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三位一體”謀篇落筆,城郊街道加速融入都市圈

“三位一體”謀篇落筆,城郊街道加速融入都市圈

姚江畔高品質濱水商住區。

“三位一体”谋篇落笔,城郊街道加速融入都市圈

中體sports城。

“三位一体”谋篇落笔,城郊街道加速融入都市圈

莊橋老街水景。(黃程 攝)

“三位一体”谋篇落笔,城郊街道加速融入都市圈

掃碼看更多報道

選題策劃:何英傑

“三位一体”谋篇落笔,城郊街道加速融入都市圈

莊橋老街上的沐青軒青瓷文化園。(黃程 攝)

昔日機器轟鳴、工人穿梭,如今寧靜優雅、創意迸發。位於江北區莊橋街道的創意1956園區,由寧波變壓器廠蝶變為全市最大的庭院式文創園區,成為莊橋由傳統老工業集聚地向著都市圈邁進的一個縮影。

莊橋街道是我市典型的城郊街道,轄區範圍內有城有鄉、有山有水,從核心城區到老鎮區再到鄉村,漸次分佈——

北外環高架以南區域約6平方公里,距離核心城區不足6公里,規劃3條地鐵貫穿其中,是江北區條件最好、潛力最足、體量最大的城市商圈發展區域,10多年來已完成7個村拆遷,並建成500萬平方米住宅和160萬平方米商業商務區,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和市級主題商圈。

北外環以北的莊橋河兩側約6.8平方公里,現有4個村、2個社區,居住約4萬人口,街道按照全省小城鎮綜合整治要求,全面落實“一加強三整治”,加快基礎設施改造和環境整治,使得老鎮舊貌換新顏。

蕭甬鐵路以北的區域為農村,街道以農旅融合為抓手,依託“童姚馬徑張銅鈿銀子好打牆”歷史文化和“靈山慈水”的山水景觀,加快鄉村振興。

在這樣一個多元區域內,如何做好城鄉融合文章?莊橋街道從規劃、建設、管理三個層面著手,“三位一體”全面推進,打造出江北區城鄉融合的樣板,也為我市眾多城郊鄉鎮街道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

因地制宜統籌規劃 在城鄉融合中留住“老味道”

“各司其職,各放其彩,這是莊橋根據自身特點推進城鄉融合的基調。”莊橋街道黨工委書記田向傑說,城鄉融合並不意味著面貌完全一致,而是區域品質和群眾生活方式、幸福感的提升,“在城鄉融合推進過程中,我們不提倡大拆大建,而是以小改造換回大民生,留住‘老味道’。”

上月,莊橋街道作為我市唯一代表在“再造魅力故鄉”寧波論壇上發言,受到了包括聯合國專家代表在內的與會嘉賓一致點贊。眾人關注的焦點,是老鎮區的改造提升。

莊橋老鎮區一頭連著新城,一頭連著農村,是推進新型城市化,加快城鎮融合、產城融合的戰略節點。這裡地處江北區中心,內部建築老化、基礎設施破舊、外來人口集聚,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想要化腐朽為神奇,科學規劃是關鍵第一步。

向著彰顯特色、惠澤全民的目標,在老鎮區提升工程啟動之前,街道拉高標杆,先後到具有“一河兩街”的廣州荔枝灣湧、杭州青芝塢考察學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駐鎮規劃師制度,聘請兩名街道規劃師,並委託寧波市規劃設計院對老鎮區環境整治進行總體規劃,兩年共規劃佈局環境衛生、城鎮秩序、鄉容鎮貌等整治項目19個,突出“有意思、有味道、有情懷、有鄉愁”,使之成為幸福美麗新家園。

更大的“圖紙”在北部鄉村。莊橋大量土地資源處於總規覆蓋範圍,只能用於住宅用地,其他為零星土地與基本農田。“農旅產業融合是目前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大面積可用地塊是農旅項目選址落地的重要考慮因素。”莊橋街道辦事處主任步捷說,為此街道積極探索土地流轉途徑,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大力引進社會資本,加快北部山區和南部田園農旅融合發展項目。

莊橋自然風光秀麗,北靠靈山、保國寺,南臨姚江,依山傍水,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在這個背景下,街道利用現有資源,以靈山村為重點,突出養身、養心、養性等功能,加快建設集運動保養、健康醫養、度假頤養於一體的禪養小鎮,並先後編制了“甬上慢村”“馬徑、童家文化保護規劃”等以農旅、文旅相融合的鄉村休閒提升規劃。

莊橋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莊橋籍名人輩出,遍佈各地。在商界,湧現了童祥權、童鼎昌、童在厚、費志洽、邵敬亭、嚴信厚等一批商業鉅子。其中,童在厚創辦了上海百年老店童涵春堂,成為近代著名藥材商;嚴信厚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銀行、第一個商會和第一批工廠,被譽為“寧波幫”鼻祖。因近代商幫興盛,故有“童姚馬徑張,銅鈿銀子好打牆”的說法。

“目前,我們已對14個保留村進行梳理式規劃,明確了村莊建設和發展的方向,並委託‘恆和智業’對童家、姚家、馬徑三個村進行梳理式提升規劃。”步捷說,另一方面,童姚馬徑、葛家舒家、費市嚴家等名門大族的歷史文化挖掘工作正在推進,童家、姚家、舒家等村的族譜已啟動修編工作,已與部分名人後人取得聯繫,馬徑祠堂修繕、童家家風家訓館創建等工作已完成。

高效推進品質工程 以人民為中心做好“繡花活”

規劃既成,如何高效率、高品質地推進建設,把藍圖變為現實,又是一大課題。2016年10月,莊橋街道借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東風,明確4.3平方公里的整治範圍,啟動老鎮區提升工程。

“在整治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拆、建、整、管、引’,重點做好拆違、治水剿劣、環境改善、民生實事等方面工作,為群眾打造和諧舒適的美麗家園。”田向傑說。

品質提升,硬件是基礎。莊橋老鎮區如盆地,地勢低,逢雨必澇,街道依託莊橋河,在兩側各設一座水閘,向北強排澇水,並投資2000多萬元進行截汙納管、清淤疏浚、綠化美化等工程,完成畜禽禁養,實現了母親河“水清岸綠”。同時,投資800多萬元對工業區主幹道多處雨汙水管進行改造提升,實現鎮區及周邊汙水“零直排”全覆蓋。

民生導向,在許多細節之處體現。針對老菜場設施陳舊、百姓購物不便等問題,街道投資約4000萬元,重建農貿市場;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完成莊橋公園改建,修繕原有的“鄉愁”設施,增設健身跑道、文化廣場等滿足百姓休閒需求……

針對集鎮停車難題,街道通過拆除違建、盤活閒置地塊、利用橋下空間等措施,新建停車場13處,公共停車位從200個增至1500多個,併合理布點智能充電樁,新建公共自行車租賃點15處。

在生活配套和品質提升之外,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騰籠換鳥是激發老鎮區活力的重頭戲。通過拆除違建和淘汰“散亂汙”,莊橋街道共淘汰無證無照、無安全保障、無合法場所、無環保措施的“髒亂差”“散亂汙”企業(作坊)100家,騰出發展空間,加快新興產業導入,著重佈局群眾參與感強的文創產業,包括創意1956園區、寧波當代青瓷藝術研究院、現代舞藝術基地等。

以環境論英雄。在北部鄉村片區,莊橋街道圍繞這一指導方針,打好環境整治“組合拳”,夯實鄉村旅遊基礎。“累計投入1.4億元,安排了84個工程項目,大力推進五水共治、垃圾分類、小城鎮整治等工作。”莊橋街道城建辦有關負責人說,其間完成了40餘公里河道疏浚,建設管網200餘公里,打造了江北大河、莊橋河、後大河等一批樣板河道,街道轄區國控、市控、縣控4個斷面通過全市驗收。

從線到點,莊橋重點對童家、上邵、塘民3個示範村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累計投入 5500萬元,完成童家村杜姚線道路綠化提升、寧慈公路上邵段道路綠化提升、上邵村整治提升、塘民村整治提升、村莊道路硬化等工程。

精細服務,科學管理 創新機制透出濃濃“人情味”

年底將近,又到了小區物業費收繳的時候。數額雖不大,卻是衡量一個小區治理服務是否讓居民滿意的重要指標。這中間,業委會的作用至關重要。

近日,莊橋街道三和嘉園業委會辦公室燈火通明,不到20平方米的會議室擠滿了業主代表。“我出一份力,你出一份力,人人都拿出勁頭來建設我們的家,小區才能越來越好。”業委會主任熊佩娜扶了扶眼鏡,彙報業委會工作。

三和嘉園交付於2006年,屬於經濟適用房。由於當時建設標準低,綜合配套不完善,小區很快出現內澇、停車位緊張、設施陳舊老化等問題,業主對此意見很大,業主、物業、業委會三者關係更是緊張。2012年起,兩家物業公司相繼退出,業委會在業主不滿聲中集體辭職,留下一個爛攤子。

在這樣“水深火熱”的現狀中,熊佩娜迎難而上,擔任起三和嘉園小區業委會主任,助力三和嘉園全面“換血”。短短几年時間,小區物業費收繳率從31%上升到去年的93%,流動經費從5萬元積攢到120多萬元,小區改頭換面。

“在全面推開的垃圾分類工作中,一般小區統一將燈管、電池、過期藥品、化學溶劑等有害垃圾投放到紅色垃圾桶內,而三和嘉園在小區內放置了自發購買的兩個有害垃圾收集箱,對四大類危廢品等有害垃圾分門別類,大大規範了有害垃圾的投放、分類。”在莊橋街道一位負責人看來,這樣的細節,就是治理精細化、服務品質化的體現。

在老鎮區,由於環境複雜,對於管理的考驗更大。比如流動攤販,一方面是一批從業人員的生計,同時又是周邊老百姓的生活所需,“簡單地取締肯定不行。”莊橋街道一名工作人員說,幾經商量,街道決定騰出公園管理用房,將電器維修、衣服修補等10多個項目集中起來,建立“巧手驛站”,“這個模式已經在全市推廣,還受到央視新聞報道關注。”

“河長制”“路長制”“非接觸性執法”……為推進環境衛生管理常態化,莊橋因地制宜融合多種先進做法,創新推出小城鎮區域集道路保潔、街面保序、綠化養護、市政管護、河道清理於一體的“五位一體”綜合保潔,避免推諉扯皮,取得了明顯的實效。街道還建立了人大夜聊、委員議事等機制,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

在馬徑、童家、西衛橋等14個保留村,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其中,建築裝潢垃圾處理站投入300萬元,總佔地40餘畝,配置組合式流水線3條,日處理量1200餘噸,以解決各村垃圾處理環節中體量最大且最難處理的建築裝潢垃圾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對標‘美麗城鎮’建設相關要求,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縮小與新城的差距。同時把產業導入作為第一抓手,重點佈局文創和科創產業,激發小城鎮發展的內生動能,實現融合發展。”田向傑說。

莊橋名片

江北區莊橋街道地處寧波新三江口姚江北岸,東鄰329國道,南臨姚江,西接洪塘街道,北靠靈山,與鎮海相鄰。區域面積35.15平方公里,背山面水,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歷史悠久。下轄19個村、14個社區,轄區總人口約15.6萬。

莊橋是經濟發展重鎮,2010年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2019年財政收入達到14.2億元,現擁有規上工業企業47家,限上服務業企業63家,金融機構20餘家。

莊橋是宜居宜業強鎮,擁有“全國百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市唯一的體育商業綜合體中體運動城,以及全區最優質的中小學教育資源等。

莊橋是歷史文化名鎮,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有“寧波幫”鼻祖嚴信厚、“南開校父”嚴修等歷史名人,先後被評為浙江省文化強街道、寧波市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集體,浙江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級樣板”,馬徑村被評為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童家村是寧波市第二屆好家風好家訓十大名村之一,風箏製作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者手記

地處城郊,城鄉融合具有先天“地利”優勢,但是多樣化的區域屬性也給融合帶來更多複雜元素。這就更考驗當地政府部門的理念、思路以及執行水平。

莊橋街道成功轉型升級,躋身城鄉融合樣本區,關鍵在於深刻認識了城鄉融合的內涵,定下了準確的目標方向,充分發揮自帶屬性的片區“天性”,而不是強行追求“城鄉一面”。

在具體工作中,把規劃、建設、管理“三位一體”通盤考慮,融合推進。規劃上,遵循“專業的事讓專業人做”的原則,牽住“牛鼻子”;建設中,不提倡大拆大建,而是以小改造換取大民生,留住“老味道”;管理上,以治理創新推動管理和服務精細化、人性化,於細微之處彰顯“人情味”。

(黃 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