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1

前兩天,美國《紐約時報》在其訃告欄目刊發了一篇60年前的“舊”訃聞。

該報道講述的是20世紀著名的中國建築師兼作家林徽因女士的訃聞和其一生的故事,然而這則訃聞和報道本應在63年前刊發。《紐約時報》解釋稱,自1851年創刊以來,該報的訃聞一直以白人男性為主。現在這麼做,是為了彌補當年因“性別歧視”造成的遺憾。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提起林徽因,人人往往津津樂道於她的八卦。

大多數人眼中的這位民國才女,是那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長得漂亮,會寫點小詩,帶點小浪漫,讓無數才子為之傾倒的女文青。還有那被人諷刺過的“太太的客廳”。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其中,最大的爭議,無非是那三個男人:一個是為了參加她演講而遇難的大詩人徐志摩,一個是為了她終身不娶的金嶽霖,還有一個是他的丈夫梁思成。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因了這些風月,後世關於她的評價往往帶著點小惡意。甚至,一些文章還出現“以林徽因為代表的綠茶婊”“文藝婊”等字眼。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然而,她真的是這樣的人嗎?當你真正的瞭解過她之後,你才會明白,世人對她的誤解實在太多了。

其實,她從來都不是一個與風月沾邊的人物。

用八卦的方式談論林徽因,是我們最大的無知。

2

林徽因出身名門,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這樣家庭薰陶下的林徽因,自然不可能是一般的女子。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她天生有詩人氣質、酷愛戲劇,音樂感極強,也專學過舞臺設計。

她有一口地道的倫敦音,經常如飢似渴的閱讀著各類書籍,實在好的外國文學她情願親自翻譯。

當年,泰戈爾訪華,身邊的翻譯就是林徽因和徐志摩。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15歲那年,她隨父親遊歷歐洲,立下學建築的志向。

17歲從倫敦歸國,林徽因聽從父親安排,進入培華女中續讀。這一年,她認識了梁思成,與他確立了戀愛關係,並影響了對建築不感興趣的梁思成愛上了建築學。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後來與梁思成赴美留學,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因當時建築系不收女生,而選擇了美術系。好在美術系和建築系同屬美術學院,加上樑思成在建築系,林徽因就不太困難地旁聽了建築課程。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在賓州大學裡,林徽因聰明絕倫。她用兩年時間,就取得了美術學士學位,又作為建築系旁聽生,竟然又不到兩年就受聘擔任建築設計教師助理,不久更成為這門課程的輔導教師。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3

畢業後,他們回國放棄了清華大學的優待,選擇去東北大學創建建築系。

當時,全校建築系一共就他們兩位教師。林徽因講授“雕飾史”和建築設計,後來又講“專業英語”。她幾乎每晚在課堂上替學生修改繪圖作業,每每忙到夜深回家。那時候東北治安相當混亂,土匪出入乃是常事,林徽因卻渾然不怕。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當時的中國,對建築是什麼完全沒有概念,是他們創建了中國建築學體系。

林徽因也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還為東北大學設計了“白山黑水”的校徽。林徽因設計的校徽,它的整體圖形是一具盾牌,其間巍峨聳立著白山,橫流著滔滔黑水,構思呼應了當時校歌的內容。為此林徽因還得了四百元獎勵。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1932年,她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這是首次由中國專業的學者發表的關於論述中國建築的理論性文章。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當時,國外對中國建築有極大的偏見。

有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沒有一本自己的建築史。中國建築在國際上一文不名,僅有的基本著作,全部都是由日本學者編纂的。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日本學者甚至聲稱:“中國大陸已經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構遺存了,要想看只能去我們京都、奈良!”

那時,她就許下願望,要讓世界看到中國這些傑出的古建築。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4

生下樑從誡後,林徽因開始與梁思成外出考察。

這一開始,就是五六年。在這五六年裡,林徽因足跡遍及六、七個省份,幾乎是不到一年就外出一次長途跋涉。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她甚至還到了西北地區距甘肅不遠的耀縣,東南到了臨近福建的宣平。北京八大處,山西大同的華嚴寺、善化寺及雲岡石窟;太原、文水、汾陽、孝義、介休、靈石、霍縣、趙縣的四十多座寺廟殿閣,河北的正定隆興寺,蘇州的三清殿、雲巖寺塔,杭州的六和塔、金華的天寧寺、宣平的延福寺;開封的繁塔、鐵塔、龍亭;山東有十一個縣,包括歷城神通寺和泰安岱廟,以及西安的舊布政司署,陝西的藥王廟,處處留下了林徽因的身影。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在野外考察,生活是極其是清苦的,不僅要常常擔心斷餐,而且在交通很不發達的當年,行路對人也是一個考驗,一切都要靠原始的大車和毛驢,風塵撲面,路途遙遠。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考察的艱辛還在於風險,途中他們要提防土匪的出沒;到考察點,測量舊寺古塔,爬上風蝕了數百上千年的頂端,隨時都有墜落的可能。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趟過爛泥潭,睡著行軍床,吃著罐頭食品,床單上裸了一層沙土,沙土甩掉之後又是一層,其實那是成千上萬密密麻麻的的跳蚤。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歷經千辛萬苦,1937初夏,梁思成、林徽因與終於在山西五臺山發現了封存千年的古寺廟——“佛光寺”。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在考察佛光寺期間,林徽因完全不顧自身危險,爬上爬下搞測量,畫詳盡的測繪圖。最終她證明佛光寺,是唐大中十一年由寧公遇捐資所建,距發現之日整整1080年。從而讓自大的日本人,徹底閉嘴。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而後,他們又測繪整理了200多組分佈於各地的建築群,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留下了一套中國建築的科學完備的稀世珍寶。這對中國民族文化來說簡直是萬幸。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你以為她只是一個沒事吟風弄月的弱女子,其實她的所作為完全是女漢子。她素來聞名的詩歌散文,也不過是她的業餘愛好罷了。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5

戰亂時期,梁林不肯與侵略者沆瀣一氣,他們先後輾轉長沙、昆明、重慶,最終搬到四川南溪縣的李莊鄉下。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致使林徽因在東北患上的肺病復發,日日咳血。當時美國有好幾個學校和機構邀請梁思成全家去美國工作和治病,但林徽因表示:“國難當頭,絕不離開祖國”。

她說:“自己從小受歐美教育,但珍視中國;最看不起一類人,就是沒喝過多少洋墨水,卻認為西方比什麼都好。”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在李莊時,兒子忐忑地問她:假設日本人打來了怎麼辦?

林徽因笑著說:怕什麼,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就是在這樣貧病交加的環境下,她仍然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協助梁思成完成了第一部由中國人寫的《中國建築史》。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6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全家於1946年8月回到北平。然而醫生警告說,她的生命已不足五年。

但這時,她已經將自己的的目光投向了重建家園。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她被聘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人民英雄紀念碑委員會委員,她還當選為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1年,47歲的林徽因為挽救瀕於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並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蘇聯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1952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肇鄴一起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1952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並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鑑。

50年代初,北京市委領導決定大批拆掉大城牆和城門樓,人們都記得梁思成曾為此作了痛苦的抗爭,其實林徽因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到1954年,林徽因已經病得很重,她仍然拖著顫巍巍的身子去找當時的市委領導辯論。她充滿感情地對他們說:“你們拆的是具有八百年曆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後悔,那個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歷史證明,她說的都是對的。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1953年5月,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衝突。隨後,林徽因的病情急劇惡化,最後拒絕吃藥救治。

在寒風凜冽的北京,在最後一堵龐大城牆頹然倒塌之時,林徽因去世了,年僅51歲。

《紐約時報》遲到63年的訃聞,這個世界欠林徽因的,終於還了

梁思成親自為妻子設計了墓碑,上面只寫了七個字:建築師林徽因墓。

追悼會上,摯友金嶽霖為林徽因撰寫了一幅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7

許多人感嘆林徽因的才華,是因為她的那首詩: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其實,她在文學上的建樹相比於她在建築學上的來說不過是冰山一角。她是中國第一位建築學女教授,第一位女建築師,還是第一個提出“建築意”概念的人。就連梁思成自己也承認,若沒有林徽因的奉獻他是達不到如今這個高度的。他曾說:“我不能不感謝徽因,她以偉大的自我犧牲來支持我。”

《紐約時報》遲到了63年,終於還是把欠她的還了。在談起林徽因,我希望你別再提徐志摩、金嶽霖了,說點別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