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高考真是寒門學子的唯一出路嗎?

高考真是寒門學子的唯一出路嗎?

文 風青楊

6月7日,在中國,915萬年輕人走進高考考場,當他們開始奮筆疾書時,整個國家甚至都因此安靜下來。商業和軍用航班紛紛改變航向,考場附近道路被封鎖,司機被禁止鳴笛,建築工地停工,網吧關門,葬禮為其繞道而行……等歐美媒體一一歷數這國度以何種方式,傾情投入這場大學入學考試。

當然,學生們也沒有閒著,為確保高考順利,有人吸氧,有人打點滴,“高考房”與“高考保姆”受到極大歡迎,還有女孩為此服用避孕藥或者注射激素……這是前兩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報道中對中國高考的形容。

40年來,數以億計的青年通過高考走進了另一種人生。明天又是一年高考時。高考如此重要,但高考真是寒門學子的唯一出路嗎?

農村的孩子上好大學變難了嗎?還是讓數據來說話吧!2017年40名高考狀元中,6位狀元來自農村,其餘85%的狀元均是城鎮戶口。父親是公務員的狀元佔35%,母親為公務員的佔22.5%,遠超其他職業。狀元父親為本科學歷的有15人,佔比37.5%;狀元母親本科以上學歷的佔比45%。(澎湃新聞)

還記得嗎,就在去年,2017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大學。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這種。”老實說,這孩子挺坦陳的。不僅承認自己比農村的孩子在學習上有優勢,而且告訴媒體自己的父親是外交官。

想一想,那些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城市裡,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從小各種輔導班,課外輔導班,興趣班,奧數加強班等等。他們的業餘時間,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而農村的孩子,都是無聊,閒散應對寶貴的時間。因為,農村家庭沒有豐厚的條件,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無疑,城市的學校教學資源,師資力量,遠遠高於農村的。師傅都是如此厲害,徒弟能差嗎?

大學同學裡,就有來自農村的同學曾告訴我,在城市孩子學鋼琴、學油畫、練足球的年齡,他們揹負著應試教育的升學壓力。在課餘時間,要麼和大人一起幹農活,要麼就是打遊戲、打牌,沒有良好而科學的家庭教育、課外教育。這種知識、思維甚至性格上的封閉、都會制約他們讀大學乃至進入社會後的發展,是阻礙他們融入城市生活、改變命運的根源。

再舉個例子,高曉松的爺爺是清華大學校長,外婆是北航大創辦人之一,爸爸媽媽都是清華的教授,媽媽是梁思成的學生等等,他從小在清華校園裡面的二層小樓長大,說,他上清華的時候,想要輟學去玩樂隊,媽媽說,可以。你要是分文不拿,能在天津堅持一週,我就讓你玩樂隊。

這是父母知道人生精彩,不只是上學這一種可能。那些真正跑贏同齡人的年輕人,是擁有見識+知識+格局的結果。

再往深裡說,從教育資源到分數錄取線,大城市的優勢顯而易見。更何況,並不是每個寒門學子北大畢業就能從根本上改變命運。

2004年,麥子一篇文章《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多少共鳴,一個農家子弟經過18年的奮鬥,才取得和城市同齡人平起平坐的權利。如今,不少農村地區的家庭不再以有大學生為榮耀,好些家庭都陷入“不讀書永遠窮、一讀書馬上窮”的悖論中。而“知識改變命運”曾經振奮無數寒門學子的口號如今似乎已成為一種奢望。

再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儘管也強調多元評價,但分數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標準。如果成績不夠好,就算你的社會協調能力和規劃領導能力再強,也沒有人賞識你。偏才怪才屢屢受到排擠,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評價得不到落實,以分數為衡量標準的“高考狀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一個公平的社會能為公民提供更多向上的機會,考場無處不在、博弈無時不有,高考不會固化一個人的命運,更多的風景還在“社會”主戰場呈現。

12年寒窗苦讀,祝2018年高考學子們,每一位都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作者:風青楊 :知名評論人。一個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惡如仇,從善如流! 微博@風青楊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