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北宋时的GDP是世界上最高的,为什么很快就被少数民族灭了?

玉刚哥哥


北宋有多富,就说每年铸造货币吧,数量达到五百万,这可不是纸币,是金属货币,而几百年后的明王朝二百多年铸造货币的总数量,达不到宋朝几年的数量。宋朝的确富。

宋朝为什么总是被少数民族政权欺凌呢?

最主要的是宋王朝从建国开始就重文轻武。

赵匡胤立国便是因为兵权在握,从而简单地废掉了后周小皇帝,自己黄袍加身。

他深知唐朝亡于藩镇割据,又知道自己是如何夺得皇权,所以一开国就将军事权力高度中央化,令文官大抬其头。

因此宋朝的文治传统深厚,国家俨然一副书生模样,赵匡胤甚至给子孙定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只要不是谋反,犯多大的错都不杀你头,赵匡胤对文人有多好。

所以,以文率武直接导致宋朝的积弱的状态。

而不幸的是宋朝却恰逢强敌环绕的时代,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大多处于对外开拓时期,少数民族又是尚武的,崇尚武力获得财富,大宋又那么富有,所以对中原虎视眈眈。

一个手握锋利弯刀蛮人PK一个手拿毛笔的文弱书生,你说谁胜谁败?



知无为而有益


首先,题主说北宋很快被少数民族灭亡了。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北宋在失去北方天险(长城防线,阴山---燕山一线)的前提下,享国167年,已经不算短了。秦朝(14年)、隋朝(38年)、晋朝(155年),都没有他长。

细想一下,你会发现一个规律:乱世之后的大一统,寿命都很短。例如:战国之后的秦朝,三国之后的晋朝,南北朝之后的隋朝。北宋是在五代十国,建立的。

而且,北宋之后还有南宋。南宋在当时,也是宋朝。后代史学家为了区分,才在前面加了“南“”北”作为前缀。南宋和北宋都是宋朝,是宋朝的两个阶段。在当时人看来,宋朝的寿命其实是“历十八帝,享国319年”。这个记录,比唐、明、清都长寿!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如何的最佳指标。但是,经济好,不代表这个国家军事实力就一定强。

拿我国举例。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的GDP排名是第二,综合国力排名也是世界第二。但是,在军事排名中,我们只能到第三名。

在军事排名第二名的俄罗斯,其GDP排名才到第11名!虽然他经济不好,但是,依靠强大的军工实力,还是能排到第二名!我们这个第三名,也自认在军事上真是跟第二名有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的军工企业比我们强大。而我们经济好,是因为轻工业发达。但是,轻工业不好转化成战斗力,在提升军事实力上的加分,很有限。

宋朝的GDP,据说在当时是世界第一。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大家的兵器制作水平是差不多的。宋朝经济再发达,也不可能买个VIP,给刀剑加上加成伤害。而且,幽云十六州被石敬瑭送给游牧民族后,宋朝还没有天险可守。原来,农耕政权一直仰仗的燕山-阴山防线,已经成了辽金的国土了。

更残酷的是,宋朝缺少马匹,骑兵也不行。要想靠步兵和游牧民族打野战,真是痴太残酷了。所以,宋朝一直处于守势,被动挨打。不过,宋朝的武力值并不低,边境发生的大部分战争,宋朝都打赢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题主好

宋朝作为我过历史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其经济GDP的总量为265.5亿美元 [5]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但是宋朝的军事制度却存在很大的问答。

“独特的军事体制”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建立之初为防止出现像的唐朝那样的藩镇割据,就将各个地方守将的兵权都收入中央,同时也进一步的加强了君权,后来又将藩镇的兵力全部收入中央附近,来保护京城,这就造成了“守内虚外”的情况,

为了防止各地镇守的藩将出现发展自己个人实力,而威胁中央的情况,频繁调动各地将领在各地任职,这就造成了每次打仗时候“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每次对外战争的时候就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各地藩镇守将人心不齐,导致各地少数民族趁虚而入也是宋朝被灭的重要原因。

臃肿繁琐的官僚体制,官员克扣军饷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就行形成了宋朝独有的体质毛病,冗官冗兵冗费,严重限制宋朝政治体制做事的效率,无法进行精兵简政。

战略失误,宋朝将燕云十六州丢失后,没有了能够限少数民族进入平原的关卡,这使得本来就具有骑兵的优势的少数民族具有了适合自己战场,而宋朝依旧是以骑兵为主,骑兵天生暴打部队,没有了战争优势。


小历史课堂


北宋时的国民生产总值高居世界榜首,但却灭于少数民族之手。以我不太成熟的历史知识,虽挂一漏万,但也想以我有限的认识,与诸位共同探讨一下!

北宋自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周承继大统后,吸取五代十国的教训,严防边镇武将坐大,危及皇权。政权稳定后,以"杯酒释兵权”的权谋,让统兵大将以兵符换富贵、蓄姬妾、并广置田产,以尊养、奢华、浇灭了武将的血性。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把尊文抑武的策略一以贯之的承继。将帅征讨御敌,不临沙场,却在宫中遥制阵型。太宗虽也知兵法、识战阵,但刚愎自用的"隔空”指挥,极大限制了阵前将士的发挥。胜是小胜,败必大败。太宗曾御驾亲征,意图收归燕云十六州,初小胜、后惨败。危机时乘驴车败逃,心胆俱裂,从此再无亲征念头。

少数民族政权在与北宋的军事较量中,占据优势是不争的事实。北宋以文官统兵,限制了武将的极积性及临阵发挥,这也是令后世垢病的因素。

但不能忽略的客观因素即是:北宋势力始终未达燕云十六州以北、及西域的天然养马场。战马在质量、数量上都不及少数民族的骑兵部队,这也客观上限制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试想,战场上数万宋军,骑兵数量有限,虽步兵众多,但机动性不佳。在面对方骑兵部队时,己方骑兵少,无绝对胜算,不敢涉险。而步兵又难及时跟进。所以北宋军队在占优势可小胜,很难打歼灭战。但败时,有限的骑兵与步兵很难协调,难于同进退,其战场态势也不难预料。

纵上所述,一个王朝的GDp的多少、与军队的战斗力,不是成正比的。北宋军队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被灭掉,也是难于避免的事情了。


午夜梦醒18


这个问题说明了只发展经济是个错误的政策。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经济很重要,但科技军事才是关键,相对来说经济只是科技军事的辅助。

北宋的经济不错,但对于国家来说,这是舍本逐末,经济必须为军事科技服务,如果当时能把钱用在改进武备,研究更先进的武器、战法。组建训练士兵,用募兵制招募职业军人,提高军人福利地位。至少从腐败的辽国拿回燕云是没问题的。

北宋经济繁荣,文人士大夫当政,整个国家都没有铁血雄健的意志。一个国家实际领导人的风格对国家意志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士大夫主导的国家注定在军事上的薄弱。

在北宋中后期,除了狄青,相信大家基本上都不能叫出其他北宋武将的名字了。打仗这东西,主要靠的还是战场上排兵布阵和临场应对,所谓战略方针再好,但战术不行,再牛的战略也是纸上谈兵。而战术这东西,恰恰就要靠武将的临场发挥。

以古推今,可以看出毛主席当年发动大生产运动的远见了,用举国的力量发展军事科技,先后造出火箭、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等。这才为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腾飞垫定了一个稳定的基础。这也可以从朝鲜和韩国的发展轨迹来看,短期韩国明显更强大,经济更发达,但如果把时间拉长到100年往上,我觉得朝鲜会比韩国更强大,也更容易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当然,我的强大指综合实力,而非单指经济。


自断双足的鸟


这个问题小编来回答一下吧。北宋时期的GDP考证发现占当时全世界GDP的22%。而且北宋的经济实力更是强过唐朝。这边小编要说一个冷知识哦。而且据后来考证北宋的胜率也是远远高于唐朝的。

这个大家可能很难理解。但确实如此。毕竟宋朝面对的是极其强大的外患。对方都是比自己军事实力强比较多的少数民族。而小编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

导致中原地区失去了原本可以依靠地形阻挡少数民族的机会。少数民族极其擅长骑马, 经常会南下骚扰。

然而宋朝受困于他们的政治体制。因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立下了规矩,就是重文轻武。那我宋朝经济能有如此发展,也是因为重文轻武。

甚至出现了宋仁宗与朝臣共治天下的局面。当然一件事都有它的相对性。有利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弊的地方。宋朝的军队虽然多,但是缺乏有能力的武将带领出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岳飞。民族英雄岳飞多次成功击退金军。但被宋高宗赵构强制叫回。又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朝的一条规矩就是不杀文人。这就是宋朝对待文人跟对待武将的区别。这也是宋朝为什么会被少数民族消灭的原因。当然宋朝也不乏有著名的将领像文天祥啊,岳飞等。


最强大的我们


宋朝所谓的高GDP其实就是一群不了解历史的文人吹捧的。

首先,宋朝所谓的生活质量高,其实主要指的是汴京城的生活质量,更近一步说,是汴京城中赵氏一族的生活好,而不是老百姓的生活好。宋朝有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纪录历朝历代都没有超过宋朝,这就是从宋太祖开始,农民起义以不断,直到北宋灭亡,农民起义还存在。

宋朝不仅税负重,而且农业税繁多,最著名的就是“支移”和“折变”。支移:就是农民交了税粮以后,还要运到官府指定的地方,如果不干,那就交钱,运费按运输距离算。可以说“支移”比原税粮还要高数倍。折变:就是指交税的时候,应该交粮食和布匹,但是官府要你折成现钱交,但是其中的税率是官府制定的。比如:先把粮折成钱,再把钱折成绢,这样折来折去,一匹布就折成了几匹,那吃亏的就只有百姓了。当时南宋的布帛折成钱,开始是一匹两贯,后来改成了六贯,在后来就折成了十贯。就这样布帛的税率就上升了大约五倍左右。有时候官府没钱了,还会加税,还没到秋收时,就要收秋税,这就是所谓的“预催”;今年已经交税了,但因为国家没钱,你就要提前交明年的,这就是所谓的“预借”。

士大夫活的快活,但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以至于江浙这种鱼米之乡都存在溺婴屡禁不止的现象。生活困难到连经济最发达的江浙一带的老百姓,生下的孩子,为了不让他们受罪,直接就拿到河里溺死了。这个还是宋朝建立一百年左右的社会现状,还没到宋朝末期。如果像宋朝这种朝代不灭亡,那真是天理不容。

宋朝所谓的GDP高,绝对不是老百姓眼中的善政,只不过封建王朝的老百姓没有话语权罢了,话语权都掌握在官僚士大夫阶级手中,贪污再多,只要不造反,性命就可保,可以说宋朝的士大夫是活的醉逍遥的,士大夫就代表了宋朝的GDP了。


公元前


宋朝时期包括北宋和南宋时期的经济都是非常繁荣的,繁荣程度超过了前面的唐朝,它的繁荣也是后来的明清所不能及的。

而就是这么一个富裕的时代,却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北宋最终被金朝灭亡,南宋最终被元朝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如下:

第一是地理原因,后梁石敬塘因造反处于危难中,为求援于契丹而将中原的屏障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认契丹王为父,从而求得了契丹人的帮助,当上了后梁的皇帝,而他也被称为儿皇帝。而北宋再建立以后,燕云十六州还是在契丹人的手里。失去了重要的燕云十六州的掩护,北宋便在与辽的对峙中处于地理的劣势。

第二是宋朝的制度的原因,宋代重文轻武,军事制度也是畸形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赵匡胤本身也是武将出身,他也害怕他的身边也有武将像他一样,恃权夺位,所以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宋朝皇帝重文轻武,武将在朝中的地位也很低。宋朝军队的统兵权和调兵权也是分离的,将领负责统兵,枢密院负责调兵,没有枢密院的命令是绝对调不动兵马的,这也基本避免了起兵谋反的发生,再加上宋朝的武将的调动比较大,所以宋朝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宋朝多有文臣领兵,很多有才能的武将被限制。武将的实力被削弱了,而当大敌来临的时候,宋朝的制度便会限制了武将带兵保家卫国,而宋朝的文臣又不懂打仗。所以在面对外敌时常常一败再败。

第三宋代的奸臣多。皇帝昏庸无能,奸臣为争权夺利,不惜陷害保家卫国的将军,甚至勾结敌国,就像秦桧等。宋朝有有名的杨家将和岳家军,他们能征善战,让敌人也闻风丧胆。但是他们却摆脱不了被奸臣陷害,被皇帝猜疑的而最终死在自己人的手里。





蓝胖子203141137


纵观北宋,虽然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但是最终积弱成疾被东北女真族所建立的金灭国。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从北宋的内政来说,由于开国皇帝张匡胤是通过拥兵自重,篡夺了后周的政权。所以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即杯酒释兵权,夺掉了开国大将们的兵权。自此宋朝一直采取不信任武将,外出打仗多是文臣。它的崇文抑武导致北宋几乎没有厉害的武将。

其次,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丧尸了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王朝北方无险可守。游牧民族可以轻易的凭借骑兵,快速直驱南下到黄河边。

第三,西北地区的丧失使得宋朝失去了优质的马来源地,也就没有可能组建强大的骑兵去和少数民族的骑兵抗衡。

最后,从汉朝开始,边疆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交流加大。加上西晋以后的南北朝,唐之后的五代十国,都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也使得少数民族逐渐掌握了更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他们不再只是打劫,而是仿效中原王朝开始建立真正的国家。这也使得宋朝面临的对手比以前中原王朝所面对的更要强悍。更显得北宋的积弱。

综上所述,北宋在经济、科技方面确实做出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北宋面临着西夏,辽,金三个少数民族的连年战争,加上北宋先天不足(失去幽云十六州、河湟等地),加上后天发育也不充分(崇文抑武),北宋被少数民族灭国也就在情理中了。






小何读历史


说到北宋的灭亡,很多人都会感到惋惜,好好的大宋,怎么说亡就亡了呢?北宋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了三年时间,为什么会这么快呢?这就要说一说北宋的弱点:军事实力不强。跟繁荣的经济相比,北宋的军事实力确实有点捉衿见肘,而北宋军事实力弱并不是短时间造成的,而是国家长期抑制的结果,那北宋是如何抑制军事的呢?

首先来说一下北宋抑制军事的原因

北宋“抑武”的原因,跟建国之前长期战乱,政权频繁更迭的大分裂时期有很大关系,这个时期就是“五代十国”。在这一时期,中央政权体系崩塌,谁掌握了实际军权,谁就能当皇帝。当时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而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靠掌握实际兵权从而当上了皇帝。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在后周政权只剩孤儿寡母的情况下,他利用带兵出征的机会,在军营中成为了皇帝。那问题就来了,既然赵匡胤自己就是利用军权夺取政权的,那在他当上皇帝之后,会怎么对待军权呢?肯定是抑制了,所以才有了之后“杯酒释兵权”的事件。

其实在开国皇帝赵匡胤时期,北宋的军事实力并不差,北宋军事的衰落,实际上是从第二任皇帝赵光义时期开始的。导致北宋军事衰落的政策性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抑武,一个是募兵,下面就来说一下这两个政策。

首先来说抑武

我们过去说北宋是“轻武”,就是轻视武将,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抑武”是抑制武将,并不是轻视,而是全方位的抑制,甚至抑制到了军队主将不能做决策的程度。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将领率军出征之前,皇帝会给将领一幅阵图,让将领在战场中依靠阵图来布置军队。

按理来说,战场上如何部署军队,应该是由将领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而不是交给远在京城,连战场都没见过的皇帝。而且如果将领在战场上作战的时候,如果不按照阵图来执行,即便是打了胜仗,也要被治罪,如果按照阵图来执行,即便是战争打输了,也不会被追究责任。这样北宋的武将就像是皇帝的提线木偶一样,其权力被严格限制了。其他还有类似派遣监军的方法,那就更多了。武将连战场决策权都没有,可见北宋并不只是轻视武将这么简单了。

北宋武将不仅权力被限制,就连政治地位也被严重贬低。当时但凡有主见,会打仗,敢打仗的军事将领,都会遭到文官集团的排挤,狄青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狄青是一个靠军功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升到枢密使的官员。北宋军事官员最高的职位就是枢密使,地位很高,权力也很大。但在当时文官集团看来,狄青以纯军功当上枢密使,那就表明朝廷是鼓励军功的。这样文官集团就坐不住了,纷纷上书要求皇帝罢免狄青,甚至还不惜散布狄青要叛变的谣言。

狄青迫于无奈,主动辞去了枢密使的职位,要求朝廷把自己外调出去。本以为这样就能消停了,但事情还没完,狄青外调之后,朝廷仍然派人去监视他,这样狄青心灰意冷,最后抑郁而终。因抑武的原因,北宋能做到枢密使的武将,大都很低调,甚至唯唯诺诺。

再来讲一下募兵制

导致北宋军事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兵制”,北宋军队有个特点,就是数量多,战斗力差。有多差呢,在北宋与西夏的灵州之战中,北宋30万大军被数万西夏军队所击败。军队战斗力低下,跟当时的军事制度有很大关系。正常情况下,古代国家军队的作用就是攻城略地和保家卫国,但在北宋,军队还承担着另外一项任务,就是解决社会不稳定问题。

北宋有个特殊情况就是流民很多,这是因为北宋之前的五代长期战乱,社会整体非常不稳定,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人背井离乡,成了流民。在以往朝代对于流民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分配土地,当这种方法在北宋行不通。因为北宋土地面积远比不上之前的汉、唐,而后来人口又比之前朝代多,所以重新分配土地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为了安置流民,朝廷只好把他们招募为军队。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因此,北宋的士兵第一需求,不是保家卫国,而是为了糊口。

这么做确实解决了流民问题,但是却造成了一些很坏的影响。第一,军队数量越来越大,北宋初期,为了安置流民,实行募兵,当时军队有20万左右;但是到了中后期,北宋依然延续这种募兵的方法,军队数量就迅速膨胀到了100万以上,这就给当时朝廷财政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第二,军队整体素质偏低,既然北宋招募军队的性质变了,那应招而来的人也就变了。除了流民之外,大多数社会闲散人员、地痞流氓,甚至土匪强盗,也都被招募进了军队。许多盗贼进了军队以后,摇身一变就成了朝廷大员。在真实历史中,我们所熟悉的梁山宋江,他们叛乱的目的就是为了受招安,吃皇粮。这是导致北宋军事羸弱的第二个原因。

北宋军事羸弱导致无法收复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

军事羸弱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北宋“岁币外交”的外交策略。北宋从开国之初,就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地区大致就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区。在古代,燕云地区的是抵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是,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被后晋时期的君主石敬瑭让给了辽国,因为当时他想要得到辽国的支持。这让出去之后,北宋自此就失去了战略屏障。只能依靠黄河作为防御,敌军一旦渡过黄河,都城汴梁就危在旦夕了。

因为燕云地区在辽国的控制之下,所以北宋和辽国就形成了天然的对立形式。当时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采取的战略是先南后北的政策,就是先统一南方“十国”,然后再去收复北方的“燕云”。在统一南方十国的过程还是很顺利的,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全完统一了,但宋太祖赵匡胤没等到要收复燕云地区的时候,就先去世了,即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即位后没多久,就开始征讨辽国,但是先后征讨了三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之后双方进行了长达25年的战争状态,一直到“澶渊之盟”才结束。这个过程其实充分暴露了北宋在政策上的冲突,就是一方面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另一方面因军事羸弱,而无法达成目标。北宋的国力就在这种冲突中被虚耗,最终结果就是在无奈之下,被迫承认辽国占有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

北宋军事羸弱如何影响北宋发的国运

北宋时期,中国东北部的女真族势力逐渐强大,并建立了金国。当时金国为了消灭辽国,和北宋约定双方夹击辽国,胜利之后,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归属给北宋,这个约定就是“海上之盟”。但是战争开始后,北宋的军队很不给力,去进攻已经走下坡路的辽国,居然还被辽军打的大败,后来燕云十六州还是被金国打下来的。宋徽宗也很无奈,就派人和金国再三交涉,最后付了一大笔钱,金国才勉强同意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其中一个幽州移交给宋朝。

在宋、金联合灭辽的过程中,金国一些将领就已经看出来北宋在军事上的软弱,并产生了侵略北宋的想法。后来因为一个叛军将领事件,正好让金国找到一个侵略北宋的借口,这个叛军就是张觉。他原本在辽国做官,但是金兵攻打辽国的时候,他投降了金国,但是金国内部有谣言称,张觉这个人靠不住,他早晚要反叛。张觉对此很不安,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汉人,于是就又投降了北宋,而且北宋还很高兴的接纳了张觉,这下就闯了大祸,导致金国大军直接南下攻打北宋。金国前后一共两次攻宋,在第二次攻打北宋时,金军直接把宋徽宗、钦宗给俘虏了,北宋随之灭亡,这也被称之为“靖康之变”。

北宋从盛世到亡国,也就短短数年时间,不得不说,这与北宋军事赢弱有很大的关系,北宋军事问题在金军南下的过程中集中爆发,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