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何清朝滅亡後,很多漢人誓死不剪辮子?

靜夜史


從今天的觀念看來,清朝被推翻,號召剪辮子,漢族人應該踴躍才是,可是,事實是,很多漢人並不願意把這清朝的標誌剪掉。漢人為什麼不願剪辮子?這既不是漢人傻,也不是漢人痴,而是已經形成了習慣。一個人的習慣一旦形成,要讓他自覺改變是相當困難的。

誰都知道,滿清入關後,為徹底消除漢人對明朝的懷念,從而達到統治的穩定,統治者發佈了“剃髮易服”令,並採取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強制措施,因南方漢人絕不剃髮,還發生了“江陰十一日”、“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大屠殺事件。漢人當年為何如此堅決維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因為聖人曾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可想而知,連自己都不能隨意毀傷的頭髮,竟然要被外族侵略者剃掉,這是莫大的恥辱啊!於是,寧願殺頭也不願剃髮。

不過,在強大的暴力機器碾壓下,怎樣堅強的意志最終都會被摧毀,畢竟真正徹底反抗剃髮令的只是讀書人,大部分的平民見著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的慘烈場面,還是顫抖的。既然無力抵抗,又何必做無謂的抵抗呢?頭髮雖然重要,怎麼也不能與性命相比,就算為了剃髮而死,也無法改變當時洶湧澎湃的歷史洪流。因此,在殺了一大批不聽話的漢人後,南方各地便乖乖地剃髮易服了。

從滿清入關頒佈“剃髮易服”令到清朝滅亡,時間長達兩百多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裡,曾經歷“剃髮易服”時代的人早已作古,即使通過口傳,祖上曾遭受滿清殺戮,那也就如聽一個久遠的故事。後世的漢人雖是漢人,卻早已認同自己作為清朝國民的事實,明朝不過是清朝前的一個朝代,與自己並無什麼瓜葛。

從現在的審美角度看,清朝服飾和髮式,的確是中國曆朝最醜的,但是,又能怎麼樣呢?再醜,通過三百年的習慣,清朝漢人不但不覺得醜,而且感覺不錯,並把它當成了華夏文化的傳承。於是,當辛亥革命推翻清朝,被要求剪辮子時,漢人又想起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的聖人教誨,他們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怎麼能像老毛子一樣不留髮辮呢?於是他們便有意識地保護起那豬尾巴似的辮子來了。


若愚趣談


誠邀,如題。為什麼大清滅亡後有不少漢人寧死不剪辮子?此既非無知亦非愚昧,只是奴性使然罷了

不得不說,滿清統治這276年,別的沒有做好,奴性教育搞得還不錯。自此1644年,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滿清八旗倚仗精銳的八旗兵和大批漢奸部隊,以血腥的手法迅速佔領了大明國土。但是入關後,大清深感中華之廣大,地大物博,憑藉滿清這不足30萬的女真人要想坐穩江山無疑是非常困難的,為了穩固控制,滿清控制者推行剃髮易服,說白了就是想培養漢人的奴性,以消除漢人的文明認同,對於滿清統治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奴隸,不是平起平坐的朋友

奴性教育導致漢人對於清廷十分忠心

因而到了清末,很多漢人反倒以為金錢鼠尾和長袍馬褂便是漢人的傳統,他們現已完全習慣和習慣了辮子。當然也的確有一部分人是由於既得利益的原因留有辮子。這些人以此思念清朝或許思念清朝時的特權,甚至抱有大清復辟的幻想,不過更多的是,小編以為還是深根於大清的奴性為主,說白了,辮子長在了人的心裡,剃刀又怎麼能剃掉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歷史的餘光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當時清朝最後被滿族所統治著,當朝的皇帝要求國內的男子將頭髮給剃掉,可這是大部分人都無法接受的舉措。但又由於朝廷勢力太過於強大,於是平民們沒法反抗就只能聽從了,畢竟不服從的話,是很有可能被殺頭的。後代等到清代塊衰亡時,西方的不少思想都穿進京城,因此才會有那麼多人受其影響剪髮的。緊接著時代也變了,很多平民也就能理解了,之所以會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期間不少新事物流入國內,人們的生活模式也在變化,因此對於新進來的思想也就不再反駁了。

但是實際上,相對來說滿人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畢竟她們和漢族的文化不同,雖說那個時候依然有大部分人不同意剪髮,可時間一長,不斷的被傳染和壓迫,也就只能答應了。

其實在我看來,總的來講之前漢族人們的觀念還是太過於封閉了,之所以會這麼講。主要是因為我覺得要想生活得更好,就要做到學習新事物不是,更新自己觀點,這才有更好的發展。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越女留香


這個問題的出現其實是很諷刺的,因為最初滿清實行剃髮易服制度的時候,漢人寧可死都要反抗到底,在當時的歷史中發生了很多壯烈的事蹟。比如有一個縣城,為了反抗剃髮易服,男子全部戰死,女子全部抱著孩子自盡而亡,這種行為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

清朝滅亡之後,開始剪辮子,人們卻不樂意了,在當時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滿族人都是非常痛快的剪了鞭子,溥儀更是帶頭剪辮子。漢人百姓們不樂意了,開始大規模的反對,最後逼的孫中山沒辦法了,強制讓警察上街,抓人開始剪辮子。

歷史往往就是這麼有意思,一開始寧願砍頭不剃髮,後來成為了寧願砍頭不剪辮子,孫中山都專門發佈了剪辮令。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還發生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辮子剪掉之後,有人會把辮子拿回去,自己死後讓人把辮子放入棺材,算是完完整整的離開人世。

有人為了躲避剪辮子還藏入了深山,很多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不用驚訝,真實的歷史的確如此,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原因很簡單,清朝統治了中國將近三百年,剃髮易服的制度是清軍剛剛入關便實行的。三百年後百姓的思想中,辮子才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絕對不能剪的。

說白了就是長期的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大家就認為這才是對的,剪了就不對了,並且中國古代的時候非常喜歡說這是祖宗留的怎麼怎麼樣,既然祖宗都有辮子,到自己這裡給剪了,那可是大不敬,他卻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祖宗本來就是沒辮子的。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習慣,習慣本來就是很難改變的,如果有人強行要你改,肯定會下意識的產生牴觸心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恰恰說明了滿清統治的成功,成功改變了民眾的思想。

清朝建立以後,為了破壞漢族人的民族認同感,下令強制要求漢人們必須遵循滿清的民族特色,改變自己的服飾和髮飾。

這在當時引起巨大反對,許多漢人百姓寧死不從,寧可掉頭可不想剃頭。特別是在山東,河北等一些地區甚至造成了漢人們的集體造反。而當時統治者為了壓制漢人,直接選擇武力鎮壓,幾十萬的漢人橫遭劫難。

就這樣,漢人被殺怕了,最後迫於生命危險而選擇剃髮留辮。不僅如此,當時清朝統治者們為了防止漢人死灰復燃,下令將過去所有相關漢人文化的服飾和髮飾等書籍都通通封殺了,一律視為禁書。甚至在史官編寫的《明史》裡也不敢提到一個關於髮飾的文字。就這樣,這種潛移默化的奴化教育一直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時間。

久而久之,漢人們覺得留辮子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自己的辮子就像過去漢人對待自己的髮飾一樣,認為這是自己的民族的象徵。你們可以想象一下,這種從根源上開始抹殺漢人思想的行為是多麼的可怕。以至於,在清朝滅亡之際,漢人們從一開始寧死不願意剃頭到被強制剪去辮子後,一個個如同失去了親人般痛苦。

這種前後強烈而鮮明的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洗腦教育的可怕。它讓所有人都忘記了漢族人本來的樣子,都潛意識的認為漢人就是應該留辮子的,乃至到最後甚至不惜用生命來捍衛這個本就不屬於自己民族的東西。

這樣成功的思想改變,也保障了滿清數百年的統治地位。


婁南散客


清代建立初期,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這種殘酷的高壓措施和改變漢族人髮飾的政策,激起了江南士紳集團很大的暴力反抗。

但不到三十年,到了康熙年間,中國老百姓是一種順從的性格,基本已經習慣了留著髮辮生活了,大部分人對留辮子已經不反感了。乾隆時期發生的叫魂案件,就與剪髮辮的蔓延息息相關。因為,是否留髮辮是滿清政治合法性的象徵。一旦有人試圖剪去髮辮,那麼這種行為就會被看作挑戰政治權威和叛亂的側面表徵。

有人剪頭髮逐步演變為一種政治恐慌,有髮辮代表著安全與政治正確。故而,留髮辮是政治正確這種歷史記憶不斷強化和延續,逐步成為一種慣性和制度化的理念而存在。晚清西方勢力湧入,留髮辮被看作不衛生,中國人散漫,不精神,不利於工作勞動,甚至是愚昧不文明的象徵。剪去髮辮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關河南望


衣冠服飾,對漢族來說,是千百年來的禮制,是區別“華與夷”的重要體現,也是孝道的象徵。漢人在過去幾千年所接受的觀念也教育中,即主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男子成年後就不可剃髮。

所以,清朝入關後的“剃髮令”是對漢族數千年來禮法的徹底顛覆,因而激起了極大的牴觸和反抗,嘉定三屠、江陰抗清皆因此而起。可以說,漢人把剃髮令視作一種屈辱和對祖先的辱沒。

那為什麼清朝滅亡後,人們又不願意剪掉辮子了呢?

辛亥革命以後,南京臨時政府頒佈《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全國由南向北掀起剪辮熱潮。但就如同清朝入關之初下達“剃髮令”時一樣,“剪辮令”居然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強烈抵制。

究其原因,大體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是對革命黨不信任,擔心一旦剪掉辮子,他日帝制復辟,會導致殺身之禍,因而持謹慎觀望態度,不敢剪掉象徵臣服的“鼠尾辮”;第二種情況就有意思的多了,與清初抵制“剃髮令”的原因一樣:祖宗之法不可改。這些人認為,辮子是祖宗留下來的,豈能輕易剪掉?

這其中還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場景:滿人認為辮子這種醜陋的東西是從漢人那裡學來的,因而紛紛剪掉,反倒是不少漢人覺得這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髮式,堅持不剪。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還得從清朝的專制統治說起。從晚明到清末,是我國專制主義的頂峰,皇權加強,思想禁錮,特別是文字獄興起之後,作為清朝治下的百姓,根本無法接觸和了解到控制之外的世界。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我們幾千年來一直是留著辮子的樣子,甚至不知道“揚州十日”這個歷史事件。

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我是男人怎麼做奶媽?孩子是我們帶大的,你不跟他說,他怎麼知道男人不能做奶媽?”


秦皇漢武


如題主所問,無非證明了兩件事。

一、清朝的奴役政策成功了

二、不願剪辮子的都為清朝統治階級的利益即得者。

一個民族要統治另外一個民族,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文化上的閹割和扭曲。具體到個人身上,表現在思想上和日常行為上。

剃頭留辮,扭轉了漢民族幾千年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思想觀念。按現在的說法應該是:人的整個世界觀都被摧毀了。而滿清就用自己的手段重新建一套利於自己統治的思想強加在別人家的民族身上。

除裝易服,這是改變人生活習慣。有一個測驗,養成一個習慣只需要21天。清朝早期高壓殘暴的統治使得長江以南地區很快淪陷,最好的證明就是順治到康熙前期短短十幾年間,江南那些文人紛紛參加科考,根本不會表現出抗拒的意思。

利益既得者,作為清朝統治的利益集團,是基本是最早一批或者是在滿清規則內得到利益的那些人。抗拒剪辮子,當然是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利益。


言午野記


看了許多評論,大部分都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損毀就是不孝,在重視孝道的漢人眼中是不可接受的”評論。

我倒覺得可能與習慣成自然的慣性有關。

不排除知識分子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損毀就是不孝”傳統觀念的影響。但可能習慣在起作用,與政治意識形態聯繫不緊密,清末老百姓不關心政治大有人在。

一、

經過清代280年的統治,留辮子成了習慣了,習慣勢力在起作用。

二、年輕人頭髮辮子油光錚亮,誰願意說剪就剪呢?

三、從清代繪畫中發現,即使是清政府鼎盛時期也有人不願意留辮子,也不一定與政府作對,而是與職業有關,試想一下,一個打魚的,常年與風浪搏鬥,誰願意在風浪中再跟自己的辮子糾纏呢?

頭髮畢竟是自己腦袋上的事,還是有自由選擇餘地的。我們小時候都成立新中國十來年了,我們都見過少數老爺爺稀稀的頭髮還梳個老鼠尾巴似的辮子呢。

可能有的人說我,“你這個傢伙真討厭,人家說東你偏說西,不是天生的槓頭嗎?!!”

不是,我要為自己分辨一下。我受了毛主席的教導:“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影響。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海雲青


在所有的侵略中,最徹底也是最隱蔽的侵略,莫過於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和精神傳統的破壞和扭曲。

1895年佔領中國臺灣後,日本就強制推行日語,對臺灣人實行“心性同化”,輸入日本文化,取締和根絕臺灣原有的文化,企圖使臺灣人成為日本民族的一部分。看下當前臺灣的亂像,不得不承認“皇民化運動”的成功。

再看下大陸;“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司令部命令所有學校一律停辦,並下達“排日教材要斷然剷除”的密令。中國人不能說自己是中國人,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就被強制學日語,到中學時,日語課時已超過“滿語”,大學裡則全部都是日語講授。

在各級學校裡,日本都規定學生們要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建國精神”,恭敬“天照大神”,盡忠誠於“天皇陛下”,與日本“一德一心”。並通過每天向日本天皇皇宮遙拜等,向學生灌輸“建國精神”的內容。

從1933年到1935年,侵略者還主持出版22種39冊“國定教科書”和23種29冊“審定教科書”‘,供各類中等學校採用。從閻崇年之流、再到現在的“內亞論”、“新清史”……那樣不是日本人搞出來的妖蛾子?

文化和知識對侵略者來說是危險的,他們需要的只是愚昧而順從的勞動者。滿清從入關之始就大搞文字獄,通過剃髮易服給漢族打上奴隸的標籤,再通過奴化、弱化、愚化國策從思想毒害。二百多年下來,中國的民族性成了什麼樣子?

再說就現在又有多少人心中的小辮還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