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每個人天生就有一顆溫暖的心,之所以會變得冷漠,都是後天的。一個人是否有同理心,決定了他能不能尊重和理解他人,並同時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所以,同理心的培養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冷漠無情,彷彿是冷血動物,其實這都是家長沒有注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造成的,而如果孩子沒有養成同理心,做父母的是有無法推卸的責任。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關注孩子的同理心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關乎一個孩子在家庭、學校與人相處的方式,直接關係著他的人際關係,也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他被打,跟我有什麼關係!

琳琳的孩子明明正是上小學的年紀,一次明明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同學被欺負,並且喊他的名字求助,

可是孩子對此卻是無動於衷,只是冷眼看了一下,就走了,沒有給那位被欺負的同學提供一點幫助。

之後這件事被老師知道了,老師問明明說道:“同學有困難,被欺負了,你為什麼不幫忙呢?”孩子卻說“是他被打,又不是我被打,這跟我有關係麼?”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於是老師把這個情況反映給家長,說孩子一點兒都沒有關愛他人的想法,內心比較的冷漠。結果琳琳卻也是無奈的說道:“從小孩子的性格就比較冷漠,自己也是非常無奈,但是不知道怎麼變成這樣的。”

也許現階段有很多的家長都向琳琳一樣有這樣的苦惱,但是我們作為家長一定不能坐以待斃,要及時糾正孩子這方面的性格,不要讓孩子一直保持這樣的性格,這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沒有同理心的孩子,最後也不會受到他人的友好對待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什麼是“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簡單來說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什麼是對的感受?就是當一個人知道做出一件事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時,其他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時,才能做出正確的事情。這和"同情心"是不一樣的。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同樣是情感,但"同情心"是指理解他人的悲傷和苦痛,而"同理心"則是體會他人的感受。"同理心"的形成從孩子幼兒園接觸,除去父母以外的長期生活學習生活群體開始,到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逐漸趨於成熟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為什麼從小培養“同理心”,對孩子很重要?

1. 受到周圍人喜歡

有同理心的孩子會受到周圍人的喜歡,因為他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當其他人有困難時,孩子也能夠及時的提供幫助。

這就導致他人感受到了孩子的溫暖,從而喜歡和孩子相處,這就說明了孩子比較能夠受到他人的喜歡。這同樣的孩子長大後對孩子人際關係交往也是十分有利處的。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2. 對父母更敬重

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這也會使孩子更加的敬重父母。因為孩子能體會到父母養育他的不容易,所以孩子就會想盡自己的所能來回報父母,孩子就會更加的敬重父母

同樣,孩子也能現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父母有壓力時及時為父母排憂解難,這就是同理心強的表現。

3. 懂得換位思考

有“同理心”的孩子會懂得去換位思考。孩子當別人陷入困擾的時候,不會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批判這件事情的對錯,會多去思考

如果自己處在同樣的境遇中,自己的心情是怎樣的,還會多去想一下,如果陷入困擾的是自己,那自己會希望得到別人怎樣的開導幫助,所以孩子懂得換位思考

,不僅能夠讓孩子體驗更多教學,還能夠讓孩子拉近和其他人的距離,從而建立深厚的感情。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孩子缺乏同理心,會導致有哪些負面影響?

1. 變得任性,跋扈

同理心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家長在後天對孩子進行專門的培養

,如果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培養,那麼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跋扈。

記得有一個孩子,在母親懷二胎以後,只因為母親感覺身體不舒服,答應帶孩子去公園沒有做到,孩子竟然拿起沙發上的抱枕,扔向母親的肚子,嘴裡還振振有詞:都怪小寶寶,我連公園也去不成了。

孩子不僅體會不到母親的辛苦還亂髮脾氣,只是任性的想著自己,這就是缺少同理心的表現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2. 性格更加冷血

我們在現在的社會,現在的人都太看重成功了,以至於喪失了很多美好的品質,比如樂於助人。

同樣我們經常會看到網絡上的一些報道,有老人在街上摔倒了,周邊圍了很多看熱鬧的人,卻沒有一個上前幫忙,害怕被訛詐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缺少同理心,無法體會老人的痛苦。

如果孩子也沒有同理心,那麼孩子也就會變成社會中的同類人,沒有同理心,性格變得更加冷血,成為一個“看戲者”。

3. 影響自身未來

人們都喜歡和溫暖的人交朋友,那是因為溫暖的人可以在自己難過的時候,像太陽一樣給自己帶來光和熱,讓自己擺脫被痛苦束縛的寒冷

沒有同理心的人,是不可能在別人難過的時候,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感受別人的痛苦的,更加無法對別人進行疏導

幫助別人度過難關,他們只會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這樣只能讓痛苦的人更加感受到世間的悲涼。所以沒有同理心的人,是不可能有知心的朋友的,這會影響他自身的未來,在以後的道路上更會吃虧。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1. 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

孩子不能夠在父母情緒低落的時候和父母產生同理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沒有將自己真實的情緒展現給孩子

孩子畢竟還小,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別人的情緒做到準確的判斷,所以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強顏歡笑。

要適當的展現出自己的真實情緒,讓孩子知道父母正在面對困境,還要讓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家人就是要共同面對生活的困境的。

如果孩子不能夠理解父母的心情,依然肆無忌憚地要求家長滿足自己的慾望,那麼家長可以用憤怒表現出自己的不滿,從而教導孩子,從中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孩子對世界的“冷眼旁觀”,揭露了他少之可憐的同理心,要重視了

2. 做最好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模仿對象,是孩子的模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當成標準。如果父母經常表現出對他人的換位思考,孩子也是能感受並模仿的。

比如同事家裡遇到了困難,你在家裡跟孩子與家人說:"我真能理解她,家裡出了事比什麼都嚴重,看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幫她。"

看到新聞裡被欺負的孩子,跟寶寶說:"他們這麼做是完全不對的,每個人都是同樣重要的,沒有誰高貴也沒有誰就低賤。"

要想孩子有同理心,父母首先就要有同理心,並且不用避諱孩子表現出來。那些常常在家庭裡打罵孩子的父母就是缺乏同理心的,因為他們無視孩子,以粗魯暴力的手段對待孩子,那麼他們的孩子也會缺乏同理心,所以父母一定要做最好的榜樣

3. 鼓勵孩子幫助他人

孩子同理心差跟父母都很直接的關係,作為家長,既然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就有責任好好教導他,要鼓勵孩子去幫助他人。

比如看到街邊受傷的小動物,第一反應要讓孩子不要覺得小動物身上可能攜帶細菌,要多想想受傷的小動物該有多疼,它們一定希望能夠有人來幫助它們

家長要鼓勵孩子給小動物提供幫助,並且家長要在保護好孩子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完成救贖小動物的工作,這樣孩子才能懂得他人是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給別人提供有效的幫助。所以家長給孩子的鼓勵是至關重要的。

總而言之,要想孩子建立同理心,使孩子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以及人際交往中受到尊重和理解,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態度鮮明地表現給孩子看,讓孩子從中學習,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對他人的態度和情緒。

所以,給孩子立各種規矩不如教他同理心,規矩是從外規範孩子的行為但同理心卻是從更深的心理,由內而外地指引孩子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