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濟源地名志——軹城鎮

軹城

濟源地名志——軹城鎮

古軹國遺址

戰國時為軹邑,先為韓都,後為魏之重鎮,

乃“天下名都”之一。

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封國,

唐貞觀元年廢縣為鎮,

現分為東、西軹城,西軹城轄上河,

因處泥溝河上游得名,

1958年成立軹城公社.

1983年改鄉.

1990年建鎮.

名勝古蹟:

軹國故城、大明寺、關帝廟、聶政故里、火神廟、呂祖廟等,其中大明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位於濟源市東南部。

東與孟州市搭界,西與承留鎮接壤,南與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相望,北與濟源市區相連。

軹城鎮 · 村落地名志

桐花溝:

因附近桐花多得名;

添漿:

村中有一水坑,雨水再大也添不滿,人稱添漿坑,故名,民國為添漿鎮,現有東、西添漿;

周摟:

明初,周姓由洪洞初遷牛社後,又遷此建村,因懷念故土,建一舟式高樓,以眺望家鄉而得名,轄老龍溝,村原在九龍溝內,因有五龍廟,明初名五龍溝,後演為今名;

河岔:

因位於蟒河與葦泉河交岔處,故名,轄劉莊系明末綺裡村劉姓佃戶在此制磚發展成村而名,

東孫村

以處在藥王孫思邈廟東而得名,村中呂姓明初由洪洞遷來,

小郭莊

以姓得名,郭姓系明末中馬頭郭起旺在此開荒而得,郭起旺因力大被稱作閻王,村初名閻王莊,後改今名;

南冢:

因村東北有一古冢得名,俗稱西南冢;

中王:

三國魏太傅鍾繇曾屯兵於此,名鍾公壘,村以壘名,後演為今名,清和民國分別為鍾公鎮、鍾翁鎮,古蹟有清真觀、鍾繇四冢;

趙村:

趙衰是民間傳說中的財神趙公明(造父的十五世孫)的孫子、趙夙的兒子,春秋霸主晉文公的重臣,趙衰死後,葬在原城(濟源)南嶺,其村故名趙村。

綺裡:

因系商山四皓之一綺裡季故里得名,古蹟有綺裡季墓、巨無霸冢和關帝廟;

南郭莊:

以姓得名,以方位別克井郭莊,為郭解故里;

南河口:

因雙陽河於此進入平原得名,方位別克井河口;

留養:

相傳,武王伐紂後將鰥寡孤獨老人收留在此養老得名。東漢建武三年,吳漢率軍擊青犢軍於軹西,大破之,即此,曾為驛站,清至民國為鎮,現有東、西留養,東留養轄小劉莊;

大驛:

元時為驛站,因系大站而得名,古蹟有關帝廟,轄段莊,清工部侍郎段國璋家墳在此成村得名,楊莊系楊植業從西留養遷此佃種西留養李姓地成村得名,周莊系明初周姓遷此定居得名;

石板溝:

因白沙石板出露地面得名,轄周溝系明初周姓移民而成,大衛凹系西軹城衛姓康熙年間遷入得名;

王虎:

這裡古時積水,水深面大,人稱五湖,村以湖名,後演為今,村多馮姓,系明初自洪洞遷入;

小王莊:

因位於南王莊北,且村小,故名,轄古墓坑,清康熙時聶姓自聶莊遷入,因附近有古墓陷落得名;

柏林:

明洪武七年,李姓由東軹城遷此,因處溝中,柏樹成林,時名柏林溝,後簡為今名,有長春觀,轄劉莊據傳明時軹城有個劉員外,愛妾與兒女年齡相近,怕愛妾遭受欺壓,攜其定居於此,以姓名村;

南李莊:

明洪武二年,李宗玉從河灣村遷此,時名李莊,區別城北李莊而加方位;

庚章:

原名謝峰(《水經注》載為謝封),1946年為紀念烈士衛庚章改為今名,轄衛莊系清康熙時西軹城衛雲遷此成村得名;

宋溝:

因處宋溝中得名,清初郭姓遷此建村,轄裴溝亦以溝名,村中鄧姓清初由中馬頭遷此;

源溝:

以溝得名,轄東、西源溝;

嶺頭:

因北邙山由南向北止於此故名,牛姓先居,後遷入北孫村;

背坡:

因處北邙山陰坡上故名,轄郭圪塔,明初由洪洞遷此,因處於山圪塔故名;

張金:

北臨金沙嶺,南臨銅河,明洪武七年,張三從洪洞徙居此地,以姓和嶺首字取名;

彭莊:

據傳因系宋朝彭閣老故里而得名,現村中張姓居多,張十二明初由洪洞遷此;

紅土溝:

因處紅土溝中得名,村民皆趙姓,清初由東軹城遷來,轄武村以姓得名;

翟莊:

以姓得名,翟姓清時由湯寨遷此,轄湯寨因湯姓和舊有寨牆得名,湯姓亦明初自洪洞遷入;

泗澗:

因紅土、古墓、雁門、張凹四條水流匯於村南得名,有聶政冢和古墓群,轄焦寨系因焦姓建寨得名,劉姓光緒年間自東軹城遷入,轄老段溝以地勢姓得名;

雁門:

據傳,古時雁門關一總兵發配於此,見地勢極似雁門關而名之;

衛溝:

明初,衛姓由洪洞遷此,因處溝中,時名衛家溝,後簡為今;

黃龍廟:

村中有黃龍廟(後改為關帝廟),以廟名,村中李姓明初由洪洞遷西留養,二世遷此;

丁鬥:

相傳西漢末年,劉秀被王莽追至此處,遇一碾米老婦,急用鬥扣住全身,躲過追兵,以此得名頂鬥,後簡為今名;

柿花溝:

據傳,清朝衛姓打窯時挖出一尊柿花女神像,因處溝中故名;

南王莊:

原名寨谷咀,明初,王姓由洪洞下橋村遷此,分建東西王莊,明末東王莊毀於兵燹,併為王莊,又以方位別其他王莊;

曹廟:

據傳,曹姓明初自洪洞遷王許峰後又遷此,因建龍王廟得名,轄曹谷咀因姓和三面臨溝得名;

三面環山,處峪中,小溪穿村流,故名,古蹟有三官殿;

棗樹嶺:

因古時棗樹成林和地處嶺上得名,村中王姓乾隆年間由大驛遷來,轄古落莊,因清乾隆年間該村王姓地主有百餘頭骨巒頭牛,人稱骨巒頭莊,後演為今名;

廟後:

原住廖、侯兩姓得名廖侯村,後兩姓絕,清初李姓從黃龍廟遷此,因處三官廟後故名,轄泥溝河,清初衛姓在此打窯定居,因處河上游而名上河,後李姓在其下游打窯,稱下河,後兩片以泥溝河總名,分稱上、下泥溝河;

柏樹莊:

據傳,高姓明末遷此,因柏樹成林得名,轄陳莊系明初洪武七年陳姓由洪洞遷入以姓名;

聶莊:

清康熙時,聶應訓由北杜村徙居於此,村以姓名;

橋凹:

因地勢低凹,康熙年間村南溝上建土橋,故名,轄圪梁河因處土圪樑上臨河得名,桑榆河因河得名,此處據傳北宋賀蘭棲真採得用作大梁的桑木根;

趙禮莊:

據傳,戰國時韓王路經此處因這裡人多禮節得名禮莊,明時趙都統由洪洞遷此分東西禮莊,後連為一片,得今名,王禮莊得名同此,村中賈姓明朝由曲陽遷入,邱禮莊據傳明朝許姓由中王遷此,初名許莊,清朝邱成法自西留村遷此,因臨近王禮莊更今名,中禮莊系趙都統第二子遷居因處於趙、王禮莊中間得名;

大郭莊:

明末名崔家莊。清嘉慶年間,郭興旺由思禮遷此改村名為郭莊,又區別其他郭莊更今名;

牛家莊:

康熙43年牛興魁由曲陽遷此得名,俗稱牛莊;

孫村:

據傳唐朝孫思邈曾在此行醫,建有孫聖廟,村處廟南為南孫村,北為北孫村,韓姓明初由晉陽遷來;

宗莊:

明初宗姓由洪洞遷此得名,轄張莊系因清張同華由孟縣遷此而得名,轄開山莊據傳清西軹城鄭開山在此給王家當佃戶,王家亡故,鄭家據此得名,轄閻斜據傳明初閻姓由洪洞遷此,因附近野草叢生無一直路得名;

曹凹:

明時曹姓由洪洞遷入,因處山凹故名;

齊莊:

黃姓明末由山西陽城劈頭村遷此給齊姓當佃戶,村以齊姓名;

戰天洞:

轄郭凹以姓和地勢名,村中張姓明末自孟縣肖川遷來,轄張凹亦以之命名,村中李姓明朝中葉由東留村遷入,轄原澗溝命名原因同上,龍官廟因廟得名,狼岔據傳狼姓據此生二子,一子遷走得名;

洪溝:

因處洪水溝中得名;

趙莊:

以姓名村,趙姓從軹城遷來,轄桐樹凹因桐樹多和地勢低凹得名;

許峰:

村以峰名;

槐灘:

轄陳槐灘,據傳戰國時槐王盤踞此地,因四周為山丘環抱,中間一馬平川,人稱槐灘,明朝陳姓由晉城遷此得名;轄湯坑,系由孟縣湯溝遷此的湯姓和地勢低凹得名;轄亂石盤因村周多亂石得名,村中陳姓明時由溫縣遷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