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國演義》中,從張昭屢次的主張來看,水平很一般,為什麼他還在東吳有很高的地位?

性命幽觀


因為《三國演義》裡的張昭和歷史上的張昭有點差距。

孫權此生,一共被託了兩次孤,而且,都是被託給了同一個人:張昭。

第一次是在孫權的哥哥孫策將死之時,當時孫權只有19歲。孫策先是對孫權一番叮囑,然後又對張昭說了另一番話,大意是:如果仲謀不堪任大事,那您就自己來幹!哪怕是將來我們在江東待不下去了,得回到江西,那也可以。

這個場景,和劉備託孤諸葛亮頗為相似。但有心的朋友們一定已經發現了,這裡面沒有周瑜什麼事。甚至在孫策死前,周瑜都沒能趕回來。並沒有真正履行什麼“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宗旨,孫策就只託孤給了張昭一個人。

而周瑜只是在孫策死後,才留在孫權身邊,與張昭一起盡心輔佐孫權。又過了幾年,孫權的母親也去世了。《三國志•吳書•妃嬪傳》記載,“(權母吳氏)臨薨,引見張昭等,屬以後事”。

孫權則又一次被託孤給張昭。

託孤大臣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縱觀中國歷史上,託孤大臣的地位都是非常之高的,甚至有的都圖謀攝政了,那句著名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也可以說明張昭的地位其實比演義裡的要高很多。

那麼是什麼讓題主覺得張昭比較一般呢?

大概是因為曾經張昭的主降的主張把,演義裡又更為誇張地將張昭貶損了一番。

導火索是曹操揮師百萬南征吳國。

劉琮投降曹操以後,曹操兵鋒東指。史載:曹公與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鄉震失色。

是戰是和,在東吳內部引起了巨大爭論。而張昭主降。

在《三國演義》中,張昭的形象被描繪成了典型的投降派嘴臉。但其實,真實歷史中的張昭並不是一個軟骨頭。

於是問題也就來了:張昭的所謂投降,是因為其軟弱,還是因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呢?

按照曹操當時的統戰政策,地方實力派在投靠以後,曹操所給的待遇是相當好的。無論是張繡,還是後來的張魯,在投靠曹操以後,加官進爵從來都是頭一份。而劉琮在降後,則換到了青州繼續做刺史。

因此,孫權若是戰前請降,其待遇絕不會差。相反,打一仗才倒是有不小的失敗危險。當時的曹操如日中天,幾乎是戰無不勝;而且又控制了朝廷,名望所在,你說你一個地方割據勢力,憑什麼去和中央軍開戰呢?此前的袁氏一族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鑑,一場仗敗過後,整個家族隨之覆滅。

在那個時間節點上,投降怎麼看都是比開戰要更優的選項。揣測張昭的心思,他應當是害怕戰敗的後果,害怕自己因此而對不起兩次託孤之任。

至於戰勝當時坐擁百萬雄師的曹操——那無異於天方夜譚。

後來赤壁之戰的勝利更是讓張昭顯得那麼差勁——“誰說贏不了曹操的?”,他的戰前投降主張,一切都變成了罪狀,儘管很早就瞧不上張昭的孫權也沒有問罪的意思。

所以題主的問題已經很明瞭了,張昭就像一個比較頑固守舊的大家長,儘管他做的不一定是對的,小輩也有很多看不慣的,但是地位是無可動搖的。

關於孫權和張昭之間還有很多趣聞,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


作家餘生燼


題主之所以覺得張昭的主張平庸,是因為你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年齡。

你能看到的,張昭的觀點,都是他老了之後提成的。

 

在大家看來,張昭最平庸的一個主張,恐怕就是赤壁之戰前夕,要不要和曹操打。那個時候,整個江東的年輕人,集結在孫權的手下,像一群等著廝殺的狼,有著滿腔的雄心壯志,要和曹操扳手腕。

 

張昭是這個陣營中的一個老者,他就像是你的爺爺,你的外公,你滿腔熱血的時候,他和你說:“年輕人,別衝動啊。”

 

而事實證明,你對了,於是,你就過來嘲笑這個老者,覺得他很平庸。

 

但是,你真的有見過這個老者年輕時候的樣子麼。

 

你知不知道,你現在能夠有資本,想著和曹操扳手腕,你有現在基業,是這個老者,和你的哥哥一起,用命拼來的。

 

那個時候,他也有一腔熱血。張昭出生於當時一個強大的氏族,徐州張氏家族。龐大的家族給了他良好的教育。

 

當他遇到孫策之後,他也懷揣著滿腔的熱情,和孫策一起靠著自己的血肉和刀劍,來到了陌生的江東,征服了這片陌生的土地。

 

在《三國志》裡記錄了孫策的一句話: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簡單翻譯一下這句話,就是張昭對我孫策的重要性,等同於管仲對於齊桓公的重要性。

而孫策是誰,是當時江東地區的實際掌權者。

 

為何孫策會說這句話,因為他在一次次的殊死搏鬥中,看到了張昭發揮的作用,看到了張昭的能力,也肯定他的能力。

 

而這一切,就是張昭地位的來源。

 

而更重要的是,在東吳這片土地上,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來平衡各種複雜的關係。

 

在孫策死後,孫家和江東原本的氏族之間依然存在著非常尖銳的矛盾。說白了,江東這塊肉,原本是江東老氏族的,半路殺出一個孫家來,奪走了這塊肉。而對這一點矛盾,孫策看的很明白,因此,在他死後,他選擇了託孤給張昭。

 

因為他明白,張昭有能力,在他死後,替他守護好江東這份家業。事實證明,他也沒有辜負孫策。他用自己的智慧,一直平衡著江東內部的矛盾。

 

他日日夜夜的工作,就是他在江東地位的來源。

 

而張昭,後來所有計策的出發點,都是基於一定要守護好這份基業。

 

因此,他無法像東吳那群年輕氣盛的青年人一樣,大聲喊殺。

 

因為他要權衡他要考慮的東西,太多太多。他也無法給出讓你驚豔的計策,因為他是最小心守護這塊故主用生命打下來的江山。

 

 





閒葉蛋的書房


“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這是孫權說不過張昭時所說的氣話

用現代的話語來說就是:

宮裡孫權說了算,宮外張昭說了算。

張昭的歷史地位,和唐朝李世民的魏徵差不多,都是諫臣本色——比起魏徵諫李世民,張昭對孫權的方式更加粗暴。

真實的張昭是面容嚴肅、讓人有一種不寒而慄的威嚴,並非面目慈祥的模樣

諫臣本色的張昭

1、張昭是彭城人,從小就和琅邪的趙昱、東海的王朗齊名併成為朋友;

2、張昭剛剛成年,就被察舉孝廉,但拒絕不去;陶謙推舉張昭為秀才,張昭也不去,陶謙一怒之下,就把張昭下獄,最後因為趙昱全力營救才得以出獄;

3、黃巾軍起兵後,張昭就南渡江避難;孫策佔領江東後,非常重視張昭,任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把張昭的母親當作自己的母親來行禮,治理和軍事都交給張昭處理。

4、孫策死後,張昭建議孫策不要悲傷、馬上即位治理,穩定江東人心;

5、張昭經常勸孫權不要去射虎,認為“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剛開始孫權還聽,製造射虎車後,就經常去射虎,不停張昭的勸諫;

6、孫權曾經擺酒席,要求部下不醉不歸,結果張昭一臉嚴肅的當著孫權的面離開酒席,孫權讓人把張昭叫回來,說不過是大家喝酒娛樂下,你為什麼要生氣走了呢?

張昭就以商紂王酒池肉林也是為了娛樂,回懟孫權:

“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

說得孫權一臉愧疚,不得不撤銷酒席。

7、孫權即位稱帝后,由於張昭在赤壁之戰時主張歸順曹操,雖然張昭兩次被推薦為丞相,但孫權都找各種理由不讓張昭出任丞相。

裴松之認為張昭建議歸順曹操,雖然對孫氏家族不利,但對天下大利,有利於天下一統、百姓安居樂業:

“若使昭議獲從,則六合為一,豈有兵連禍結,遂為戰國之弊哉!雖無功於孫氏,有大當於天下矣。”

雖然孫權和劉備獲得赤壁之戰,但孫權的吳王爵位,是曹魏冊封的。

8、張昭反對孫權接受反叛曹魏的公孫淵稱臣要求,和孫權力爭,孫權說不過,氣得孫權拔刀想要砍張昭,並說:

“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

張昭反懟:我知道我說的話你不聽,但當年太后死前要我輔助你,我勸諫是為了對得起太后:

“臣雖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誠以太后臨崩,呼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

最後孫權還是派遣張彌等冊封公孫淵為燕王,張昭氣憤,拒絕上朝,孫權更火,派人用泥土堵塞張昭的大門。張昭不但不服,還在家裡用泥土自己堵自己的大門。後來公孫燕殺死孫權的使者,孫權派人去請張昭,張昭不去。孫權親自上門去請,張昭推脫有病不去。孫權火了,想要放火燒門,逼迫張昭出來,但張昭反而連窗戶都關了,孫權不得不自己滅火。在二人僵持很久之後,張昭的兒子扶起張昭,坐上孫權的馬車,和孫權一起去皇宮,孫權親自向張昭道歉,張昭才上朝。

西晉的西鑿因此大罵張昭不是臣子本分,國君都親自上門請了,一點面子都不給:

“張昭於是乎不臣矣!”

魏徵算是有名的諫臣了,可魏徵也不敢對李世民如此一點面子都不給吧?堵門、放火燒門的手段都出了,孫權的面子可算是丟盡了,張昭還是不給他面子。

8、張昭81歲死,死的時候孫權親自素服弔喪。孫權經常說不敢在張昭面前說話放肆。

張昭在吳國的位置,就和諸葛亮在蜀漢的位置一般。劉備在臨終前囑咐諸葛亮如果劉禪不行可以自立即位。孫策死前也囑咐張昭可以在孫權不行時自立即位: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9、張昭為人剛直,實話實話,一點面子給不給。孫權曾經如此說張昭:

“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
“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
“ 昭容貌矜嚴,有威風……舉邦憚之。”

10、張昭能力是有的,之所以沒有能夠有蜀漢諸葛亮一樣的名聲,根本原因就在於赤壁之戰後,孫權對張昭不大重用,稱帝后更拒絕讓張昭出任丞相職位。

孫策、孫權稱帝前,張昭都執掌軍政大權,孫權幾次親征時,東吳的國事都委託給張昭處理。赤壁之戰後,因為張昭不支持孫權自立而建議歸順曹操而被孫權不信任。

在對張昭重用程度上,陳壽評價孫權對張昭就是“養老”:

“張昭受遺輔佐,功勳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既不處宰相,又不登師保,從容閭巷,養老而已,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

張昭的能力,沒有在孫權時期得到充分體現。張昭兩次被推薦為丞相,孫權都拒絕,相比孫策時期軍政大權都委託給張昭,可見孫權的小家子氣。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三國演義是小說,是小說啊,別當真,這個書明顯的尊劉抑曹,神化諸葛亮,其他人肯定就是渣渣了。

張昭在三國裡有名的就是在赤壁之戰時主張投降曹操,這個很正常啊,並不是他錯了,而是符合他的利益,投降曹操了,張昭這些人,依舊位高權重,榮華富貴,憑什麼不投降?

孫策能把孫權託付給張昭,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並且對張昭說,如果孫權扶不起來,你就自己取代他吧,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是不是跟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一樣?可想而知張昭的地位有多高了吧?只是你看小說,肯定看不出東西啊。

張昭在東吳地位非常的高,絲毫不給孫權的面子。

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孫權擺酒慶祝。

在酒席開始時,孫權高興的說,希望大家好好喝酒,總而言之,不醉不罷休;不醉不許歸。張昭一聽這話,直接掉頭就離席而走了。

孫權叫人請回張昭說,這就是大家樂一樂罷了,您為什麼要生氣呢?張昭說了,當年紂王酒池肉林,也就是樂一樂的事啊;從來沒有人說這是作惡啊。

於是,好好的一場酒宴,直接就不歡而散了。

吳王於武昌臨釣臺酒,大醉,欠以水灑群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臺中,乃當止耳!”張昭正色不言,出外,車中坐。王遣人呼昭還入,謂曰:為共作樂耳,公何以為怒乎?”昭對曰:“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王默然慚,遂罷酒。


中國通史視頻


從小說角度來說,張昭是最早加入孫策的文官之一,另外一人是江東二張的張紘(後出使曹魏),所以對東吳的文官集團來說,張昭的資歷是居首的。從能力來講,張昭顯然是得到孫策的肯定,否則不會留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言,孫權年少,吳國太也是召來張昭和周瑜一同議事。那麼,張昭的建言水平到底如何呢?在小說裡,張昭可以說多次建言。

第一次,孫策因袁術稱帝的事接近兵戎相見,張昭建言:“術雖新敗,兵多糧足,未可輕敵。不如遺書曹操,勸他南征,吾為後應:兩軍相援,術軍必敗。萬一有失,亦望操救援。”《第十七回》

第二次,孫策被埋伏受傷,還想著出兵,張昭勸諫。《第二十九回》

第三次,曹操要求新繼位的孫權送質子入朝,張昭認為不照做,曹操將興兵,被周瑜反對否決,吳國太也認同了周瑜。《第三十八回》

第四次,孫權破黃祖報了仇,打算分兵江夏,張昭以“孤城難守”,“以逸待勞破劉表”勸孫權回江東,隨後孫權派甘寧守夏口,以避淩統。《第三十九回》

第五次,曹操帶領大軍南下徵吳,張昭和眾謀士都建議孫權歸降曹操,以保江東六郡。於是,赤壁之戰,張昭是妥妥的投降派代表人物。《第四十三回》

第六次,合肥之戰,孫權折了宋謙,太史慈,張昭請罷兵,孫權從之。《第五十三回》

第七次,孫權嫁妹,張昭認為劉備出身微末,富貴確實可以困住,於是贊同周瑜之謀。《第五十四回》

第八次,孔明二氣周公瑾,孫權並周瑜都想興兵奪荊州,以報仇雪恨。張昭以曹操赤壁之敗,隨時南下為藉口,勸阻孫權。另外,顧雍進一步分析了曹操,劉備,孫權三者形勢,也反對出兵。《第五十五回》

第九次,曹操集合三十萬之眾,從合肥南征,張昭建議孫權聯合劉備,於是諸葛亮用計,引出馬超和曹操的潼關之戰。《第五十八回》

第十次,孫權欲趁劉備入蜀,奪取荊州,但是吳國太因擔心女兒安危反對,張昭建言,派一人藉口國太病危,取回郡主即可。結果,周善被張飛砍死,和趙雲奪回阿斗,但是孫夫人從此離開劉備。《第六十一回》

第十一次,趁著濡須之戰結束,張昭建議孫權修書二封,一封給張魯,一起夾擊劉備,一封挑撥劉璋,劉備關係,孫權再坐收漁利。《第六十二回》

第十二次,劉備奪取了巴蜀,孫權要討回荊州之地,於是問計,張昭建議綁架諸葛瑾的家小,要挾諸葛瑾入蜀,以親情逼迫諸葛亮。

第十三次,張昭建議趁曹操在漢中,攻取合肥。

第十四次,濡須口之戰,張昭認為曹操遠來,必先破其銳氣,於了有了甘寧百騎劫曹營。《第六十八回》

第十五次,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一面增派援軍,一面以江南之地向孫權求助。張昭質疑曹操的信義問題,但是隨後呂蒙到來,說服孫權偷襲荊州。《第七十五回》

第十六次,張昭建議孫權,把關羽首級送給曹操,嫁禍給曹魏。《第七十七回》

第十七次,諸葛瑾為東吳和劉備的講和,出使蜀漢,張昭懷疑諸葛瑾投敵。《第八十二回》

第十八次,夷陵之戰,孫權拜陸遜為大將,張昭說陸遜,不過是一書生,非劉備之敵手。顧雍等等文官也附和張昭。《第八十三回》

第十九次,張昭上表孫權趁帝。《第九十八回》

毫無疑問,張昭作為文臣是還算合格,但是作為謀臣,幾次建言都不太點子上。如果說赤壁之戰,確實存在著敵強我弱,投降論還有些情有可原的話,其他的如偷襲荊州,夷陵之戰,張昭簡直就是拖後腿的。特別是,張昭還多次懷疑諸葛瑾,甚至出了綁架諸葛瑾家人這種餿主意,所以,作為謀臣,張昭並不合格。可是張昭又為何還在東吳有些極高的地位呢?

第一,張昭資歷很深,可以說是東吳文官之首。第二,孫策有遺言,把孫權託付給張昭和周瑜,而且明確說了“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孫策還是識人的,只是張昭屢屢在軍事上建言而已。第三,東吳缺乏像蜀漢諸葛亮,龐統,曹魏的郭嘉,賈詡,司馬懿等等那樣的頂級謀士。第四,張昭雖然作為謀士不怎麼樣,但是孫權也不怎麼聽他的,因為東吳還有四大都督。第五,張昭只是謀士水平不高,內政上並沒有什麼大問題,而且對孫權忠心耿耿。


大飛熊騎士


孫策給孫權的遺言“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張昭是孫吳重臣。三國演義側重於描述三國爭霸的過程,內容都以“外事為主”。孫吳的內部治理都是張昭在負責,對外作戰,大後方的穩定與富足是個根本,統領各級官吏,需要德高望重之人,促進生產,發展經濟,張昭的作用非常重要。楚漢爭霸時期,蕭何一直都在大後方,張良和韓信負責對外。


遖唻苝暀


羅貫中黑東吳不是一般的黑,是極致的黑!!黑的讓人髮指!黑的沒人性!尤其對張昭和周瑜!!!!


天冷了156648725


張昭和譙周是同一類人,只要有官做,誰做君主都行。國家無事的時候,指天畫地、高談闊論、滔滔不絕;強敵來了,呆頭木腦、束手無策,拼命慫恿君主投降,卑鄙無恥,毫無大義、操守可言。


逍遙遊ing


我們設想另一個場景一一東吳降曹,曹操得以一統天下,然後忠心扶佐漢獻帝再穩劉氏江山,曹操成中興名臣。一部三國,多少風流人物,其後世的臧否,張昭必為順天命的俊傑,諸葛亮定是逆潮流的鉅奸!


釣月客


首先三國演義裡除了諸葛亮,文臣都被貶低了,畢竟這是小說。孫家作為外來者統治江東建立政權,勢必要藉助融合當地士族大家,要知道這是士族大家開始走向權力中心的時代,張朱陸顧江東四大家,勢必要在東吳的政治版圖中佔據最重要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