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释放被冻结的消费活力,期待“疫”后反弹

经观社论 | 释放被冻结的消费活力,期待“疫”后反弹

经济观察报社论 疫情结束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被送上了热搜。我们看到的回答五花八门:吃东西,会朋友,感受大自然——总之各种放松。这些回答让我们对消费 “报复性”反弹抱有很大的期望。如果考虑到我们讨论的是一个价值45万亿元的大市场,去年消费对GDP的贡献超过了57%。我们自然要问,疫情之后,消费是否仍然可以期待?

原本我们对2020年的消费寄予厚望。一方面,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仅就消费对增长的贡献而言,消费已然是稳经济的 “压舱石”;另一方面,人们对消费升级和5G商用催生的新消费场景颇多想象。甚至消费分级本身,也提升了人们对下沉市场消费力的预期。

持续的疫情导致诸多行业停摆,不少企业减薪裁员艰难度日,中小微企业生死一线间。就目前来看,复工复产进度在加快,但是很多行业产业链还没有真正转起来,更何况,虽然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全球范围内,疫情还在继续扩散。

这直接影响到疫情之后的消费启动。消费是受到疫情冲击最重的领域。不同机构评估的损失程度不同,但都超过万亿级别。疫情之下,吃喝玩乐游这些主力消费行业基本处于停摆状态。疫情冲击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使消费面对更复杂的外部环境。更值得关注的是,人们的消费心理和预期会否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消费行为影响几何?

这些都关系疫情结束之后的消费冷暖。3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如此表述: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出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显然,决策者深知消费在经济中的权重,希望消费市场尽快启动。我们以为,消费的启动和反弹有赖于各地方复工复产进度,也取决于疫情期间和疫情之后企业的表现。如果各项扶持和救助政策可以帮助更多企业熬过去,如果我们能够保住更多的就业,我们就可以对消费反弹寄予更大的期望。因为消费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消费者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一些经济学者之所以重提消费券,也是期望非常规政策激发更大消费热情。尽管不乏争议,我们仍然觉得,有想法的城市不妨一试。

2003年非典之后,汽车和房地产发力,推动消费迅速反弹。而今情势有所不同。汽车业正处在低谷,疫情中受到重创。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房地产恐怕有心无力。即使如此,我们相信汽车和住房消费仍有空间,我们注意到已经有城市出台汽车消费支持政策。因城施策,通过差别性的房地产政策激发刚性需求也并无不妥。

就培育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而言,我们相信重要的不是某项具体的消费支持政策,决策者要做的是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新产品和服务的创造力充分涌流。简单说来,就是相信企业和企业家,给其更大的施展空间,更好地保护产权。苹果手机问世之前,没有哪个消费者说我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它是企业家对消费需求和科技变革的洞察。无中生有,成就了一个体量庞大的新兴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