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林格伦和她的《长袜子皮皮》:放飞儿童的自由天性


林格伦和她的《长袜子皮皮》:放飞儿童的自由天性

“这里来了一个瑞典的小姑娘,你们听说过瑞典这个国家吗?它离中国很远,在世界的另一边。这个瑞典小姑娘的名字叫做长袜子皮皮,她很愿意成为你的和其他中国小朋友的好朋友。”

这是《长袜子皮皮》的作者阿斯特里德·林格伦为这本书的出版给中国小朋友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

林格伦是当代国际上最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她岀生在瑞典斯莫蓝省的一个农民家里。上世纪二十年代到斯得哥尔摩求学,毕业后做过两年秘书工作,当过老师, 还当过儿童读物的编辑。1944年,她以《布丽特——马丽心情舒畅了》这部作品,参加了拉本和舍格伦出版公司举办的为女孩子创作的比赛,获得二等奖;同年她以《长袜子皮皮》参加比赛,获得一等奖;1946年她还以《大侦探小卡莱》参加比赛,又获得一等奖。 此后,她创作了三十多部作品,一大批连环画和剧本。1958年,她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章。

林格伦和她的《长袜子皮皮》:放飞儿童的自由天性

“长袜子皮皮”是林格伦创造的第一个童话人物。1941年, 她七岁的小女儿因肺炎住进医院,有一天,女儿要她讲故事, 她问女儿:“讲点什么好呢?”女儿回答:“讲长袜子皮皮!”于是, 她就按着女儿这一瞬间想出的名字,讲了一个奇怪的小姑娘的故事。长袜子皮皮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小姑娘,她长着红头发, 两根小辫向两边翘起,满脸雀斑,穿一双颜色不同的袜子,有惊人的力气和爱吹牛的毛病。

皮皮刚生下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她跟着父亲在轮船上长大,九岁那年,她回到父亲很早以前买的一所小房子独立生活,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皮皮没读过书,不会做算术,字也写得很糟糕,并且还不懂礼貌,但是她力大无穷——能举起一匹马来。她打败过目空一切的大力士,制服过强盗,教训过欺负人的流氓。皮皮对小朋友却十分热情、关心。父亲找到她后,她带着小朋友随父亲来到南海的一个岛上,跟那里的黑人孩子交上了朋友,又戏弄了吃人的鲨鱼和抢珍珠的坏人……

《长袜子皮皮》发表后,在瑞典社会引起很大反响,不仅孩子们非常欢迎,很多成年人也认为皮皮是一个可喜的形象。作品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皮皮的很多恶作剧会在 孩子中间造成不良后果。于是,一场“皮皮论战”便爆发了。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对战前那种古老的专制主义的教育方法,人们开始提出疑问。儿童的最大本能特征是什么? 就是渴望自己快快地长大,希望能自立,能不受大人管束。不仅是那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而且很多家长也这么认为,学校和成年人总是有意无意地管束孩子们,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 甚至限制他们的想象世界,人们开始认识到,儿童应有自己的意志,成年人要尊重他们的意志。让孩子们从小就参加对家庭里各种问题的讨论和决定。还有些人指出,在人类的文明史上, 没有一个伟大人物,是完全按照父母的教育成长起来的。皮皮正是体现了儿童的(也是人类的)自主、力量、自由和快乐的梦想。

瑞典首相约朗•佩尔松评价道:“林格伦用长袜子皮皮这个人物形象再某种程度上把儿童和儿童文学从传统、迷信权威和道德主义中解放出来……皮皮变成了自由的象征。”

林格伦和她的《长袜子皮皮》:放飞儿童的自由天性

一、皮皮的自由精神

在故事最初,皮皮刚出场不久,是这样回答新朋友“为什么倒着走路”的:“我为什么倒着走?”皮皮说,“我们难道不是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吗?人们不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吗? ”宣告其合理性后,她又开始满嘴跑火车“我还可以告诉你,在埃及,人人都这样走,没有人觉得有什么奇怪。” 让人捧腹之余,作者借皮皮之口说出了自由之于儿童的重要性。

从作品整体来看,自由精神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物形象作者赋予皮皮尽可能自由的环境:

形象自由——自己决定怎么穿衣打扮:“两条梳得硬邦邦的小辫子直挺挺地竖着……一双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

她有作息自由。“……在她玩得最开心的时候不会有人叫她去睡觉,在她想吃糖果的时候,不会有人硬要她去吃鱼肝油。”以及言行和财务自由。

其他角色也不乏自由精神。皮皮最好的朋友杜米和阿妮卡懂事又听话 ,但乖孩子并非不需要无拘无束的自由环境,当皮皮提议爬树时,几乎没爬过树的两个孩子都先后坐上树干,想到捉弄人的小诡计时,三个人都很得意。

故而童年之所以幸福,不是因它对现实的无知与忽略,而是因它生活在一种更适合它的意识到现实中。理想主义的生活不是无法触及的未来,而是简单、即刻、被握在手中的幸福。

2、充满自由力量的情节

皮皮的“皮”是顽皮的“皮”,她从未受过规范教化,体现着看似破坏性的原始天性。“既然这些内在天性是善良的或中性的而非恶性的,我们最好释放出它们,鼓励它们而不是压制它们。如果允许它们引导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会健康快乐且有成就地成长。”

皮皮似乎时刻准备好去颠覆一种秩序,并在旧秩序被打破的混乱中建立新秩序。在学校组织问答比赛,答不出的穷苦孩子因为拿不到任何奖品回家而难过哭泣,“皮皮在哭泣的孩子们中间看了看,她有一两次强忍着眼泪没有哭出来。她说:‘我们组织一次纯属自己的问答比赛!’”接着她制定了所有孩子都能得奖品的规则,给每个孩子金币和糖果,孩子们带着笑容回家了。

这是善的力量,也是自由的力量。儿童人格的内在本质很脆弱,并不坚强,很容易被不愉快的经验破坏。与其压制,不如帮助儿童正确的表达,看似顽童的孩子们或许会给我们来。

3、散发自由魅力的语言

不自由的语言难以表达真正的自由。林格伦用夸张、想象、联想多种手法,在儿童文学作品里注入更高级的幽默感。

当好友疑惑皮皮如何照料自己时,她说:“我自己照料自己,”皮皮说,“第一次我很礼貌地提醒我,如果我不听,我就口气严厉地地再说一遍,如果我还不听,我就打我自己……”

可爱的林格伦总是能站在儿童的立场说话,她似乎在暗示,如由大人来管教,似乎不会有太大差别。

皮皮对其他上学的孩子们这样描述阿根廷的学校“在阿根廷以后三天就开始放复活节假, 而复活节结束以后三天就放暑假……在阿根廷严格禁止做作业。”

几乎所有孩子都在为赢得未来的机遇而努力,同时也承受着本不该他们承受的压力,当一个从课业王国短暂脱身投入儿童文学怀抱的孩子读到这一段时,不知会发出怎样开心又会心的笑。

正如李利安• H •史密斯所说:“创造性的书籍会给予儿童眼界与意识,美与成长。只有跟比自身更宽广宏大的事物接触以后,只有当心智被它们‘拉伸’得更宽阔,逐步走向想象的方向,人才有可能成长。”

林格伦和她的《长袜子皮皮》:放飞儿童的自由天性

二、皮皮的游戏精神

1、皮皮的外貌体现出游戏精神。

皮皮“头发的颜色像红萝卜一样,两条梳得硬邦邦的小辫子在挺挺地竖着。她的鼻子长得像一个小土豆,上边布满了雀斑。……她的又细又长的腿上穿着一双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她穿一双黑色的鞋,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

皮皮的形象极具游戏精神,透过这形象表现出儿童内心渴望自由、想要尽情玩耍的愿望。

2、皮皮的语言体现出游戏精神。

皮皮说:“圣涎节结朿以后三天就开始放复活假,而复活节假结朿以后三天就放暑假。暑假一直放到十一月一日,然后当然要辛苦一阵,到十一月十一日圣诞假又开始了。”这体现出儿童的天性,他们不应上学,只想游戏,期盼过没有拘束的生活。“

附近的糖果厂有一根很长的管子直接通到教室里,糖果整天往下掉, 所以孩子们一直在吃糖,女教师则给孩子们剥糖纸,这体现出儿童不仅渴望自由, 还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他们向往好吃、好玩的生活。这些天真、充满孩子气的话语,给儿童带来了快乐,符合童年期儿童的年龄阶段的特征。他们天真、活泼,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任何约束。 林格伦通过幽默、喜剧、滑稽、活泼的语言展现出儿童的天性,对自由、快乐的向往。

3、皮皮的行为也体现出游戏精神。

这种行为上的游戏精神就是玩得热闹、玩得尽兴、玩得痛快,如,皮皮轻而易举的举起“世界上最强壮”的大力士阿道尔夫;两个小偷光顾皮皮家,皮皮用两根指头便制服了他们,他们还陪皮皮跳了一整晚的舞;皮皮带着杜米、阿妮卡去航海,到岛上后他们尽情地玩耍、冒险,这反映了儿童特有的游戏天性一好动、荒诞不经的幻想和稀奇古怪的念头。在皮皮身上释放了儿童心理那些被社会、文化、历史所压抑的情绪、愿望和幻想,张扬了童心和个性,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显示出了强烈的游戏精神。

林格伦和她的《长袜子皮皮》:放飞儿童的自由天性

三、皮皮的创新精神

在《长袜子皮皮》中出现了两类截然相反的儿童形象:顽童——皮皮;“好孩子”——杜米、安妮卡。杜米、阿妮卡听话, 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他们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是他们受到许多成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约束,所以,在皮皮的陪衬下,总是显得思维呆板,没有跳跃性,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而皮皮不受任何规矩的束缚,思维活跃,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通过林格伦对杜米、阿妮卡的行为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条条框框的约朿压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变得没有个性;对皮皮的行为描述,我们又可以看出获取快乐是儿童进行游戏的目的。在二者的强烈对比中,体现出作者儿童本位的创作思想。

面对难题时,杜米、阿妮卡这样的 “好孩子”还小心胆怯、不敢也没有能力去解决难题,表现出儿童懦弱的心理。而皮皮遇见难题,十分镇定,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敢于解决难题。如《皮皮玩海上遇险》皮皮、杜米、阿妮卡来到荒岛玩海上沉船遇险游戏。在玩耍过程中,阿妮卡突然发现自己的船不见了,杜米、阿妮卡十分惊慌,想立刻回家,毫无办法。但皮皮却懂得来荒岛之前要带上一个空罐头盒,在遇险时可以写求助信放在里面,让它漂流去向别人求救。

从这一章中,我们不难发现,林格伦塑造的皮皮看似是一个贪玩、顽皮、令老师头痛的形象,但她在玩耍、游戏中所学的知识远远大于成人所灌输的知识。

通过二者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皮皮身上的“那种创造意识,自由精神和快乐气质”;杜米、阿妮卡的娇弱无力,突显出传统教育观念压制儿童天性的弊病,表达出作者与众不同的教育观。

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不是循规蹈矩的人,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创造性进行工作的人,儿童是未来的花朵,就应该“以快乐为原则,以游戏为生活”,成人要相信儿童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要给予他们应有的空间,让他们在一个充满自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学会尊重,茁壮成长。

林格伦和她的《长袜子皮皮》:放飞儿童的自由天性

四、结语

回到现实社会,我们的孩子整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里,缺乏玩耍的朋友,也不能尽情地亲近大自然,学习上是填鸭式教育,行为上是父母安排,最终培养的是一个个妈宝和啃老一族,这样的教育是我们想要的吗?

黑格尔的艺术观认为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或许正是由于人们在艺术中将现实的缺憾从中弥补,将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投射到艺术中。

林格伦给皮皮现实中孩童无法全然具备的自由和勇敢、善良的自由精神,从书中结识皮皮的孩子们,将被这些精神引领,成长为更像自己的人;而从书中结识长袜子皮皮的家长们,也希望你们被这些精神感动,从而为儿童创造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