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三河之战,太平军以20:1力压湘军,曾国藩:虽败犹荣!


关注人物曲折艰辛历程,探究成功与失败根由,作者为曾国藩研究会会员,后续内容敬请关注。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湘军有名的胜仗有,有名的败仗也有。此役在湘军史上写下最浓重的一笔,没有之一。

1858年10月,按照曾国藩军事集团制定的战略,李续宾、曾国华率七干精锐已连克太湖、潜山、桐城。安庆和庐州将是下一重点目标。

长途奔波已疲惫不堪的大队人马计划在舒城休整,单等鲍超霆字营过江,再围攻安庆。曾国华却不同意此方案,建议乘势北上取庐州,那里有太平军的后勤基地。

三河之战,太平军以20:1力压湘军,曾国藩:虽败犹荣!

三河镇

一个临时冒出的想法改变了整战局的走向,于是湘军急速推进,直达金牛镇。据前线可靠情报,四十多公里远的三河镇确实是太平军的粮草补养基地,诱惑相当大。经过这段时间的消耗,湘军自己补给也日渐捉襟,必须拿下就近补给。其实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也不是吃素的,李续宾等钻进了他们布下一个口袋,三天后十二万太平军援军日夜兼程,将三面合围湘军。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叫赵烈文的书生(后来成为曾国藩的幕僚)进李续宾营中提醒过他。可李、曾杀红了眼。

三河之战,太平军以20:1力压湘军,曾国藩:虽败犹荣!

陈玉成像

等李续宾、曾国华明白这情况,已无回天之力,李氏一面急派人向湖广总督官文求救,请驻扎于鄂东罗田、黄梅一带的多隆阿部清营火速支援,一面加强修建工事,以图顽强抵抗。

本是湘军后勤部长的胡林翼恰好回家奔丧去了,官文手拿李续宾的求援信咨询众僚:“悍将李续宾连九江都拿得下,小小三河算什么?我看没这必要。”于是不派一兵一卒。

援军无望,只好硬撑,希望寄托在鲍超的援军上,战局急转直下,14万太平军对7000湘军,20:1的绝对优势,用人海战术也要把湘军吞掉,哪怕你湘军再能打。

当时有人劝李续宾突围,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李说:“军兴十年,皆以退走损军威。吾前后数百战,出队即不望生还。今日必死,不愿从者自为计”。上阵就没打算生还,又是一头湖南犟驴子!

从晚上打到次日太阳出山,大雾消散了,太平军人山人海,湘军早已溃不成军,曾国华下落不明,李续宾见突围无望,向西南下跪朝家乡三叩头,取出腰带从容自缢于树杈上。仅百多人侥幸脱逃,其余全部战死。

三河之战,太平军以20:1力压湘军,曾国藩:虽败犹荣!

李续宾故居

消息传到曾氏耳中,其捶胸痛哭,痛失悍将李续宾,其肯临阵救急著称,痛哭自己亲弟曾国华,痛哭湘军精锐。

三河惨败,湘军精锐尽失。基本上是湘军的老底子,90%为湘乡县的曾国藩家乡附近的人,屋门口人,10%为湘潭县人。一时湘乡家家哀号、处处白幡,怨声载道。此战对湘乡、湘军、曾国藩打击最大。有人分析失败原因:

一.客观上,三河镇易守难攻,有宽敞的护城河。

二.临时改变战术,过于自信,冒险急进。

三.官文后援不继。

四.敌我力量悬殊过大。

事后曾国藩奏请朝廷为阵亡将土在湘乡新建昭忠祠,令地方官春秋祭祀。除经济上给予抚恤补助外,从国家层面肯定、精神上给予安慰,对抚藯民心、稳定军心,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前赴后继不失一个明智的举措。

如何看待朝廷将湘军阵亡将士入忠义祠,欢迎各位在评论区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