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從東南亞到印度,越過印度洋進入波斯灣,再到達阿拉伯等地,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明代因為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加上福建漳州月港對私人港口的開放,把中國的織品途徑太平洋運送到了美洲大陸,後經大西洋再運輸到歐洲各地,這也逐漸形成了貫穿東西方的全球貿易航線。

由於絲綢之路的發展,讓中西方的藝術有了交融。

作為對外貿易的商品之一,中國的絲織品也被源源不斷的運輸到世界,並廣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這篇文章將從交通和出土文物的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介紹一下織錦文化。

何為織錦?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織錦,簡單來說就是用染好顏色的綵線,經過提花和織造等工藝織出有圖案的織物。

據記載,早在殷商時代,中國就已經開始出現了絲織物。

周代的絲織物花紋非常五彩繽紛,技術比較熟練。漢代開始設置織室,專門給宮中製作。因為絲綢之路的影響,自漢武帝后,中國的織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了世界各國。

①南京雲錦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南京雲錦

南晉專門設置了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距離現在已經有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南京雲錦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絲質工藝品。

古代的絲織物中“錦”體現了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直到現在,雲錦依舊保持著傳統的手工織造手藝且無法用機器代替。

中國精美的絲織品因為絲綢之路,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商品,而南京雲錦也是最能體現出當時技術和藝術的文明產物之一。

②四川蜀錦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四川蜀錦

四川在古代被稱作“蜀國”,也是桑蠶絲綢業最早的起源地。

蜀錦算是織錦種類中最久遠的一種,起於秦漢,盛於唐宋,因產於蜀地得名。在絲綢之路的影響下,蜀錦不斷地向外輸出,不僅加快了絲綢業的發展,也增強了東西方文化間的交流。

蜀錦中的寓合紋樣常常蘊含著吉祥,如意等,它也成了我們錦緞圖案的一個重要特徵,繡出來的是圖案,但是織進去的則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蘇州宋錦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蘇州宋錦

宋錦產自江蘇蘇州,因為其織造技術獨特,織於北宋而得名。

它分為重錦和細錦。重錦一般是用於宮殿的陳設,而細錦則是用於服裝。

蘇州宋錦有“錦繡之冠”的美稱,並與剛才提到的南京雲錦,四川蜀錦並稱為我國最著名的三大名錦。

宋錦的紋路更精密細緻,在色彩上也相對豔麗,有著古典的韻味。

從不同朝代的交通看織錦與絲綢之路的關係: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海上絲綢之路

漢唐時期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

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開通了聯繫東南亞和印度的海上絲綢之路,在海上絲綢之路開闢之後,中國的絲綢開始進入印度並與地中海的羅馬商人進行交易。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羅馬人特別喜歡中國的絲織品,據《博物志》記載,羅馬每年購買從中國流入印度及阿拉伯半島的錢,不少於一億羅馬幣。足以可見羅馬對中國絲織品的需求量之大。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在書中曾經這樣描述中國古代時期的航海圖景。

"宋元時代,在絲綢之路上展開了四通八達並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術交流。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們交換原料與商品,變革技術和市場。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思想藝術的交流也達到了空前的提升。"

到了南宋時期,與少數民族的戰亂導致軍費開支大,於是開始擴大海外貿易來增加國家收入,這也讓海上絲綢之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當時的泉州港進入了繁盛時期,不管是國內的商人還是外國的商船都可進入泉州或者廣州進行貿易。 外國商人多是阿拉伯人,當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泉州回國的時候就曾驚歎泉州港的繁榮,堆積如上的貨物,大批的商人都聚集在此。

明朝中葉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到了明朝,除了海外貿易之外,明成祖朱棣主張“朝貢貿易”,鼓勵海外國家入明朝貢,並派出鄭和下西洋,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另一個巔峰階段。

他把中國引以為傲的絲綢、錦緞等紡織品帶到了世界,歷時28年先後七次下西洋,這艘載著中國文化基因和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特產的船,把我國的中國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傳播海外。

文化間的交流不是單向的,雙向的交流不僅讓世界瞭解中國,也讓中國瞭解了西方的文化。中華民族極強的融合能力讓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的文化,創造出了很多具有中西方特色的文化遺產。

從出土文物看織錦與絲綢之路的關係:

為了尋覓古代文明的蹤跡,考古學家先後在敦煌,新疆,巴楚等地發現了大量的漢唐時期的絲織遺物。唐代前後的絲織遺物甚至還在北歐維京時期的瑞典遺址中發現。

這些出土的文物代表著古代的中國文明,也讓現在的人們可以從這些出土文物中感受到織錦在絲綢之路中的發展和變遷。

① 北朝紅地雲珠日天錦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北朝紅地雲珠日天錦

北朝紅地雲珠日天錦,是出自北朝時期平紋經錦。1983年,在青海省都蘭縣出土。

這間織錦圖案融合了絲綢之路沿途的各種元素,比如駕車出行的太陽神是歐洲的產物,駕車所用的有翅膀的馬是希臘神話,而聯珠紋則是波斯的特徵。

文物中呈現的人物服飾中帶有非常明顯的西域風格。這是一件融合了地中海以及東南海的文化藝術而創造出的作品。它的出土也為研究邊疆少數民族,東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② 北宋靈鷲紋錦袍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北宋靈鷲紋錦袍是北宋出土的一件織錦,1953年出土於新疆阿拉爾墓地。叫它“靈鷲紋錦袍”是因為它的紋樣花紋以花樹裝飾,樹的兩側為相背引頸而立的神鳥 - 靈鷲

在古代波斯瑣曼亞斯德教中,靈鷲認為是靈魂的守護神,而生命之樹則象徵著不朽,再加上獨特的聯珠紋更顯特別。它是目前為止中國出土最完整的織錦袍服,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③ 團窠聯珠翼馬紋錦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團窠聯珠翼馬紋錦

第一眼看這件出土文物,就感受到了濃濃的異國風情。圖中的圖案叫“聯珠團窠”

外面的聯珠圖案非常別緻,而且在團窠外裝飾著十字賓花圖案。團窠之中的圖案是是翼馬紋樣。

從交通和出土文物兩個角度出發,結合海上絲綢之路,談談織錦文化

雕塑《(國王的)聲望女神騎在珀伽索斯上》

翼馬是古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與美杜莎之子珀伽索斯,他是一匹長有雙翼的馬,據說它的馬蹄踩過的地方就會有泉水流出,並且飲用後的人就會獲得靈感。

絲綢之路讓中西方的文化交融,把神秘的宗教氣息和異域風情帶入了織棉設計中。

織錦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將我國的織錦文化帶向了全世界,海洋貿易的不斷髮展讓世界瞭解了中華民族的文明。

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始,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變成了一條貫穿東西方的全球貿易航線。它讓中國的文化的產物絲織物不斷的被運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中西方的藝術交融。

“畫”、“織”合一的織錦通過大量的圖形藝術,精湛的手工技術,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下,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海上絲綢之路帶去的是絲綢和物品,帶來的則是民族的融合。

我們的共同努力讓民間文化之花越開越鮮豔,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春天永恆。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變遷》 李金明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織錦》趙屹 田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