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连“梁上君子”都说笨的曾国藩 怎么逆袭成晚清的中兴名臣

梁启超曾说过:“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他说的这个大人就是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中兴名臣。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被后世广为称赞的人,年轻的时候,也算不上是个聪明人。坊间就流传有“梁上君子”说曾国藩实在是太“笨”的故事。

年轻的时候曾国藩与一般的人没有什么差异。读书也常常是靠死记硬背,一篇文章总是需要反复诵读才能背会和记住。当时,有一个盗贼听说曾国藩的家里很有钱,就想去捞点好处。经过几次踩点之后,便在月黑风高、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夜来了到曾家。这时曾家的人都已经入睡,唯独曾国藩因一篇文章还没有背会,正在用功。窃贼心想,他肯定一会就读完了,待他入睡之后再下手绝对万无一失。

连“梁上君子”都说笨的曾国藩 怎么逆袭成晚清的中兴名臣


于是窃贼便躲到曾家的房梁上做起了“梁上君子”,听着曾国藩背书,等着他结束以后入睡在见机行事。可是,一篇300多字文章,曾国藩念了无数遍,背了好多次,还是不能流利的背诵下来。而曾国藩并不气馁,一直摇头晃脑地读啊念啊背啊,直至到深夜。盗贼虽然恼怒,但是也不敢贸然下来,他只好趴在梁上继续等着,而后竟然睡着了。他醒了又睡,睡了再醒,眼瞅着天都快亮了,而曾国藩还没有将这篇文章背的顺顺溜溜。

最后,窃贼实在是忍无可忍,便从梁上跳了下来,把曾国藩吓了一跳。正在犹疑间窃贼却先开口了,他气愤不已的说:你真是个榆木脑袋,一篇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也背不下,你还不如我呢!说完,窃贼竟将文章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很流畅地背诵了出来,然后轻蔑地看了他一眼,扬长而去,这让曾国藩目瞪口呆,羞愧难当。

这件事对曾国藩触动很大,他深知自己天资愚笨,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自省修身,奋发图强。他为自己定下了修身立志的十三条:一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二是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是读书不二(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若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五是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是谨言(刻刻留心);七是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是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九是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十是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十一是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二是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十三是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同时他还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以拙补能。

连“梁上君子”都说笨的曾国藩 怎么逆袭成晚清的中兴名臣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1832年(道光十二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1834年(道光十四年)考取了举人, 1838年(道光十八年)在殿试中了进士,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走上了仕途。在此后的十多年间,曾国藩一直坚韧不拔,事事处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因此在37岁便升迁到二品官位,创造了十年七次连升连跃十级的奇迹,成为晚清中兴的重臣。

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国藩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曾国藩提出了“行政之要,首在得人”的用人思想和“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的思想,反对暴政、反对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曾国藩还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在军事上,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他把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认为选将是治军的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选将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且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他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同时,曾国藩还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

连“梁上君子”都说笨的曾国藩 怎么逆袭成晚清的中兴名臣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且不说其同时代的湘、淮将领以曾国藩为楷模,就是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新军时,都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特别是曾国藩“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的做法,深受毛泽东关注,在建立红军之初毛泽东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文学上,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为后世所赞。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的《曾文正公全集》流传于世。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采取了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避其短的方法,推进了儒学的发展。

在为人方面,曾国藩认为交友贵雅量,须在“淡”字上着意,“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在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

在治家方略方面,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孝悌的原则。曾国藩说: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曾国藩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

在书法上,曾国藩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留下的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另外曾国藩还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后世称其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亚圣”,被奉为自近代以来的“官场楷模”“精神楷模”“家风家训楷模”。他的《曾国藩家训》被称为“千古家训之首”,钱穆先生称其为“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伟人毛泽东评价曾国藩,“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曾国藩认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因此,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这正是曾国藩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