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南阳为何要拒绝中国科技大学选址落户南阳?

混乱的性子


看了很多评论,说是当时的河南怕科大师生抢占了口粮副食,对科大落户南阳并不积极,而落户合肥。其实当时安徽并不在科大的备选项里,科大优先选择落户河南南阳,不行的话,选湖北、江西,备选才安徽。当时安徽领导邀请科大到安徽考察,希望科大考虑安徽,进而科大最终落户合肥,安徽邀请科大落户合肥以及确保科大后来不迁离合肥无疑都是正确的。安徽为科大初期及后来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科大为合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想象没有科大的合肥,各方面都会掉一个档次,至少在科技方面。

可能当时的河南领导也没想到一所顶级大学对河南的重要性,或者对河南将来的重要性,毕竟对一个人口大省来说,河南好大学并不多。而安徽的领导也不一定就高瞻远瞩想到了这些,当时的河南和安徽都很穷,饿死很多人,能活着都不容易了,谁能看的出中国的未来,谁能说清楚以后的中国会有怎样的改变。但是事实证明教育和科技对一个城市发展毕竟会起到推动作用。


朱斌888


河南南阳确实拒绝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落户,给了安徽一个发展的好机会,这个机会直到今天仍在惠及安徽。据此,很多人说河南人短时,安徽人有发展眼光。其实,大家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细节,这件事是成也河南人,败也河南人。

  • 败也河南人

当年由于中苏关系紧张,北京13所高校要迁到地方疏散,其中包括中国科技大学。据当年参与疏散人员回忆,学校派出了两拨人到湖北沙市和河南南阳去选址,其中到河南这波人是带着国务院教科组组长刘西尧的亲笔信去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无论是科大还是国务院,都是倾向于选址河南南阳的。

因为有亲笔信,选址人员受到河南省高层热情接待,但是接待虽然热情言谈中却对科大落户河南不怎么欢迎。后来到南阳去实地探访,南阳当地干部也表示,土地有的是,但是粮食不够吃,没有能力接受一所大学。

第一波选址失败,又派出了第二波人分赴安徽和江西。江西省比河南还痛快,直接表示不具备条件。安徽倒是没有说不愿意接收,但是选址人员看来宣城的条件后,认为条件太差无法落户。

  • 成也河南人

就在准备放弃安徽时,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差不多相当于省委书记)李德生找到相关部门积极争取,甚至为了让科大落户,不惜撤销了原有的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两所学校,将其校区腾出来给科大使用。

正是因为李德生的积极态度,为安徽争取到一所国家重点高校,也成为今天安徽的骄傲。而且,依托这所高校,安徽又陆续争取到中科院其他重要资源,使得今天安徽的科技研发能力走在了全国第一阵营。

鉴于以上,很多人讽刺嘲笑河南人,说河南人目光短浅,甚至不少河南人也自怨自艾。本人不是河南人,不过也想替河南人说一句,河南人也并非全都目光短浅。

有一个细节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此事中积极争取科大的李德生,恰恰正是河南人。他是河南信阳新县人,当时在安徽主政。正是在他的力主下,安徽给了中科大很多超高待遇,留住了科大。

此事中还有另一个河南人,建筑设计大师杨延宝。杨延宝恰好是河南南阳人,清华毕业,中科院院士。如今中科大合肥的校园,当年就是杨延宝主持规划设计。

中科大被从河南推了出来,又有两个河南人在安徽土地上,一个极力挽留一个主持规划设计,为中科大在安徽安了家。

所以说,此事是败也河南人,成也河南人。

我是凡尘往事,欢迎关注交流,我会及时回复!


南京老張


专注营销策划领域,交流互动请点击关注

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于1958年,被称为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中国科技大学位于安徽合肥,直属中国科学院,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具有特色管理和人文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当时因为国外高新技术快速生长,中国缺乏科研后备力量,于是由中国科学院依托属下各个研究所,开展教学,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

1966年毛主席《五七指示》提出教育革命,要求教学要深入农村厂矿,工农结合。1969年中国科技大学决定重新建科大,当时备选地址有:江西、湖北、安徽、河南。最先实地考察的是河南南阳的邓县、唐河、新野一带,由于当时河南地方领导不是很支持,后来去考察江西和安徽后,最终选择了安徽,据说当时安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欢迎。

安徽一个偶然机会,拥有了一所中国顶尖大学,以中国科技大学为基础,后来又争取到中国科学院在安徽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国家筹建的20和国家顶级实验室中,安徽就就占了3个。仅次于北京。这些河南都没有,一失足千古恨,然而主持规划中科大合肥校园的恰恰是河南南阳籍建筑大师杨廷宝,难以想象他心中的滋味。
由于河南当时领导纪登奎决策失误,河南今天也没有一所国内一流的学府,导致河南人才外流严重,整个清代河南出了一个唯一的状元吴其浚, 而且是在京城生长就学的。河南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16岁就被他的姐姐带出河南,到了美国。河南当时消极对待河南科技大学,导致今天没有一所真正的含金量的大学,后来历届领导进行补救也收效甚微。


舞栋人生


知道南阳,是在语文课本里学习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来刘禹锡的《陋室铭》里也有“南阳诸葛庐”的文句,就此南阳就深刻于脑海之中。

话说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顶级的名牌大学,对一个地方发展的影响,真是无法估量,就像清华、北大之于北京,复旦、交大、同济之于上海,对于合肥来说,中科大更是其一张名片,惠及整个省内,有力提升当地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其附加效益和无形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而说起来,合肥真是走运,本来中科大应该花落南阳的,可是当年的河南因为粮食问题,并不情愿中科大在河南建校,不过因为中科大有介绍信,所以就让中科大到南阳去考察。南阳当时也是口粮短缺,害怕中科大的师生口中夺食,态度并不积极。

当时安徽领导人李德生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邀请中科大到安徽办学,先是建议到安庆,由于部分师生认为安庆条件困难,反对搬迁。于是李德生拍板,建议中科大到合肥办学,将合肥师范学院撤销,将各系师生分散到其他省内院校,将其原址腾出让给中科大办学。

为了让中科大留在安徽,安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不符合集中供暖条件的合肥给中科大集中供暖,还积极与铁道部协调,开通了合肥到北京的铁路专线,方便教职员工回北京探亲。

真诚感动了中科大,让中科大留在了安徽,并以中科大为基础,成功争取到中科院在合肥设立研究院所,在国家筹建的20个顶级的国家实验室中,安徽就有三个,仅次于北京。

历史无法重来,直到今天河南也无一所叫得响、拿得出的大专院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啊!


打虎拍蝇


  网络时代,盛产键盘侠和喷子。复制、粘贴功能更是有利于谣言传播。关于中科大当年外迁,可能落户南阳,网络上有许多传言。

  之所以说是传言,是因为传的话添油加醋,远远偏离真实!

  中科大外迁地址虽然会征求各级意见,但是毕竟最后得由中央决策,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当时的形势,只要中央定了,地方、个人都会毫无保留地执行!

  中央层面, 1969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刘西尧(原国家教育部部长,当时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国务院驻中国科学院联络员)亲自到科大传达中央《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希望中科大能外迁到内陆的河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

  从中科大方面讲,当然希望能在比较大的城市落户!

  有关人员考察过河南南阳,安徽安庆,湖北沙市、江西九江等地。

  从地方来讲,其实没有多大话语权,至于说个别领导是否热情接待,不会影响大局,普通老百姓恐怕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事,更谈不上某省某地人怎么怎么了。想借此黑一把过过嘴瘾的喷子、黑子,实在忍不住,就请用原始资料说事。

  考察组最后考察的是安庆,众所周知,当时的安庆,省会已经迁走多年(当时安庆石化还没有建立),贫瘠,荒凉……考察人员当然不乐意,而作为省会的合肥,就发挥了“虹吸效应”,中科大落户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网上传言“吃粮”问题,纯属谣言!想想中科大小几千人对于几百万人口的地方,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他们的吃喝拉撒不过九牛一毛,再说当年计划经济,商品粮全国统一调配!

  再想一想,如果中科大当年如果真的落户南阳、安庆、沙市、九江,能留得住,后来不会搬走?

  笔者无意否定一个大学对地方发展的作用。但是也不能无限夸大,南京京至于苏州、无锡;武汉比比深圳;西安比比成都……再想想高校云集的大上海,近三十年年来经济总量已经从全国第一退后到第11位。东升乡坐拥北大,清华,北航,农大,北京科大,石油大学、林业大学,矿业大学等等,还有中科院,然并卵!

  中科大即使落户南阳,或者沙市、安庆、九江,又如何?搬走是最大的可能!!!

其实安庆失去中科大,得到了安庆石化,2017年安庆石化上交税费过百亿,足以支撑一个复旦大学!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会为你开一扇窗!

  想想是不是开朗多了?

只希望大家说话要有理有据,不要再信口雌黄,以讹传讹了,更不能为喷而喷。


零品公仆


当今的河南考生是中国最辛苦的考生,没有之一。

就是因为河南的考生多,而好的高校少,只能用加倍的努力去走过高考的独木桥。


但是曾经一有个很好的机会,原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大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想要迁到南阳,但是当时的南阳领导拒绝了中科大的迁校要求,导致这个计划并没有落实,最终中科大跑到了合肥。

若非如此,河南岂不是多一所高含金量的学校。

1958年中科大位于北京时的大门

南阳领导为什么要拒绝中科大的迁校要求呢?

第一是因为当时的迁校只是临时性的战略迁徙。并非迁过去就不走了。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为了防止苏联一个核弹丢到北京,中央政府就制定了有计划的疏散计划,将位于北京的高校战略性暂时转移到外地。

既然是政策性的临时转移,最终就还是要回北京原校址的。

南阳在当时确实接收了一个高校,就是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就是当今的对外经贸大学,但是到了1973年,政策逐步调整后,这所学校就又返前回北京了。

因此在当时的领导看来,这些从北京搬迁来的学校就是临时的过客,来到地方,地方政府还要供给其衣食住行各方面,过几年,就又拍拍屁股走人了。

如果当时的南阳领导知道中科院以后回不去北京了,就留在当地,估计也会生各种办法留下中科大吧。

第二是因为当时的南阳穷。

南阳师河南省人口较多的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的口粮供给都是个不小的问题,而之前也接受了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如果中科大再搬过来,那可是师生共计万余人的规模,不仅要安置其校区和住宿,更要按计划供给其粮食等物。再加上南阳自身就承担着国家商品粮生产的任务,这对当时的南阳领导来说,确实是有些为难。因此就以此拒绝了中科大暂时迁往南阳的请求。

1960年南阳大饥荒中的难民

这只能说明,当时的南阳领导还是很爱民的,知道地方民众生活艰难,之前的三年自然灾害,南阳地区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因而不想多倒腾事情,增加农民负担。

这个决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当时的中科大计划搬迁地不止南阳一个,而湖北和江西也都先后婉拒中科大搬迁过去的请求,因此并不是南阳一个地方拒绝。

而就在中科大迁校计划四处碰壁只是,另一个河南人出现了,他就是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这个河南信阳新县人,在得知中科大的迁校意愿后,极力争取其搬迁至安徽,最终促成了中科大落户合肥。

中科大之后也是想返迁北京的,但是由于一些小变故,最终没能成行,就留在了安徽。可以说能留在安徽只是一个偶然。

然而正是这个偶然,让无数河南人捶胸顿足,后悔不迭。

综上,不能说河南人目光短浅,因为正是河南人促使中科大落户安徽。只能说当时的南阳领导比较务实。

更多历史类资讯,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历史宝藏


先看看当时的历史环境,1969年,中苏交恶,中央决定疏散大中城市的人口,物资,进入备战状态。位于北京的高校也都往外迁移,迁到中西部地区。中国科技大学也在迁移的名单中。


当时首先考虑的是河南的南阳地区,认为南阳最适合中国科技大学的选址。河南省的领导人对于中国科技大学的迁入也是欢迎的,愿意批三千亩土地给中国科技大学作为建校用地。但是有一个要求,不给落户南阳,只同意在南阳专区的新野,唐河一带。而新野,唐河这两个地方是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因为当时的河南领导人认为在河南建校有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选址人员认为新野,唐河这一带不符合建校的标准,也没有条件,所以也没有答应。

很多人都说河南之所以拒绝了中国科技大学是因为粮食的问题,怕迁入后的师生挤占了河南的副食口粮。因为当时河南省的人口众多,仅次于山东省,为全国第二大人口省市。再加上之前的大饥荒,河南省的领导人也是害怕。粮食原本就紧缺,还要迁入人口,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拒绝迁入也是迫不得已的决定,当时所处的环境真的是不允许。


那些说当时河南省的领导不重视教育的,你大可以查一查那个时候河南省接收了多少所学校与单位。就在当年河南省就接收了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还接收了科协的五七干校在漯河,科委的五七干校在确山。而且时任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也说了一句话“河南去的单位太多了”。你还能说河南省当时的领导人不重视教育吗?

南阳拒绝了中国科技大学也是有历史原因在里面的,不可能把全部的责任都推到当时的领导人身上。当时领导人做出的决定也是受到现实的局限,迫不得已阿。


大三老学长


这个大学其实蛮有争议的,根据中国科技大学学校历史记载来看,最早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来又改为了安徽安庆,从刘西尧专函河南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恐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后来中科大多次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是安徽省一直在极力的挽回这个局面,然后就没有走成。安徽省还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夜之间成为科教名城。

更为奇怪的是,跟中科大一样,中国地质大学曾经想要落户河南平顶山,但是也被河南拒绝,就这样错失了很多学校!河南错失中国科技大学的后悔只在表层,显意识里,河南的小农思维是在骨子里的,不自觉就不容易改掉!

中国科技大学是1958年98月创建于北京,她的创办被称为“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他是唯一一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我想说的是河南错过这一所大学真的是很惋惜,一失足成千古恨,现在想让人家来人家也不会来,真的错过了一所值得珍惜的学校,毕竟这所大学在中国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就这样被河南给拒绝了, 现在想想真的是很惋惜这所学校!

不知道大家怎么觉得呢,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评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如果喜欢我请点个关注或者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李哥说史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中苏交恶,中国内外局势相当紧张,国内相关部门决定对云集首都的各高校及相关科研部门进行紧急疏散,将中科大、北建工等院校迁往湖北、河南、陕西等地,10年后,一部分外迁高校返回北京,另一部分则留在了疏散地。

据中科大的老教授回忆,当时他们带着国务院有关领导的亲笔信到河南南阳寻找疏散地址,但到郑州后却被河南省有关领导极力推荐将中科大留在当地,后在他们一再坚持下才去了南阳考察。到了之后发现当地领导非常积极,表示土地有的是,几千亩都没问题。回到郑州和有关领导协商时,这些领导还是极力推荐郑州附近的新密、荥阳,但中科大领导和国务院领导的意思是选址在南阳,同时河南的相关部门并没有表示出明确的邀请意思表示,返回北京后只好汇报南阳没有条件接受中科大,没过多久就接到定点安徽省安庆市的通知,据说是安徽省领导李德生得到信息迅速安排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把中科大留到了安徽。

还有一个据说是非常权威的说法就是怕中科大师生占用南阳人们的口粮。

不管怎样,河南错失了中科大,开始并没有显现出什么弊端,但几十年后,河南的教育被远远甩在了后面。将近百万高考大军只有郑大一个211高校,曾经名扬国内外的河南大学也逐渐凋零,河南的孩子要付出比别的省份的孩子大的多的努力才能上个好的一本大学,500分才能上个好二本,无数优秀学子远走他乡求学并不再返回河南。

好在郑州大学入选了双一流,为河南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了河南的发展,不能再让错失中科大的事件重演了。


上官天竹


一失足千古恨,这件事一直是河南人民揭不掉的伤疤和痛,如果当时中国科技大落户南阳,现在的南阳以及河南的发展更是上一个台阶。

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决策是充满后悔的,但是大家只想到这个失误但是谁想过当时的社会条件,当时是不重视文化的,当时粮食是最重要的,几斤粮食就可以救几条人命,何况河南当时还是农业大省,对于当时那个决策对于这种做法也是可以原谅的。

其实,当时安徽也是走运,拥有了顶尖的研究类大学,后来又争取了很多的实验室,大学在此建造,当时,中国科技大建造是经过调查认为河南是最有潜力最应该建造的地方,现在想想真的是很可惜了,当时规划中科大的校园建筑大师正是河南人,他心里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

现在的安徽教育实力在国内都是挺不错的,虽然后来河南省想过很多的办法来弥补这个过错,但是为时已晚。其实当时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在河南建造高校的,由于当时经济确实发展不好,加上建造一个学校上万个学生以及那么多老师吃饭生活等等问题被一次次搁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