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聊聊“絲綢之路”的前身——東西方“彩陶之路”的文化交流


聊聊“絲綢之路”的前身——東西方“彩陶之路”的文化交流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西文化、政治、經濟等各種領域進行交流的一條重要渠道,它在歷史上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因此被人們廣泛熟知。但是你聽說過“彩陶之路”嗎?

“彩陶之路”————顧名思義便是以彩陶文化為代表的早期中國文化從今天的陝西以及甘肅等地區自東向西形成的傳播之路,並且是以人口遷移為主要方式進行中西文化交流。大家應該都知道,在漢朝絲綢之路開闢之後,這條絲綢之路便成為了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但是大家知道在這之前,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如何進行的嗎?那麼今天就跟著小編的步伐,一起來走進“彩陶之路”,加深對它的理解,並瞭解“彩陶之路”對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吧。

一、“彩陶之路”一詞的起源

1、“仰韶文化西來說”

要說“彩陶之路”這一名詞的起源,還得從“仰韶文化西來說”這一觀點說起。在考古學和地質學都並沒有發展起來的近代中國,也就是20世紀初期,北洋政府邀請到了瑞典著名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到中國華北一帶尋找礦產資源,但最初的他來到中國只是以一名農商部顧問的身份來處理此事,但隨後他的一些發現讓他一躍成為了中國科學考古學的創始人之一。

聊聊“絲綢之路”的前身——東西方“彩陶之路”的文化交流

他來到華北一帶之後,首先注意到了北京周口店的原始遺址,當然,這並不是他的最重要的發現。隨後,在1921年,當他再次來到仰韶村時,驚奇地發現當地土層中的石器與彩陶共存在一起,並由此展開大膽的想象和系統的挖掘工作。這一部分遺址便是我們現在所稱的“仰韶文化”了。

那麼,“仰韶文化西來說”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當時的安特生並沒有發現華北地區原有的漁獵文化,僅僅想到在石器時代的中國華北地區氣候宜人,一定會有人類的棲息,忽略了漁獵文化時常遷徙的特點。正因為如此,他片面地認為,在新石器時代,以彩陶為代表的西方文明來到了東亞地區,如今的中國地區,更有今天的中國華北地區,而這支在當時先進的西方農業集團匯入併成為中國的史前文明。這種觀點便是“仰韶文化西來說”

2、“彩陶之路”的逆轉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彩陶之路”在剛剛被提出的時候,只是李濟為了安特生等人的“仰韶文化西來說”這一觀點而提出的,但其實就連李濟本人都懷疑這麼一條自西向東的“彩陶之路”的存在。當然,中國從古至今都不缺乏善於思考的人才,更不缺乏具有質疑精神的科學家。從這麼一條“彩陶之路”被提出以後就一直都有新的發現與這種“仰韶文化西來說”相矛盾。

有科學家發現,新疆地區的彩陶文化其實要比黃河流域地區的彩陶文化要晚一些;還有人發現,仰韶文化等一些文化在甘肅境內的移動方向不是從西向東,而是自東向西的!後來,在二十世紀末期,又有人提出,新疆彩陶東多西少、東早西晚。這種種發現都將矛頭指向了被人們長期認可的“仰韶文化西來說”。最後,“仰韶文化西來說”這一謬論被徹底推翻,如今呢,“彩陶之路”也並沒有隨著“仰韶文化西來說”的推翻而消失,反而成為了早期中華文化向西傳播的路徑的代名詞之一。

聊聊“絲綢之路”的前身——東西方“彩陶之路”的文化交流

二、“彩陶之路”在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彩陶之路”的大致範圍

<strong>“彩陶之路”大致是今天的中國陝甘地區向西延伸到青海和河西走廊再到中亞南部和克什米爾地區。當然,雖然“仰韶文化西來說”是謬論這個事實無可否認,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仰韶文化等眾多文化在史前雖然不是由西方傳播而來的,但是經過“彩陶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傳播並不一味地只是從東方向西方,而是相互往來。換而言之,

既有自東向西的拓展滲透,又有自西向東的反向流傳。

“彩陶之路”和絲綢之路一樣,並不單單是由一條線路構成的。絲綢之路大致分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兩條,而“彩陶之路”也可大致分為南和北兩條路線,而在這南北兩段路線之中,又是分成許許多多的小分支。在新石器時代,由於科技水平不如今天這般發達,高大的青藏高原阻擋在人們遷徙的途中人們也是隻能無可奈何,於是這片青藏高原就將這條東西交流乾線劈成了南北兩種方向。

在舊石器時代,大規模的遷徙已經完成並由此為現代人口文明的分佈格局打下了基礎,但是到了“彩陶之路”形成的那個新石器時代,人口遷徙流動還是在不斷地進行,不同的文明之間還在進行著不停地文化交流和融合。可想而知,“彩陶之路”在這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為各個地區文明古國的形成起到了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古中國和古巴比倫的形成。

2、“彩陶之路”所見證的變革

聊聊“絲綢之路”的前身——東西方“彩陶之路”的文化交流

彩陶文化等各種文化在經過“彩陶之路”的途徑東西傳播後相互包容、影響和改變著不同地區的彩陶文化,雖然在發現的古物中彩陶存在大量的相似之處,但通過分析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器物,對我們今天分析歷史發展進程有著特殊的作用。彩陶文化沿“彩陶之路”傳播的完整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在這其中,即第三和第四階段,“彩陶之路”見證了中國地區的重大變革。

科學家發現,在公元前約1900年以後,在河西走廊和新疆中東部幾乎是分別同時出現了四壩文化哈密爾天山北路文化。而哈密爾天山北路文化的代表中的北路墓地流行的垂帶紋等圖案的黑彩特徵與四壩文化十分接近,並且其始祖位於河西走廊。我們並不難發現,這股哈密爾天山北路文化在這一時期的出現並不是巧合,而是因為四壩文化通過“彩陶之路”的北路分支向西傳播而發展來的。

而正是在這一時期,在這一波彩陶文化西進的同時,考古學家們又發現有大量的西方文化潮流因素向東進發。正是從上述的兩種文化中,四壩文化中的弧背刀、耳環、手鐲等大量的青銅器皿,以及哈密爾天山北路文化中的帶有特殊圖案的筒形罐,都是主要來源於西方文化,而並不是東方本土文化發展得到的產物。

正是由於這個點,考古學家們繼續探索,發現這一時期西方文化的影響程度並不止於此,而是向內更加深入地影響著晚期齊家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等其中同類青銅器的發展出現以及這一時期半農半畜牧的特點的形成。可以說,

這一時期西方文化通過“彩陶之路”的東傳,對當時中國地區大部分進入青銅器時代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聊聊“絲綢之路”的前身——東西方“彩陶之路”的文化交流

在彩陶文化西擴的第四階段,也就是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其他文化例如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等等所包含的彩陶都已經很少了,並且基本都是在馬家窯傳統彩陶上發展而來,因此這一時期基本上是焉不拉克文化通過“彩陶之路”的北分支進行長距離向西傳播。

該文化是在前文提到的哈密天山北路文化的基礎之上受當地其他各種文化的影響以及西方文化的影響發展形成的。與此同時,楚斯特文化在這一時期形成在費爾幹納盆地。上述提到的兩種文化都是在這一時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影響,在這兩種文化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更多的種類的工具、馬器以及武器等等青銅器類裝飾物,甚至還有少部分的刀劍之物這類鐵器

於是考古學家大膽推測,這一時期這些鐵器順著“彩陶之路”進入新疆,也就是現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並擴散到青海甘肅等偏中部地區,這也使得中國的中西部地區能夠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順利進入早期的鐵器時期。

3、彩陶文化在“彩陶之路”中的象徵

仰韶文化作為彩陶文化中的一種,它處於中國華北黃河流域地區,分佈廣泛,深居內陸,在華夏大地上盛行了有1500年的歷史之久,實際上它代表著的是整個彩陶文化

更是代表著當時的“早期中國的文化圈”,在沿著“彩陶之路”向外傳播的過程中代表的更是優秀的中華文明。

而當時的中華文明,沒有現在這般發達的科技,擁有的是原始的樸素和對大自然的敬畏。因此,“彩陶”象徵著的是華夏人對大地母親的感恩和眷戀,彩陶文化西傳代表著中國早期旱作文化的傳遞和對新土地的嚮往。

聊聊“絲綢之路”的前身——東西方“彩陶之路”的文化交流

三、總結

“彩陶之路”作為絲綢之路的前身,它所肩負的任務也與絲綢之路大同小異,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古人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再次翻開史冊對“彩陶之路”一探究竟,不僅僅只是感嘆前人的輝煌,更是要對今天的生活充滿感激,不斷前進,為更好的明天努力。

參考文獻:

《舊唐書·魏徵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