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名将,尉迟敬德的结局如何?

jianfeng_fm


尉迟敬德是唐朝名将,咱们过年时贴的右门神,左门神是秦琼。他是李世民的肱骨之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敬德一生戎马生涯,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尤其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杀死李元吉,帮助李世民胁迫李渊退位,其功劳有目共睹,后被李世民封为右武侯大将军。



尉迟敬德其人其事

尉迟敬德生于585年,今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人,他自小以打铁为生,所以长的黝黑高大、孔武有力。

当时正值隋朝末年,兵荒马乱,尉迟敬德为自己打了一副”子母”钢鞭,给老婆留下了一只钢鞭,作为未出生儿子的兵器和相认的信物。随后买了一匹乌骓马,辞别妻子投了刘武周的军队。

隋末天下大乱,刀兵四起,十八路反王,六十四烟尘纷纷造反,唐国公李渊趁机夺取了隋朝天下,建立了大唐。

武德三年,刘武周会同宋金刚在山西介休和唐军摆开了战场,当时带兵的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叛军刘武周和宋金刚已是强弩之末,作为他俩手下的大将尉迟敬德也无力回天,战争打的就是士气,叛军士气低落,这就注定要失败。



果然山西门一战,刘和宋大败,二人带着残兵败将逃亡突厥,突厥国王怕收留二人得罪李渊,果断杀了二人。

尉迟敬德收拾残兵败将坚守介休,李世民知道尉迟敬德勇猛出众,就派人进城劝降,尉迟敬德一想,“领导”都死了,再坚持也没有意义了,于是率军投降了李世民。《隋唐演义》书中是秦琼用“三鞭换两锏”之计收降了尉迟敬德,这是说书艺人杜撰的。

尉迟敬德投降后、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其他将领表示不满,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有的将领就说,尉迟敬德早晚会反叛的,李世民坚信自己没看错人,对这一切置若罔闻。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唐军征讨王世充,这次将领们旧话重提,说小心尉迟敬德阵前反戈一击,毕竟他和王世充有交情,有的将领甚至要把尉迟敬德关押起来,李世民力排众议,命尉迟敬德为先锋,并对尉迟敬德说“大丈夫凭着情感志向互相信任,我不会听信谗言迫害忠臣良将的”尉迟敬德感动的热泪直流。

人的忠诚是由信任开始的,尉迟敬德得遇明主是他的福气,何尝不是李世民的福气呢?



在和王世充两军对阵闲暇之余,尉迟敬德陪着李世民去山上打猎,此时王世充手下的大将单雄信看到了机会,带着少量人马悄悄靠近了二人,出其不意攻击李世民,想把李走马活擒。

此时尉迟敬德驱马挺槊大吼一声“休伤我家主人”,一枪把单雄信挑于马下,威逼单雄信的随从退后,尉迟敬德保护着李世民杀出了重围。事后李世民感慨说道:“上天验证了我的看法”,假如尉迟敬德反叛,当时是绝佳机会。

尉迟敬德善使马槊,他的绝技就是空手夺敌人的武器,也就是说,他能一枪刺死敌人,敌人未必能刺到他。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也善使马槊,他知道后很不服气,李世民就安排二人比试比试。尉迟敬德把马槊头上的刀刃取了下来,目的是怕伤到李元吉。他对李元吉说,你的就不必取下来了,反正你也伤不到我。

李元吉挺槊便刺,尉迟敬德左闪右躲,他始终刺不到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夺了李元吉三次马槊,李元吉彻底服了,但从那时起,就忌恨上了尉迟敬德。



技不如人,不服不行。玄武门政变时,尉迟敬德和李元吉再次交手。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见大事不妙,二人拨马就跑,李元吉回身射了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射杀了哥哥李建成。

李世民拍马就追李元吉,李元吉的马被射倒,李世民上前要杀李元吉,结果被李元吉反制,李元吉用弓弦要勒死李世民,在这关键时刻,尉迟敬德再次救了李世民,他及时赶到,一槊要了李元吉的命。随后割下头颅,尉迟敬德手提李元吉的头颅,对太子的军队喊道:“你们主公被我杀了,只要投降既往不咎”太子的部队瞬间被瓦解了。

尉迟敬德无论是对大唐还是李世民本人都功不可没,玄武门政变成功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尉迟敬德不吃老本又立新功。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认为李世民刚刚称帝,国内不稳,矛盾突出,此时想趁机进犯中原。突厥颉(jie)利可汗带兵二十万犯唐边。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带兵迎击,结果唐军大获全胜。尉迟敬德因功封为鄂国公。



尉迟敬德居功自傲被李世民训斥

有道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尉迟敬德虽然功高至伟,但他是个粗人,功成名就后不知检点,尤其是在朝廷内部,他和一些文官尿不到一个壶里,比如他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元勋,他看不上这些人,同样这些有头脑的看不起他这个大老粗。于是矛盾重重,李世民没办法就下放尉迟敬德为地方官,让他做了同州刺史。

贞观六年(632年)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在宫中摆酒宴,邀请了一些重臣参加,同州刺史尉迟敬德也在被邀请之列。他高高兴兴来到了京城。到了宴席前,他发现有个不认识的人坐在了他的上位,他勃然大怒,上前质问那人,“你小子何德何能敢做我的前头?”那人吓蒙圈了。

这时坐在他下位的任道王李道宗出于好心劝解,李道宗是皇亲国戚,他是的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



此时尉迟敬德不知哪来的火气,对劝解的李道宗的脸颊就是一拳,大家想想看,尉迟敬德是武将,又是打铁出身,这一拳差点把李道宗的眼珠子打飞,幸亏李道宗手疾眼快,生生把眼珠子用手按回去了。

一时之间宴席上的人惊呼逃走,只剩下李道宗和尉迟敬德二人,好好一顿饭让尉迟敬德搅黄了。李世民来后,顾不得其他,急忙让人护送李道宗去御医处看病。

此时尉迟敬德傻叉了,知道自己闯祸了。李世民把他叫到宫里,君臣二人座下后,李世民还没开口,尉迟敬德一五一十讲了自己干的混事,最后求太宗网开一面。

李世民听后叹了一口气,说道“朕读史以来,对刘邦屠戮功臣的做法十分反感和不解,朕觉得既然天下已定,就应该和功臣共享荣华富贵,朕可保你子孙富贵,但是你却居功自傲,屡屡犯错不知悔改。现在我才理解刘邦为什么杀功了,韩信和彭越这些人被杀难道都是刘邦的错吗?有你这件事我明白了许多,我也理解了许多刘邦的难处。我不想效仿刘邦,希望你引以为戒,不要到时候追悔莫及。



一番话吓坏了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汗透衣袍,急忙跪倒在地,“谢主荣恩、以后再也不敢了”。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尉迟敬德接受教训,辞去了官职,在家中养花种草,和妻妾喝酒取乐,不问世事。16年没出过门。最后他以74岁的高龄寿终正寝,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尉迟敬德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


秉烛读春秋


我曾经几次谈到,说李唐的江山有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而李世民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功绩,靠的就是手下一批文臣武将。在唐初开国功臣中,尉迟恭算是十分耀眼的一位,他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民间信仰中与秦叔宝并列为门神,死后依旧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褒奖和供奉。

在尉迟恭生活的时代,投降易主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而尉迟恭本人最初也是刘武周的偏将,后来才降唐的。尉迟恭降唐后,一直追随李世民东征西战,在征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人的战斗中均屡立战功,后来才帮助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夺权。

李世民帐下猛将如云,但对尉迟恭却另眼看待。史书记载,李世民征讨窦建德时曾对尉迟恭说:

“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李世民对尉迟恭的信任,同时也凸显了这位名将之勇。李世民这番话并不是仅仅说说就罢了,而是真的跑去炫耀了一把。在说完这句话,李世民便带着尉迟恭跑到窦建德军营前挑战,对方虽然人多势众,却不敢出战。

据说李世民晚年时,经常梦到恶鬼索命,以至于难以入睡。无奈之余,只好请尉迟恭、秦叔宝在寝宫护驾。结果,这两位心腹大将一来,李世民便能酣然入睡了。后来,李世民索性命人给他们二人画像,贴于寝宫门外,以震慑鬼神。这便是门神传说的由来。

历史上的尉迟恭,算是少数得以善终的元勋了。尉迟恭凭借军功不断升迁,曾做过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同州刺史等职,被封为鄂国公。当然,晚年的尉迟恭也很聪明,他见官场远比战场凶险,索性就闭门不出,与夫人饮酒作乐,颐养天年,最终在七十四岁时寿终正寝。

尉迟恭死后,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特赐谥号“忠武”。为了彰显对这位功臣的尊敬,唐高宗不仅要求五品以上的在京高官前去吊唁,而且自己也一并到场,同时安排尉迟恭葬入昭陵,给唐太宗陪葬。


史海烂柯人


唐朝的建立初期的时候,是完全离不开前期的那些名将的,比如尉迟恭,秦叔宝,以及李靖,这些都为唐朝立下过许多战功,也为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尉迟恭还没有投靠唐军,在武德二年的时候,尉迟恭率兵不断的南下,分别攻下了太原、晋州、而在夏县一战中,当时的尉迟恭把唐军打的落花流水,打的李渊没有任何的还手,最后没有办法的李渊只好派李世民前往救援,在武德三年四月的时候,秦王李世民在介休准备和宋金刚大战,最后打的宋金刚狼狈的逃跑。 而此时的介休只留下了尉迟恭一个人苦苦的坚守,李世民知道只剩下了尉迟恭一个人守城,李世民也知道尉迟恭的功绩,而尉迟恭也知道李世民的贤明,最后决定投靠李世民,而被封为了右一府统军,而且李世民对尉迟恭也是非常的信任,有一次李世民外出打猎,却遭到了王世充的部下单雄信。单雄信想要斩杀李世民,最后被尉迟恭就救下,从这以后,尉迟恭就深得李世民的恩宠,随后不断的追随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刘黑闼,分别都立下了战功

最后尉迟敬德又被认为宣州刺史,封鄂国公,在贞观十九年的时候,此时的尉迟敬德再次陪同李世民出征高句丽,而在班师回朝的时候,尉迟敬德从此卸甲归田,告别了朝廷,在自己的家乡生活的也非常的歉意,悠然自得,最后七十四岁高龄辞世,而这个时候的李治罢朝了三天,并且允许陪葬昭陵,可以说晚年的结局还是不错的,同时也对得起自己的功劳


大梦哆啦A梦


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名将尉迟敬德(585~658),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名恭。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贞观年问,历任右武侯大将军、宣州刺史等职。谥号“忠武”。尉迟敬德于隋朝末年参军为官兵,多次随军出征,以勇敢善战见称。后归降唐朝,在秦王李世民帐下为将,不仅屡立战功,而且在玄武门之变时果敢多智,为李世民即位立下了不世之功。

不过,后来尉迟敬德性情憨直,居功自傲,每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常常当面讥讽他们,议论其长短,有时在宫廷之上当着众大臣的面厉言争辩,于是渐渐与他们不和。后在唐太宗的开导下,改变很多。

尉迟敬德晚年迷信方士仙丹,在家中设炉炼丹。同时,在庭院之中大兴土木,修建池台,栽花养鱼。他闭门谢客,在家中研习仙方,观花赏乐,16年不与外人交往,怡然自乐。显庆三(658),高宗皇帝以一尉迟敬德功大,追赠他的父亲为幽州都督。当年,尉迟敬德病逝,享年74岁。高宗为之废朝三日,举行哀悼,并且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入朝的地方使节一齐到他家吊唁。又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的官衔,陪葬于昭陵(太宗陵园,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

尉迟恭被后世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胡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历史有妖气


我谈谈我的看法。

整体上看,尉迟敬德是善终,他之所以得以善终,应该归功于李世民的妥善安排和尉迟敬德的及时醒悟。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

一、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后至贞观三年(629)

这段时间,是尉迟敬德最风光得意的时候,也是他最狂的时候。由于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尉迟敬德非常膨胀,再加上他这个人本来就比较直率,有什么说什么,因此,他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关系相处的不是很好,每每看到这些人的问题,尉迟敬德总是当面、当众和他们争辩,因此,尉迟敬德与这几位宰相级别的人物的关系很差,“由是与执政不平”。

而当时,李世民要推行改革,是需要用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因此,李世民只能调整尉迟敬德,他需要给尉迟敬德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既然尉迟敬德待在长安不能与房玄龄等人处好关系,那只能将其外放了,于是,贞观三年(629),尉迟敬德外放担任襄州都督。

二、贞观三年(629)至贞观六年(632)

这段时间,是尉迟敬德的初步调整时期,他先后担任襄州都督、灵州都督、同州刺史等职务。应该说尉迟敬德适应的并不好,还是自负有功,依然心高气傲,我行我素,而且很可能带有一些不满情绪。

这种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就是贞观六年(632)殴伤李道宗。

当时尉迟敬德参加宴会,发现有班次在他前面的人,尉迟敬德很生气,说:你有什么功劳,居然在我的上座?当时,任城王李道宗坐在尉迟敬德的下座,好心上前劝解,结果被尉迟敬德给打伤了眼睛。

针对这一严重事件,李世民非常生气,他决定郑重的和尉迟敬德谈一谈: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文字比较浅显,我就不翻译了。从语气上看,李世民这个话说的很重,算是对尉迟敬德的警告,告诉尉迟敬德要谨守法令,不要肆意妄为。

如何看待李世民说的这番话呢,有些人认为,这些话说明李世民已经开始猜忌尉迟敬德了,我不这么看,恰恰相反,李世民这是在保护尉迟敬德。李世民如果真的猜忌尉迟敬德,他应该先隐忍不发,等到尉迟敬德犯的事儿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发难,一招把尉迟敬德治死或者罢黜。而李世民的做法是直接把尉迟敬德的问题告诉给尉迟敬德本人,让他以后注意。这是一次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谈话。

应该说,这次谈话,对尉迟敬德的影响很大。从此以后,尉迟敬德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严格奉公守法。

三、贞观六年(632)至贞观十七年(643)

这段时间,是尉迟敬德本本分分的做官时期。他先后出任鄜州都督和夏州都督,在贞观十一年(637)的时候,还被李世民确定为14位世袭刺史之一。

从李世民的这一安排可以看出,李世民完全没有猜忌尉迟敬德,他还是视尉迟敬德为心腹,想让他以及他的后代世世代代辅佐大唐。

四、贞观十七年(643)至显庆三年(658)

这段时间,是尉迟敬德的退休时期。贞观十七年(643)二月,尉迟敬德正式请求退休,得到批准,李世民授予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让他五日一参。

尉迟敬德退休以后,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那就是炼丹药,据《旧唐书》记载:

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如何看待尉迟敬德的这一行为,有人觉得他在韬光养晦,我认为不是。如果尉迟敬德真的在韬光养晦,那他应该什么话也不说才对。但是,尉迟敬德在关键时刻,是站出来说了话的。最典型的就是贞观十八年(644),李世民决定要征讨高句丽,尉迟敬德是进行了劝谏的,他认为,李世民自己前往辽东,皇太子李治在河北定州,长安和洛阳虽然有留守官员,毕竟有些空虚,建议李世民不要亲征高句丽。这是很坦诚的劝谏,这说明,尉迟敬德和李世民之间,没有什么芥蒂和隔阂,他们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很密切的。


至于尉迟敬德炼丹药,我们要考虑到,毕竟尉迟敬德是个粗人,他没什么太高雅的爱好,他以前爱打仗,贞观年间没有多少仗可打,后来,他劝谏李世民不要亲征高句丽未成,反而被李世民带着一起去征讨高句丽,出任左一马军总管,在驻跸之战中大破高句丽,也算是在晚年又过了一把打仗的瘾。除此之外,总不能整天闲坐着,于是尉迟敬德就给自己找了个爱好去炼丹药。

显庆三年(658),尉迟敬德寿终正寝,享年74岁,死后倍享哀荣:

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于昭陵。

他的儿子尉迟宝琳袭爵,官至卫尉卿。

以上是我对尉迟敬德的一点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尉迟敬德就是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尉迟恭。之前是刘武周的手下,后归于李世民麾下,在与王世充的对战中,李世民差点被单雄信刺于马下,幸亏尉迟恭出现挡下了单雄信,救了李世民,后被李世民重用。

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也是尉迟恭关键时候说服李世民反击李建成的,并且在关键时候(李元吉差点将李世民掐死)一箭射死李元吉,再次救下了李世民。从此成为李世民的干将和心腹。他广为人民所爱戴,被尊为"门神",我国传统习俗贴门神中的"门神"之一即是尉迟恭。

登基后,李世民总被噩梦困扰,寝食难安,尉迟恭和秦叔宝自告奋勇,在殿门外守候,保得太宗皇帝高枕无忧,大唐江山国泰民安。从此以后,尉迟恭和秦琼的画像就成了中华门神,并留传民间。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急于建功立业,丝毫听不进贤臣的进谏之言,反而让尉迟恭与他一同出征高句丽。此次远征,唐朝大军吃了败仗,直接导致了贞观后期唐代国运急转直下,唐太宗的病体也因此愈发沉重。班师回朝后,尉迟恭心灰意冷,依旧回家养老,再不问朝政之事,据说尉迟恭晚年除喜爱丹青乐器之外,还迷信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同时谢绝宾客,十六年未与外人来往。

唐高宗显庆三年,尉迟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一代名将的人生至此落幕,唐高宗为此还废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同时册赠尉迟恭谥曰忠武,并郑重将这位开国元勋葬入昭陵,为唐太宗陪葬。


大唐提刑官


岁末唐朝,英雄辈出,在这场宏大壮观、你死我活的历史争斗戏中,尉迟敬德虽然不是最闪耀的那颗,但却实现了个人抱负,最终也得以善终,福荫子孙,名垂青史。


↑尉迟敬德堪称人生赢家↑

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尉迟敬德出生,是朔州善阳人(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

历史上尉迟敬德的名讳是尉迟恭,实际上这是谬传,根据陕西醴泉县出土的昭陵陪葬墓碑,上面记载了尉迟敬德的墓志铭:“公讳融,字敬德”,也就是说,尉迟敬德的名字是尉迟融,而非尉迟恭。


而尉迟恭的名字始见于北宋时期,唐朝及五代著作中没有看到尉迟恭这个名字,其中《太平广记》卷一四六“尉迟敬德”条目里称其为“尉迟公”,后世可能就此讹传为尉迟恭了。

为什么要特别说一下尉迟敬德的名字呢,因为今人对1500年前的人物故事进行评价整理,已经有相当内容失真了,名字的演变也证明了这一点,隋末唐初的那些名将风云,已经被演义化了,被人为的添加了许多故事内容。

↑尉迟敬德是小时候小人书里常见的角色,是80后童年故事的一部分↑

然而,有两样东西是不变的:尉迟敬德的家庭及履历,这些清清楚楚记载在历史上,小说演义家们能增加的只有细节上的想象。

尉迟敬德出身于北魏鲜卑尉迟部,在那个年代,科举尚未兴盛,贵族门阀林立,以北魏八柱国为代表的强大的宗族力量,具备左右天下的能力,看隋朝唐朝你争我往,杨坚出自八柱国家族,李渊出自八柱国家族,甚至李密也是出自八柱国之一赵国公李弼之后。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并号河南洛阳人。尉迟氏即属于代北虏姓之列,郡望河南洛阳。 根据尉迟敬德墓志记载,他的曾祖父尉迟本真,祖父尉迟孟都,父亲尉迟伽都曾经担任过州刺史,绝非普通家庭。

↑尉迟敬德曾在刘武周帐下效力,打出名声后跳槽到李唐王朝↑

尉迟敬德父亲尉迟伽中年早逝,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并没有出多大力,尉迟敬德仍不得不自我奋斗,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隋朝末年,尉迟敬德担任过大隋的朝散大夫,大概相当于从五品下,文官地十三阶,这个起点已经不错了,可惜大隋已失其鹿,即将分崩离析,天底下有多少有志向的野心之徒,都渴望在未来混乱的争夺中一展拳脚,施展抱负。

大业十三年,一场意外改变了尉迟敬德的人生,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和太守王仁恭的侍女私通,担心事发被清算,于是暗中集合豪杰(实际上是亡命之徒),然后率领手下张万岁、杨伏念、苑君璋以及尉迟敬德等人杀死了王仁恭,从此宣布割据起义,自称太守。

很快,刘武周就自称皇帝,并从突厥那里得到了战备支援,国号汉,建元天兴。

那个年代豪杰辈出,可惜只能是最优秀的人赢到最后,这个人不是刘武周,而是李世民。 李世民大败刘武周,打服了尉迟敬德,当时尉迟敬德带领残兵守在介休,然而连续的数十场败仗已经让将士们士气几乎瓦解。

↑尉迟敬德武功高超,尤其是马上功夫↑

当李世民派遣宇文士及前来劝降时,尉迟敬德没有犹豫,选择开门投降。

李世民非常欢迎尉迟敬德的投效,随即任命尉迟敬德为右一府统军,仍带领旧部八千人,当时唐朝兵部尚书屈突通曾劝李世民要提防尉迟敬德叛变,可李世民只是笑笑,毫不以为意。

就这样,感恩于李世民的信任,尉迟敬德从此走上了人生赢家的宽阔大路。

直到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尉迟敬德已经成为李世民的绝对心腹密臣,他有一个优点是李世民其他心腹不具备的:会武功,而且武功相当好!他曾经和齐王李元吉比武,把李元吉打的那是相当惨。

绝对忠诚,绝对可靠,能干脏活,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身边就是这样不可或缺的存在。

↑李世民一番劝诫拯救了尉迟敬德的人生↑


在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泾州道行军总管。按理说,李世民待尉迟敬德不薄,可尉迟敬德却心生不满了,他觉得自己的天大功劳没有得到意料中的回报,而长孙无忌这些人反而得到了重赏,因此他和这些大臣常常闹矛盾,朝堂上也几次争吵,李世民都忍了。

公元632年,李世民在庆善宫置下酒宴,和群臣痛饮,结果尉迟敬德发飙了,他看到功劳不如自己的小毛卒坐在自己席位之前,他怒道:“你有什么功劳,能在我之上”,争吵中,任城王李道宗来劝架,结果尉迟敬德给了李道宗一拳,差点打瞎李道宗的一只眼睛。

李世民大怒,找来尉迟敬德,大骂了一顿,这也亏是遇上了李世民,如果遇到的是朱元璋这样的狠角色,尉迟敬德估计满门就被灭掉了。

在李世民一番劝诫下,尉迟敬德竟然听了进去,本来已经一只脚踏上韩信的老路,他及时收了回来,毫无疑问,这是在介休决定投降李世民之后,尉迟敬德又一次拯救他自己人生命运的决定:向张良学习。


↑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绝对忠诚↑

从此尉迟敬德大加收敛,历任鄜、夏二州都督,表现的老老实实,到了晚年,尉迟敬德干脆谢绝宾客,““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又饵云母粉,飞炼金石,为方士术延年,凡十六年”。

可见,在长达十六年的岁月里,他就是种种花草,盖盖房子,搞搞炼金术,还学起了音乐,一生戎马,到最后竟变成道士书生。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尉迟敬德在家中病逝,唐高宗李治废朝三日,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朝,参加尉迟敬德的遗体告别仪式,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陪葬昭陵。 可谓是要名有名,要实惠有实惠,福荫子孙,简直是功臣教科书般的存在。

更有意思的是,尉迟敬德从此登上了演义的舞台,虽然不像薛仁贵那样当过主角,但他一直都是耀眼的配角存在。

↑尉迟敬德成为门神,随着风俗文化流传千年万年↑

尉迟敬德的后辈子孙也都生活的很好,其中堂侄释窥基法师还是大名鼎鼎的玄奘的弟子,唯识宗第二祖,死后葬在玄奘塔侧。

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琳一生过得不错,相比之下,房玄龄、杜如晦、李绩的子孙后代就差劲多了,尤其是李绩,被子孙连累,坟墓都被挖开挫骨扬灰了。

可见,尉迟敬德”人生赢家“的头衔真是妥妥的了,而且,他还是现在家家户户都挂的门神呢!


我见青史多妩媚


公元658年12月25日,尉迟敬德死于自己的府邸,终年74岁。

死后,唐高宗李治亲自为他举行吊唁活动,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需去吊唁,并停朝三天。同时追赠尉迟敬德为司徒、并州都督,赐谥号“忠武”,并让其陪葬昭陵。



可以说,尉迟敬德的结局已是历朝历代为人臣子者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结局。

他不仅被追赠为位列正一品的司徒(人臣所能做到的最高的品级)。且得到的谥号也是人臣所能得到的最为顶级的,谥号“忠武”(《逸周书·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同时尉迟敬德还得到了陪葬昭陵(李世民陵寝)的待遇,也就是说他将享受到唐朝李姓皇族世代香火的供奉。这等待遇,可以说他这一生算是圆满啦!

不过尉迟敬德能得到这样完美的结局,得益于他生前为大唐所做的种种贡献。对于李世民来说,尉迟敬德完全就有“再造大唐”的功劳。李世民曾言“公之素心,郁如山岳”,尉迟敬德对于李世民的忠心,鲜有匹敌者。



他曾数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际:

620年9月尉迟敬德刚刚归顺李世民时,李世民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并带着他前往榆窠打猎,就在这时李世民遇到了王世充率领的数万步骑大军,正在这危急关头,尉迟敬德大发神威,护佑着李世民突围而出,李世民得以幸免于难。



622年,李世民讨伐刘黑闼时,被刘大军四面包围。此时,尉迟敬德亲率勇士冲进包围圈,将李世民救出包围圈,李世民又幸免于难。

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后,李元吉逃脱,李世民紧跟其后。但是在追的过程中,李世民被树枝绊倒,李元吉趁机冲上来要杀了李世民,就是这个时候,尉迟敬德又再次救了李世民一命,他大喝一声,吓得李元吉赶紧逃跑,李世民再次幸免于难。



可以说,就是尉迟敬德这样屡次三番救李世民于危急之际,李世民对其可谓是十分恩宠。643年,李世民绘二十四位开国功臣于凌烟阁,尉迟敬德位列第七位。

当然尉迟敬德能得到善终,且得到人臣所能得到的最高的荣誉,除了与他功高盖世有关,还于他谨小慎微的性格有关。643年二月,天下大定后,尉迟敬德就主动放弃手中所有的权力,然后归隐田园,之后回老家养老时,他不与任何外人交往,每天就只知挖池圹建楼台,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我娱乐。因此,就是这等明哲保身之法,终让尉迟敬德得以善终。



这里额外再提句,尉迟敬德死后不但得到朝廷的厚赏,在民间也得到更为优厚的待遇,那就是成神。此时尉迟敬德不但被民间奉为门神,而且还被后世铁匠奉为保护神,这等待遇恐怕历朝历代的臣子没有几人能享受的吧。


澳古说历史


李世民登极后,赏赐玄武门之变的功劳,敬德与长孙无忌各建文武大勋,被记为首功。李世民又特诏齐王李元吉府中所有财产,全部赏给尉迟敬德。纵观唐初诸将,待遇之隆,实以尉迟敬德为最。

敬德的性格不如程咬金和秦琼稳重,有极大的缺陷。他生性讦直,出口无忌,又十分骄傲。太宗重用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朝野众臣无不尊重,唯有敬德看不惯他们,经常与他们当面争论政事的得失,房、杜等人虽都是一时名臣,但也与他渐生嫌隙。

大臣们上朝奏事或是入侍宴都要排个先后班次,敬德也要争个头名。一次太宗宫中设宴与大臣欢饮,有一位大臣位居敬德之前,敬德不顾满朝群贤毕至,当面质问那人:你有什么功劳,敢坐在我前面。

任城王李道宗(李唐的皇族)看不下去,连忙劝解敬德不要在这种场合吵架,谁想敬德发起火来谁也不顾,转身迁怒于李道宗,说到怒处,他也不管李道宗的尊贵身份,抡起拳头便打了李道宗几拳。他是个杀过人的,手下又不知道轻重,可怜李道宗竟然被打瞎了一只眼,直是无妄之灾。

唐太宗见敬德如此放肆,心中极怒,但又不好发作,于是拂袖而罢宴。但他顾念开国功臣的功劳,不忍责罚敬德,便连责带劝地说:汉初韩信、彭越都是开国功臣,功劳不比你敬德小。但他们都因为自己作孽,而被汉高祖诛杀,你也要吸取教训!

敬德闻言大惊,他虽是个粗人,但一点也不傻。自来伴君如伴虎,太宗这顿话夹枪带棒,意思再也明白不过。从此之后,敬德再也不与大臣往来,守着自己的功勋俸禄,闭门在家过富家翁生活。

晚年的敬德与太宗一样,走上了迷信仙丹的路,他经常拜求方士,服食仙丹,以求长生。

古代方士炼丹所用原料都有重金属,服食之后绝无任何好处,反而会让人重金属中毒。唐太宗、唐宪宗、明嘉靖帝、天启帝等人,都因为服食仙丹中毒而早亡。

但敬德似乎百毒不侵,他服食了十几年仙丹,却丝毫没有中毒迹象,一直活到76岁的高寿才逝世,算得上一代传奇。


有历史


尉迟敬德获得了善终,当然这完全要感谢唐太宗李世民的宽容和大度。尉迟敬德在投靠李世民之后,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在李世民封的初唐二十四功臣中位列次席,仅次于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


当唐朝统一江山之后,像尉迟敬德这种猛将的光辉就显得落寞了,毕竟治世是文人的天下,乱世才是武将的天下。尉迟敬德在家中整日闷闷不乐饮酒消遣,尤其是他看到房玄龄、杜如晦这种原本功劳没有自己大的人在这太平盛世里平步青云,甚至比自己的级别还要高,就公然开始挑衅他们。

有一次李世民摆酒宴请群臣,尉迟敬德看到一个当初不如自己的人如今座次比自己靠前,顿时怒火中烧,在宴会上破口大骂。李世民的弟弟李道宗前来劝解,竟被尉迟敬德一个酒壶打聋了一只耳朵。这下惹怒了唐太宗李世民,他当场罢宴,拂袖而去。



事后李世民把尉迟敬德叫来教训他说:“我翻阅史书,看到汉朝初年的功臣没有一个善终的。所以我特别照顾你们,不希望你们落得同样的结局,但是你这样过分,我也不能再宽恕你了。”尉迟敬德听后很惭愧,从此他开始收敛自己的性格。随着年事渐高,他辞去了自己的官职,回到老家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除了征高句丽时他随军出征以外,再也没有出过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