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為什麼我總是在強調孩子的早期教育

依戀是母親或其他撫養人獲得孩子進行心理控制的資本,若沒有這一撫養過程和依戀現象,母親就很難支配和控制孩子的心理,進而也就無法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接受撫養者的要求和觀念,同時,沒有形成依戀的人會有終身的社會情感缺陷,以致成年後表現出對社會或他人的冷酷和殘忍等。——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李玫瑾:為什麼我總是在強調孩子的早期教育

《今日說法》是我小時候特別愛看的一檔節目,中午二十多分鐘,常常是擠著時間看完再去午休,從那時候起,對李玫瑾教授就有很深的印象——她說的話我聽得進去。這些年,李玫瑾教授經常出現在各大媒體上,講述她研究犯罪心理的經歷,她在鏡頭前流暢的表達能力和冷靜理性的分析,讓我特別佩服。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是李玫瑾教授的第二本書,書中結合大量實例圍繞著“犯罪心理研究與犯罪防控”的主題大致論述了:如何以人為對象開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類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現以及相關的防控建議

這本書對犯罪心理論述的詳細和系統,讓我受益頗豐。

李玫瑾:為什麼我總是在強調孩子的早期教育

近些年,她越來越多的是提到教育問題,尤其是幼兒時期的教育。這讓我有些好奇,於是對她的演講視頻做了一些整理。

犯罪心理與罪犯心理不同。

研究對象:

犯罪心理的研究對象全在訴訟程序當中

罪犯心理的研究對象在監獄,是已經定罪和判刑的人。

心理現象:

可以分為生和熟的問題。

生的犯罪心理。在這預審階段的犯罪嫌疑人,他們沒有一個人會主動說“我是有罪的”、“我是應該被你們抓的”、“我犯了哪些罪”,他們為了減輕罪行和逃避懲罰會極盡抗拒之力,這使他們更具有本色的表現。

熟的罪犯心理在監獄裡關押的服刑人員,這個階段罪證已經敲定,法庭已經判決,這些人往往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為了減刑,他們往往給人們呈現出他們最好的表現。

李玫瑾:為什麼我總是在強調孩子的早期教育

研究犯罪心理的原因和初衷

很多問題研究來研究去,你覺得你無法改變這個層面,除非我們改變我們現有的救助體系的問題。

比如說,因為搶劫被判刑,為什麼要搶劫,因為我家裡貧窮,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賺到錢,還有大量的基本都屬於,他的生活能力比較低,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都很弱,這些人的生存能力就很低,因此他就不得不犯罪。

這類研究依然還是侷限在解釋令人困惑的社會背景問題,也就是社會矛盾,而忽略了對犯罪人的個案研究。

我們知道,所有的社會問題,從心理學上來看,都是人的問題。

李玫瑾:為什麼我總是在強調孩子的早期教育

《追擊者》劇照

如同世界上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一樣,決定多數犯罪數量的人恰恰是犯罪群體中的少數人,是那些具有人格問題的犯罪人。

這類犯罪人往往都是屬於比較擅長作案的,擅長作案有兩點原因,第一比較聰明,第二就是他犯罪經驗非常豐富。經驗豐富的人不需要聰明,有的時候有些案件很難偵破,他並不是多聰明,他就是運氣太好了。而這兩類人做的案件往往都是系列的或者是大案,只要涉及要命案,這種人基本就是死刑,這個死刑就有一個問題了,這類人是不進監獄的,所以你到監獄根本找不到這批人。

所以你就需要在這樣一個特殊的背景下去研究他。可是這裡呢,抓住他的第一步就是偵查和審訊,核實各方面的證據材料,然後第二步是起訴,然後檢察院再一次核實材料,看看有沒有冤情,第三部是法庭審判。這三步都在我們法定的程序當中,而

程序它有一規定,外人不讓接觸。

所以有時候會有一種失敗和挫折感。

這些人人性上已經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或者說他們心理上出現嚴重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瞭解這些問題是怎麼樣的形成路徑,它是怎麼發生的,然後我們如何去幫助其他人不要出現這樣的心理問題。

李玫瑾:為什麼我總是在強調孩子的早期教育

人的幼年需要心理撫養

人們一般認為,犯罪人員與犯罪案件的數量成正比,即犯罪人增多,犯罪案件就會增多。尤其從社會學角度對犯罪問題的研究更容易讓人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傾向,即犯罪問題增多往往與社會背景密切相關,我國目前仍處於轉型時期,社會問題比較多,隨著諸種社會矛盾衝突,犯罪人數就會增加,進而犯罪案件也就會增多,因此犯罪人數決定犯罪案件數量。這恰恰是一種簡單地判斷,甚至是一種誤判。

在犯罪人群中居少數的一個群體,即具有人格問題的犯罪人恰恰是影響並決定社會犯罪數量與性質的人員。

他們的犯罪原因已經不在於有無特殊事件刺激引發,而在於其自身已經出現一種犯罪的人格傾向,他們的存在和生活就是與犯罪為伍,以犯罪為生。

人的問題是早年的問題。

絕大多數犯罪實際上都和這個當事人自身的某種心理上的問題是有關的。

在他的家庭在撫養過程當中,家長需要知道孩子哪些心理撫養是特別重要的,你就要補上這一課的,才會形成一個比較好的性格和人格。

李玫瑾:為什麼我總是在強調孩子的早期教育

過去的孩子時期的心理創傷為何能夠持續如此長久的時間?

儘管某種不良刺激造成的情感創傷已經成為過去時,但由於人的心理活動中情緒記憶時間最久,最難遺忘,所以,痛苦的感受會以一種意識流的“心象”方式不斷地重現在腦海中,類似一幅畫面,讓人總處於一種情境,以經常閃現的方式提醒著當事人,這些方式都可以使心象成為類似於現實感受到的刺激源,當事人一直無法擺脫這種痛苦心象的記憶,於是,他在成年後利用現在成熟的心理力量繼續完成幼年時未能完成的反映或改變當時完全失敗的反應,從而出現令人困惑的、瘋狂的、似乎突然的或讓人意外的攻擊方式侵害身邊無辜的人們。

為什麼現在社會上會出現這麼多變態的人,因為成長環境被破壞。

過去60年代窮過,70年代亂過,可是那時候沒有這麼多變態的人格。

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變革當中,因為人員的地域移動,大量窮的地方出現留守兒童,城市雖然條件不錯,但是你會發現好多的家庭,父母真正教育孩子的時間非常少,尤其是在最重要的頭六年時間。

李玫瑾:為什麼我總是在強調孩子的早期教育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這個被破壞掉了,當這個被破壞掉,我們整個人就亂套了,人亂套之後,你到後邊再去教育是沒有用的。

心理撫養要求新婚的夫婦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以下問題:

1、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在孩子依戀期內(12歲之前)不讓他(她)離開你身邊。

2、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12歲之前)的陪伴時間有多少。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階段,每個階段需要父母來做些什麼。建議有條件的父母一定要閱讀《發展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

李玫瑾:為什麼我總是在強調孩子的早期教育

根據《名人面對面》《一席》等節目視頻和李玫瑾教授的著作《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