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当你看到你的同学都评上了副高级职称,你却没有评上,你会有怨气吗?

小老师的闲言碎语


同学都已经评上了副高级职称,唯独我没有评上。说自己没有怨气,那是假话,至少会感到失落。

说起评职称,老师们都会一声叹息!评吧,条件太苛刻,很难评上!不评吧,职称又太重要了!且不说职称是与教师工资挂钩的,它更是对一位老师职业生涯的肯定!

如果你教了几十年书,连个副高都没有评上,不管你教书有多厉害,别人也会嘴一撇:牛逼轰轰,连个高级教师都不是!



说这个话的人可能是个外行,但是我们作为行内人,深知评职称之难!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高级职称评选条件太难、太复杂!

我们来看看评选高级职称都需要哪些条件?

师德高尚、思想上追求进步。

本科学历。

任现职以来,五年班主任经历。

高评委鉴定“合格”等次以上的公开发表的论文三篇。

市级课题主持人

异地交流2年

各种区级以上荣誉

区级以上公开课5节

教学成绩超区平均

近三年内至少一次考核优秀

……

说实话,作为一位普通教师,是很难凑够这些条件的!正是因为评选的障碍太多,导致很多一线教师无法参评高级教师!



第二,评选过程还有待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职称评定,一线教师很难与学校行政PK,正是因为学校行政掌握了学校的资源,导致普通教师竞争力不足。

再加上过程的不透明,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有些地方甚至连公示环节都省掉了。这就很难做到服众!

第三,高级职称的岗位设置不合理。

即使你凑够了评高级职称的所有条件,也并不就是说你可以评高级教师了。因为高级职称都是有名额限制的,这就经常出现,很多教师辛辛苦苦攒够了条件,却苦于没岗位,也无法评选高级教师职称。

即使有了个把岗位名额,又要面临着众多的竞争者,这个晋级之路走的实在艰辛!

所以,我能理解很多一线教师难以评高级教师的苦衷。

可喜的是,现在很多省份都在进行职称评定改革!

例如江苏就降低了职称评选的难度,让更多的教师可以参选。但是,由于受限于岗位名额,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而黑龙江、山东等省,则根据教师的教龄来确定高级职称的评选。教龄15年自动晋升一级教师,教龄20年自动晋升副高级教师,教龄25年以上自动晋升为正高级教师!

尤其山东,改革更为彻底!对于乡村教师、一线普通教师,实行“专属职称制度”。这个制度的一大亮点就是:不受名额限制、评上就享受待遇、专项专人专享,一旦离开便取消高级教师待遇!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留得住人、留得住心!

这项政策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所以,各位教师现在也不用太过焦躁,职称改革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受老师们的欢迎的!


姑苏讲堂


我中级职称比同行比同学都晚6年晋升,总觉得比人差,羞于见人,每天都有轻生的念头。为此,我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也取了可喜的成果(熟人在百度里打上我姓名可看到)。终于晋中职晋副高了。如果一帆风顺,可能没有这个经历和成果。回想起来,颇觉有趣,不枉人生。人生不易,天时地利人和凑不巧就不顺,挺挺就过去了,该努力的要努力,该争取的就争取,机会没到不要急,想开就好。


五侃六哇


我是有怨气,但是,原因并不是看到我同事都评上了我没评上,主要原因是我三十多年来一心一意的对待工作,掏心掏肺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我的教学成绩一直在乡里名列前茅,就是从2008年我们这里合班并校领导安排我从事宿舍管理工作,这样就没有机会参加优质课的评选,恰巧,在今年的职称评审工作中,把所谓的优质课证书,作为了参评副高的主要条件,所以,我们面临退休与副高无缘,你们说这样公平吗?


用户8099664728151


抱怨有用吗?我不在乎,在乎又如何,我同学因为职称杀人了,害了无辜的人,还害了自己,让两个家庭承受失去儿子,父亲,丈夫的痛苦,我不抱怨,我会珍惜自己,总体来说我的收入已经不错了,因为差一千块钱抱怨不值得,评职称就是评情商,也就是人缘,自己不是八面玲珑,很耿直,不想就是了,我退休早,离开那个环境就更不想了,多活几年,活的快乐,比啥不强,没那人缘我认了。


薇笑的奶奶


我在初中,多位学生毕业又回到本校都得了高级,我等还有几年就退休了哪还有机会。以前初中指标少,不是领导基本上难评上,前些年要论文,计算机,课题,市级以上证书,班主任,成绩等,五十多岁了,重点班又轮不到你教了,或干其它的了,哪还有机会,最亏就是我们这种八十年代初就参加工作的。


用户8650328463622


所谓“副高级职称”也就是中小学高级教师。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之间工资相差近千元,而且高级职称是一旦拥有,便可终身受益,所以职称之痛其实是职称后面收益不均衡带来的伤害。

深谙世故的郭德纲曾经感慨说:只有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真正的羡慕忌妒恨的也只是来自熟悉人之间,这种熟人自然包括同学,尤其读书时那些还不如自己的同学职称评得比自己早,这种怨恨之气更甚。

民间有许多有识之士对于中小学职称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比如说,评聘分离,按照年限自然晋升,取消职称评定,职称退出机制;但是职称作为一项行政权力,深为恋权者所爱,迟迟不愿意回归职评定的本意。天下苦职称者久矣,这个苦还将在还长一段时间继续下去!

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强网,对于职称申报,与其唉声叹气,不如奋起直击,积极创造条件,迎难而上。职称设计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提高教师加强业务进修的积极性,那么不妨对照高级职称评定的条件,慢慢准备,也许有一天机会就降临到你头上呢!

我有一个年轻同事,教政治。政治应当说在学校这是一个很边缘化的学科,在评优、评先进方面很吃亏的,但是他不声不响,硬是通过撰写、发表论文打出了名头。

一年之内他至少有5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教学刊物上,还常常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他引起市县教研员重视,认为是一棵值得培养的好苗子,执教公开课的机会大增,所以很顺利地就评上了高级职称。现在正摩拳擦掌、鼓足干劲,准备申评“正高”呢!

韩愈说:千里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是教师,我觉得首先学会做一匹“千里马”,自有赏识你的伯乐,评个高级职称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是青衫李探花,专注教育,用心回答教育问题,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

青衫李探花


这不是很正常的情况吗?评职称肯定会有这种情况:几个人有一起评,但是有的评上有的没评上。那么如果是我,我没评上,我肯定是先找原因,已成事实,怨有什么用呢?

抱怨无用——

我们学校几乎每一年都会上演这样的情况,有的当年第一次评副高,有的则是第三次评,但是结果出来第一次评的过了,而第三次评的则依然没过,这是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第一次评的人材料更充足,更优秀啊!

其实现在看到很多老师在抱怨职称问题,有的奋斗在一线二十年、三十年都还是初级教师,评不上,或者不评了,然后收入跟最高那级差不少,初级高级同样做这么多工作,但是收入和别人差不少,严重打击积极性,说职称毒害教育。

努力创造条件才是最实际——

但是,在我站下我所任教的学校看来,评职称却没有网上看到大家说的那么难,比如评中级的教师中,最多就是评了三次才过,很多都是一次二次就过了,副高最多是评了第六次通过,也有一次就过的。我总结看,那些一次就评过的教师,真的是很优秀,尤其是那一两个三十岁出头就得了副高的年轻教师,材料厚厚一大沓,平时上课认真,积极主持课题,撰写论文,凡事有赛事都参加,其中有一位老师,每年指导学生技能竞赛都拿区级一等奖,而她自己参加区级的教师技能大赛也多次拿一等奖,因此又申请破格取得了“高级双师型”教师,因为获奖多,为学校争取了荣誉,因此在学校年度绩效考核中又获得优秀等级,等等,综合起来,这么优秀的教师,评委一看,肯定就给通过的了。所以,对比下来,一起参评的老师,比不上别人优秀,那么别人通过,你没通过,也是正常的,因为名额有限啊!

但是我认为不公平之处在于年度考核上,总是有三两位老师年年都得优秀,还是多年的老高讲了,他们工作除了认真,其他也没做多少成绩出来,得优秀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多领点绩效奖金,那么机会应该多给其他工作努力的需要评职称的老师。因为年度考核优秀是评职称一条不成文的条件,同等条件下,年度考核优秀的更容易通过职称评定。

因此,我一直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去为自己争取更多更优的条件去评职称,一次不得,第二次,第三次……总会过的。




珊珊来早zs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前两天河师大赵海山教授的朋友圈里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

说两句提升幸福的话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第一句写道:“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昨天下午,河南师大又开始了新的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动员工作。会上院长介绍了一位老教师因为多年评不上职称,一气之下将获奖证书统统焚烧的案例。昨天晚上,又接到了一地方教育局要求给教师讲提升职业幸福感的讲座。

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压力。高校有科研压力,高中有升学压力,初中有竞争压力,小学有成长压力,幼儿园又有安全压力。但每个阶段都有幸福的老师和不幸的老师。

幸福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感受。没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会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幸福是一种能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活纷繁复杂,各种压力犹如滔滔洪水,你是置身洪水之中,随波而逝,还是站在“川上”指点洪水,其实在于自己。

工作有三个境界:用力工作、用心工作和用命工作。用力工作是谋生,用心工作是幸福,用命工作是使命。你属于哪一种呢?



怀川宁静致远


当你看到你的同学、身边的同事,都评上了副高级职称,你有没有怨气?说没有,是假的不能再假了。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都是同样的水平,都在同一个领域工作,谁比谁差多少?凭什么他先评上,我就评不上?更何况先评上的,还不一定是最好的,许多辛辛苦苦在一线工作的人员,成绩突出,甚至一个单位就靠这几个人,但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大家都选择性忘记,根本不提平时的工作成绩,一个比一个争的厉害,真正干事的人反倒被挤到一边去了。

评职称过程中,有几个非常突出的不公平因素:

第一个,明明要求一线工作任务量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而且有明确的数量限制,有的人明明不符合条件,或者只是在应付差事,却在职称评定中,和真正在承担重任,真正在工作岗位上的处在同一起跑线。比如在中小学校中,管理人员、甚至后勤教师,明明不用带课,即使带课,也是信息之类的辅助类课目,多半时间还由其他教师代上,或者干脆就不上,但到了评定职称的时候,偏偏就靠这个符合了课时要求。西安某研究院的小张,辞职后单位甚至说其承担的研究工作直接关系人类航天、登月,但在岗时,评职称、提升职级,都是老同志排在前面,谁会想起小张?

第二个,管理人员明明走的是职级晋升道路,但偏偏评职称优先占用名额。事业单位管理中,管理岗位走职级晋升路线,专业技术人员走职称晋升路线,管理人员中享受“双肩挑”待遇的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但实际上,管理人员能享受职称待遇的都享受上了,而且还优先评聘,职称名额有限,管理人员评了,一线人员就难得评得上,这让这些人还有什么心劲工作?

第三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承担工作量、工作难度明显不一样,但在评职称的时候,却是按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计算各类职称名额,一些偏管理类或者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机构,偏偏占用了大量的职称名额资源,评职称的机会,和专业难度更大的机构,是一样的。工作强度不同,享受待遇却一样,显然就有失公平了。

职称与工资待遇直接挂钩,与个人待遇与地位相关联,与可以使用的资源紧密联系,与今后的发展前景密切相关,更与退休后的养老金密不可分,所有这些,使得职称名额显得尤为珍贵。在职称面前,失去了尊严和情面,竞争异常激烈。一旦评聘失败,怨声四起,谁都不服、也不愿意承担失败的结果。以至于许多人认为,职称应该取消,或者按工龄直接晋升,像公务员的职级并行政策一样。就目前来看,取消职称评定,是不可能的,只能期待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完善了。


职言管语


会有一点点怨气,但这点怨气稍纵即逝,不会长久留于心,为什么?什么都是浮云,人生来去匆匆,自然界中万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别人能评上高工,奥妙和理由很多,评上有评上的理由,未评上有未评上的理由。还是遇事想通为好,既要难得糊涂,又要知足常乐。世间之事很奥妙,有时舍比得好,舍得舍得是老天按排的,万物讲平衡,有句话讲:站得高摔得疼,脚踏实地也是一种不错的个人生活方式,至于个人想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只要不违法乱纪,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别人不能阻止,再者也允许人的多样性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本人就是一个与其与人争权夺利,不如闲时间画画写字,静养心情,不为权利富贵日谋夜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