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齊發力,釋放京津冀等城市群發展新動能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齊發力,釋放京津冀等城市群發展新動能

文|李曉軍 廣聯達河北區域平臺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齊發力,釋放京津冀等城市群發展新動能


序言:抓住新一輪基建機遇,為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大大超過非典時期,儘管此次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但短期內對製造業、建築業、對及整個經濟交易活動水平的衝擊不容忽視,和全球經濟不景氣等這些內外因素作用下,無可否認的是,今年我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能否實現將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回顧我國每一次經濟出現問題,無論是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金融危機,都是靠基礎設施投資來度過冬天並進行經濟復甦的,同時,我們也不可否認中國過去40年高速發展,在很大部分得益於我國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它不僅使得各城市、各區域間的空間連接更加的暢通,促進物流、人流等快速流通,讓我國經濟行駛在一個快速的運行軌道上,儘管中間也出現了系列的問題,但什麼事情不能“一刀切”,有效的投資拉動這個“推力”和供給側改革這個“拉力”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

是要考慮因時、因地的靈活統籌。


反觀印度依靠龐大的IT資源人才優勢,又很受歐美等國家的大力支持,經濟發展潛力釋放不出來,很大程度受制於基礎設施短缺,道路、橋樑、衛生系統都問題很大。


無可爭議的是:疫情過後基礎設施方面將引發新一輪的“報復性增長”,各省市以擴大基建規模穩定投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也屬於比較合理的選擇。


比如,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最近就建議啟動新一輪基建。任澤平認為,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基建,推出“新基建”,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


另外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發現,截至3月1日,包括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龍江、江蘇、福建、山東、河南、雲南、四川、重慶、寧夏等13個省市區發佈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


這份投資清單共包括10326個項目,其中8個省份公佈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元;另有8個省份公佈了年度投資額,合計約2.79萬億元。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齊發力,釋放京津冀等城市群發展新動能

數據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廣聯達整理


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級,一直是國家發展中關心的重點,京津冀一體化戰略自2014年指出以來,也已經經過了6個年頭,儘管在交通一體化等方面成就斐然,但是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陣痛,主要表現在儘管北京市經濟一直穩步發展,但是河北省的經濟發展仍然處於較低水平,產業轉型的壓力仍然巨大,儘管2019年河北省採取一系列擴大有效投資的政策措施,GDP實現了7%的增速,但總體還是差強人意。而天津市更是經濟增速從前幾位降低為倒數第一,近兩年天津市的GDP增幅都是全國倒數第一。雄安新區建設的“靴子”遲遲沒有落下,直到2019年底才確立了2020年將進入大規模工程啟動,進展速度相對緩慢。


無可否認,京津冀相比長三角、粵港澳等地區的“協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仍然還有很大差距。北京強大的虹吸效應已然存在,河北和天津卻又並沒有相應的條件承接北京的一些高端產業和人才溢出,在北京這波產業轉移之中,反而在咫尺的華北諸城反而不如一些南方服務業大城得到的實惠多。

未來河北和天津等地區如何有效提升基礎實施水平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並進一步促進和北京市的產業協同,就顯得極其重要。


當然我們也可喜的看到:近兩年河北省在經濟發展的思路上有了新的轉變,近年來,河北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轉型升級的突破口,積極牽手國內外領軍企業、科研機構,加快數字產業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密集出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三年行動計劃,制定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吸引阿里巴巴、華為、中興、廣聯達、滴滴、華訊方舟、潤澤等一批國際國內頂尖企業紛紛落戶。同時雄安新區建設也開始提升了日程。

那麼作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核心地區之一京津冀地區,又該如何在這一輪基建項目建設中把握方向,又有所側重,重點突破,實現三地的可持續發展呢?


我們從新空間、新方向和新思維三方面展開:

新空間:雄安新區建設、京津冀協同和產業轉型升級是重點

首先,談下新空間,即京津冀的基建項目的投資空間。我們不妨結合2020年的河北省政府報告,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分析,我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北京的城市升級及系列重大工程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軌道交通新機場線北延、環球主題公園度假區景觀水系工程、國家速滑館……


據中新社報道2020年,北京市300個重點工程計劃完成投資約2523億元、建安投資約1253億元。


據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2月21日介紹,2019年北京市首次提出實施“3個100”市重點工程,集中推進100個戰略性強、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100個功能性強、關係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改善項目,100個帶動性強、具有龍頭和引領作用的“高精尖”產業項目,當年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順利通航,世園會成功舉辦,新機場線一期等開通運營,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等一大批項目建成投用,支撐當年全市投資37%。


其中,100個基礎設施項目當年計劃投資662億元、建安投資394億元。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豐臺火車站等7個鐵路項目,冬奧支線等16個軌道交通項目,東六環路入地、京雄高速等12個公路項目。此外,還有麗澤航站樓等20個交通基礎設施配套項目等。


100個民生改善項目當年計劃投資1309億元、建安投資546億元。包括國家速滑館等13個體育項目、新首鋼國際人才社區等6個政策房項目,以及眾多教育、醫療、文化、養老、便民服務項目。


100個“高精尖”產業項目當年計劃投資552億元、建安投資313億元。包括臨空經濟區綜合保稅區(北京部分)一期等28個服務業擴大開放項目,環球主題公園一期、世界休閒大會主會場戶外展示區等14個文化旅遊項目,以及18個交叉研究平臺及大科學裝置項目、40個先進製造業項目。

2)雄安新區建設

千年大計,雄安新區。


隨著2019年底《河北雄安新區起步區控制性規劃》《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的通過和批覆,無可否認的2020將進入大規模工程啟動年,雄安新區確立將2020加快啟動區、容東片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項目建設;統籌58個續建項目和2020年新開工項目,深化交通互聯互通,加快京雄、京唐城際和津石、京秦高速建設,開工建設京雄商、雄忻高鐵項目,這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必然將大力推動。

3)京津冀協同工程

主要包括:包括濱海新區、曹妃甸、渤海新區、蘆臺·漢沽等協同發展園區建設,廊坊“北三縣”與通州區的協同工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等一系列重大建設。


同時,京雄、京唐城際和津石、京秦高速建設,開工建設京雄商、雄忻等高鐵項目也都進入了建設階段。尤其重點關注的是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強勢推進,其村莊徵遷、投融資、全球招商、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全面展開,總投資150億元的臨空產業發展智庫、南航華北培訓基地等6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河北自貿試驗區大興機場片區正式掛牌,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進入待批階段,“三區聯動”格局加速形成,這些勢必帶來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

4)京津冀轉移項目帶來的產業園區建設


如何積極承接北京市進行的非首都功能疏散的功能和產業,各地也都出臺了相關的措施,搭建了相關的承接平臺,臨近北京市廊坊市、張家口市、滄州市和定州市都提出要大力建設產業園區,進行產業招商的產業對錯。這些地方未來必然要建設一系列的產業主題園區,園區建設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增長動力。

5)各地市產業升級帶來的園區設施改造升級


隨著河北省提出產業升級,並確定了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以信息智能、生物醫藥健康、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12個發展重點為主攻方向,各地市必然要積極推動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和改造。


原來基於工業生產的園區向科技型園區、產城融合型園區改造,各種的基礎設施也必然要進行相應的升級提升。


如從過去的“七通一平”向“九通一平”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部配套設施的升級,逐步向佈局合理、功能完備、產業高端、環境優美、發展有序的創新型園區、智慧化園區發展。

6)城市改造補短板工程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


2018年起,河北省開始開展大規模的老舊小區改造行動,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省改造5739個小區,涉及36851棟住宅、141.31萬戶居民。其中2018年改造完成了1591個小區,涉及8200棟住宅、47.1萬戶居民。


2020年就到了最後一個攻堅年,如何做好這項民心工程,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也顯得極其重要。


結合本次疫情應增加新內容:如增加社區公共衛生和服務場所、對老舊市場改造消除衛生隱患:本次疫情起源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2003年的SARS起源於廣東的市場。讓城市排汙系統改造更加環保,回想SARS期間香港發生的下水道傳播案例,這對我們提出了警示,在疫情之後,河北省各地市政府應重新審視城市垃圾汙水處理體系,做到儘可能地環保、無汙染。

7)生態綠化和醫療文體等民生工程


儘管京津冀在協同治霾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未來生態綠化、水和大氣汙染治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仍待加強,尤其是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的建設,各地市的大氣綜合治理,為發展新經濟創造一個優美的生態環境。


同時還要結合本次疫情的教訓,加大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的保障,並加強教育文體等民生保障項目,還有市政管網、城市停車場、冷鏈物流等市政工程建設,農村公路、水利、文衛等農業農村設施建設。


新方向:綠色化、生態化和智能化是方向,新基建是亮點

河北省這兩年在經濟發展上銳意進取,作為一個相對欠發達的省份,提出了發展數字經濟,確實有一種“換道超車”的氣概和適度超前的佈局。


各地市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數字經濟”計劃,可以看出河北省已經跳出了“從靠等北京產業轉移”的等的思維,轉變為了積極主動構建自身的新產業體系的創新思維轉變,相信未來河北的經濟也將會取得不錯的成就。


當然發展數字經濟,所依託的基礎設施、要素條件和發展機理和以前大不一樣。


如果說過去的河北省的鋼鐵產業等依靠的礦石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那麼數字經濟時代的主要就是靠優秀的人才,積極吸引北京及全國等地的IT人才的加入,就需要一個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諧的宜居條件、相對健全的科技配套設施及各種科技園區及大學等科研機構,

這些無疑是河北省和天津市未來做亟需補的基設施短板


同時,我們結合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趨勢,進行綜合研究,認為未來河北省的基礎設施建設方向必然向著綠色化、生態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當然,過去的工業時代,生產要素和資源主要是在“路”上流動,包括鐵路、公路、航路、水路等,人們俗稱“鐵公基”,而未來的數字經濟,生產要素將主要在“網”上流動,包括互聯網、物聯網等,當然進入21世紀,基建的內涵也發生了徹底改變,不僅是傳統的“鐵公基”和房地產,而是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的新基建,我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以虛擬空間鏈接為代表的信息化基礎設施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克林頓制定的宣佈了“國家信息基礎結構的行動計劃”,俗稱“信息高速公路”,曾經使得美國經濟發展一騎絕塵,把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摔開了很大距離,帶來了近二十年的經濟繁榮。


而我國也是靠極其便捷的網絡基礎設佈局,才在近十多年在互聯網經濟發展面表現的極其的搶眼。


當然,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等軟硬件的發展,已經從過去的互聯網,演化和豐富成了:包括5G網絡、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和關鍵核心硬件、基礎應用軟件、開源開放平臺重大科研設施等綜合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又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範圍拓展到了包括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領域,更多還是從未來新能源發展角度、城市間的快速連接等多重考量,實際上並不屬於信息化基礎設施的範疇,只是一種著眼未來的補短板或戰略性基建。


天津市和河北省要想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浪潮,通過科技驅動來進行產業轉型,積極佈局新一代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就成了必須。


當然河北省這些年也在積極佈局,如:全國唯一跨區域建設的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啟動建設近四年來,大數據產業聚集格局逐步顯現,初步形成了張家口、承德、廊坊等環京大數據基礎設施支撐帶。


同時,河北省確立了到2025年,覆蓋各地、各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絡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得到規模化推廣;形成3-5個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行業(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和2-3個國家級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同時也制定了系列加強互聯網和先進製造業融合的實施意見,如果這些能深入的落地,相信會對河北省的經濟發展有一次質的飛躍提升。


同時還要在面向遠程醫療、在線教育、智慧養老等領域,加速構建支持大數據應用和雲端海量信息處理的雲計算基礎設施,支持政府和企業建設人工智能基礎服務平臺,面向社會服務提供人工智能應用所需的基礎數據、計算能力和模型算法,提升社會服務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

2)以物理基礎設施和信息化融合的智能化設施

就是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改造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近幾年來,智慧管網、智慧管廊、智慧水利、智慧水務等這些富有科技感的新概念已經在落地,各地在這方面的投入也樂此不疲。


例如:雄安新區提出,城市基礎設施,除通水、通電、通氣、通熱之外,還要“通感知數據”,這樣的一個智能基礎設施新體系,相當於給既往城市建設打造了神經系統,而X-Hub相當於這個神經系統的神經元。


未來,分佈在雄安新區的各類傳感器接入X-Hub,海量感知數據將被迅速上傳到智能基礎設施處理終端,為各種智能應用場景提供可能。

未來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重點地市,可以重點選擇重要的主城區、產業新區和園區進行智能化的基礎設施建設。


可以積極各種基礎設施提質升級實施方案,如在:構建智能化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智能化電網、選擇一些重要的城市區域進行智慧管廊等,解決普遍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共性瓶頸問題,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和現代化水平,為全國積累經驗、作出示範。

3)以空間為單元的虛實融合的智能空間

世界最著名的諮詢機構高德納,每年都會發布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它發佈的2020年的報告中,把未來的十大技術趨勢裝入了兩條主線,

一個是以人為中心,另外一個主線就是以智慧空間為中心,並強調“智能空間建立在以人為中心的理念上。


智能空間是一個人與科技系統能夠在日益開放、互聯、協調且智能的生態中進行交互的物理空間。人、流程、服務及物等多項元素在智能空間匯聚,創造出沉浸度、交互性和自動化程度更高的體驗。”


當然所謂的空間,既可以小到一個家,辦公室,大到園區及城市,甚至到一個國家,未來都將和數字化融合,形成新的智能空間,主要包括:

  • 一是空間信息模型。


不僅包括大家熟知的建築信息模型BIM,而且伴隨著BIM對建築完整信息數字化建模,用於設計、施工、使用、維護全生命週期管理的概念和思想

,已經擴展到了城市領域。


在空間範圍和技術邏輯上,更大級別的空間信息模型城市CIM的建設是“大場景的GIS數據+小場景的BIM數據+物聯網”的有機結合。


已有的BIM技術對城市中各個建築可以做到構件尺度的數字孿生,從而將建築物的信息數字化;GIS技術則能夠對城市尺度上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宏觀空間環境特徵和人群特徵、信息資金流動等城市中無形的社會經濟活動信息進行結構化、及時性的儲存。


物聯網技術通過城市傳感器的廣泛佈設,一方面可以對BIM中建築物的運營數據進行補充,更重要的是對交通流、大氣水文等城市開放空間中的微觀環境變化進行實時感知和收集。


BIM與GIS在空間範圍上互補,數據結構上共通,每棟建築可以看作GIS中的一個地物,每一根管道、路燈等城市基礎設施也可看作BIM的一個構件。在此基礎上嵌入物聯網數據,又大大提升了數據空間和時間粒度的細化程度,實現對城市空間精細、全面、動態、實時的數字化。同時,以BIM、3DGIS、IOT技術為依託,我們可以實現城市和園區的建築群、道路交通、城市部件、地下管線等空間對象的數字化和園區運行狀態的數字化、在線化和智能化。通過數字孿生城市的技術,在虛擬空間再造實體空間的一個拷貝,作為現實空間的鏡像、映射、仿真與輔助,為智慧城市或園區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提供統一基礎支撐。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齊發力,釋放京津冀等城市群發展新動能

基於CIM的時空信息模型,來源於廣聯達研究院


  • 二是算法、數據交互與數字應用。


同時城市CIM平臺還具有開放性,經授權後可以向政府、企業和學界提供數據接口,成為城市級應用開發的“土地供給”,使得數據能夠產生更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通過科學的數據算法合理地配置整個城市和園區空間的數據資源,從底層出發,讓這些數據能與外部系統進行數據交換,其不僅包括城市、園區和家庭的空間和設施數據,還包括空間裡的人的行為和活動數據,大量的動態和靜態數據如果能很好的整合應用,可以應用於城市、園區及家庭各領域。無論是城市決策者的城市精細化治理、企業的商業行為分析還是每個人的智慧生活等。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齊發力,釋放京津冀等城市群發展新動能

城市空間的多元空間數據融合,來源於廣聯達研究院


例1:在疫情防控方面。


可以藉助CIM+LOT技術對已確診或疑似病例人員的出行軌跡和接觸人員進行反向尋蹤和精準定位,有利於更快速的鎖定暴露人群,提前人為干預和控制,避免疫情加速擴散。同時匯聚的醫療機構和相關組織、醫務人員、床位、設備物資等醫療資源數據,基於疫情現狀與大數據預測分析,輔助城市範圍內的醫療資源調配決策,及時精準支援第一線的救治防控工作,提升就診效率,充分調動全社會可用資源和力量,有效緩解病患聚集、群眾恐慌等問題的發生(觀點來源:“電建華東BIM”微信公眾號)。


例2:在城市治理方面。


針對新城新區運行的安全監管,包括城市防洪排澇應急監測系統、市政管網及大跨度橋樑監測系統、智慧管廊運行監測系統、城市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和建築能耗監測系統等。

深度好文|“新老基建”齊發力,釋放京津冀等城市群發展新動能

城市數字治理與監測系統,來源於廣聯達研究院


新思維:多元化投資、一體化管理和數字化建造是關鍵

無可否認任何一個基建項目,都要考慮其投資收益比,都要衡量收益盈虧比,還要考慮到如何進行基礎設施運營和資金迴流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在基礎設施項目的市場組織模式和管理水平也都直接決定項目成功與否,京津冀不妨在此過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示範:

1)多元化投資運營


當然基礎設施投資和別的投資一樣,任何投資都需要錢,同時也是需要收益的,而錢不會憑空而來,基建投資尤其如此。


這些錢,要麼來自於財政,要麼來自民間投資,要麼來源於債務。顯然,財政空間有限,目前財政收入增速已經創下新低。而以城投債、專項債為代表的債務雖是主流,但也面臨城市債務居高不下的局面,這些債務一旦持續疊加,很容易帶來金融風險。


如今,我國的宏觀槓桿率(整體債務/GDP)已經超過250%,而10多年前不到150%,加槓桿的空間越來越小。而大量的民間資本卻又苦苦找不好的資本管道。這確實需要我們對我們的基礎設施投資模式進行反思和新的創新。


政府以開放的心態允許市場在更大的空間裡試錯,積極的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政府創新的推出一系列出引導基金,給民企同樣的平等地位,放開基建投資領域的市場準入,特別是消除對民營資本的各種限制。特別是具備一定收益的項目,要鼓勵對市場開放,不同投資主體一視同仁。未來要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列入清單以外的行業、領域,允許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


各地也應該積極的進行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的新方法和操作路徑,建立更加健全的政企合作機制,拓展投資渠道。創新基礎設施的運行營模式,讓民營企業放心的投資、安心的投資也成為了未來的重點。

2)一體化項目組織

京津冀的重大工程原則上應採用工程總承包模式,鼓勵社會投資工程和PPP項目採用工程總承包模式。加快建立與工程總承包相適應的計價規則、招標投標、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制度規定。落實工程總承包單位責任。大力培育建築業企業工程總承包能力,引導京津冀地區大型建築企業通過參與試點,健全精細化、信息化、集約化的管理體系。推行全過程工程諮詢,鼓勵非政府投資工程委託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對於選擇具有相應工程監理資質的企業開展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的工程,可不再另行委託監理。建立全過程工程諮詢管理制度,明確全過程工程諮詢企業責任,制定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技術標準、取費參考標準、招標文件和合同範本。

3)數字化精益建造


京津冀地區應該積極推動傳統工程建造向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發展,實現建造全過程的數字化,為建築產品全生命週期的運維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為最終實現智能建造打下基礎。


在工程建造中大力推行數字建造模式,通過數字化手段,有效實現設計、施工、運維各環節互聯互通;深入研究數字建造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把握國際數字建造以及相關新興技術發展脈搏,加快相關適宜技術研究應用,探索數字建造的實施路徑;創新政府監管方式,構建工程建造全過程數字監管體系。


結論:基建不是目的,而是以此為“基底”構建一個全新的經濟生態


每當新一輪大規模基建大潮來之前,總有一批專家為了該不該進行大規模基建而吵得不亦樂乎,支持者總有一千種理由,反對者也總是振振有詞、看似全是道理,這誠然就是一場“為了基建而基建”錯誤命題,而忽視了搞基建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認為京津冀地區把握新一輪基建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打破北京市和天津、河北的“產業懸崖”,促進人才流、資金流和產業間協同,實現三地共同繁榮,並支持各地結構轉型和產業提升,促進新業態、新產業、新服務發展,新的一輪基礎設施基於此佈局和建設才有意義。


同時,我們又要用動態的眼光看待問題,提前思考數字經濟時代的京津冀地區的產業形態、生產生活形態是什麼,為此而進行適當的超前佈局,打造新基建,從而為構建一個全新的經濟生態而提前打好基底。


最後,還要把握有效投資的原則,建議政府以開放的心態允許市場在更大的空間裡試錯,如何讓民間投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積極的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並採用科學的市場組織模式和新的建造模式,打造高水平、高質量的基礎設施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