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斯宾诺莎:白天眼镜匠,夜晚哲学家,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1

工匠哲学家

18世纪,荷兰海牙的一条小街。各种小店铺林立,裁缝店、修鞋店、理发店、眼镜店,充斥其中,好不热闹。

“先生,我的眼镜配好了没有?”

“前天就配好了,还以为你忘记了呢。”

只见一位中年男子,将配好的眼镜毕恭毕敬地拿出来。

送走这位顾客,他又从容地坐下来,打开工具箱,找出磨镜片的工具,全神贯注地淬炼、打磨、装配。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小小的眼镜店,竟然是藏龙卧虎之地。这位眼镜店的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影响了西方哲学界几百年的人物。

斯宾诺莎:白天眼镜匠,夜晚哲学家,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1632年,斯宾诺莎出生于阿姆斯特丹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被父母送进犹太教神学院学习。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神职人员。在那个全民信教的时代,神职人员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职业,十分受人尊敬。本来,他可以按照父母给他规划好的人生道路,过上受人尊重的生活。但是,在思想自由面前,这一文不值。

他勤奋好学,不仅熟读《圣经》,也饱读各类思想家、科学家的著作。直到有一天,他读到哲学家笛卡尔的作品时,被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对上帝、对宗教产生了怀疑。

他说:“上帝存在吗?我觉得这太荒谬了!”作为一名神职人员,公然宣布这样的想法,真是大逆不道。24岁那年,犹太教会以其背叛教义为名,将他开除了教籍,并赶出了教堂。从此,他开始了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

斯宾诺莎:白天眼镜匠,夜晚哲学家,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2

伟大的思考

对斯宾诺莎来说,他宁愿以打磨镜片为生,换取独立思考的权利。

镜片打磨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白天,他在狭小的眼镜店里,一丝不苟地打磨。忙完一天的活后,晚上,他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又在昏黄的灯光下,掩卷沉思,并记录下他对世界的思考。

那么,斯宾诺莎到底思考出了什么?

第一,他提出了“泛神论”的观点。

漫长的欧洲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的时代,代表人类理性的哲学是作为神学的婢女存在的。为挣脱中世纪神学束缚,确立人作为哲学认识的最高层次,要求一切知识都要经得起理性与实践的考证,这成为了文艺复兴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

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包括斯宾诺莎在内的一批高扬科学与理性旗帜,反对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的思想家。

斯宾诺莎是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哲学家,他不承认上帝是自然的创造主。

他深受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影响,但他与笛卡尔的观点明显不同。对笛卡尔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而斯宾诺莎认为,上帝被整个自然所取代。这就是斯宾诺莎著名的自然神论,又叫泛神论。

斯宾诺莎认为,要将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改造为属性二元论,用泛神论的惟一实体来保证思 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他说:“自然才是创造一切的神,是真实的上帝,而圣经中所说的上帝是不存在的,是人们幻想和虚构的事物。”斯宾诺莎认为,世间只有一个实体,即自然或神,而这个实体同时具有思想和广延这两种相互独立的属性,因此当同一实体具体化为各种样式时,自然世界就呈现为两个相互平行的系列,也就是观念的系列和事物的系列。

斯宾诺莎用实体唯一论,解决了文艺复兴以来自然主义精神与宗教的经院哲学所奉行的超自然主义精神之间的矛盾。

爱因斯坦对斯宾诺莎十分推崇:“我相信斯宾诺莎意义上的上帝,他在自然和谐的规律里呈现出他自己,而不是关心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斯宾诺莎:白天眼镜匠,夜晚哲学家,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第二,斯宾诺莎主张将宗教与哲学分离。

斯宾诺莎说:“哲学的目的只在求真理,宗教的信仰我们已充分地证明,只在寻求顺从与虔敬。”

由于宗教和哲学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斯宾诺莎分析了宗教信仰的目的,说明它与哲学的根本区别,而且还定义了“信仰”,深刻揭示了信仰与哲学的区别。他认为,哲学与神学的“根据”与“基础”是不同的:“哲学是根据原理,这些原理只能求之于自然。宗教的信仰是基于历史与语言,必须只能求之于《圣经》与启示 。”哲学的目的在于求得普遍真理,而真理的获得是基于一般原理推论的结果。至于原理应该来自何处,斯宾诺莎认为这只能来自自然,自然界的历史是哲学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和宗教两条是不同的道路,二者不能互相干涉。

斯宾诺莎的哲学理论从神学的桎梏之中摆脱了出来,使人们从自然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这对于后来的唯物论者,包括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都有很大的启发。

斯宾诺莎:白天眼镜匠,夜晚哲学家,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第三,伦理学上的贡献。

斯宾诺莎认为,整个哲学体系是一个由最高存在范畴开始,按照逻辑规则推出一切其它观念 的演绎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最高存在范畴是“神”、“自然”或“实体”,而这个体系的最终归宿则是人的自由与幸福,因此,斯宾诺莎的本体论最终落脚在伦理学上。他认为哲学的宗旨在于强调了个人主义与理性的自律,理性对情感的克服,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主义与社会秩序和谐相处。

斯宾诺莎所著的《伦理学》分为三部分——形而上学、心理学、伦理学。其中伦理学是斯宾诺莎哲学最有价值的部分。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然本质决定了人的本性就是要自我保存。因此,追求个人利益乃是人的最高自然权利,是人性的普遍规律和唯一的道德基础。这是他的伦理学的出发点。由此出发,人的自我保存的意图与身心联系时就会产生情感。人的最大快乐是获得至善,而获得至善就意味着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获得完全的一致。

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自然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他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斯宾诺莎认为,心灵的最高德性在于认识神,而认识神的最好方式是理性的直觉。在斯宾诺莎哲学中,自然主义的必然性共同规律与道德领域的人性的理想追求并不矛盾,神就是那个道德领域人们普遍赞同的并且人人可以去分享的至善的人性代表,他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神性的最高追求,在实践理性中展现出对于世界本原的更深思考,为后来的后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种理解方式。

斯宾诺莎:白天眼镜匠,夜晚哲学家,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3

完美的人格

斯宾诺莎说:“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由于职业原因和过度劳累,斯宾诺莎45岁就因肺痨离世。

黑格尔说:“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有一次,一个犹太人在夜路上向斯宾诺莎发起了袭击,匕首刺穿了披风,却没有伤及要害。斯宾诺莎却毫不畏惧,后来甚至将披风当作纪念品挂在家中。

1673年,普鲁士选帝侯曾邀请他到海德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斯宾诺莎婉拒了:“我不是没有向往幸运的希望,但是由于一种对宁静生活的爱欲,所以我不得不谢绝这一公共教职。”

1677年,也就是斯宾诺莎去世的当年,他的朋友出版了其遗著《伦理学》,这本书却被认为当局是一本“渎神的、无神论的和亵渎宗教的书”。但是,几百年后,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于他的这本《伦理学》。

斯宾诺莎一生却坚守自己的信仰,在遥远的他乡,漫长的黑夜,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与清醒的思考。罗素对他给予高度评价:“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和可亲的。”

斯宾诺莎:白天眼镜匠,夜晚哲学家,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穿越回到几百年前,我们仿佛看到城市的小巷中,一个瘦削的身影,正认真地打磨着镜片,周围店铺的喧嚣声,在他思想的利剑之下,仿佛都被隔离在另外一个世界。他打磨的镜片越来越明亮,而他的思想也给越来越多的人光明,帮助他们走出泥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斯宾诺莎带给人不仅是视觉上的明亮,更是心灵上的明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