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心理學家李玫瑾:孩子為什麼會內向?多數和家長這個時間分不開

情感發展和孩子的言語發展密切相關,怎麼說呢?生活當中真的有矮的撫養一定是嘮叨的,也就是有話聊,這個有話和沒有話,撫養方式我們都是可以看出來的,比如說一些成年人對一些問題會有一點顯著的,我們分析心理問題,一環套一環的倒著分析,我們不知道這個人的出生背景,但是可以根據他平時的表現,來倒著分析。

心理學家李玫瑾:孩子為什麼會內向?多數和家長這個時間分不開

在之前的“趙承熙案件”:

2007年4月16日當地時間7點15分(北京時間19點15分),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了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惡性校園槍擊案,槍擊造成33人死亡,槍手本人開槍飲彈自盡,槍擊案疑犯為23歲的韓籍青年趙承熙。有關當局至今還無法確定到底是什麼使得趙承熙爆發並製造了16日的校園槍擊慘劇。

與他相識多年的人都說,趙承熙不管是憤怒、沮喪或是心煩,都從來沒有任何表情。他通常都輕聲說話,並且完全拒絕對老師和同學敞開心扉。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言人拉里·辛克爾說,趙承熙是個“獨來獨往的人”,學校很難找到關於他的信息。

“加藤智大案件”:2011年3月24日加藤智大被宣判死刑。這一宣判也代表著本案的正式終結。加藤智大的辯護律師曾以被告人因為當時神志不清、在精神上存在問題而回避死刑,不過檢察官根據判斷,認為被告人當時有判斷能力,所以判決其死刑。(詳情自行查看)

心理學家李玫瑾:孩子為什麼會內向?多數和家長這個時間分不開

這兩起案件中,兇手都是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的人,有一句話叫做,心理問題滯後反應,比如說孩子上網成癮,還有後面的暴力問題,以及變態的犯罪,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心理問題,是一環套這一環的,在 很多的變態犯罪中,大多數是內向的人,內向是什麼特點呢?

就有一個不善於交談的問題,不善表達,這些人和人打交道很發怵,為什麼呢?因為啊他的言語上,用詞上和張嘴的這個問題上,都是很困難的,所以啊,有時候,這些人寧願動手,也不願意動嘴,那麼這些就造成了這些人在行為上會和其他人有不一樣的地方。

心理學家李玫瑾:孩子為什麼會內向?多數和家長這個時間分不開

那麼這些人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這和早年的撫養有很大的關係,他們一定相當的一段時間裡,缺少耳邊的嘮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都知道這個撫養的過程,凡是一對一,或者多對一的的都是親情撫養,這些有親情撫養的人一定是有話的,因為聽得多的孩子一定是說得早的,這個孩子有什麼特點呢?

李玫瑾教授就此舉例說:那些見到生人會主動打招呼的,一定是親情撫養的,反之,見到生人不叫人,旁顧左右,在說再見的時候倒是很積極的,一定是話很少的第二種撫養。

心理學家李玫瑾:孩子為什麼會內向?多數和家長這個時間分不開

言語發育影響著孩子發育成不同的性格,我們做為家長的一定要在孩子學說話的時候,或者說在孩子出生之後就一直嘮叨的成長,所謂嘮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嘮叨,比如說,媽媽幫孩子換尿片,親情撫養的母親一定是邊說:哎呀,有拉,你看你拉的粑粑真臭。換好尿布之後又抱起來親親...這些行為會影響著孩子的言語的發育,望大家記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