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德國北方,中央,南方集團軍群,哪個集團軍群戰鬥力強?為什麼?

mc倉鼠君


德國國防軍於1935年正式建制,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8月最後解散。二戰期間德國軍隊的最高指揮機構是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直接聽命於希特勒,負責制訂作戰計劃,將希特勒的命令下達到各個部隊。作戰部隊的最高單位是集團軍群,集團軍群下面,是集團軍、軍、師。每個集團軍群的規模不一樣,所轄多少個集團軍,數量也大不一樣。每個集團軍下面,有相應數量但不完全相等的步兵師、坦克師、摩托化師、航空師等等。

集團軍群司令多為元帥和大將擔任,通常在一個戰區或一個戰略方向上展開,配置在指定戰場,單獨完成或與同級友鄰部隊共同完成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軍事任務,它通常由2至4個野戰集團軍、1個坦克集群(集團軍)和統帥部的預備兵團編成,另外在作戰中配屬一個航空隊。集團軍群不是常設編制,都是臨時根據承擔的作戰任務組成,集團軍和集團軍群,總是在分分合合、不停命名,小鬍子好像特別樂意這麼幹。

在早期,德國的集團軍群編組非常強大,人數多在六七十萬左右甚至百萬,編制的炮兵、裝甲兵數量也很強大。戰爭到了中後期,德軍編組了大量的集團軍群,但是從編組情況看已經與早期的集團軍群相比無論編入的部隊數量還是重武器數量都有較大差距,可以說後期的集團軍群算是簡編的。

巴巴羅薩之前

波蘭戰役期間德國組建了三個集團軍群,其中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參加了直接進攻波蘭的戰役。

北方集團軍群,總指揮官為馮·博克,下轄第3、第4集團軍,共21個師,63萬人;

南方集團軍群,總指揮官為龍德施泰特:88.6萬人,中路第10集團軍、北翼第8集團軍、南翼第14集團軍,共有33個師。以南方集團軍群為主要方向。

C集團軍群,1939年8月在齊格菲防線組建,下轄德國第一集團軍、第五集團軍和第七集團軍。主要負責防守英法聯軍,雖然有三個集團軍編制,有33個師,但是其中只有11個師是現役師,其餘是預備役部隊,且沒有裝甲兵和摩托化部隊。

波蘭戰役中自然是南方集團軍群實力最強。

1940年西方戰役期間,德國共三個集團軍群。

A集團軍群:1939年10月以波蘭戰役的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組建A集團軍群,下轄德國第4、第12、第16集團軍,,共64個師,編有三個裝甲軍。中路的A集團軍群方向為主攻方向,實力最強(有7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

B集團軍群(右翼):由第18和第6集團軍組成,共28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師),負責進攻低地國家以吸引盟軍主力鑽入口袋。

在法國戰役期間,C集團軍群(左翼)只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主要是佯攻馬奇諾防線,牽制法軍。


北方集團軍群:

1941年,C集團軍群改編為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目標為穿越波羅的海國家攻入俄羅斯北部,佔領或摧毀列寧格勒。轄第16、第18集團軍和第四裝甲集群,空中由第1航空隊1000架飛機支援,總兵力為29個師,80萬人。最初由威廉·裡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參加過列寧格勒圍城戰等戰役,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在1944年蘇聯發動的庫爾蘭攻勢中(蘇聯也稱第八次打擊),北方集團軍群遭受重大打擊。被徹底切斷了與德軍其他部隊的聯繫,編制有26個師的20萬人被困在庫爾蘭半島。1945年1月在庫爾蘭口袋中以北方集團軍群為主的部隊改稱庫爾蘭集團軍群。

庫爾蘭集團軍群最後一任指揮官陸軍上將卡爾·希爾佩特

庫爾蘭半島是蘇軍最後一塊未被解放的領土,庫爾蘭集團軍群成立後又遭受了蘇軍三次強大的攻擊,面對著蘇聯紅軍猛烈打擊,失血嚴重的德國軍隊依然沒有後退半步,一直堅持到1945年5月7日,接到了希特勒的繼任者鄧尼茨允許該集團軍投降的命令之後,下令於5月8日14點徹底停火。這也是德軍最後一支成建制的部隊。

庫爾蘭半島撤退的軍民。5月9日黎明前德軍撤退了最後一批部隊,剩下的部隊於5月9日開始投降

大約有4000名左右的隸屬於黨衛軍的外籍士兵拒絕投降,進入到了茂密的森嶺之中,組織了游擊隊繼續作戰,最後一位士兵甚至堅持到了1959年。

蘇德戰爭中北方集團軍群永遠是實力最弱的那一個。這主要是與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地域大小有關,三個集團軍群中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正面是最窄的,兵力自然是最少的。

南方集團軍群:

1941年4月,法蘭西戰役中的A集團軍群又重新組建了南方集團軍群,集團軍群總司令為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元帥。下轄第17集團軍、第11集團軍、第6集團軍、第1裝甲集群,由第4航空隊1400架飛機支援,共63個師,總兵力100萬人。南方集團軍群的戰略目標:攻進人口密集的農業心臟地帶—烏克蘭,在盧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區展開攻下基輔,再向頓巴斯進攻,接著攻入南方的俄羅斯大草原直到伏爾加河以及石油豐富的高加索地區。

戰爭初期,德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在中央集團軍群,因而,此時的南方集團軍群並不是德軍中實力最強的。在得到中央集團軍群的幫助後,在戰爭初期取得了基輔圍殲戰的重大勝利。

中央集團軍群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失敗後,1942年德軍統帥部把主攻方向改到了南方,南方集團軍群擔負了向高加索方向突擊的重任,得到了很大加強,這時候的南方集團軍群是實力最強的。截止到1942年6月,南方集團軍群擁有4個德軍集團軍、2個裝甲集團軍、1個羅馬尼亞集團軍、1個匈牙利集團軍和1個意大利集團軍以及大量的獨立輔助單位,總計達90多個師,130萬人(100萬德軍和30萬僕從軍),最重要的裝甲部隊擁有1700輛坦克和突擊炮,與1941年時的南方集團軍群擁有的700輛坦克相比,無疑1942年此時的南方集團軍群的突擊力量更強大。

但是很快,1942年7月小鬍子把這個強大的集團軍群給一分為二組建了新的A、B集團軍群,這也是造成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A集團軍群:下轄羅馬尼亞第二集團軍、德國第十七集團軍和第一裝甲集團軍。1942年至1943年,先在高加索方向作戰,後在蘇聯戰場的南部側翼作戰。1944年3月,改編為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1944年9月,再次改稱德國南方集團軍群。1945年4月,改編為德國厄斯特馬克集團軍群。1945年5月,該部投降。

B集團軍群:1942年7月在蘇聯戰場由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分組而成,下轄德國第二集團軍、匈牙利第二集團軍、德國第六集團軍和第四裝甲集團軍。1943年2月,集團軍群總司令部轉為預備役。同年7月,該部解散。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這支部隊為主打的,從該集團軍群的編制走向就可以看出該戰役對德軍打擊之大。

中央集團軍群:

由西方戰役時的B集團軍群改編而成。1941年6月起參加侵略蘇聯的戰爭,戰爭初期下轄德國第四集團軍、第九集團軍、第二裝甲集群和第三裝甲集群,共34個步兵師、9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2個摩托化步兵旅,由1600架飛機提供空中支援。司令分別是博克(1941.6—1941.12)、克盧格(1941.12—1943.10)、佈施(1943.10—1944.6)、莫德爾(1944.6—1944.8)和萊因哈特(G.H.Reinhardt,1944.8—1945.1)

德軍閃電戰攻擊的主力就是裝甲部隊,與南、北兩個集團軍群各轄一個裝甲集群相比,德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力量明顯強於另外兩個。而且由古德里安指揮的第二裝甲集群突擊力量最強,編有三個裝甲軍,而其他的裝甲集群多隻是編有一個裝甲軍。

戰爭爆發時從中路進攻的中央集團軍群是三路大軍中實力最為雄厚的一支,擁有150萬人,人數是北方集團軍群(80萬)近兩倍,比南方集團軍群多50萬人。目標為進攻斯摩稜斯克,穿越蘇聯中西部(現在的白俄羅斯)地區,攻佔莫斯科。這一方向是德軍的主攻方向。

1941年8月,在希特勒的干預下,派出第3裝甲集群協助北方集團軍群作戰,第2裝甲集群、第9集團軍轉向南部協助南方集團軍群作戰,合圍了蘇西南方面軍部隊。戰役雖然取得極大勝利,但是耽誤了一鼓作氣攻向莫斯科的時間。

1941年9月~1942年4月,轄第二、第四、第九集團軍和第二、第三、第四坦克集群,兵力增至74個半師(內含14個坦克師和8個摩托化師),進行莫斯科會戰,在莫斯科城下德軍遭受了第一次失敗。

1942年德軍將重點轉向南方後,中央集團軍群的一些部隊被抽調加強給南方集團軍群,然而這時候希特勒再次犯了沒分清重點的錯誤,依然幻想再次突擊莫斯科,結果就是此時的中央集團軍群實力依然很強大,沒能調遣更多的部隊加強南方集團軍群。這也是造成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蘇軍也怕莫斯科有失,也在中央集團軍群當面集結了三個方面軍的強大力量,造成在南方雙方大開大合展開殲滅戰,這邊廂互有攻守形成頂牛。

1943年,由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部隊參加了庫爾斯克戰役,此後防線被蘇軍多次突破,在蘇軍打擊下節節敗退。

1944年,蘇軍發動了巴格拉季昂行動,在蘇軍打擊下,中央集團軍群的第4、第9集團軍,第3裝甲集團軍崩潰。造成德北方集團軍群被割裂在庫爾蘭半島。

1945年1月,重新改編為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在東普魯士作戰。

1945年4月2日,該部解散。

另:1944年9月,德軍將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改編為A集團軍群(原A集團軍群改稱南方集團軍群),1945年1月,該部改編為中央集團軍群,1945年5月在匈牙利被蘇軍圍殲。

作為中央集團軍群的老部隊,第九集團軍在巴格拉季昂行動失敗後在維斯瓦河攻勢中再遭重創,之後重建,參加了柏林戰役,最後被全殲,標誌著最強大的一支戰役集群覆滅。

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用於野戰的集團軍群番號有32個(次)之多 ,僅蘇德戰場上就出現過16個集團軍群。在1941年發起侵蘇的巴巴羅薩行動時組建有北方、南方和中央三個強大的集團軍群。在不同時期,由於德軍主攻方向不同,因而各集團軍群的兵力配備都有所改變,實力也有改變。可以說在1941年時中央集團軍群擔負突擊莫斯科的重任,實力最強,1942年時,德軍重點轉向南方,此時南方集團軍群實力最強。42年7月,南方集團軍群被拆分後,實力第一的名頭又掛到中央集團軍群頭上,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一敗再敗,處於被動防守狀態,也就無所謂哪一個集團軍群實力最強了。


我淡如菊


1941年6月“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時,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編成內共有29個師,中央集團軍群編成內共有51個師,南方集團軍群編成內有63個師,同時南方集團軍群還指揮著36萬羅馬尼亞軍隊、44000人的匈牙利軍隊和稍後抵達到6萬多意大利軍隊,從總兵力來看,貌似是南方集團軍群實力最為雄厚,其實不然,因為提問的是關於部隊戰鬥力的強弱。



(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包克)

納粹德軍對蘇戰爭的第一階段之所以勢如破竹,主要憑藉的是閃電突擊和素質優良,而不是依靠兵力優勢,戰爭初期德軍投入的兵力約為320萬地面部隊,與蘇聯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兵力(290餘萬)相差無幾,而若加上蘇軍佈署在縱深的預備隊,其實總兵力反而處於劣勢。因此德軍的戰鬥力,主要體現在裝甲部隊和空軍的使用上。

顯然里布元帥的北方集團軍群可以“出局”了,他的任務只是在從東普魯士出發經過白俄羅斯若干地區,在大約47萬芬蘭軍隊的協同下佔領列寧格勒,是三路德軍中實力最小的戰役集團。我們主要比較的是包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和龍德施泰特元帥的南方集團軍群。





(第4集團軍司令克魯格)

中央集團軍群擁有最強大的裝甲部隊

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初德軍投入的四個裝甲軍團(集群)中,有兩個被劃歸中央集團軍群作戰序列,分別是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軍團和霍特的第3裝甲軍團,佔德軍裝甲矛頭的一半力量(另轄第4和第9集團軍)。它擁有9個裝甲師、6個摩步師、1個騎兵師和2個黨衛軍摩托化旅,快速部隊的構成超過了全部51個師的三分之一。

蘇德戰爭爆發前夜,德軍的坦克部隊共擴建為21個裝甲師的番號,其中的第5輕裝甲師和第15裝甲師被撥給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其餘的19個單位全部投入東線作戰,而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師數量也佔到整個東線的半數力量,是最強大的一支突擊力量。



(第3裝甲軍團司令霍特)

龍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只編入了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軍團,作戰序列內有4個裝甲師和4個摩步師,快速突擊力量僅為中央集團軍群的50%。同時在龍德施泰特手下的步兵集團軍裡,還有德國師和羅馬尼亞師的混編部隊,綜合戰鬥力比起中央集團軍群純粹的德國部隊,還要打上一些折扣。

支援中央集團軍群的德國空軍力量更強

納粹空軍在戰爭初期出現的重大戰略失誤,是沒有對蘇聯內遷的軍事工業進行戰略打擊,而完全淪為支援地面部隊突擊的“戰術空軍”。其中配屬中央集團軍群的作戰飛機多達1600餘架,遠超南方集團軍群的1000餘架,正是在空軍戰機的全力配合下,古德里安等人才可以將閃擊戰的效能發揮到極致,短時間重創蘇聯紅軍。



(第2裝甲軍團司令古德里安)

中央集團軍群是戰果最輝煌的一支部隊

不能眼睛裡只有基輔戰役,包克元帥的部隊通過大縱深突破和大合圍的戰役手段,連續擊破蘇軍重兵集團。戰爭爆發五天後的6月27日,中央集團軍群就在明斯克完成第一次鉗型合圍,到7月9日消滅包圍圈裡的32萬蘇軍。在稍後的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又有58萬蘇軍被俘,兩仗就消滅蘇聯百萬大軍。

直到推進到突破到斯摩稜斯克時,在希特勒的堅持下,中央集團軍群的兩支裝甲軍團才被調往南北兩個方向,霍特北上增援列寧格勒,古德里安則南下配合基輔戰役,而沒有第2裝甲軍團的助戰,南方集團軍群不可能取得俘虜蘇軍66萬人的巨大勝利,其殲敵數字還得分給包克一部分。



(第9集團軍司令施特勞斯)

中央集團軍群的戰略位置明顯最為重要

莫斯科會戰的“颱風戰役”期間,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達到峰值(74個半師,14個裝甲師和8個摩托化師),幾乎是東線德軍的半數主力,會戰失利後德軍轉為全面守勢。而次年夏天進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軍戰略進攻方向的一次轉移,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部隊和大批部隊轉隸南方集團軍群指揮,但這種調配只是臨時性的,“藍色計劃"失敗後各部還得歸建。

這是因為中央集團軍群的作戰區域,覆蓋著蘇聯和德國之間距離最近的必經之路,蘇軍如想轉入反攻就必須完成中央突破和粉碎當面德軍。同樣,德國人若想阻止蘇軍殺入本土,也得在這裡集結最強大的野戰兵團。從庫爾斯克會戰到第聶伯河戰役,通通是中央集團軍群在支撐,它參加了除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以外所有的大型戰役,戰鬥歷程最為殘酷,戰鬥力顯然也是最強的。



(陸軍元帥包克)

而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方向,是蘇軍進入東歐各國的必經之地,攻擊柏林還需要繞道前往,所以重要性要次於中央集團軍群。一旦希特勒1942年奪取高加索油田的計劃破產後,德軍的主要兵力兵器還是要用於中央集團軍群方向,這是不爭的事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央集團軍群一旦被粉碎,德國人的東線戰場也就算完蛋了。

德國人的“集團軍群”番號在戰爭期間是有所變化的,中央集團軍群在1944年遭遇大敗後被更名為“北方集團軍群”,其殘部最後在柏林戰役期間併入“維斯瓦集團軍群”,而當這支部隊徹底崩潰後,希特勒的老巢也就保不住了。儘管南方集團軍群餘部(也改了番號)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仍然有一定力量,都無法挽回法西斯德國的覆滅的命運,因為首都柏林和元首希特勒都不在他們的作戰區域之內。

因此,僅就番號更改之前的時間段來說,德國在東線的三個集團軍群中,還是以中央集團軍群的戰鬥力、戰鬥意志最為強悍。

(希特勒和凱特爾研究巴巴羅薩計劃)


度度狼gg


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的主力部隊兵分三路進攻蘇聯,按照攻擊方向的不同,德軍分為南方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是德軍兵力最少的一支部隊,在巴巴羅薩計劃實行的時候,北方集團軍群共有兩個普通集團軍和一個裝甲集團軍,在兵力上略遜於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到了蘇德戰爭中後期,北方集團軍群仍然沒有獲得主力的位置,始終是三大集團軍群中最不重要的一個集團軍群。



南方集團軍群在戰爭前期的地位僅次於中央集團軍群,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的時候,南方集團軍群擁有3個普通集團軍和一個裝甲集團軍。莫斯科保衛戰結束後,德軍的攻擊重心向著北方的列寧格勒和南方的高加索油田轉移,中央集團軍群的部分兵力被分到了南方和北方兩個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逐漸成為了三大集團軍群中最強大的一支力量。


在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德國軍隊開始節節敗退,北方集團軍群被蘇聯軍隊包圍,中央集團軍也被德國軍隊擊潰,南方集團軍群則一直堅持到德國戰敗才投降。中央集團軍群是巴巴羅薩計劃的主力軍,因為中央集團軍群的主要任務是攻佔莫斯科,莫斯科是蘇德戰爭的爭奪焦點,只要奪取了莫斯科,蘇德戰爭就已經勝利了一半,所以在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的時候中央集團軍群的實力非常強大。

當時的中央集團軍群擁有2個普通集團軍和2個裝甲集團軍,其中包括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在莫斯科保衛戰時期,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達到了巔峰,此時的中央集團軍群擁有190多萬軍隊,76個師的編制,號稱是史上最大的戰役集群。然而在莫斯科保衛戰失敗後,中央集團軍群的作用逐漸下降,南方集團軍群接替了主攻任務。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中央集團軍群遭到毀滅性打擊,主力部隊損失殆盡,最終在東普魯士被蘇聯軍隊打垮。



軍武小咖


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團軍群都是二戰德國為了實現“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而成立的。每個集團軍群有著自己的戰略目標。

北方集團軍群戰略目的是穿越波羅的海國家攻入俄羅斯北部,佔領或摧毀列寧格勒。

中央集團軍群戰略目的是進攻斯摩稜斯克,穿越蘇聯中西部(現在的白俄羅斯)地區,攻佔莫斯科。

南方集團軍群戰略目的是進攻人口密集的農業心臟地帶—烏克蘭,攻下基輔,接著攻入南方的俄羅斯大草原直到伏爾加河以及石油豐富的高加索地區。

北方集團軍群總兵力為3個集團軍1個直屬軍共計8個軍、29個師(20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2個摩步師、1個黨衛隊裝步師、3個警備師)。

中央集團軍群總兵力為4個集團軍共計16個軍、50個師(31個步兵師、9個裝甲師、5個摩步師、1個騎兵師、1個黨衛隊師、3個警備師)又一個獨立團。

南方集團軍群總兵力為4個集團軍共計9個軍、35個師(25個步兵師、4個輕步兵師、1個山地師、5個裝甲師、2個摩步師、1個黨衛隊師、3個警備師)。

首先不管是從戰略目標的重要程度還是面對的蘇軍威脅,北方集團軍群都要遜色一些。

中央集團軍群所要攻佔的是蘇聯的首都,必然面臨蘇軍最精銳的部隊和最頑強的抵抗,所以在配置上擁有最強大的裝甲師和最強大的空中支援力量。

南方集團軍群為德國奪取所面對的是人口最集中的烏克蘭以及奪取石油生命線的重任,在軍隊人數上是最多的。

但不同時期隨著戰局的變化,每個軍群都會有相應的調整,比如在進攻莫斯科期間,中央集團軍群人數最多的時候擁有192萬人,遠遠超越了南方集團軍群。

綜上來看,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戰鬥力比較強大,其中中央集團軍群更為精銳。

(歡迎關注“軍博大數據”,每日為您帶來高清軍事圖集和最新的軍事資訊!)


軍博大數據


總體來說,還是中央集團軍群比較強一些,如果依照強弱排序依次是,中央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

德軍的三個集團軍群同時出現,是在納粹制訂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後。德軍分別在列寧格勒,斯摩稜斯克和基輔三個獨立的戰略方向上進攻蘇聯。其中,列寧格勒方向是北方集團菌群,由馮·勒布指揮,下轄第16,第18集團軍,由第四坦克集群和第一航空隊支援,預定計劃是從東普魯士經波羅的海三國,攻佔列寧格勒;

斯摩稜斯克方向上是中央集團軍群,由馮·包克指揮,下轄第4,第9集團軍,第2,第3坦克集群,共52個師,在第2航空隊的支持下,由波蘭境內分西,北兩路發動鉗形攻勢,包圍殲滅白俄羅斯境內的蘇軍,沿明斯克—斯摩稜斯克—莫斯科軸線突擊,直搗莫斯科;

基輔方向是南方集團軍群,由馮·倫德斯泰特指揮,下轄第6,第12,第17集團軍,第1坦克集團軍群,和第四航空隊,羅馬尼亞的第三和第四軍。另外羅馬尼亞空軍的1300架飛機也提供空中支援,從波蘭南部的盧布林,以基輔為總方向實施進攻,殲滅第聶伯河以西的蘇軍。

各集團軍群軍力對比

北方集團軍群的人數約71.2萬人,包括20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師,1個黨衛軍和3個小型的德國國防軍安全師。擁有770輛AFV(裝甲戰車,坦克)213輛裝甲車,344輛半履帶式AFV,3980門重炮,735門高射炮,3408門迫擊炮和122900輛機動車輛。

中央集團軍群的人數約為102.2萬人,包括33個步兵師,9個裝甲師,5個黨衛軍機動師,1個騎兵師和3個小型國防軍安全師。擁有2599輛AFV,829輛裝甲車,541輛半履帶式AFV,7764門重炮,1564門高射炮,6468門迫擊炮,240800輛機動車輛。

南方集團軍群的人數約為101.3萬人,包括25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1個黨衛軍機動師,1個山地師,4個輕步兵師,3個小型國防軍安全師。擁有962輛AFV,319輛裝甲車,170輛半履帶式AFV,5658門重炮,1277門高射炮,4965門迫擊炮,17.18萬輛機動車輛。

儘管三支集團軍群的實力會隨著蘇德戰爭的推進而有所損耗,但是由於希特勒明確表示,中央集團軍群對莫斯科的進攻將是重中之重,因此從組建之時起,戰爭資源就已經向中央集團軍群傾斜,而南北集團軍群只是輔助進攻和牽制蘇軍。

各集團軍群的表現

北方集團軍群在蘇德戰爭就是來陪跑的,其在列寧格勒強攻不下後,轉而選擇以包圍為主的圍城戰。在其對列寧格勒的872天包圍戰中毫無建樹,只襯托出了列寧格勒軍民的堅毅。而在波羅的海攻勢後又陷入了庫爾蘭口袋被包圍,直到戰爭結束。而希特勒之所以進攻列寧格勒,主要是其作為蘇聯十月革命的聖地,一旦被德軍攻佔,他認為蘇軍將會失去信仰,降低戰鬥力。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北方集團軍群在戰略地位上,就是可有可無的角色。

在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進攻受阻後,南方集團軍群被希特勒寄予厚望,他希望通過奪取高加索油田,切斷蘇軍的石油供應和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希特勒同時也將矛頭轉向斯大林格勒,為此還將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然而在高加索的群山峻嶺中無法獲取進展後,斯大林格勒成為了主攻方向。當保盧斯擁有匈牙利的第二集團軍,以及第六集團軍,原屬於中央集團軍群的第四集團軍時,希特勒告訴保盧斯,當你擁有這支軍隊時,天堂都可以攻破,但是這支軍隊卻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不是上了天堂,就是繳械投降。

中央集團軍群由於能者多勞,一直充當救火隊員的角色。在基輔戰役中,希特勒抽調古德里安的裝甲兵團向南旋迴,以幫助南方集團軍群對抗蘇軍。而霍特的裝甲兵團則向北旋迴,切斷列寧格勒與莫斯科的補給線,並幫助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

中央集團軍群無法代替

中央集團軍群被稱為紅色死神的鐮刀,它的覆滅,也標誌著德軍入侵蘇聯的計劃徹底泡湯。蘇軍在1944年的1至5月實施了三次斯大林突擊,取得了重大勝利。蘇軍在蘇德戰場的北南兩翼,推進了200-300公里,嚴重削弱了德軍兩翼的防禦力量,並且使得在白俄羅斯的中央集團軍群側翼暴露,處於不利的態勢。這就為蘇軍收復白俄羅斯創造了有利條件。

白俄羅斯是德軍在蘇聯最重要的立足之地,保住白俄羅斯,德軍的遠程航空兵還可以威脅到莫斯科,而失去白俄羅斯,不僅使華沙至柏林的方向受到蘇軍的威脅,而且整個戰略正面被蘇軍封堵,往下的仗就很難打了。對於蘇軍而言也是如此,蘇軍如果解放了白俄羅斯,就獲得進入波蘭和東普魯士的通道,甚至其空軍也能對柏林實現空襲。德軍也知道此處的重要,即使是盟軍在開闢西線戰場後,還不斷從西線調往兵力到白俄羅斯,協助中央集團軍群作戰。

而當中央集團軍群在巴格拉季昂行動中被蘇軍擊潰後,已經在思考二戰後格局的丘吉爾,心裡不是滋味,他此時的心理非常矛盾,既希望蘇軍能戰勝德軍,又希望德軍能儘可能消耗蘇軍。在白俄羅斯戰役後,已經沒有任何德軍部隊能夠阻擋蘇軍的進攻。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據守白俄羅斯方向的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是德軍此時能拉出來的最強主力部隊。

在1944年明斯克戰役後,有10萬名來自中央集團軍群的士兵當了俘虜。7月7日清晨,5.7萬名德軍戰俘被押往西伯利亞戰俘營時,他們在莫斯科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屈辱閱兵式,蘇軍士兵和市民在笑聲中檢閱手下敗將的陣容,蘇軍將德軍的自尊心踐踏到了泥土裡。最強的德軍都幹不過蘇軍,德軍從此開啟了對蘇軍不可戰勝的心理暗示。這不是德軍具體損失多少兵力後,在冰冷的數字下能夠造成的效果。


梓蕤


由於不同時期德軍各個集團軍群所擔負的作戰任務不同,其所配屬的部隊也在不斷的變化中,德軍的集團軍群並沒有固定的編制,我們不能絕對的評判哪個集團軍群戰鬥力最強或者最弱,只能是在某一階段或時期來進行分析。

1941年進攻蘇聯的德軍三大集團軍群實力最強的無疑是中央集團軍群,其次是南方集團軍群,最後是北方集團軍群,這主要是由各自擔負的作戰任務不同所導致的。中央集團軍群負責進攻蘇聯的首都莫斯科,這在德軍最初的計劃中是最主要的戰略目標,德軍自然要在該方向上投入主要進攻力量,該集團軍群擁有62個師150餘萬人,是北方集團軍群(80萬人)的近兩倍,比南方集團軍群(97萬人)也要多出50餘萬人。不僅如此,中央集團軍群擁有最強大的突擊力量,擁有兩個強大的裝甲集群,而其他兩個集團軍群各自只有一個,這使得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能力遠遠高於其他兩個集團軍群,德軍企圖利用大量的快速部隊儘快的推進到莫斯科一線,在軍事上徹底打敗蘇聯。



到了1942年德軍的兵力部署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這與德軍戰略目標的根本轉變有關,德軍不再將莫斯科作為1942年的進攻目標,而是轉向了南方的高加索地區,德軍自然而然的會大大加強南方集團軍群的實力,而削弱中央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的實力,這兩個集團軍群只擔負戰略防禦的任務,自然不需要太多的兵力,所有可抽出的兵力兵器都加強給了南方集團軍群,尤其是裝甲部隊。僅就1942年來說實力最強的就是南方集團軍群,當然了南方集團軍群在1942年中被分為了A、B兩個集團軍群,直到1943年才將新成立的頓河集團軍群再度恢復南方集團軍群的番號。



基本上最強的集團軍群一直在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中決出,北方集團軍群永遠是實力最弱的那一個。這主要是與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地域大小有關,三個集團軍群中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正面是最窄的,兵力自然是最少的。而且從1941年以後北方集團軍群一直處於戰略防禦階段,對列寧格勒採取圍困的手段,也不可能得到大量的進攻兵力進行加強,所以北方集團軍群一直都是實力最弱的那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