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李嘉誠的“天王山之戰”:此戰過後,他被譽為“民族英雄”

1977年對李嘉誠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頭,是他日後成為華人首富、亞洲“超人”的分水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1977年前,李嘉誠在香港只能說是一位比較成功的生意人而已;1977年後,李嘉誠一躍成為香港地產界屈指可數的大企業家,其商業形象和地位空前提高,步入了商業發展的快車道。

李嘉誠的“天王山之戰”:此戰過後,他被譽為“民族英雄”

這一切的轉變,皆是因為李嘉誠參與了香港地鐵中環站(亦稱遮打站)和金鐘站上蓋興建權的競投,並一舉擊敗外資巨人置地而成功中標,真正吹響了華資全面進攻香港地產市場的號角,此戰過後,李嘉誠被譽為“民族英雄”,雖可能有過譽的成分,但亦見此戰對李嘉誠有著何等重大的意義,稱其為李嘉誠的“天王山之戰”毫不過分。

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中環站和金鐘站,是地鐵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位於全港最繁華的銀行區,中環、金鐘兩站,就像雞的兩隻腿,其上蓋可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全港地產商對此無不垂涎三尺,志在必得。

不過,在李嘉誠眼中,投標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上蓋發展本身盈利,一旦中標,可使長實聲譽直線上升,脫穎而出,躋身第一流的地產商之列。此前,雖然李嘉誠已經涉足地產多年,但在大部分香港人眼裡,他還只是一家專注於在市區邊緣和荒涼鄉村買地蓋樓的地產商。而事實上,李嘉誠地產公司長實所擁有的地盤物業面積已直逼置地,順利完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李嘉誠覺得改變自身形象的時機已經成熟,所以,立志攻堅,挺進香港中區,“最後奪取城市”。

李嘉誠的“天王山之戰”:此戰過後,他被譽為“民族英雄”

在此次競投之前,李嘉誠就做了充分的估計,他預料到自己的主要對手會有置地、太古、金門等英資大地產商和建築商。此外,稍遜於英資的華資地產商也極有可能和自己有同樣的想法,盡全力一搏。在這些對手中,置地的實力是最強大的,且港島中區本就是置地的大本營,因此置地奪標呼聲是最高的。李嘉誠此次要想虎口拔牙、奪得頭籌,必須先戰勝置地,但這無疑是太難了,到底有多難?當時整個香港地產界的一句俗語足以證明:“撼山易,撼置地難!”要戰勝置地這個巨人,非同兒戲,稍有不慎,李嘉誠的多年基業就會毀於一旦,因為無論怎麼說,長實當時的實力的確是遜色於置地的。

面對此戰,李嘉誠採取的是按兵不動、避其鋒芒的策略。李嘉誠深知,長實如果與置地硬拼,那麼必敗無疑。因此,李嘉誠一直在冷靜地觀察和分析,並尋找到了置地的兩大弱點:其一,置地的主要創始人是凱瑟克家族的傑姆·凱瑟克,凱瑟克家族一直力主把發展重點放到海外。這樣,現任置地大班及其後臺老闆怡和系大班必有決策上的矛盾產生。其二,置地實力強橫,所以一貫驕傲自大,看不起華資,所謂驕兵必敗。在李嘉誠看來,有此兩大弱點的置地,並非不可戰勝。

與此同時,李嘉誠也在審慎地分析著地鐵公司的這次招標意圖,為此,他不惜餘力四處打探消息,最後又獲悉兩個消息:其一,地鐵公司由於現金嚴重缺乏,故與港府多次談判,意欲想要用部分現金、地鐵股票來支付6億港元的購地款,但港府堅持全部要用現金來支付。其二,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來支付地皮,現在急需現金迴流以償還貸款,並希望以此獲取更大的利潤。

李嘉誠的“天王山之戰”:此戰過後,他被譽為“民族英雄”

根據已獲得的信息,李嘉誠針鋒相對地制訂出克敵制勝的方案,其中最主要的兩條是:一、由長實提供現金做地鐵公司的建築費,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的現金需求;二、金環站和金鐘站都設計成一流商業綜合大廈,商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潤由地鐵公司與長實分享,並打破以往對半開的慣例,地鐵佔51%,長實佔49%。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宣佈招標競投正式開始,據事後統計,一共有三十家財團、公司遞交了保密的投標書。1977年4月5日,經過近三個月的明爭暗鬥後,結果出來了,香港媒體紛紛用頭條報道了結果:“長實擊敗置地!”“長實投標成功!”消息傳尺,迅速在香港商界引起轟動,甚至讓香港市民們陷入熱火朝天的討論。時任香港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唐信在新聞發佈會上說:“這次招標競投競爭空前激烈,所有建議均經詳細研究,結果終為長實中選,因其建議對本公司最具吸引力。”媒體稱長實中標是“長江實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李嘉誠“一鳴驚人,一飛沖天”。中環車站上蓋建築的環球大廈和金鐘車站上蓋建的築海富中心兩幢物業,為長實獲得7億多毛利,純利近0.7億港元。這個利潤其實並不算高,比當時香港地產業的平均利潤要低許多,但李嘉誠由此獲得形象和商譽上的無形利益,卻是不可估量的,而這也正是他此戰的最大收穫,無愧於是他的“天王山之戰”。

李嘉誠的“天王山之戰”:此戰過後,他被譽為“民族英雄”

此戰的具體過程,要詳細說來,需要太大篇幅,且網上也多有描述,這裡便不再多寫,最後,我們來總結下此戰李嘉誠獲勝的三大秘訣:第一、低調佈局,沉著冷靜,麻痺對手,尋找戰機;第二、知己知彼,徹底摸清置地和地鐵公司兩方的利弊,然後,針鋒相對,一舉中標;第三、李嘉誠發起此戰的主要目的是改變形象、樹立聲威而不是賺取多麼高的利潤,因此,能夠不太計較眼前利益,甚至是大讓步,否則,以長實的實力硬拼的話,基本沒有中標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