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連“樑上君子”都說笨的曾國藩 怎麼逆襲成晚清的中興名臣

梁啟超曾說過:“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他說的這個大人就是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中國近代史上最後的理學大師與一代大儒的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晚清中興名臣。他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然而,就是這麼一個被後世廣為稱讚的人,年輕的時候,也算不上是個聰明人。坊間就流傳有“樑上君子”說曾國藩實在是太“笨”的故事。

年輕的時候曾國藩與一般的人沒有什麼差異。讀書也常常是靠死記硬背,一篇文章總是需要反覆誦讀才能背會和記住。當時,有一個盜賊聽說曾國藩的家裡很有錢,就想去撈點好處。經過幾次踩點之後,便在月黑風高、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夜來了到曾家。這時曾家的人都已經入睡,唯獨曾國藩因一篇文章還沒有背會,正在用功。竊賊心想,他肯定一會就讀完了,待他入睡之後再下手絕對萬無一失。

連“樑上君子”都說笨的曾國藩 怎麼逆襲成晚清的中興名臣


於是竊賊便躲到曾家的房樑上做起了“樑上君子”,聽著曾國藩背書,等著他結束以後入睡在見機行事。可是,一篇300多字文章,曾國藩唸了無數遍,背了好多次,還是不能流利的背誦下來。而曾國藩並不氣餒,一直搖頭晃腦地讀啊唸啊背啊,直至到深夜。盜賊雖然惱怒,但是也不敢貿然下來,他只好趴在樑上繼續等著,而後竟然睡著了。他醒了又睡,睡了再醒,眼瞅著天都快亮了,而曾國藩還沒有將這篇文章背的順順溜溜。

最後,竊賊實在是忍無可忍,便從樑上跳了下來,把曾國藩嚇了一跳。正在猶疑間竊賊卻先開口了,他氣憤不已的說:你真是個榆木腦袋,一篇文章讀了這麼多遍也背不下,你還不如我呢!說完,竊賊竟將文章從頭到尾一字不差很流暢地背誦了出來,然後輕蔑地看了他一眼,揚長而去,這讓曾國藩目瞪口呆,羞愧難當。

這件事對曾國藩觸動很大,他深知自己天資愚笨,從此知恥而後勇,刻苦治學,自省修身,奮發圖強。他為自己定下了修身立志的十三條:一是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二是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片刻,來複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四是讀書不二(一書未讀完,斷不看他書;若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五是讀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六是謹言(刻刻留心);七是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八是保身(節慾、節勞、節飲食);九是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身過、心過、口過,皆一一記出,終身不間斷);十是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十一是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十二是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十三是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同時他還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以拙補能。

連“樑上君子”都說笨的曾國藩 怎麼逆襲成晚清的中興名臣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 1832年(道光十二年)曾國藩考取了秀才,1834年(道光十四年)考取了舉人, 1838年(道光十八年)在殿試中了進士,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從此走上了仕途。在此後的十多年間,曾國藩一直堅韌不拔,事事處處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因此在37歲便升遷到二品官位,創造了十年七次連升連躍十級的奇蹟,成為晚清中興的重臣。

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國藩對“康乾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曾國藩提出了“行政之要,首在得人”的用人思想和“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的思想,反對暴政、反對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曾國藩還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在軍事上,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他把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係等方面,認為選將是治軍的第一要務,他說,“行軍之道,擇將為先。”選將的標準是德才兼備,智勇雙全,而且把德放在首位,並把德的內涵概括為“忠義血性”。他說,“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計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義血性,則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同時,曾國藩還將清朝的世兵制改革為募兵制。

連“樑上君子”都說笨的曾國藩 怎麼逆襲成晚清的中興名臣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好影響了幾代人,且不說其同時代的湘、淮將領以曾國藩為楷模,就是其後的黃興、蔡鍔等資產階級軍事家對曾國藩治軍方略也推崇備至,張之洞、袁世凱等在甲午戰後採用西法編練新軍時,都採納了曾國藩治軍的許多做法。特別是曾國藩“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的做法,深受毛澤東關注,在建立紅軍之初毛澤東就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在文學上,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為後世所贊。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所著的《曾文正公全集》流傳於世。

曾國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學,對於宋明儒學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採取了取其同,避其異,揚其長,避其短的方法,推進了儒學的發展。

在為人方面,曾國藩認為交友貴雅量,須在“淡”字上著意,“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益,兼聽而不失聰。”在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

在治家方略方面,曾國藩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員中人人孝悌的原則。曾國藩說: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傳一代就蕭條了,因為大多是紈絝子弟;商賈之家,一般可傳三代;耕讀之家,一般可興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曾國藩還特別強調“勤以持家”。

在書法上,曾國藩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一生勤勉於書法創作,走過了一條由泛而專,由繼承古典到創新時尚的曲折探索道路,留下的近130萬字的《日記》是中國古代罕見的一部巨型書法作品。他的楷書勁健剛拔,豎起了一面承唐繼宋明而剛柔相濟的正書旗幟。他的行書勁健遒俊而華美。他的小楷與小行書是整個清代的典範。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另外曾國藩還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後世稱其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亞聖”,被奉為自近代以來的“官場楷模”“精神楷模”“家風家訓楷模”。他的《曾國藩家訓》被稱為“千古家訓之首”,錢穆先生稱其為“算得上是一個標準的教育家”。偉人毛澤東評價曾國藩,“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曾國藩認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一勤天下無難事。”因此,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這正是曾國藩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