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佛教聖地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部,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道場,《清涼山志》這樣記載“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熱,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很久以前,這裡就有清涼山的美稱,當盛夏酷暑難耐之時,五臺山卻是無比清涼,平均氣溫只有23℃左右,是絕佳的避暑勝地。五臺山以其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築群、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深深的吸引著各地遊客不斷地來朝山禮拜,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朝拜五臺山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一、五爺廟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五爺廟

五爺廟本名“萬佛閣”,原來是塔院寺用來接待來自各方的雲遊僧人和居士的十方院,因為寺內有一座供有一萬尊小佛像的萬佛閣而得名。五爺廟佔地面積很小,只有廣濟龍王殿、古戲臺、萬佛閣、文殊殿四座建築。

自從清代萬佛閣北面供奉五龍王的龍王廟建立之後,寺廟的香火逐漸興旺起來,人們也乾脆叫這座寺廟“五爺廟”,寺廟原來的名字萬佛閣反而被人們逐漸淡忘了。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廣濟龍王殿

進入寺廟正面首先看到的是五爺廟的核心建築——廣濟龍王殿,這座殿始建於清代,1917年,傳說五爺嫌它又小又舊,於是夜裡託夢給塔院寺方丈,要求“重建殿宇,再鍍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我們眼前這座龍王殿,就是按照五爺夢中的要求重新修建的。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萬佛閣

寺廟東面的一座大殿是建於明萬曆年間的萬佛閣。它面寬三間,上下兩層,上層供地藏菩薩和十大閻羅,令人稱奇的是二樓上還掛有一口重達7000斤的大型銅鑄“幽冥鍾”。下層供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文殊騎獅、普賢坐象、觀音架著朝天吼,色彩鮮豔,形象逼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尊佛像是用脫紗工藝塑成的佛像,工藝複雜,塑像輕盈逼真。三大士左、右、後三壁建有木製方格,每個方格內都放置兩到三排小佛像,加上樑柱上擺放的小佛像,共計有10000餘尊,萬佛閣就是因此得名的。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五爺廟古戲臺

民間傳說五爺喜歡熱鬧愛看戲,人們就在廣濟龍王殿對面蓋了一座戲臺,供五爺看戲。直到今天,這座戲臺還能經常派上用場,許多人在願望實現之後,都在這裡供還願戲。不過,現在戲臺因為維修,暫時不能唱戲了。


二、殊像寺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殊像寺

殊像寺是五臺山五大禪處、十大青廟之一,五臺山教主文殊菩薩的本尊道場。殊像寺創建於唐代,原名殊祥寺。文殊菩薩這個名字是由梵名音譯而來,意譯則為妙吉祥,殊祥寺是從音譯,意譯中各取一字,說明這裡是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

殊像寺始建於唐代,明弘治九年鐵果林禪師重修,重修後的大文殊殿供文殊騎狻猊像,民間傳說這尊文殊像的頭是用蕎麵塑成的,非常特殊。1983年落架翻修大殿時發:文殊像頭部的確為蕎麵塑成,蕎麵塑像經歷了幾百年而至今保存完好,是在令人稱奇。

殊像寺佔地面積6420平方米,擁有牌樓,天王殿,大文殊殿,藏經閣等建築,寺宇雖然不是非常龐大,在五臺山卻有極高的地位,清代諸帝朝山時頻頻前來朝拜,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皇帝朝臺時還親自到殊像寺拈香點禮,為殊像寺題匾“瑞像天然”。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殊像寺大文殊殿

殊像寺的主要建築就是寺廟的主殿-大文殊殿,大文殊殿建於明弘治二年是典型的明代建築,大殿高20.5米,長26.4米,寬19.6米,加上殿前的月臺、踏垛和散水等,總共佔地近990平方米。大文殊殿不僅外觀宏偉,殿內更是法像莊嚴,繁華壯麗。大文殊殿殿內正中供奉文殊五尊,即文殊菩薩、善財童子、于闐王、聖老人和佛陀波利。泥塑文殊菩薩騎狻猊像高9.87米,是五臺山最大的文殊菩薩像。其中狻猊高3.95米,它昂頭豎耳,精神抖擻,作行走姿態,給人動靜結合,既活潑又威嚴的感覺。


三、塔院寺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塔院寺

塔院寺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永樂年間重修大白塔後單獨成寺,成為五臺山非常著名和重要的寺院。現在的塔院寺作為五大禪處、十大青廟之一,佔地15625平方米,擁有天王殿、大慈延壽寶殿、大白塔、大藏經閣、山海樓、文殊發塔等眾多的樓宇殿堂,還有1948年毛主席居住過的方丈院,現在闢為毛主席路居館。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大白塔

塔院寺的大白塔一直被人們視為是清涼第一勝境和五臺山的標誌。大白塔原名“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舍利是指高僧圓寂火化後形成的珠狀骨粒。佛祖釋迦牟尼涅磐之後,各地人們爭分舍利供養,幾乎兵戎想見。後來阿育王將佛祖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藏在各地。據說,在中國也建了19座鐵塔供奉佛祖的舍利,這座塔就是其中之一。

大白塔通高56. 3米,直徑40米,從遠處看像一個“亞”字型的大藻瓶,有粗細相間,方圓結合的特點。大白塔建造應用了土木磚石等各種材料,當時沒有水泥,工匠們用當地出產粘性非常強的小米熬成稀粥攪拌白灰,以增加建築的堅固性。大白塔是實心的,中間只有燻動物避雷的煙道,不能登臨。塔外二層設迴廊,走在二層迴廊時可以聽到清脆悅耳的銅鈴聲,塔上的銅鈴共有252個。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塔院寺轉塔

大白塔的下層是著名的“轉經筒”,這裡的轉經筒總共有121個,每個經筒上都寫著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這六個字代表一切藏經,把這六個字“著於身,觸於手,藏於家,書於門”即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用手轉轉經筒,就是將六字真言觸於手,可以獲得平安、吉祥。來到這裡一定要轉轉經筒,但大家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來轉,因為這樣才能做到:“右繞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繞塔的圈數也必須是單數。


四、顯通寺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大顯通寺

顯通寺是五臺山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位列五大禪處和十大青廟之首,創建於佛教剛剛傳入我國的東漢年間,是五臺山上興建的第一座寺廟。東漢永平10年,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派遣使臣西域求法,請來了兩位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

二位高僧在洛陽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在這裡翻譯出了第一部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從第二年開始,二位聖僧就離開洛陽去各地雲遊、說法。當他們來到五臺山時,發現這裡的山形和古印度靈鷲峰相似,當即奏請明帝要求建寺,建立了今天顯通寺的前身――大孚靈鷲寺。

顯通寺的第一座大殿是三大士殿,主供普賢、文殊、觀音三大士。其中的觀音菩薩像是按照“不肯去觀音”的形象塑造的。


在佛教徒心中,朝拜五臺山分為大朝臺、小朝臺和方便朝臺共三種。所謂大朝臺就是要朝拜五臺山五座臺頂,只有非常虔誠且有毅力的人才能做這樣的功德。小朝臺是指朝拜臺內五峰之一黛螺頂上的五方文殊,民間早就有“不朝黛螺頂,等於只朝了半座山。”的說法。而為了照顧年老體弱爬山不便者,就在顯通寺裡修了一座五方文殊殿,供奉五個臺頂的五方文殊以方便人們朝拜,稱為“方便朝臺”。現在殿內供奉的五方文殊分別是:東臺聰明文殊,南臺智慧文殊,西臺獅子吼文殊,北臺無垢文殊和中臺儒童文殊。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顯通寺大雄寶殿

顯通寺的大雄寶殿是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五臺山清代建築的代表作。中國古建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大屋頂,高臺基,柱承重,牆活動”,這個特點在這座建築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顯通寺無量殿

過了大雄寶殿看到的外觀兩層,通體白色的建築是“無樑殿”。無樑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在殿額上有七塊磨磚雕刻的匾額,分別是“法菩提場”、“普光明殿”、“仞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逝多園林”等七個地名。佛教認為:佛祖釋迦牟尼第一次講《法華經》是在這七個地方分九次講完的,被稱作“七處九會”。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顯通寺銅塔

顯通寺最為精華的部分是銅殿和銅塔。說到銅殿,必須提起一個剛剛已經提到過的高僧――妙峰祖師。妙峰祖師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在五臺山舉辦了為期四個月的無遮大法會,併發願“要建銅殿三座,送三大名山。”會後,他在荊州監製了三座銅殿,送給五臺、峨眉、普陀三大名山。可是當時普陀山正被倭寇侵擾,於是就送到了寶華山。現在,峨眉山和寶華山的銅殿都已不存在了。五臺山這座銅殿鑄造最晚,工藝最精。

在銅殿的前面,安置了五座銅塔,象徵文殊五智。五座銅塔同時以清涼妙高臺為塔基,構成了中國金剛寶座式塔的格局,成為一處獨具一格的建築奇觀。


五、菩薩頂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菩薩頂

菩薩頂坐落在中臺翠巖峰支脈的龍頭靈鷲峰上,左以東臺望海峰為青龍山,右以西臺掛月峰為白虎山,背靠北臺葉鬥峰,前屏南臺錦繡峰,實在是佔盡了風水,自古就被認為是菩薩居住的地方。北魏孝文帝在五臺山建大孚靈鷲寺,菩薩頂是當時十二院之一的真容院。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108臺階

菩薩頂山門前有一條著名的108級石臺階,佛教認為人有六根,即:眼,耳,舌,鼻,身,意。六根各有六種煩惱,是三十六煩惱。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共有108種煩惱。解脫煩惱之道稱“法門”,菩薩頂的108級石臺階就代表著解脫煩惱的108個法門,我們每踏上一個臺階,就可以跨入一個法門,解脫一種煩惱。當我們走完這108級石臺階,就可以把所有的煩惱都拋到腦後了。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菩薩頂牌樓

108級石臺階盡頭的是木牌坊,是五臺山木牌坊的代表作。它三門四柱七簷飛挑,雕有團龍、飛鳳、吉祥花卉等圖案,雄偉而絢麗。牌坊所處的位置是在海拔1795米,108級石臺階的盡頭,尤其讓人感覺到一種“人天相接處,知是最高層”的氣勢。牌坊上“靈峰勝境”四個字是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親筆題寫。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菩薩頂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菩薩頂的主殿,全寺僧人舉行佛事活動的地方。殿門上掛一副對聯“靈鷲鷲靈靈鷲靈,真容容真真容真。”說明坐落在靈鷲峰上的真容院是文殊菩薩顯示真容的地方。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菩薩頂大文殊殿

菩薩頂的文殊殿院。這座寫有“五臺聖境”的石牌坊是康熙年間修建的,“五臺聖境”四個字是康熙皇帝的親筆題刻。這四個字也是歷代帝王對五臺山的讚頌雜誦中,唯一帶有“五臺”二字的。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帶箭文殊殿

帶箭文殊殿供奉一尊持劍文殊和一尊帶箭騎獅文殊像。傳說,唐代雁門太守李靖有一次在五臺山中臺打獵,路經澡浴池時忽然看見一個婦女在池中洗衣服,不遠處一個和尚赤身裸體的在池中洗澡。本來就對佛教不感興趣的李靖拔出箭,一箭射去正中和尚肩頭,和尚落荒而逃,李靖巡著血跡追。當追到菩薩頂時發現文殊菩薩的肩頭插著自己射出的那隻箭。正在這時,有人來報:那個洗衣服的婦女已經立地成佛了。李靖後悔不已,發願重修了帶箭文殊殿,回去後也崇信佛教了。帶箭騎獅文殊像上一直都有一隻箭,直到清光緒年間,有人將箭取下,放在獅子肚下,可是現在箭卻不知去向了。


六、黛螺頂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黛螺頂

黛螺頂建於明成化年間,原名佛頂庵,清乾隆年間改為黛螺頂。黛螺頂這個名字是以山勢而得名的。黛螺頂所在的山峰象一隻倒扣著的海螺,於是人們叫這座山峰黛螺頂,位於峰頂的寺廟也用了相同的名字。黛螺頂坐落在山頂,廟的面積雖然不大,在佛教界的地位卻極高,所以民間有“沒朝黛螺頂,等於只朝了半座山”的說法。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大智路

黛螺頂山腳下有一條1080級臺階的石臺階,因為登黛螺頂可以朝拜五方文殊,是一條求取智慧之路,所以這條臺階就叫“大智路”。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青峰頂

登上“大智路”,首先看到的是正面寫著“大螺頂”,背面寫著“青峰頂”的木牌坊,這兩個名字既是山名又是寺名。黛螺頂這個名字不僅說明山的形狀象一個大海螺,還有兩層含義:一種說黛螺頂是一個大法螺,佛像中只有佛的頭上才有螺髻 ,這樣無形中提高了黛螺頂的地位。另一種說法說黛螺頂暗示文殊菩薩過去曾經是佛,而且是七佛之師,眾佛之母,所以頭上有螺髻。

五臺山旅遊朝拜必去的六大經典寺廟

黛螺頂五方文殊殿

五方文殊殿是黛螺頂的主殿,建於清乾隆年間。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 年)乾隆皇帝在五臺山的行宮裡召見了佛頂庵(黛螺頂原名佛頂庵)的住持青雲和尚,向在中臺演教寺居住了近20年的青雲和尚詢問五臺山五座臺頂的情況。青雲和尚如實的報告了五座臺頂的氣候情況。他說:臺頂氣候變化多端,寒冷異常,一年十二個月,八個月有積雪。只有六,七月份是最佳的攀登時機,五月和八月也勉強可以攀登,其他月份一般就不登臺頂了。 乾隆皇帝本來是希望像他的皇祖康熙那樣去五座臺頂朝拜五方文殊的,這樣一聽又覺得還是龍體為重的好。他給青雲和尚下令說:“五年後我還來五臺山,到時候不登臺頂,可是要朝拜五方文殊,這件事,就交給你辦吧!”說完就走了。

乾隆走了,可是愁壞了青雲和尚。他想來想去,也沒有想出一個合適的方法。正在這個時候,青雲和尚發現廟裡有個叫栓柱的小和尚偷吃佛壇上的供果,這個小和尚還沒有受居足戒,是一個沙彌。但沙彌也要遵守五條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飲酒,不妄語。栓柱偷吃供果犯了偷盜之戒,按戒律應受到重罰,甚至開除僧籍。可是這次青雲並沒有處罰栓柱,而是限他三日之內想出一個不登臺頂朝拜五方文殊的辦法。按說該栓柱發愁了,可是栓柱還是整天樂呵呵的,原來他已經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第三天栓柱把這個辦法告訴師父青雲和尚之後,青雲和尚也非常滿意,馬上按栓柱的方法組織開工。原來栓柱的方法也非常簡單,就是建一座大殿,大殿裡供奉從五個臺頂請來的五方文殊,這樣就可以不登臺頂朝拜五方文殊了。大殿建成之後,塑造了五個臺頂的五方文殊:東臺聰明文殊,西臺獅字吼文殊,南臺智慧文殊,北臺無垢文殊,中臺儒童文殊都請到了這座五方文殊殿裡。乾隆皇帝也真的在後來又來到這裡,朝拜了五方文殊殿中的五方文殊,並且親筆題了一首詩,立碑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