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祕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收錄在魯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大多數人並不陌生,是因為它曾作為課文,長期出現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魯迅的胞弟周作人先生,寫了更多關於百草園的文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僅有2000多字,而周作人1951年在《亦報》上開設的“百草園”專欄,曾圍繞著“回憶百草園”的主題,寫作了95篇,長達7萬多字的系列文章。本文將結合周作人先生文章,和我個人的閱讀理解,帶您領略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

魯迅家族緣何敗落?

魯迅開篇直言,“百草園現在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何至於如此?其實這背後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同時此事也標誌著魯迅的家庭,即周氏家族的敗落。魯迅的祖父,內閣中書周介孚於光緒十九年(1893)回鄉丁母憂。當年正值鄉試年,一個殷姓的京官出任江南鄉試主考官,下至蘇州。周介孚派人送信並附銀票給這個殷姓主考官,託其“關照”應試的長子和幾個侄子。這當然是行賄,但在光緒年間,科舉舞弊早已流弊日廣,實乃司空見慣之事。

然而,事情壞在周介孚派去的下人辦事不利。當時殷主考停駐在官船上,蘇州地方官上船拜訪。周家下人也不看場合,直接就將信和銀票送進去。這也算了,送完還等在外面不走,大喊大叫說是要憑據,怕人家收錢不給辦事。最終,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辦成了一樁科場行賄大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

周介孚被判“斬監候”,最終坐了八年牢,相關考生革除功名。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就是因此被革去秀才身份的。他十分傷感,常日借酒消愁,很快便為病魔所纏。家族也因這場“風暴”而走向敗落。這一年就是魯迅告別百草園,進入全城最嚴格的書塾三味書屋的第二年。確切說,魯迅那還算快樂的童年生活便結束於此時。年齡大些的朋友或許記得,早年還有過一篇關於魯迅的課文,就是吳伯蕭的《早》,文中對此時魯迅的生活狀態有過十分生動的描寫:

魯迅一面上書塾,一面要幫家務,天天奔走於當鋪和藥鋪之間。

說到《早》這篇課文,已經從大多數版本的教科書裡移除許多年了,還能記得它的人,應該都不年輕了。文中說魯迅有一次因為這種奔忙而遲到了去三味書屋的時間,老師壽鏡吾先生嚴厲地對他說了句“以後要早到!”魯迅默默地在書桌上刻了一個“早”字。

長期以來,我始終以為,這篇課文正是因為這個“早”字而“走”出教科書的。因為那時我在許多城市學校的書桌上,都看見了大大小小、用小刀刻下的“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

百草園裡有什麼?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述的時間節點主要是在此之前。文章結構別緻,呈現出對稱的美感,總體基調也以快樂為主。儘管三味書屋部分略微顯示出後來被作者所痛斥的舊學的陳腐之味,但更多的仍是充滿諧趣的描寫,著重突出了兒童那難以壓抑的快樂天性。

第二段,魯迅連用兩個“不必說”,將讀者視線引入百草園周圍短短的泥牆根一帶。說單這個地方,就有無限多的趣味。其實對於成人來說,整個百草園都不過如此,哪來的什麼樂趣?如文章開頭那句:

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作者通篇運用兒童視角寫作,便使百草園甚至三味書屋,兩者都充滿著活力和童趣。菜畦、皂莢樹、桑椹、鳴蟬、黃蜂和雲雀,以及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覆盆子等,兒童的樂趣正來自於這些大人眼中的平常物。有意思的是,我們覺得魯迅對於此處的描寫已經足夠詳實,而周作人先生卻以為仍舊過於“簡要”,所以在他的系列文章裡,又做了大量補充描寫。周作人不僅講述了百草園的歷史,還在魯迅列舉的植物基礎上又加入更多小孩子喜歡的野草,如野苧麻、蛐蛐草、狗尾草、車前草、蒲公英等;動物則又補充瞭如山知了、棺材頭蛐蛐、油唧蛉,以及清水鳥、拆書鳥等等。周作人學識廣博,若不是他文章中這樣寫,我真不知道這些動植物具體對應的是什麼物種。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

順便說一下,魯迅文中提到的覆盆子,雖然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但卻鮮為人知。因小時候曾上山採摘,所以我個人對它比較熟悉。東北地區覆盆子有個別名叫托盤兒(“盤”字輕聲加兒化發音)。其實在不少進口超市裡,也可以看見它的身影。因為在歐美地區,覆盆子是一種常見水果。而超市裡出售的,一般被稱作樹莓。

魯迅為何棄醫從文?

關於百草園的歷史,周作人先生甚至追溯到距其寫作百草園系列雜感文的四百多年以前,即紹興覆盆橋周氏始遷祖第一世逸齋公移至紹興城內居住的正德年間。另外又透露百草園還曾遭受過太平天國戰火的損毀。這一切都說明這是一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老園子,同時也見證了魯迅家族可追溯的歷史變遷。並且在魯迅寫作這篇短文時,園子連同老宅,早已轉賣他人多年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

所以我們不難判斷,魯迅先生早年的這些經歷,對於他此後的人生道路選擇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他因父親的病被庸醫所誤而選擇學醫,且樹立了醫學救國的志向。日本留學期間課堂上看過的一場電影,使他意識到國人已經病入膏肓。電影裡放映著槍斃中國人的情節,那些在日本學生歡呼聲中圍觀中國人,他們那種麻木不仁而又無動於衷的表現,讓魯迅深有感觸。這件事在散文《藤野先生》中有詳細記述。於是在小說集《吶喊》的自序中,魯迅寫道:

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

眾所周知,魯迅的文字十分犀利,對於他眼中的那些看客們,更是毫不留情。在小說《示眾》裡,魯迅是這樣形容他們的:

有一個瘦子竟至於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鱸魚。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

文中人物:長媽媽和閏土

後文說“長的草裡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裡有一條很大的赤鏈蛇。”魯迅用一個段落講述了他從長媽媽口中聽來的故事。這段插敘,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神秘色彩,非常符合兒童視角寫作的特點。長媽媽是魯迅兒時的保姆,《朝花夕拾》裡還有一篇《阿長與》,就是專門寫她的。文中用先抑後揚的手法,刻畫了長媽媽這個愚昧麻木卻又淳樸善良的農村勞動婦女形象。而關於魯迅對《山海經》的興趣,周作人則認為,這與他日後利用神話傳說等素材,成功創作出《故事新編》有著極大的關係。

魯迅說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無趣,應當是針對景緻而言。因為對於兒童,再美好的風景都不如好玩的遊戲。於是他筆鋒一轉,著重記述了雪地裡捕鳥這件事。並且強調捕鳥的方法是閏土的父親傳授的。閏土原型章閏水,在小說《故鄉》中,魯迅著力塑造了他少年和中年時的形象。少年閏土勇敢、機智,是魯迅最好的玩伴;中年閏土卻成了一個神情麻木的普通農民,見面稱魯迅為姥爺,有了較強的封建等級觀念,這令魯迅既同情又惋惜。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

三味書屋,是魯迅對舊式教育的批判嗎?

魯迅說自己不知為何會被送進書塾,並且在他看來,這便是與童年快樂時光告別的標誌了,所以他才不無感傷地說:

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我的蟋蟀們!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但是,後文對於三味書屋的描寫,卻並非死氣沉沉。而是使用活潑輕鬆的鋪敘筆法,講述了先生如何教學,學童們如何在課間玩耍,又怎樣趁著老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淘氣的事情。

魯迅所寫的這位鬚髮花白、高而瘦的教書先生,便是壽鏡吾老先生。從前我們語文課上分析課文的時候,常認為魯迅於此處的寫作主題是對封建舊式教育的揭露和批判,甚至說魯迅認為壽鏡吾先生也是封建腐儒的代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

我本人不同意此類觀點,認為這或許是一種誤讀,原因有三:

首先,有資料表明魯迅自始至終都十分尊敬壽鏡吾先生。無論南京求學,還是日本留學期間回紹興,都不忘去看望先生。魯迅對於古典文學紮實的基礎,也有賴於先生的教誨。何況於本文中魯迅也明白寫道:

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其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作於1926年,壽鏡吾去世於1930年。也就是說,魯迅寫作此文時,先生健在。所以他不可能去譏諷一個自己尊敬且當時健在的恩師。

第三,《朝花夕拾》本就是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其中作品的批判性和諷刺性遠不如他的小說集和雜文集。包括阿長、閏土等書中人物,魯迅傾注其上的感情色彩也多以同情為主。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

當然,三味書屋畢竟不同於百草園,讀書更不同於玩樂,兒童難免受到各種規矩的束縛。魯迅寫先生對學童們的要求較為嚴厲,不過他又說雖有戒尺和罰跪的規則,卻都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可見先生在教學方法上是懂得權宜,且愛護學生的。魯迅對此給予了肯定。所謂教育,就不存在完全的放任,哪有什麼真正的快樂教育?今天又何嘗不是如此?

關於魯迅在課上描繡像,周作人的文章裡對此也有箋註。他指出魯迅文中所述“最成片段的《蕩寇志》圖像,其實是在1893至1894年避難王府莊時所作,而並非畫於三味書屋。所以,這不過是魯迅“移花接木”的手法,以突出兒童愛玩兒的天性。尤其是其中還有“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這樣自嘲的句子。末尾他說:

後來,為要錢用,賣給了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

這一段落,我到看出一點意識流小說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