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些农村大学生回老家后和村民们甚至父母用普通话交流,你怎么看?

刺楸


小编首先要表达一个态度:“入乡随俗”是对家乡人最基本的尊重!

有些地方的农村交通较为闭塞,与外界的交流也不多,又或是地域、民族色彩较为浓厚,有自己的方言,考出去的大学生们为了和同学们更好的交流,更快的融入新的环境,改说普通话很正常,因为这是对同学、对老师们的尊重,毕竟语言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交流。但是一旦回到家乡,还要刻意的用说普通话(语言的不同)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那就显得非常的不恰当了,也十分的没有礼貌!有些家里的年长的爷爷奶奶甚至从小到大都没学说过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和这样的家人们说他们听不懂的话,您认为合适吗?

小编是出生土长的北方人,也承认北方的方言很有趣,也非常的有特色,但还好,因为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网上查到的普通话的定义)因为北方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所以,小编说的就是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只不过是黑龙江鹤岗和辽宁沈阳的细微差别。最近几年(98年离开黑龙江来到沈阳上大学)回黑龙江父母家,总会被家人们“嘲笑”:说话太垮!小编只是笑笑,“幸亏”没留在大连,否则说“天黑”就只能是“天,mohemohe了”^_^,玩笑话,绝对没有嘲笑的意思,只是感叹中国地域广、历史悠久,就连语言也是多种多样、如此的变化万千,博大精深啊!

厉害了,我大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