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德国北方,中央,南方集团军群,哪个集团军群战斗力强?为什么?

mc仓鼠君


德国国防军于1935年正式建制,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8月最后解散。二战期间德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是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直接听命于希特勒,负责制订作战计划,将希特勒的命令下达到各个部队。作战部队的最高单位是集团军群,集团军群下面,是集团军、军、师。每个集团军群的规模不一样,所辖多少个集团军,数量也大不一样。每个集团军下面,有相应数量但不完全相等的步兵师、坦克师、摩托化师、航空师等等。

集团军群司令多为元帅和大将担任,通常在一个战区或一个战略方向上展开,配置在指定战场,单独完成或与同级友邻部队共同完成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军事任务,它通常由2至4个野战集团军、1个坦克集群(集团军)和统帅部的预备兵团编成,另外在作战中配属一个航空队。集团军群不是常设编制,都是临时根据承担的作战任务组成,集团军和集团军群,总是在分分合合、不停命名,小胡子好像特别乐意这么干。

在早期,德国的集团军群编组非常强大,人数多在六七十万左右甚至百万,编制的炮兵、装甲兵数量也很强大。战争到了中后期,德军编组了大量的集团军群,但是从编组情况看已经与早期的集团军群相比无论编入的部队数量还是重武器数量都有较大差距,可以说后期的集团军群算是简编的。

巴巴罗萨之前

波兰战役期间德国组建了三个集团军群,其中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参加了直接进攻波兰的战役。

北方集团军群,总指挥官为冯·博克,下辖第3、第4集团军,共21个师,63万人;

南方集团军群,总指挥官为龙德施泰特:88.6万人,中路第10集团军、北翼第8集团军、南翼第14集团军,共有33个师。以南方集团军群为主要方向。

C集团军群,1939年8月在齐格菲防线组建,下辖德国第一集团军、第五集团军和第七集团军。主要负责防守英法联军,虽然有三个集团军编制,有33个师,但是其中只有11个师是现役师,其余是预备役部队,且没有装甲兵和摩托化部队。

波兰战役中自然是南方集团军群实力最强。

1940年西方战役期间,德国共三个集团军群。

A集团军群:1939年10月以波兰战役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组建A集团军群,下辖德国第4、第12、第16集团军,,共64个师,编有三个装甲军。中路的A集团军群方向为主攻方向,实力最强(有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

B集团军群(右翼):由第18和第6集团军组成,共28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负责进攻低地国家以吸引盟军主力钻入口袋。

在法国战役期间,C集团军群(左翼)只辖第1和第7集团军,共17个师,主要是佯攻马奇诺防线,牵制法军。


北方集团军群:

1941年,C集团军群改编为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目标为穿越波罗的海国家攻入俄罗斯北部,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辖第16、第18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群,空中由第1航空队1000架飞机支援,总兵力为29个师,80万人。最初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参加过列宁格勒围城战等战役,波罗的海沿岸战役。

在1944年苏联发动的库尔兰攻势中(苏联也称第八次打击),北方集团军群遭受重大打击。被彻底切断了与德军其他部队的联系,编制有26个师的20万人被困在库尔兰半岛。1945年1月在库尔兰口袋中以北方集团军群为主的部队改称库尔兰集团军群。

库尔兰集团军群最后一任指挥官陆军上将卡尔·希尔佩特

库尔兰半岛是苏军最后一块未被解放的领土,库尔兰集团军群成立后又遭受了苏军三次强大的攻击,面对着苏联红军猛烈打击,失血严重的德国军队依然没有后退半步,一直坚持到1945年5月7日,接到了希特勒的继任者邓尼茨允许该集团军投降的命令之后,下令于5月8日14点彻底停火。这也是德军最后一支成建制的部队。

库尔兰半岛撤退的军民。5月9日黎明前德军撤退了最后一批部队,剩下的部队于5月9日开始投降

大约有4000名左右的隶属于党卫军的外籍士兵拒绝投降,进入到了茂密的森岭之中,组织了游击队继续作战,最后一位士兵甚至坚持到了1959年。

苏德战争中北方集团军群永远是实力最弱的那一个。这主要是与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域大小有关,三个集团军群中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正面是最窄的,兵力自然是最少的。

南方集团军群:

1941年4月,法兰西战役中的A集团军群又重新组建了南方集团军群,集团军群总司令为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元帅。下辖第17集团军、第11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1装甲集群,由第4航空队1400架飞机支援,共63个师,总兵力100万人。南方集团军群的战略目标:攻进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攻下基辅,再向顿巴斯进攻,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

战争初期,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在中央集团军群,因而,此时的南方集团军群并不是德军中实力最强的。在得到中央集团军群的帮助后,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基辅围歼战的重大胜利。

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失败后,1942年德军统帅部把主攻方向改到了南方,南方集团军群担负了向高加索方向突击的重任,得到了很大加强,这时候的南方集团军群是实力最强的。截止到1942年6月,南方集团军群拥有4个德军集团军、2个装甲集团军、1个罗马尼亚集团军、1个匈牙利集团军和1个意大利集团军以及大量的独立辅助单位,总计达90多个师,130万人(100万德军和30万仆从军),最重要的装甲部队拥有1700辆坦克和突击炮,与1941年时的南方集团军群拥有的700辆坦克相比,无疑1942年此时的南方集团军群的突击力量更强大。

但是很快,1942年7月小胡子把这个强大的集团军群给一分为二组建了新的A、B集团军群,这也是造成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A集团军群:下辖罗马尼亚第二集团军、德国第十七集团军和第一装甲集团军。1942年至1943年,先在高加索方向作战,后在苏联战场的南部侧翼作战。1944年3月,改编为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群。1944年9月,再次改称德国南方集团军群。1945年4月,改编为德国厄斯特马克集团军群。1945年5月,该部投降。

B集团军群:1942年7月在苏联战场由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分组而成,下辖德国第二集团军、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德国第六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1943年2月,集团军群总司令部转为预备役。同年7月,该部解散。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这支部队为主打的,从该集团军群的编制走向就可以看出该战役对德军打击之大。

中央集团军群:

由西方战役时的B集团军群改编而成。1941年6月起参加侵略苏联的战争,战争初期下辖德国第四集团军、第九集团军、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三装甲集群,共34个步兵师、9个坦克师、6个摩托化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2个摩托化步兵旅,由1600架飞机提供空中支援。司令分别是博克(1941.6—1941.12)、克卢格(1941.12—1943.10)、布施(1943.10—1944.6)、莫德尔(1944.6—1944.8)和莱因哈特(G.H.Reinhardt,1944.8—1945.1)

德军闪电战攻击的主力就是装甲部队,与南、北两个集团军群各辖一个装甲集群相比,德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力量明显强于另外两个。而且由古德里安指挥的第二装甲集群突击力量最强,编有三个装甲军,而其他的装甲集群多只是编有一个装甲军。

战争爆发时从中路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是三路大军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支,拥有150万人,人数是北方集团军群(80万)近两倍,比南方集团军群多50万人。目标为进攻斯摩棱斯克,穿越苏联中西部(现在的白俄罗斯)地区,攻占莫斯科。这一方向是德军的主攻方向。

1941年8月,在希特勒的干预下,派出第3装甲集群协助北方集团军群作战,第2装甲集群、第9集团军转向南部协助南方集团军群作战,合围了苏西南方面军部队。战役虽然取得极大胜利,但是耽误了一鼓作气攻向莫斯科的时间。

1941年9月~1942年4月,辖第二、第四、第九集团军和第二、第三、第四坦克集群,兵力增至74个半师(内含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进行莫斯科会战,在莫斯科城下德军遭受了第一次失败。

1942年德军将重点转向南方后,中央集团军群的一些部队被抽调加强给南方集团军群,然而这时候希特勒再次犯了没分清重点的错误,依然幻想再次突击莫斯科,结果就是此时的中央集团军群实力依然很强大,没能调遣更多的部队加强南方集团军群。这也是造成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苏军也怕莫斯科有失,也在中央集团军群当面集结了三个方面军的强大力量,造成在南方双方大开大合展开歼灭战,这边厢互有攻守形成顶牛。

1943年,由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部队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此后防线被苏军多次突破,在苏军打击下节节败退。

1944年,苏军发动了巴格拉季昂行动,在苏军打击下,中央集团军群的第4、第9集团军,第3装甲集团军崩溃。造成德北方集团军群被割裂在库尔兰半岛。

1945年1月,重新改编为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在东普鲁士作战。

1945年4月2日,该部解散。

另:1944年9月,德军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改编为A集团军群(原A集团军群改称南方集团军群),1945年1月,该部改编为中央集团军群,1945年5月在匈牙利被苏军围歼。

作为中央集团军群的老部队,第九集团军在巴格拉季昂行动失败后在维斯瓦河攻势中再遭重创,之后重建,参加了柏林战役,最后被全歼,标志着最强大的一支战役集群覆灭。

整个战争期间,德国用于野战的集团军群番号有32个(次)之多 ,仅苏德战场上就出现过16个集团军群。在1941年发起侵苏的巴巴罗萨行动时组建有北方、南方和中央三个强大的集团军群。在不同时期,由于德军主攻方向不同,因而各集团军群的兵力配备都有所改变,实力也有改变。可以说在1941年时中央集团军群担负突击莫斯科的重任,实力最强,1942年时,德军重点转向南方,此时南方集团军群实力最强。42年7月,南方集团军群被拆分后,实力第一的名头又挂到中央集团军群头上,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一败再败,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也就无所谓哪一个集团军群实力最强了。


我淡如菊


1941年6月“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共有29个师,中央集团军群编成内共有51个师,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有63个师,同时南方集团军群还指挥着36万罗马尼亚军队、44000人的匈牙利军队和稍后抵达到6万多意大利军队,从总兵力来看,貌似是南方集团军群实力最为雄厚,其实不然,因为提问的是关于部队战斗力的强弱。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包克)

纳粹德军对苏战争的第一阶段之所以势如破竹,主要凭借的是闪电突击和素质优良,而不是依靠兵力优势,战争初期德军投入的兵力约为320万地面部队,与苏联西部各边境军区的兵力(290余万)相差无几,而若加上苏军布署在纵深的预备队,其实总兵力反而处于劣势。因此德军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装甲部队和空军的使用上。

显然里布元帅的北方集团军群可以“出局”了,他的任务只是在从东普鲁士出发经过白俄罗斯若干地区,在大约47万芬兰军队的协同下占领列宁格勒,是三路德军中实力最小的战役集团。我们主要比较的是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和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





(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

中央集团军群拥有最强大的装甲部队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德军投入的四个装甲军团(集群)中,有两个被划归中央集团军群作战序列,分别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和霍特的第3装甲军团,占德军装甲矛头的一半力量(另辖第4和第9集团军)。它拥有9个装甲师、6个摩步师、1个骑兵师和2个党卫军摩托化旅,快速部队的构成超过了全部51个师的三分之一。

苏德战争爆发前夜,德军的坦克部队共扩建为21个装甲师的番号,其中的第5轻装甲师和第15装甲师被拨给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其余的19个单位全部投入东线作战,而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师数量也占到整个东线的半数力量,是最强大的一支突击力量。



(第3装甲军团司令霍特)

龙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只编入了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军团,作战序列内有4个装甲师和4个摩步师,快速突击力量仅为中央集团军群的50%。同时在龙德施泰特手下的步兵集团军里,还有德国师和罗马尼亚师的混编部队,综合战斗力比起中央集团军群纯粹的德国部队,还要打上一些折扣。

支援中央集团军群的德国空军力量更强

纳粹空军在战争初期出现的重大战略失误,是没有对苏联內迁的军事工业进行战略打击,而完全沦为支援地面部队突击的“战术空军”。其中配属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飞机多达1600余架,远超南方集团军群的1000余架,正是在空军战机的全力配合下,古德里安等人才可以将闪击战的效能发挥到极致,短时间重创苏联红军。



(第2装甲军团司令古德里安)

中央集团军群是战果最辉煌的一支部队

不能眼睛里只有基辅战役,包克元帅的部队通过大纵深突破和大合围的战役手段,连续击破苏军重兵集团。战争爆发五天后的6月27日,中央集团军群就在明斯克完成第一次钳型合围,到7月9日消灭包围圈里的32万苏军。在稍后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又有58万苏军被俘,两仗就消灭苏联百万大军。

直到推进到突破到斯摩棱斯克时,在希特勒的坚持下,中央集团军群的两支装甲军团才被调往南北两个方向,霍特北上增援列宁格勒,古德里安则南下配合基辅战役,而没有第2装甲军团的助战,南方集团军群不可能取得俘虏苏军66万人的巨大胜利,其歼敌数字还得分给包克一部分。



(第9集团军司令施特劳斯)

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略位置明显最为重要

莫斯科会战的“台风战役”期间,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达到峰值(74个半师,14个装甲师和8个摩托化师),几乎是东线德军的半数主力,会战失利后德军转为全面守势。而次年夏天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军战略进攻方向的一次转移,中央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和大批部队转隶南方集团军群指挥,但这种调配只是临时性的,“蓝色计划"失败后各部还得归建。

这是因为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区域,覆盖着苏联和德国之间距离最近的必经之路,苏军如想转入反攻就必须完成中央突破和粉碎当面德军。同样,德国人若想阻止苏军杀入本土,也得在这里集结最强大的野战兵团。从库尔斯克会战到第聂伯河战役,通通是中央集团军群在支撑,它参加了除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以外所有的大型战役,战斗历程最为残酷,战斗力显然也是最强的。



(陆军元帅包克)

而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方向,是苏军进入东欧各国的必经之地,攻击柏林还需要绕道前往,所以重要性要次于中央集团军群。一旦希特勒1942年夺取高加索油田的计划破产后,德军的主要兵力兵器还是要用于中央集团军群方向,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集团军群一旦被粉碎,德国人的东线战场也就算完蛋了。

德国人的“集团军群”番号在战争期间是有所变化的,中央集团军群在1944年遭遇大败后被更名为“北方集团军群”,其残部最后在柏林战役期间并入“维斯瓦集团军群”,而当这支部队彻底崩溃后,希特勒的老巢也就保不住了。尽管南方集团军群余部(也改了番号)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仍然有一定力量,都无法挽回法西斯德国的覆灭的命运,因为首都柏林和元首希特勒都不在他们的作战区域之内。

因此,仅就番号更改之前的时间段来说,德国在东线的三个集团军群中,还是以中央集团军群的战斗力、战斗意志最为强悍。

(希特勒和凯特尔研究巴巴罗萨计划)


度度狼gg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的主力部队兵分三路进攻苏联,按照攻击方向的不同,德军分为南方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是德军兵力最少的一支部队,在巴巴罗萨计划实行的时候,北方集团军群共有两个普通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团军,在兵力上略逊于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到了苏德战争中后期,北方集团军群仍然没有获得主力的位置,始终是三大集团军群中最不重要的一个集团军群。



南方集团军群在战争前期的地位仅次于中央集团军群,巴巴罗萨计划实施的时候,南方集团军群拥有3个普通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团军。莫斯科保卫战结束后,德军的攻击重心向着北方的列宁格勒和南方的高加索油田转移,中央集团军群的部分兵力被分到了南方和北方两个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逐渐成为了三大集团军群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


在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德国军队开始节节败退,北方集团军群被苏联军队包围,中央集团军也被德国军队击溃,南方集团军群则一直坚持到德国战败才投降。中央集团军群是巴巴罗萨计划的主力军,因为中央集团军群的主要任务是攻占莫斯科,莫斯科是苏德战争的争夺焦点,只要夺取了莫斯科,苏德战争就已经胜利了一半,所以在巴巴罗萨计划实施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的实力非常强大。

当时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2个普通集团军和2个装甲集团军,其中包括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在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达到了巅峰,此时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190多万军队,76个师的编制,号称是史上最大的战役集群。然而在莫斯科保卫战失败后,中央集团军群的作用逐渐下降,南方集团军群接替了主攻任务。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中央集团军群遭到毁灭性打击,主力部队损失殆尽,最终在东普鲁士被苏联军队打垮。



军武小咖


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团军群都是二战德国为了实现“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而成立的。每个集团军群有着自己的战略目标。

北方集团军群战略目的是穿越波罗的海国家攻入俄罗斯北部,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

中央集团军群战略目的是进攻斯摩棱斯克,穿越苏联中西部(现在的白俄罗斯)地区,攻占莫斯科。

南方集团军群战略目的是进攻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攻下基辅,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

北方集团军群总兵力为3个集团军1个直属军共计8个军、29个师(20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2个摩步师、1个党卫队装步师、3个警备师)。

中央集团军群总兵力为4个集团军共计16个军、50个师(31个步兵师、9个装甲师、5个摩步师、1个骑兵师、1个党卫队师、3个警备师)又一个独立团。

南方集团军群总兵力为4个集团军共计9个军、35个师(25个步兵师、4个轻步兵师、1个山地师、5个装甲师、2个摩步师、1个党卫队师、3个警备师)。

首先不管是从战略目标的重要程度还是面对的苏军威胁,北方集团军群都要逊色一些。

中央集团军群所要攻占的是苏联的首都,必然面临苏军最精锐的部队和最顽强的抵抗,所以在配置上拥有最强大的装甲师和最强大的空中支援力量。

南方集团军群为德国夺取所面对的是人口最集中的乌克兰以及夺取石油生命线的重任,在军队人数上是最多的。

但不同时期随着战局的变化,每个军群都会有相应的调整,比如在进攻莫斯科期间,中央集团军群人数最多的时候拥有192万人,远远超越了南方集团军群。

综上来看,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战斗力比较强大,其中中央集团军群更为精锐。

(欢迎关注“军博大数据”,每日为您带来高清军事图集和最新的军事资讯!)


军博大数据


总体来说,还是中央集团军群比较强一些,如果依照强弱排序依次是,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

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同时出现,是在纳粹制订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后。德军分别在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辅三个独立的战略方向上进攻苏联。其中,列宁格勒方向是北方集团菌群,由冯·勒布指挥,下辖第16,第18集团军,由第四坦克集群和第一航空队支援,预定计划是从东普鲁士经波罗的海三国,攻占列宁格勒;

斯摩棱斯克方向上是中央集团军群,由冯·包克指挥,下辖第4,第9集团军,第2,第3坦克集群,共52个师,在第2航空队的支持下,由波兰境内分西,北两路发动钳形攻势,包围歼灭白俄罗斯境内的苏军,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轴线突击,直捣莫斯科;

基辅方向是南方集团军群,由冯·伦德斯泰特指挥,下辖第6,第12,第17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群,和第四航空队,罗马尼亚的第三和第四军。另外罗马尼亚空军的1300架飞机也提供空中支援,从波兰南部的卢布林,以基辅为总方向实施进攻,歼灭第聂伯河以西的苏军。

各集团军群军力对比

北方集团军群的人数约71.2万人,包括20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1个党卫军和3个小型的德国国防军安全师。拥有770辆AFV(装甲战车,坦克)213辆装甲车,344辆半履带式AFV,3980门重炮,735门高射炮,3408门迫击炮和122900辆机动车辆。

中央集团军群的人数约为102.2万人,包括33个步兵师,9个装甲师,5个党卫军机动师,1个骑兵师和3个小型国防军安全师。拥有2599辆AFV,829辆装甲车,541辆半履带式AFV,7764门重炮,1564门高射炮,6468门迫击炮,240800辆机动车辆。

南方集团军群的人数约为101.3万人,包括25个步兵师,5个装甲师,1个党卫军机动师,1个山地师,4个轻步兵师,3个小型国防军安全师。拥有962辆AFV,319辆装甲车,170辆半履带式AFV,5658门重炮,1277门高射炮,4965门迫击炮,17.18万辆机动车辆。

尽管三支集团军群的实力会随着苏德战争的推进而有所损耗,但是由于希特勒明确表示,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将是重中之重,因此从组建之时起,战争资源就已经向中央集团军群倾斜,而南北集团军群只是辅助进攻和牵制苏军。

各集团军群的表现

北方集团军群在苏德战争就是来陪跑的,其在列宁格勒强攻不下后,转而选择以包围为主的围城战。在其对列宁格勒的872天包围战中毫无建树,只衬托出了列宁格勒军民的坚毅。而在波罗的海攻势后又陷入了库尔兰口袋被包围,直到战争结束。而希特勒之所以进攻列宁格勒,主要是其作为苏联十月革命的圣地,一旦被德军攻占,他认为苏军将会失去信仰,降低战斗力。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北方集团军群在战略地位上,就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在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进攻受阻后,南方集团军群被希特勒寄予厚望,他希望通过夺取高加索油田,切断苏军的石油供应和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希特勒同时也将矛头转向斯大林格勒,为此还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然而在高加索的群山峻岭中无法获取进展后,斯大林格勒成为了主攻方向。当保卢斯拥有匈牙利的第二集团军,以及第六集团军,原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的第四集团军时,希特勒告诉保卢斯,当你拥有这支军队时,天堂都可以攻破,但是这支军队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不是上了天堂,就是缴械投降。

中央集团军群由于能者多劳,一直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在基辅战役中,希特勒抽调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向南旋回,以帮助南方集团军群对抗苏军。而霍特的装甲兵团则向北旋回,切断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补给线,并帮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

中央集团军群无法代替

中央集团军群被称为红色死神的镰刀,它的覆灭,也标志着德军入侵苏联的计划彻底泡汤。苏军在1944年的1至5月实施了三次斯大林突击,取得了重大胜利。苏军在苏德战场的北南两翼,推进了200-300公里,严重削弱了德军两翼的防御力量,并且使得在白俄罗斯的中央集团军群侧翼暴露,处于不利的态势。这就为苏军收复白俄罗斯创造了有利条件。

白俄罗斯是德军在苏联最重要的立足之地,保住白俄罗斯,德军的远程航空兵还可以威胁到莫斯科,而失去白俄罗斯,不仅使华沙至柏林的方向受到苏军的威胁,而且整个战略正面被苏军封堵,往下的仗就很难打了。对于苏军而言也是如此,苏军如果解放了白俄罗斯,就获得进入波兰和东普鲁士的通道,甚至其空军也能对柏林实现空袭。德军也知道此处的重要,即使是盟军在开辟西线战场后,还不断从西线调往兵力到白俄罗斯,协助中央集团军群作战。

而当中央集团军群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被苏军击溃后,已经在思考二战后格局的丘吉尔,心里不是滋味,他此时的心理非常矛盾,既希望苏军能战胜德军,又希望德军能尽可能消耗苏军。在白俄罗斯战役后,已经没有任何德军部队能够阻挡苏军的进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据守白俄罗斯方向的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是德军此时能拉出来的最强主力部队。

在1944年明斯克战役后,有10万名来自中央集团军群的士兵当了俘虏。7月7日清晨,5.7万名德军战俘被押往西伯利亚战俘营时,他们在莫斯科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屈辱阅兵式,苏军士兵和市民在笑声中检阅手下败将的阵容,苏军将德军的自尊心践踏到了泥土里。最强的德军都干不过苏军,德军从此开启了对苏军不可战胜的心理暗示。这不是德军具体损失多少兵力后,在冰冷的数字下能够造成的效果。


梓蕤


由于不同时期德军各个集团军群所担负的作战任务不同,其所配属的部队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德军的集团军群并没有固定的编制,我们不能绝对的评判哪个集团军群战斗力最强或者最弱,只能是在某一阶段或时期来进行分析。

1941年进攻苏联的德军三大集团军群实力最强的无疑是中央集团军群,其次是南方集团军群,最后是北方集团军群,这主要是由各自担负的作战任务不同所导致的。中央集团军群负责进攻苏联的首都莫斯科,这在德军最初的计划中是最主要的战略目标,德军自然要在该方向上投入主要进攻力量,该集团军群拥有62个师150余万人,是北方集团军群(80万人)的近两倍,比南方集团军群(97万人)也要多出50余万人。不仅如此,中央集团军群拥有最强大的突击力量,拥有两个强大的装甲集群,而其他两个集团军群各自只有一个,这使得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能力远远高于其他两个集团军群,德军企图利用大量的快速部队尽快的推进到莫斯科一线,在军事上彻底打败苏联。



到了1942年德军的兵力部署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与德军战略目标的根本转变有关,德军不再将莫斯科作为1942年的进攻目标,而是转向了南方的高加索地区,德军自然而然的会大大加强南方集团军群的实力,而削弱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的实力,这两个集团军群只担负战略防御的任务,自然不需要太多的兵力,所有可抽出的兵力兵器都加强给了南方集团军群,尤其是装甲部队。仅就1942年来说实力最强的就是南方集团军群,当然了南方集团军群在1942年中被分为了A、B两个集团军群,直到1943年才将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再度恢复南方集团军群的番号。



基本上最强的集团军群一直在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中决出,北方集团军群永远是实力最弱的那一个。这主要是与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域大小有关,三个集团军群中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正面是最窄的,兵力自然是最少的。而且从1941年以后北方集团军群一直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对列宁格勒采取围困的手段,也不可能得到大量的进攻兵力进行加强,所以北方集团军群一直都是实力最弱的那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