相對來說幅度比較溫和,三季度的降幅則同比超過了40%。

從不同的月份來看,受恐慌性出欄影響,1月份的生豬出欄量跟過去三年的平均水平相比是大幅增加的,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1月份的豬價還是處於比較低迷的狀態,特別是仔豬的價格降到了2012年以來的低位。

「專欄」朱增勇:新形勢下的中國豬肉供需分析

從4月份開始,整個的生豬供給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其中9月份出欄量較過去三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53%。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出欄活重。從其規律來講,其實豬價上漲當年出欄活重增加不是很明顯,反而是在後期的一兩年。實際上在2019年8月份之前,我們的出欄活重是偏低的,8月份以後由於豬價的上漲,才帶動了出欄活重增加,特別是10月份以後出現了150公斤以上的大豬。但是這種壓欄也是階段性的,它更多地還是受整個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同樣地,我們推算了2019年各個季度和月份的豬肉產量。可以看到,從7月份開始,豬肉產量較過去三年平均下降超過30%,到9月份降幅達到55%。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從8月份一直到10月份豬價出現了一輪階段性的上漲。

「專欄」朱增勇:新形勢下的中國豬肉供需分析

再來看外部的供給,也就是豬肉進口。從我們的歷史數據來看,2016年進口量達到最高的162萬噸,此後兩年隨著國內供給的恢復,進口量有所下滑,分別為122萬噸和119萬噸。2019年1-11月的豬肉進口量已經達到173萬噸,估計全年將超過190萬噸。

全球豬肉出口市場相對比較集中,主要是歐盟、北美和南美的幾個國家。2018年全球豬肉出口貿易量為845萬噸,2019年預計會達到900萬噸。到2020年,隨著包括中國和越南在內的一些國家的進口需求上升,將帶動全球豬肉出口達到近1000萬噸。

相比於出口市場,豬肉的進口市場較為分散,但這些進口市場(包括中國、墨西哥、日本、韓國、越南等)的需求相對具有剛性,我們在豬肉進口上將面臨多個國家的競爭,同時進口也面臨外部市場豬價上漲影響。

中國豬肉消費形勢

我國的人均豬肉消費量在2014年達到了42.8公斤的高位,後期隨著禽肉和牛羊肉產能以及肉類進口的增加,消費結構在逐漸發生變化。即便是沒有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我們的豬肉消費也已經進入了一個平臺期。

「專欄」朱增勇:新形勢下的中國豬肉供需分析

我們可以看一下跟我們相似的一些地區和國家的肉類消費結構變化情況。如中國臺灣在1992年人均GDP達到了1萬美元,基本接近於我們2018年的水平。其當時的人均豬肉消費量也跟我們現在比較相近,約為41.5公斤。但在增長到約45公斤以後,其豬肉消費就開始處於一個下降的趨勢。而其禽肉消費整體上是處於增加的態勢,在2009年的時候達到了38.5公斤左右的高峰,之後有所回落,但依然在32公斤以上,豬肉則保持在40公斤上下。

德國的肉類消費結構跟我們也比較相似,它的人均豬肉消費量高峰達到過63公斤,目前在52公斤左右。與之相比的話,我們有大概10公斤左右的一個差距,所以未來豬肉消費還是有一定的增長空間。另一個趨勢是德國的禽肉消費也在明顯增加,近年一度達到約18公斤,是上世紀60年代的3倍。

消費結構的變化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短期會有價格的因素,但長期還是受到人口結構和消費偏好的影響。

另外大家比較關注豬價上漲對於豬肉消費的抑制,實際上這種抑制是從2019年8月份開始的,之前主要還是大家對於非洲豬瘟疫情認識不科學導致的消費下降,降幅在10%至15%之間。

8月份隨著豬肉價格的上漲,我們預計2019年消費降幅在700萬噸左右,加上進口比去年多了將近80萬噸,還有禽肉預計增加300萬噸以上,所以如果豬肉產量下降1000餘萬噸的話,肉類供需基本還是處於緊平衡的一個狀態。

「專欄」朱增勇:新形勢下的中國豬肉供需分析

從豬肉凍品庫存量的變化來看,東北地區相對來說一直都較高,但是像華中、華東地區從2018年四季度開始庫存量也在走高,近期儘管有所下降,但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這部分凍品庫存可能還需要消化一段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