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慈安太后為何會支持慈禧立光緒為帝,她那時是否擁有人身自由?

河苦


在載湉被立為皇帝之前,慈安實際上已經在打擊慈禧,削奪慈禧的權力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有兩個。

(慈安劇照)

其一,慈安支持丁寶楨殺掉安德海。安德海本來是慈禧最親信的太監。他在出宮辦事的時候,因為沒有拿介紹信,被丁寶楨抓起來。丁寶楨在請示慈安和同治皇帝后,乾脆利落地把安德海殺掉了。

要知道,安德海是慈禧的大紅人。而且據民間傳說,他和慈禧還有“非同尋常”的關係。就算他沒有帶介紹信,肯定也是慈禧派他出去辦事的。沒有經過慈禧的同意,他絕對不敢那樣做。同治同意殺掉他,畢竟同治是慈禧的兒子,慈禧也不會把他怎麼樣。但是慈安不同,慈安如果同意殺他,就是和慈禧過不去。

既然慈安敢於這麼做,就是在慈禧面前立威。就是想告訴慈禧,她慈安才是正宮太后。同時,也是藉此打壓慈禧。

其二,慈安支持同治迎娶阿魯特氏。在同治皇帝的婚事上。慈禧和同治發生了矛盾。慈禧喜歡的是富察氏,同治喜歡的是阿魯特氏。究竟立誰為後,立誰為妃的問題,母子倆發生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兩人都求助慈安太后。但是最終慈安太后站在了同治皇帝那一邊,把阿魯特氏立為後。

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慈安太后要是聰明的話,就應該推三阻四,以便達到兩邊都不得罪的目的。但是慈安沒有,她堅定地站在了同治皇帝那邊。之所以這樣做,很明顯,也就是在削奪慈禧的權力。

這樣的事例還非常多,在此不一一贅述。

(同治和阿魯特氏)

既然慈安其實已經對慈禧不滿,多次削奪慈禧的權力。那麼,在同治皇帝去世以後,慈禧準備立他的侄兒載湉為皇帝的時候,為什麼慈安不反對,還讓慈禧這樣做呢?

我認為,當時慈安之所以同意慈禧這樣做。是因為這樣做對於她來說,也有很大的好處。有哪些好處呢?

一、當太后受到的尊敬更多。

慈禧之所以要選載湉為皇帝,既是因為載湉是她的侄兒,同時也是因為載湉當皇帝的話,慈禧還是太后,而不是往上升一格,成為太皇太后。

雖然清朝歷史上,也有孝莊這樣的太皇太后做得好的,但那只是特例。畢竟同治沒有兒子,慈禧要是在同治的下一輩中選個人,她與下一輩的關係,就相當疏遠了。而如果在同治的同輩成年人中選一個,慈禧又無法掌控。因此最終才選作為她侄兒的載湉。

這一點,對於慈安太后再說,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

有人說,慈安太后喜歡清靜,不喜歡掌權啊。究竟選誰為皇帝,其實和她沒有多大關係的。

但是,就算慈安喜歡清靜,她想選的人,也要能夠讓她在宮中受到尊敬啊。如果她當太后,她自然可以獲得尊敬。但如果不是當太后,而是當太皇太后或者其他,她受到的尊敬就變小的。

因此,慈安也同意立載湉為皇帝,這對她有好處。

(慈禧劇照)

二、立載湉為皇帝慈安權力更大。

有人說你說得不對,載湉是慈禧侄兒,立載湉為皇帝,應該是慈禧權力更大。

其實不對。相對來說,立載湉為皇帝,慈安的權力變得比以前更大。

慈禧在立同治為皇帝的時候,儘管同治是慈禧的親兒子。但是,由於同治不滿慈禧的獨斷專行,因此,很多時候反而和慈安聯合在一起。

現在的載湉,雖然還是慈禧的親戚,但已經不是親兒子,而是侄兒。而且,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慈禧立載湉,就是要把他當成自己新的傀儡。

當慈禧宣佈把載湉入繼給咸豐為兒子的時候,載湉的父母,當時就氣倒了。可見,他們有多麼不願意。

在這種情況下,載湉長大以後,一定會和同治一樣,會更加親近慈安,而不會更加親近慈禧。

慈安確實權力慾望不強,確實不弄權。但是,就算她不弄權,她對慈禧的飛揚跋扈,也有些看不順眼。所以,如果在選皇帝的問題上,能夠因此打擊慈禧,給慈禧敲警鐘。這對慈安來說,也是願意看到的。

正因為有這兩點,所以慈安同意了。

後來的事情,也證明了慈安是想進一步限制慈禧。以至於載湉當了皇帝,成為光緒幾年以後的1881年,慈安莫名其妙就去世了。這個去世,很有可能是慈禧為了清理慈安這個障礙的一次行動。如果慈安人畜無害,慈禧用得著這樣做嗎?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清朝第十個皇帝載淳駕崩,年僅十九歲!追諡:穆宗。

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親兒子,這時候死了。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怎麼辦?必須要再立一個皇帝,因為同治皇帝沒兒子。根據傳統“父死子繼”的說法,同治皇帝是“載”字輩,接替他皇位的應當是子侄輩“溥”字輩。但是奇怪的是接替同治皇位的竟然是他的堂弟載湉,這又是由於什麼原因呢?

一、皇位還給“載”字輩,自己繼續當太后

在同治皇帝死後,如果讓溥字輩的皇族接任大位。那麼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就變成太皇太后了,對繼續垂簾聽政極不方便。因為中間還隔著一個太后,就是同治的孝哲毅皇后。

所以慈禧決定立載字輩的皇族,那樣自己還是太后,還可以當新皇帝的“親爸爸”,豈不妙哉。

有的朋友要問清朝孝莊太皇太后為什麼能對朝政繼續發揮作用呢?那是因為康熙皇帝的母親孝康章皇后在在康熙二年就死了。

二、慈禧是光緒的伯母兼姨母

光緒皇帝載湉是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的醇親王奕譞的兒子。應當說載湉是皇族近枝,因為醇親王奕譞是咸豐帝的親弟弟,所以說光緒皇帝是同治皇帝的堂弟。

此外還有一層關係,那就是醇親王的福晉光緒的親媽就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所以這種親上加親的關係,使得慈禧既是光緒的伯母又是姨母。慈禧在選擇載湉繼位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三、慈安太后崩逝疑雲與光緒帝的死因

公元1881年,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突然崩逝。這成為一個疑案,有的人認為是慈禧太后搞的鬼。無論真相如何,自此之後慈禧太后開始獨攬大權。

公元1908年11月14日,被禁錮十餘年的光緒皇帝暴斃(年僅38歲)。第二天慈禧太后崩逝。如此離奇的事件讓人疑竇叢生,普遍懷疑慈禧為了不讓皇帝死在自己之後而謀殺了光緒。二十一世紀在對崇陵進行文物考察的時候從光緒皇帝體內檢測出了砒霜成分,或許為這個百年疑案作了解答。


七哥探世界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提起清朝末年的後宮風雲,慈禧太后的大名如雷貫耳,可與慈禧同時期的,還有另外一個女子,雖然低調,可其才能手段一點也不亞於慈禧太后,她就是咸豐帝的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慈安太后。

咱們看很多影視作品,慈安太后似乎是個軟弱無能的女子,一切大權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其實不然,慈安太后不僅並不無能軟弱,還是握有大權的那個人。

慈安太后是咸豐帝的皇后,咸豐帝駕崩之前,冊立時為懿貴妃的慈禧所生的載淳為太子,任命了八位顧命大臣輔政。除此之外,他賜了兩枚印章“御賞”、“同道堂”,分別是給慈安和載淳,因載淳年幼,暫由生母慈禧保管。重大事務顧命大臣擬旨後,要兩宮同時用璽,方可生效。“同道堂”是慈禧暫管,可“御賞”卻是慈安一直持有的。

轉換到我們這個問題,冊立光緒帝這件事,同樣需要得到手握大權的慈安首肯,否則是無法執行的。

那麼慈安為什麼會同意?慈禧是怎麼說服慈安的?

1、慈安與慈禧的關係。慈安太后從名分和德行上,都要優於慈禧,且手握大權。可是她對政治和權力並不是太感興趣。一些日常的政務,一般都是由慈禧太后來處理,而慈禧向她請示的事,她也基本都是同意的。兩人的關係還算和諧,慈安太后的存在,也沒有妨礙到慈禧對權力的渴望。

2、冊立載湉的為帝的好處。同治帝無子崩逝,那麼繼承人就需要從宗室中來選擇。思來想去,立“載”字輩最合適,恭親王奕訢的長子載澂已經成年,不符合兩宮太后的利益,拐彎抹角幾番之後,慈禧提出了自己親妹妹所生、醇親王奕譞次子載湉。這對慈禧來說好處大大的,而對慈安來說,這個選擇不損害自己的利益,載湉亦是符合條件,所以她沒有反對。

慈安對權力的慾望並不大,當時與慈禧之間的關係還算不錯。選擇載湉,符合宗室禮法,儘管她能猜出慈禧的用心,但在沒有危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她一般不反對慈禧。加上慈禧巧舌如簧的分析和勸說,故支持了慈禧立光緒為帝。


若淺話史


有沒有人身自由,我沒讀過《清宮秘聞錄》之類的“史料”,無從談起。我只說慈安支持光緒為帝的理由。

眾所周知,慈安太后是一個性格比較溫和、政治智慧也並不出色的女人。一個普通的太后,一位賢妻良母,是更適合她的身份。

慈安並沒有太強的權力慾望。但是,也不意味著她寧願任人宰割、不思自保。保全自己,保全丈夫給她的遺產,保全大清帝國,這絕對是她的追求和信念。

而慈禧太后呢,她有權力慾,有野心 ,但她的權與勢,必須依靠“太后”這個身份。她是大清國的太后,這一點勿庸置疑。

也就是說,慈禧爭權也好,奪勢也好,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要保全大清帝國。她再荒唐胡鬧,從主觀上來說,絕對沒有滅亡清朝的想法。

好吧,選擇光緒為帝,雖然在血緣上與慈禧非常親近(既是丈夫的侄子,也是本人的外甥),雖然有利於慈禧進一步加強權力,但大前提是對大清無害——至少慈禧是這樣認為的。

以慈安的政治水平,她也不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斷。

既然對大清無害,她為什麼要反對呢?有沒有人身自由,有沒有政治影響力,都不影響她支持慈禧的選擇。


棲鴻看紅樓


民間傳說,江湖野史。總把慈安塑造成不輸慈禧的“女強人”,其實慈安個人能力根本比不上慈禧,老佛爺之所以要拉著她一起“垂簾聽政”,原因無外乎有二:一,慈安沒有野心,能力有限不會對慈禧構成威脅;二,利用慈安的影響力,好穩定宗室。

慈安和慈禧一起共事,總計二十年。雖然說是一起“垂簾聽政”,實際上在幕後操盤,主要是慈禧。平常“上班”她跟光緒一樣,總是一言不發。“慈安共慈禧聽政,端拱受成而已。召對之時,大抵專由慈禧發言”。在曾國藩的日記中,慈安也是那個一言不發的主,在背後滔滔不絕詢問的是慈禧。

也就是說,慈安對朝政一點興趣都沒有,朝廷政事,幾乎全由慈禧說了算。至於立誰當傀儡,慈安當然是聽慈禧說了算。對於這麼一個對自己完全不構成威脅的人物,慈禧根本沒必要控制其人身自由!

那慈安在乎什麼?

1860年,咸豐以“掃墓”名義逃到熱河,途中是吃香的喝辣的,但跟在後面的慈安和慈禧就沒有這等待遇,她們只能“後、妃不得食,僅以豆乳充飯”。後得知這一切都是由肅順“贊畫”,便“切齒於肅順”

對於慈安而言,什麼朝政不朝政,都比不上吃好喝好。她這兩大嗜好,也為她早早歸西,埋下伏筆。

“孝貞年長於後,而和易少思慮,且健啖”飯後還喜歡喝酒“獨飲醇酒三爵”,因酒喝多了的緣故,導致腹瀉、溼熱,最後終於倒床不起。

早死是慈安作為“吃貨”的代價,結果為她死背鍋的又是慈禧,對於這麼一位胸無大志的人,慈禧需要動手麼!


本草百曉生


導語: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病重,臨死前立載淳為皇太子。兩天後,31歲的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煙波致爽殿”一命嗚呼。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他的去世,將開啟“東西兩太后”長時間垂簾聽政的時代。

早期慈安與慈禧的關係

慈安作為咸豐的皇后,母儀天下,總管六宮,咸豐帝對他也頗為敬重。而慈禧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貴人,雖然母以子貴,她在宮中的地位也一路攀升,由嬪至妃,再到貴妃,成為宮中僅次於皇后的人物。

但在封建的等級社會中,宮中后妃的階位不僅森嚴,且難以逾越,嫡庶(妻妾)的差別更是不可抹殺。

同治皇帝雖然是慈禧的親兒子,但是同治朝刻著四個人的烙印,咸豐、慈安、慈禧、恭親王。

同治皇帝是咸豐皇帝遺照冊立的,皇位來自咸豐(雖然他也沒得選),兩宮垂簾,親王秉政,慈安的政治地位法理上高於慈禧,最後同治選的皇后又和慈禧完全不是一條心。

可以說在同治朝,慈禧的權力和地位是有很大制約性的。

雖然慈禧與恭親王奕訢定計,發動祺祥政變(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八大臣,奪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權力。

但聰穎的慈禧對慈安仍是執禮恭謙,不敢放肆頂撞。

慈禧立載湉為帝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去世,作為咸豐帝的獨子,同治帝也沒有留下子女,他一去世,咸豐一系也隨之絕嗣。

國不可一日無君呀,便召開了事關清朝國運的緊急會議。

參加會議的有同治皇帝的五叔惇親王奕誴、六叔恭親王奕訢、七叔醇親王奕譞、八叔鍾郡王奕詥、九叔孚郡王奕譓,還有奕劻、景壽等大臣。

首先有人請為同治皇帝立嗣,並且提到了溥侃、溥倫兩位人選。惇親王奕誴就反對,他說了四個字:“疏屬不可”,慈禧也表示說:“溥字輩無當立者。”

於是“溥字輩”被排除在外。

而慈禧為了能名正言順地把持朝政,在選嗣君時,親自指定醇親王奕譞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親生子載湉,過繼於咸豐帝,登基為帝。

而此時的載湉才四歲,他被選中,慈禧才能名正言順地垂簾聽政,進而控制皇帝,掌握統治權力。

立載湉為帝,慈安為何同意?

從咸豐十一年咸豐帝駕崩至光緒七年慈安駕崩。

在這一階段裡雖然兩宮垂簾,但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一退一進,相得益彰,兩人也沒有較嚴重的衝突行為。

《清宮遺聞·慈安皇太后》載:

“當時天下稱東宮(慈安)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慈禧)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悉中款會,東宮見大臣吶吶如無語者。每有奏牘,必西宮為誦而講之,或竟月不決一事。”

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極少參與政治,日常朝政多由慈禧處理。凡是涉及朝政舉措的大事,慈禧明知道慈安沒有異議,依然也先要請示。

“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

所以立載湉為帝這麼大的事,慈禧肯定會向慈安請示。而慈安因極少參與政治,而且和慈禧也沒有重大分歧和爭執,當時也沒有合適的人選,也有利於自己垂簾聽政,她能同意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她那時是否擁有人身自由,那是肯定的。

慈安的突然暴斃,是在光緒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從立光緒到去世,這之間有六年的時間。

如果她在當時就喪失了權力,失去人身自由,慈禧沒理由留她這麼久。在立光緒後就會找機會除掉慈安。

而慈安皇太后暴崩於鍾粹宮,死因至今為謎,這裡我們不做討論。(我是覺得慈禧沒有理由去殺害慈安)

因為兩宮垂簾以後,雖然慈安名分高於慈禧,但並未給慈禧攬權造成任何障礙。兩人在長達二十年間的垂簾聽政期間,一直保持比較和諧、穩定的關係,也是歷朝歷代後宮生活中所罕見的。


遨遊者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在中國古代皇帝身份識別:就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秦始皇的玉璽大印就篆刻著丞相李斯為其書寫的:“”授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昭示皇帝的威嚴,一切皇帝說了算,但是話說一個成功的男士背後都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在後宮,皇后說的算,昭陽正院不光是檯面,皇后是有官階,有俸祿拿,要管事的,而當時慈安就是皇后,慈禧當時只是蘭貴人,隨然生了同治帝,但不得不交於慈安撫養,所以同治帝和慈安關係比生母親,同治帝在位時處處維護慈安,慈安與慈禧關係一度緊張,後來同治帝無嗣而終,因為光緒是慈禧妹妹的兒子而且年紀只有四歲,大清當時也是日漸衰退,於是支持選年長皇室子弟承繼大統,後來支持光緒,主要也是在老牟深算的慈禧面前不得不低頭,同時也是去了人身自由,最後在光緒登基後幾年逝世,死因不明。


南京安護


慈安,鈕祜祿氏是咸豐帝的第二任皇后,咸豐死後同治登基,稱母后皇太后。

慈禧,葉赫那拉氏是咸豐的懿貴妃,入宮三年,從貴人爬到貴妃的寶座。同治皇帝的生母。

1861年六歲的同治皇帝登基,咸豐皇帝臨死之前任命了八個輔政大臣,輔佐年僅六歲的同治。想執掌權力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和怕權力旁落的慈安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咸豐的弟弟)發動辛酉政變,把輔政大臣殺的殺,趕的趕。兩宮太后開始了垂簾聽政。

1875年一月,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駕崩。由於同治皇帝沒有子嗣。立了咸豐的侄子年僅4歲的載湉為帝,光緒帝。

光緒六年1881年四月慈安太后暴斃。從慈安太后和慈禧一起聯合幹掉輔政大臣來看,慈安的聲望頗高。本身是咸豐皇帝的嫡妻,同治皇帝的嫡母。可以說如果沒有慈安的配合,慈禧根本搞不了垂簾聽政。同治皇帝17歲大婚直到去世也沒有子女,這個對於皇家15歲就能大婚生子的皇帝來說,同治皇帝是個傀儡皇帝,生母慈禧太后為了權力並沒有把心放在同治身上。當然作為嫡母的慈安太后,也同樣如此。不過慈安是希望大清好,而慈禧是希望自己好。慈安為什麼會支持立光緒為皇帝呢?慈禧是否有人身自由?

東宮有德,西宮有才。垂簾聽政期間,慈安權力比慈禧大。

《清宮遺聞》中記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

從記載中說慈安太后雖然有政治才華但對權利不感興趣,慈禧太后有才華,對政治性比較感興趣。但是慈禧只能管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大事的話還是要聽慈安的。真正掌權的皇帝也是管大事,小事一般交給下面的人去管。很明顯慈安太后當時才是幕後的皇帝。慈禧只能算是總管。

由於嫡庶之別,至少在同治當皇帝期間,慈安太后的權利還是挺大的。基本上國家大事,還是慈安太后做主。慈安太后能在咸豐帝死後,和慈禧一起掌權約20年。可以說辭安太后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在同治剛登基時,與其說慈禧聯合慈安發動政變。不如說這也是慈安想要的。畢竟垂簾聽政時慈安權利還是頗大。

慈禧和慈安垂簾聽政十幾年,可以說嚐到了權力帶來的好處。皇帝小可以繼續掌權。

同治皇帝19歲死時居然沒有留下子嗣,這個和生母慈禧太后有關,也和慈安太后的放任有關。畢竟兩個權力最大的女人,同治皇帝在慈安和慈禧眼皮底下生活,其實也挺悲慘的。

影視劇中把慈安描寫的都是膽小懦弱,一副受慈禧古惑的樣子。一個沒有孩子還能被咸豐利為第二任皇后的人,一個和慈禧共同垂簾聽政將近20年的女人。在後宮中能夠活的這麼久,怎麼可能是一個膽小懦弱的人呢。後宮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能活下來的人都是有手腕,有能力的人。

慈禧太后野心勃勃,慈安太后也不是無慾無求。所以在同治地死後,要在宗室裡找合適的繼承大統的人選。很明顯,她倆還想繼續當太后,想繼續垂簾聽政就得找和同治輩分一樣的。還得找年齡小的,這樣好掌控。光緒就是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

光緒的爹是咸豐的弟弟,光緒的娘是慈禧的妹妹。而且光緒只有四歲。很明顯和慈禧關係更親。其實咸豐的侄子挺多,成年的也不少。在同治地死後,為什麼選了年僅四歲的光緒。還不是因光緒年齡小,他們倆還能在垂簾聽政個十幾年。這樣的話,到時候兩個太后都60多了,年齡頗大,還政與光緒也比較合適。估計這也是慈安的想法。兩人雖然都同意選了光緒,很明顯目的不同。而慈禧想要的更多。

選光緒,慈安認為自己可以掌控了慈禧。而慈禧一個把正妻幹掉的妾氏。

在同治期間,慈安和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安只決定國家重大事情。慈禧看似老實,本分其實慢慢的培養自己的勢利。也是在找機會幹掉慈安。所以在選光緒地當皇帝的時候,慈安顯然也很欣然。以為會和以前一樣。很顯然慈安的存在以早已經成了慈禧的絆腳石。

慈安是的,慈禧是庶。慈安憑的是正妻嫡母當上的皇太后。而慈禧憑的是母慈子貴,當上了太后。儘管這樣有兒子的慈禧還是要以東宮慈安為尊。慈禧從一開始就處處壓了慈禧一頭。這關係能好才奇怪。加上慈禧又是一個權利慾很強的女人。

所以慈安是慈禧垂簾聽政的踏腳石,已經達到目的時,這個踏腳石就慢慢成了拌腳。礙事的石頭顯然是要被除掉。而慈安就是慈禧執掌大權礙事的石頭。肯定除之而後快。很顯然慈安低估了慈禧,也高估了自己。

1881年4月8日,晚上八點慈安崩逝。從此慈安的死亡成為迷。野史上大多數說的是被慈禧所害。不過並沒有證據,官方也沒有介紹死亡原因,只說是暴斃。

《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過慈安的兩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時慈安二十六歲,“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時慈安三十三歲,再次病倒,“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服子”。

由“有類肝厥,不能言語”來判斷屬於中風先兆,剛開始時候的病輕恢復的快。

在慈安死後,慈禧坦坦蕩蕩的讓大臣瞻仰慈安的遺容。由此可見,此案死於高血壓腦出血的可能性比較大。而且這個病確實發病快搶救不及時的話去世也快。即使慈安死於發病,和慈禧脫不了關係。如果慈禧想讓慈安早一點死,背後肯定想方設法的讓慈安發病,再讓御醫救治慢一點。這樣慈安看著是自然死亡,其實也是人為陷害。

總結:選擇小皇帝光緒,不否認慈安也是有私心,慈安小看了慈禧,也以為自己能夠掌握了慈禧。所以慈安的暴斃,也是慈安和慈禧權利相爭失敗的結果。慈安死了確實慈禧得益最多。

因為慈安的存在擋了慈禧的路。慈安活著,慈禧也就受制於人。而且慈安的聲望比慈禧的要好。再加上嫡庶有別。慈禧比任何人都希望慈安死掉。慈安也並不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女人,不然也不可能在咸豐皇帝死了之後還能垂簾聽政這麼多年。很顯然慈安也並不是一個省油的燈。所以慈安同意也支持儘管選了光緒當皇帝。在人身自由上應該並沒有受到約束。只是慈安活著,對於慈禧來說就是如梗在刺。

所以慈禧背地裡不知道想把慈安整死多少次。但是畢竟慈安的身份擺在那裡,明面上不能被害死,不然慈禧的位置也做得岌岌可危。所以慈安死於腦中風出血。從明面上看,這個就是自然生病死亡。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突然中風,腦出血。但是抓不到慈禧什麼把柄。這也是慈禧能夠大大方方的讓朝臣瞻仰慈安遺容的原因。

慈安死後,慈禧自己獨掌大權,沒有了此案的約束,慈禧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真正意義上把國家大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裡。


青史匯


慈安在世的時候,地位穩固,權力掌握得非常好。

在宮內,是母后皇太后,高於慈禧。在朝中,同治也親近慈安,更有恭親王的全力支持。慈禧始終在慈安之下,就連同治死後也是說動了慈安才冊光緒的。

至於慈安怎麼死得蹊蹺,是另外一回事。


四川達州


面對滿清朝廷的亂世景象,慈安太后並沒有什麼辦法,所以只能讓慈禧掌握了權利。慈安就是才智一般的後宮太后,再政治手段上完全不是慈禧的對手。只是她是正宮皇太后而已啦,身份上比慈禧高級一點,但是,要論權謀?她完全不是慈禧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