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英國王室為什麼依舊存在著?

渋匯仁


英國沒有皇室,他們只存在著王室,那麼問題來了,英國為什麼不廢除英國王室?存在即合理,英國王室存在這麼久肯定有他的道理。



英國為了探索出一條符合自己的道路,曾經嘗試過多種模式。試過封建社會時期的君主專制,可惜它似乎並不符合英國人民的需要。為此英國民眾發動內戰,把當時的英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結束了君主專制的天下。

取而代之的則是英吉利共和國,雖然英吉利共和國的國王克倫威爾宣佈就任護國主,可是他實際上採用的卻是軍事獨裁主義,共和國的建制是名存實亡。人們似乎開始懷念君主專制的時代,查理二世藉機復辟成功。

查理二世去世之後,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開始了完全不同於他哥哥的行事風格。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他對國內反對者進行血腥鎮壓,引起了當時民眾的極度不滿。因此議會“自作主張”,在1688年發動光榮革命,迎回了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黨威廉和瑪麗。


吃人嘴短,拿人手軟。皇帝的位置都是議會送過來的,所以很多事情都要聽議會的吩咐。在光榮革命的第二年,議會就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英王統而不治的基礎。國家權力也從君主轉向議會,保證了英國政體的穩定,平和的從獨裁製過渡到君主立憲制。

因此自從1689年開始,英國皇室就成為了一種精神的象徵。在這漫長的300多年時間裡面,也從來沒有出現過要推翻英國王室的聲音。甚至在最近幾年裡面,英國人越來越喜歡自己的王室。可見儘管英國王室權利不在,可是中間肯定起著另外一種作用。

英國民眾的主心骨,關鍵時刻的強心劑

英國王室作為英國國家的象徵,他不是沒有權利。但是他的權力不是左右政治,而是一種超越政治的存在。在英國獲得大選勝利的執政黨,並不能直接獲得首相的政治權力。而需要首先親自覲見王室(吻手禮),由王室主動提出認命才可上任。


這是英國立憲制在幾百年發展歷史中,君主與議會妥協的結果。在英國並沒有一部統一的憲法,他是有多套成文法、皇室制誥、慣例組成。甚至是在理論上王室可以拒絕任命首相,但是為了避免憲法危機,又必須接受選舉結果。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讓英聯邦的內部更加團結。伊麗莎白二世是英聯邦的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在內的16個英聯邦國家的元首。鐵打的王室,流水的首相。因此英聯邦女王的存在,讓英國民眾有種安心感。因為無論執政黨怎麼換,上面都還有女王代表國家。

不像其他國家的元首、主席、總統、首相等人下臺後,過個十年八年還有誰會記得他們?這對一向高傲的英國人來說有一種優越感,英國女王的存在讓英國人民有一種凝聚力,在關鍵時刻可以給予英國一劑強心針。


英國天然的廣告牌,疲軟經濟的亢奮劑

就好比說在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當中,英國曾經面臨著鉅額的債務危機。當時的很多經濟學家就作出分析,英國已經無法支付高昂的軍事外交花費等。但是英國王室的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的婚禮,卻力挽狂瀾的解救英國於危機之中。

出席此次婚禮的人多達1900多人,包括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王室貴族。不僅向世界展示了英國的形象,而且極大的刺激英國各方面的消費。就單獨英國女人為了讓自己更加像凱特王妃,最少往英國經濟裡面添加十億英鎊。(女人瘋狂起來很可怕)

後來凱特王妃在2013年產子,又一次拉動了英國的經濟消費。有的博彩公司甚至是打出了“寶寶的性別、姓名、封號”等一系列賭注,就單獨在姓名一項上的賭注就高達100萬英鎊。在後期的統計當中,還得出一系列驚人的數據。


比如說皇室嬰兒周邊的購買,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億4000萬英鎊。一些國際上知名的奢侈品,也是緊隨其後。在同一年出現愛馬仕嬰兒鞋襪,古馳的嬰兒毛巾,迪奧的嬰兒衣服,蒂芙尼的嬰兒餐具。英國民眾更是在當年花費2.43億英鎊,購買相關的紀念品以及食物,香檳等用來慶祝。

這只不過是英國王室結婚產子一項帶來的瘋狂消費,除此之外還有英國王室的旅遊紀念,王室每年的出遊等等。雖然中間肯定會花費一大筆錢,但是相對於王室帶來的經濟效益微乎其微。英國王室對於英國來說就是聚寶盆,所以沒有推翻他們的道理。

聯邦政黨的和事佬,關鍵時刻的決策者

英國王室不僅能夠刺激英國的經濟消費,對於英聯邦的政治穩定上,也是不可缺少的關鍵存在。即使英國內部的黨派之爭再激烈,也不會影響到英國王室。由於其擺脫政治束縛,能夠超然事外看待問題,避免了因為政治爭鬥帶來的不安定因素。


被英國王室任命的首相,都有義務在每週對他們進行工作情況的彙報。所以在英國王室這裡,保留了很多很多過往的資料。有時候在一些政治關鍵問題上,英國女王都能非常犀利的指出問題所在,並提出非常有用的政治見解。

同時他還能幫助英國解決很多政治難題,比如一些首相併不怎麼稱職,但是黨派內部又不好直接讓其退休。這時只要英國王室站出來,很容易就可以化解這種尷尬。有時候碰到黨派之爭無法一爭高下的時候,為了避免政治衝突帶來的危機。英國王室可以突破以往慣例,直接站出來指認新一任首相。

所以英國王室的存在,可以說得上是百利而無一害。對於民眾來說,英國王室存在是一種強心劑,可以讓民眾緊緊圍繞在國家旁邊。對於經濟來說,英國王室的存在就是一塊巨大的廣告牌,帶來的利益超乎想象。對於政黨來說,英國王室又是和事佬,解決諸多政治難題。


至於我們的清政府,清朝後期的時候,哪一點可以和英女王比?


史之策


英國王室為什麼依舊存在著?革命不徹底

蘇白

你好,作為一名作家、歷史愛好者、歷史軍事垂直自媒體撰稿運營者,回答網友問題。

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經濟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地位上升,國內資產階級走上舞臺,要求獲得 政治地位。


而查理一世鼓吹主張君權神授,解散議會,對資產階級發動了戰爭。


因此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戰爭,在克倫威爾率領下的資產階級軍隊打敗了國王。

但是克倫威爾成立的執政府對於王室採取了妥協,採取了君主立憲制,也就是虛君共和,國王作為元首,國家首腦,議會、政府掌控政權、軍權,國王作為象徵性元首,還是保留一定特權、資產,予以優待。

克倫威爾之後,王室曾經有復辟,後來又發生了不流血革命,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兒,和荷蘭執政的女婿威廉來做國王。最後起草了《《權利法案》。種種反覆,導致了英國還保留著王室、國王。

也就是英國的國體屬於君主立憲制,保留君主,實行民主,屬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不能發動人民群眾,革命的不徹底性。


社會經緯縱橫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我覺得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革命力量中有太多的舊勢力存在(如各個貴族)而低層民眾沒有掌握革命的走向,最終導致了對國王制度的保留。

英國當時的封建社會(真正的分封制),除了國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貴族存在。而當英國17世紀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時,是以新貴族階級為主要力量進行的。新貴族主要成員為:之前的中小貴族、中小手工業工作者以及商人組成,而對於貴族而言,肯定是想保留君主制,因為他們是現有制度的利益既得者,之所以反抗國王的統治,是因為當時的國王(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侵害了新貴族的利益。

而革命時期的主要力量卻來自於低層民眾,低層民眾的要求則簡單粗暴直接推翻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重新建立起新的政權,這是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新貴族勢力所不願看到的。當後期國王同意其權利被有效限制後,新舊貴族馬上聯合起來鎮壓了英國人民起義。

建立了英國的王權受制約的君主立憲制。

而中國的清王朝則是封建帝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充分體現了皇帝對國家的統治權威,但是,也存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當然,眾多皇帝是由原有的實力派取得的天下,然而,自古由平民變成皇帝的也不乏人在(如劉邦、朱元璋等),成為了光輝的榜樣。中國人民對於推翻暴政,有著強烈的動力,完全、徹底的推倒之前的政權。

而清王朝在被推翻時,革命的力量(有資產階級、封建官僚、掌握軍隊的軍閥等)裡面對皇權擁護的勢力沒有佔據主導力量,最後形成統一意見清帝必須退位。


江楓漁燚


英國王室和清王室不一樣!英國王室自1640年由克倫威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後,手中權利得到了極大的削弱!經過不斷的發展,英國王室已經僅僅是英國的一個象徵了。保留英國王室不僅代表了英國的輝煌歷史,也是廣大英國人民的意願!熟不見英國王室的影響力有多大:查爾斯和戴安娜的豪華婚禮,全世界都為之關注!伊麗莎白女王出行都會受到各國政府的熱情招待!英國王室的曝光率遠遠高於其他現存的王室!更不用提威廉王子……英國王室已經成為英國的標誌和傳統了,得到了全體英國人的認同了,又怎會不受優待呢?

反觀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本身就很難得到廣大漢族為主體的認同,再加上剛入關是多爾袞錯誤的如“剃髮令”,“圈地”,“逃人”等倒行逆施的法令推行,血腥的屠殺諸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暴行,老百姓的認同感蕩然無存!1840年後又簽訂了諸多喪權辱國的條約,更是使得清王室威名掃地!1912年清帝退位後實際上有優待條件,但張勳有搞了一個復辟,徹底激怒了民國政府,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清王朝徹底消失!全是自己作的!




寅哥解惑


不止是英國,現在世界上還保留王室的國家有挺多,比如歐洲的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等,亞洲的日本、沙特、阿聯酋、泰國、卡塔爾、約旦等國,以及其他一些小國。

英國王室已經存在了近千年,君主制早已深入人心。現在的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限制君主權力。王室只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並不具備實質性權力。

現在的英國王室更多的時候是國家的象徵,能對政局的穩定起關鍵作用,還有就是王室成員的超級吸金能力。歷任王妃都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堪稱超級明星,每年都可以給英國帶來大筆收入。


紅黑聖西羅


上世紀初葉,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地球人社區曾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歐洲大陸,許多歷史悠久的王室被推翻或者驅逐,君主制紛紛被其它國體取代。而英國王室卻在這一片混亂中得以獨善其身,一直存在至今。現在,儘管英國民間廢除王室的聲音一直存在,而且平均每個英國人每年要掏差不多50英鎊的份子錢出來供養他們,卻仍有高達80%的英國人贊成保留君主制。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只能說不列顛民族整體比較理性,懂得權衡利弊。英國曆史上曾經一度推翻君主制,代之以共和制,就是查理一世被殺,克倫威爾當政時期。英國民眾經過這一段時期實驗,認為共和制並不一定適合英國國情,所以等政治強人克倫威爾一掛掉,立刻就和王室談判,以其大規模讓權給議院為條件,讓王室復辟,在英國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從此,國王逐漸成了英國跨越黨派的,立場中立的國家元首。

其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貴族階層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英王喬治五世也多達百次親臨前線或者戰地醫院,鼓舞士氣。與此同時,英王室果斷改名換姓與當時的敵國德國徹底切割,因此受到民眾的歡迎與擁戴。大戰結束,歐洲鉅變,英王的很多王親國戚如德王,沙皇都丟了王冠甚至性命,而英王室卻得以順利完成了從舊式君主到現代王室的轉型。

現在年輕一代的英國人,也許不再像他們的祖父母一輩對王室狂熱擁戴,但也能看到王室存在的好處, 比如,危難(戰爭)時期起到穩定與凝聚民心的作用,和平時期維護英聯邦的團結和統一,促進國家的文化與旅遊業等。

現任英王伊麗莎白二世除了是英國的元首,至少名義上還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英聯邦國家的元首,如果沒有女王,這些實質上已經獨立的國家估計和英國也就徹底沒啥關係了。

另外,王室的存在,以其世代的文化傳承,讓英國人在世人面前平添了許多的儀式感和文化底蘊。看看每天換崗儀式時在白金漢宮外面駐足流連的遊客就知道了。

英國人普遍認為養一個有歷史傳承,形象中規中矩的王室來代表國家好過養一個四年一換的總統政客,況且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十分受人尊重,王室的新一代威廉王子和哈利王子也都很有人氣,由此看來,英王室應該可以長久地存續下去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9824e9b794bebf34eec75d6ac2818627\

周悅芳華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至少沒被殺頭,而英國曾經廢除過國王,並且把國王殺了,夠狠吧。

可是城頭變幻大王旗,英國資產階級以為國王被殺了就什麼都好了,結果殺國王的帶頭人克倫威爾卻開啟了獨裁統治,比被殺死的國王還要獨裁,這讓英國的資產階級非常失望,現在這種情況還不如不殺國王。

克倫威爾死後,英國資產階級又找到國王的親戚回來做國王,於是又有了新國王,只不過與國王簽署了條約,規定了哪些權力屬於國王、哪些權力屬於議會,也就是國王沒有實權了。這個制度運轉非常良好,英國也成了日不落帝國。

至於費用,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王室自己有非常多的財產,不當國王也有錢。政府撥給王室的錢不是白給的,王室要承擔責任就要花錢,比如外訪、接見外國元首等。


劉權林


提到君主立憲制國家,你是否首先想到英國?其次呢?想到英國那位白髮蒼蒼但是依然氣質非凡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然後再會是曾經帥倒一片的威廉王子?溫莎城堡?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在大多國家已經拋棄君主制的情況下,英國為何還保持著這種政治制度?英國王室為何能夠存在至今?


其實,英國王室的地位也不是特別穩。反對其存在的共和黨人常常給英國王室算賬。為了保留王室,英國民眾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王室成員的日常開支耗費巨大,每年足有3330萬英鎊之多,如果再算上王室出訪和安保投入的費用,可達到2億英鎊。反對王室的人認為,這太耗費財政,應當取締王室,將這些錢投到公益事業上去。



然而,儘管如此,更多的人還是支持保留王室。


首先,就像日本天皇在日本一樣,英國王室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英國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情感紐帶,當然,他們沒有日本人那麼瘋狂。因為女王的存在,英國就有了一個普遍認同的象徵,很多人認為,這有利於增強英國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再者,王室的活動可以吸引世界的關注,提高英國在國際上的出鏡率和存在感,從而增強國家軟實力。這個不難理解,當年的戴安娜王妃,如今的威廉王子、凱特王妃,以及剛出生不久的小baby,還有極具個人魅力的女王,再加上王室的婚禮、添丁、生日,這些無不吸引著國外吃瓜群眾的眼球。



當然,更重要的是王室的存在可以為英國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君主制已經成為英國商業和旅遊的代名詞”,因為王室,英國被賦予一種浪漫色彩和歷史感。試想,去歐洲旅遊的遊客,誰不想看看溫莎城堡?誰不想看看白金漢宮?如此一來,王室的保留就讓英國成了歐洲行不得不去的地方。據英國旅遊局統計,“王室每年為英國帶來5億英鎊旅遊收入”。英國王室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符號性消費品牌”。



因為能給英國帶來那麼多好處,英國王室花的那些錢也不被英國人計較了,總的來說,保留王室也算是產出大於投入了。

參考文獻:

徐堅:《英王室座椅何以安穩至今》,《21世紀》,1996年第6期。

楊綠、張尼:《英國王室已成符號性消費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8月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