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漢文帝的拆藩獨獨漏掉了吳國,留下巨大隱患

導語:"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主父偃認為,西漢諸侯擁有城池眾多,地方千里。而諸侯王往往會驕奢淫亂,嚴重的話甚至會聯合他人來進攻京師,圖謀造反。

自高祖劉邦決定分封劉姓諸侯王起,同姓藩王一直都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十個諸侯王有九個都會謀反。到了漢景帝時期,諸侯已經形式尾大不掉的形勢,削藩勢在必行。當然景帝也採取了晁錯之法,前去削藩,雖因態度過於強硬而引發七國之亂,但總體上來說還是有效的遏制住了諸侯王日益增長的勢力。

景帝初期,諸侯勢力的擴大自然與文帝時期的寬容政策有著一定的關係。難道漢文帝就一直縱容諸侯,沒有對應的措施嗎?其實,文帝也對日益膨脹的諸侯國採取過一些措施,只不過態度沒有那麼強硬罷了。

擱置諸侯問題,率先解決異姓功臣

漢文帝劉恆能從一個不受重視的代王,登上九五至尊的寶座,靠的就是以周勃為首的列侯功臣和以齊王劉襄為首的地方諸侯王的相互妥協。所以說,文帝的登基離不開功臣與諸侯王的肯定和支持,否則他這個皇帝是做不長的。

文帝獲得他們的恩惠,自然也受其脅迫。在諸呂之亂後,功臣集團與劉姓諸侯的勢力愈發膨脹,對皇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為避免皇權的衰弱,文帝勢必要開展政治佈局,逐步虛弱這兩方的勢力。

漢文帝的拆藩獨獨漏掉了吳國,留下巨大隱患

周勃畫像

凡事都有個輕重緩急,文帝亦是如此。他準備將諸侯勢力做大的問題暫且擱置,集中力量率先解決以周勃為首的功臣集團。文帝這麼做,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帝比較重視手足之情,而這些諸侯王都是他的親戚,同為高祖子孫。文帝對自家人,怎麼說都會留有情面,因此他對諸侯王多是優容有加。而功臣集團尚在京中,左右朝政,才是朝廷目前的心腹大患。

第二,呂后的失敗給了文帝不小的教訓。呂后一方面扼控功臣集團,一方面打壓劉姓諸侯,結果卻促成了這兩方為了共同利益而聯手。在呂后死後,齊王劉襄和周勃發動諸呂之亂,殲滅呂氏家族。

文帝不想重蹈覆轍,就只能打壓一方,安撫一方。所以文帝在扳倒周勃等功臣的過程中,每走一步都在竭力避免對劉姓諸侯王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可是文帝對待諸侯王過於寬厚,反而會助長他們囂張跋扈的心態。

淮南王劉長造反

高祖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可由於呂后的迫害以及疾病原因,到了文帝時期就只剩下劉恆與劉長。這劉長自小是由呂后撫養長大的,因此呂后沒有對他下手。

文帝劉恆登基後,念及骨肉親情,厚待劉長。再加之,他因打壓功臣集團而對劉姓諸侯過於縱容,不知不覺間助長劉長的囂張氣焰。劉長原本就因為周勃沒有選擇自己為帝而懷恨在心,如今文帝的退讓,使得他更加目中無人。

漢文帝的拆藩獨獨漏掉了吳國,留下巨大隱患

(影視劇照:淮南王劉長)

前元三年,劉長進京朝見。他宣稱要為亡母報仇,在沒有朝廷授權的情況下,擅自殺死了闢陽侯審食其。劉長如此明目張膽的行兇殺人,文帝竟然特旨赦免。

文帝為何要赦免劉長,難道是為了親情?當然不是,文帝此時只是不方面對諸侯下手罷了。前不久,周勃、灌嬰聯合其他功臣意圖逼宮,文帝被迫棄用賈誼,放逐自己的智囊團。對付功臣集團尚且吃力,就萬萬不能再開罪諸侯王了。

可文帝的"縱容"激發出劉長的野心,他開始準備圖謀造反。前元六年淮南王劉長謀反之事案發,出於親情考慮,文帝將他流放蜀中。

"削藩",還是"拆藩"

遏制諸侯王勢力無非就兩種方法:削藩或拆藩。兩種各有優劣,選擇哪一種取決於文帝的態度。

削藩是最直接的手段,但態度過於強硬,容易引發強烈的副作用。削藩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將分封的諸侯國領土削奪,改為中央直屬的郡縣。削藩給人一種信號,取消諸侯國,全面執行郡縣制。

這意味著所有的諸侯王,無論謀反與否都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這會間接的使得他們與朝廷作對。一旦有一個諸侯國被削去,那其餘諸侯國會有唇亡之寒般的恐懼。為了抵抗削藩,他們會抱團取暖,結成同盟共同對抗中央王朝。

七國之亂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激進的削藩,使得七個諸侯國起兵,共同討伐中央王朝。當這種大規模的武裝叛亂髮生時,中央王朝是很難去應付的。文帝自然不希望這種局面發生,所以他否定了"削藩"。

漢文帝的拆藩獨獨漏掉了吳國,留下巨大隱患

西漢前期形勢

"拆藩"之法更為務實,它只是拆解一些犯上作亂的諸侯國,將其分成多份,重新分配 這樣既達到了削弱諸侯國勢力的目的,又向其他諸侯王表明,朝廷無意全面取消諸侯國制度,拆藩只是個案。

拆藩的好處就在於不會引發其他諸侯王的連鎖反應,影響較小。但也有執行力度不強,進程緩慢等諸多缺陷。畢竟劉邦的子孫不夠多,新建諸侯國的人選十分有限。

漢文帝的拆藩之策

等到文帝處理完功臣集團後,遏制諸侯勢力已迫在眉睫。諸侯國謀反之事接踵而來,前有淮南王劉長,後有吳王劉濞。文帝正是開始對諸侯國下手,但他仍舊採用比較溫和的手段——拆藩。

漢文帝的拆藩獨獨漏掉了吳國,留下巨大隱患

(影視劇照:漢文帝劉恆)

由於高祖劉邦子嗣過少,只得另想它法。文帝遇到諸侯王子嗣不多,但封國較大的情況,就先把國家拆開,等著新的孩子降生再往裡填充。

齊國、淮南國等大國都被文帝一一拆分,可唯獨漏掉了吳國。當時,因太子劉啟不甚打死吳國世子劉賢,吳王劉濞就與文帝結下了樑子。從此劉濞稱自己有老疾,不再對皇帝行朝見之禮。

吳國因煮鹽、鑄幣而積累大量財富,劉濞便用這些財富去招降納叛,為謀反做準備。本應率先對吳國拆藩,可能文帝覺得阻力過大,便暫且擱置了。誰知,日後吳國竟成了七國之亂的導火索。

漢文帝的拆藩獨獨漏掉了吳國,留下巨大隱患

(吳王劉濞漫畫形象)

結束語:鑑於當時形勢,漢文帝對諸侯國過於縱容,造成諸侯王謀反之事頻發。之後雖採取拆藩之法,且頗有成效,可他忽略了吳國,為日後的七國之亂埋下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