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些農村大學生回老家後和村民們甚至父母用普通話交流,你怎麼看?

刺楸


小編首先要表達一個態度:“入鄉隨俗”是對家鄉人最基本的尊重!

有些地方的農村交通較為閉塞,與外界的交流也不多,又或是地域、民族色彩較為濃厚,有自己的方言,考出去的大學生們為了和同學們更好的交流,更快的融入新的環境,改說普通話很正常,因為這是對同學、對老師們的尊重,畢竟語言的發明就是為了更好的交流。但是一旦回到家鄉,還要刻意的用說普通話(語言的不同)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那就顯得非常的不恰當了,也十分的沒有禮貌!有些家裡的年長的爺爺奶奶甚至從小到大都沒學說過普通話,不會說普通話,和這樣的家人們說他們聽不懂的話,您認為合適嗎?

小編是出生土長的北方人,也承認北方的方言很有趣,也非常的有特色,但還好,因為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網上查到的普通話的定義)因為北方話是普通話的基礎方言,所以,小編說的就是東北口音的普通話,只不過是黑龍江鶴崗和遼寧瀋陽的細微差別。最近幾年(98年離開黑龍江來到瀋陽上大學)回黑龍江父母家,總會被家人們“嘲笑”:說話太垮!小編只是笑笑,“幸虧”沒留在大連,否則說“天黑”就只能是“天,mohemohe了”^_^,玩笑話,絕對沒有嘲笑的意思,只是感嘆中國地域廣、歷史悠久,就連語言也是多種多樣、如此的變化萬千,博大精深啊!

厲害了,我大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