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南陽為何要拒絕中國科技大學選址落戶南陽?

混亂的性子


看了很多評論,說是當時的河南怕科大師生搶佔了口糧副食,對科大落戶南陽並不積極,而落戶合肥。其實當時安徽並不在科大的備選項裡,科大優先選擇落戶河南南陽,不行的話,選湖北、江西,備選才安徽。當時安徽領導邀請科大到安徽考察,希望科大考慮安徽,進而科大最終落戶合肥,安徽邀請科大落戶合肥以及確保科大後來不遷離合肥無疑都是正確的。安徽為科大初期及後來的發展做了很多努力,科大為合肥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想象沒有科大的合肥,各方面都會掉一個檔次,至少在科技方面。

可能當時的河南領導也沒想到一所頂級大學對河南的重要性,或者對河南將來的重要性,畢竟對一個人口大省來說,河南好大學並不多。而安徽的領導也不一定就高瞻遠矚想到了這些,當時的河南和安徽都很窮,餓死很多人,能活著都不容易了,誰能看的出中國的未來,誰能說清楚以後的中國會有怎樣的改變。但是事實證明教育和科技對一個城市發展畢竟會起到推動作用。


朱斌888


河南南陽確實拒絕了中國科技大學的落戶,給了安徽一個發展的好機會,這個機會直到今天仍在惠及安徽。據此,很多人說河南人短時,安徽人有發展眼光。其實,大家忽略了其中的一個細節,這件事是成也河南人,敗也河南人。

  • 敗也河南人

當年由於中蘇關係緊張,北京13所高校要遷到地方疏散,其中包括中國科技大學。據當年參與疏散人員回憶,學校派出了兩撥人到湖北沙市和河南南陽去選址,其中到河南這波人是帶著國務院教科組組長劉西堯的親筆信去的,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無論是科大還是國務院,都是傾向於選址河南南陽的。

因為有親筆信,選址人員受到河南省高層熱情接待,但是接待雖然熱情言談中卻對科大落戶河南不怎麼歡迎。後來到南陽去實地探訪,南陽當地幹部也表示,土地有的是,但是糧食不夠吃,沒有能力接受一所大學。

第一波選址失敗,又派出了第二波人分赴安徽和江西。江西省比河南還痛快,直接表示不具備條件。安徽倒是沒有說不願意接收,但是選址人員看來宣城的條件後,認為條件太差無法落戶。

  • 成也河南人

就在準備放棄安徽時,事情突然發生了變化。安徽省革委會主任(差不多相當於省委書記)李德生找到相關部門積極爭取,甚至為了讓科大落戶,不惜撤銷了原有的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兩所學校,將其校區騰出來給科大使用。

正是因為李德生的積極態度,為安徽爭取到一所國家重點高校,也成為今天安徽的驕傲。而且,依託這所高校,安徽又陸續爭取到中科院其他重要資源,使得今天安徽的科技研發能力走在了全國第一陣營。

鑑於以上,很多人諷刺嘲笑河南人,說河南人目光短淺,甚至不少河南人也自怨自艾。本人不是河南人,不過也想替河南人說一句,河南人也並非全都目光短淺。

有一個細節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此事中積極爭取科大的李德生,恰恰正是河南人。他是河南信陽新縣人,當時在安徽主政。正是在他的力主下,安徽給了中科大很多超高待遇,留住了科大。

此事中還有另一個河南人,建築設計大師楊延寶。楊延寶恰好是河南南陽人,清華畢業,中科院院士。如今中科大合肥的校園,當年就是楊延寶主持規劃設計。

中科大被從河南推了出來,又有兩個河南人在安徽土地上,一個極力挽留一個主持規劃設計,為中科大在安徽安了家。

所以說,此事是敗也河南人,成也河南人。

我是凡塵往事,歡迎關注交流,我會及時回覆!


南京老張


專注營銷策劃領域,交流互動請點擊關注

中國科技大學創辦於1958年,被稱為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中國科技大學位於安徽合肥,直屬中國科學院,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具有特色管理和人文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當時因為國外高新技術快速生長,中國缺乏科研後備力量,於是由中國科學院依託屬下各個研究所,開展教學,創辦了中國科技大學。

1966年毛主席《五七指示》提出教育革命,要求教學要深入農村廠礦,工農結合。1969年中國科技大學決定重新建科大,當時備選地址有:江西、湖北、安徽、河南。最先實地考察的是河南南陽的鄧縣、唐河、新野一帶,由於當時河南地方領導不是很支持,後來去考察江西和安徽後,最終選擇了安徽,據說當時安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歡迎。

安徽一個偶然機會,擁有了一所中國頂尖大學,以中國科技大學為基礎,後來又爭取到中國科學院在安徽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國家籌建的20和國家頂級實驗室中,安徽就就佔了3個。僅次於北京。這些河南都沒有,一失足千古恨,然而主持規劃中科大合肥校園的恰恰是河南南陽籍建築大師楊廷寶,難以想象他心中的滋味。
由於河南當時領導紀登奎決策失誤,河南今天也沒有一所國內一流的學府,導致河南人才外流嚴重,整個清代河南出了一個唯一的狀元吳其浚, 而且是在京城生長就學的。河南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16歲就被他的姐姐帶出河南,到了美國。河南當時消極對待河南科技大學,導致今天沒有一所真正的含金量的大學,後來歷屆領導進行補救也收效甚微。


舞棟人生


知道南陽,是在語文課本里學習了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文,裡面有這麼一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後來劉禹錫的《陋室銘》裡也有“南陽諸葛廬”的文句,就此南陽就深刻於腦海之中。

話說一所大學,尤其是一所頂級的名牌大學,對一個地方發展的影響,真是無法估量,就像清華、北大之於北京,復旦、交大、同濟之於上海,對於合肥來說,中科大更是其一張名片,惠及整個省內,有力提升當地的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其附加效益和無形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

而說起來,合肥真是走運,本來中科大應該花落南陽的,可是當年的河南因為糧食問題,並不情願中科大在河南建校,不過因為中科大有介紹信,所以就讓中科大到南陽去考察。南陽當時也是口糧短缺,害怕中科大的師生口中奪食,態度並不積極。

當時安徽領導人李德生得知這一情況後,主動邀請中科大到安徽辦學,先是建議到安慶,由於部分師生認為安慶條件困難,反對搬遷。於是李德生拍板,建議中科大到合肥辦學,將合肥師範學院撤銷,將各系師生分散到其他省內院校,將其原址騰出讓給中科大辦學。

為了讓中科大留在安徽,安徽全力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在不符合集中供暖條件的合肥給中科大集中供暖,還積極與鐵道部協調,開通了合肥到北京的鐵路專線,方便教職員工回北京探親。

真誠感動了中科大,讓中科大留在了安徽,並以中科大為基礎,成功爭取到中科院在合肥設立研究院所,在國家籌建的20個頂級的國家實驗室中,安徽就有三個,僅次於北京。

歷史無法重來,直到今天河南也無一所叫得響、拿得出的大專院校,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啊!


打虎拍蠅


  網絡時代,盛產鍵盤俠和噴子。複製、粘貼功能更是有利於謠言傳播。關於中科大當年外遷,可能落戶南陽,網絡上有許多傳言。

  之所以說是傳言,是因為傳的話添油加醋,遠遠偏離真實!

  中科大外遷地址雖然會徵求各級意見,但是畢竟最後得由中央決策,不要用今天的眼光當時的形勢,只要中央定了,地方、個人都會毫無保留地執行!

  中央層面, 1969年10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高等院校下放問題的通知》,劉西堯(原國家教育部部長,當時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國務院駐中國科學院聯絡員)親自到科大傳達中央《關於高等院校下放問題的通知》,希望中科大能外遷到內陸的河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

  從中科大方面講,當然希望能在比較大的城市落戶!

  有關人員考察過河南南陽,安徽安慶,湖北沙市、江西九江等地。

  從地方來講,其實沒有多大話語權,至於說個別領導是否熱情接待,不會影響大局,普通老百姓恐怕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個事,更談不上某省某地人怎麼怎麼了。想借此黑一把過過嘴癮的噴子、黑子,實在忍不住,就請用原始資料說事。

  考察組最後考察的是安慶,眾所周知,當時的安慶,省會已經遷走多年(當時安慶石化還沒有建立),貧瘠,荒涼……考察人員當然不樂意,而作為省會的合肥,就發揮了“虹吸效應”,中科大落戶就順理成章了。

  至於網上傳言“吃糧”問題,純屬謠言!想想中科大小几千人對於幾百萬人口的地方,幾十萬人口的城市,他們的吃喝拉撒不過九牛一毛,再說當年計劃經濟,商品糧全國統一調配!

  再想一想,如果中科大當年如果真的落戶南陽、安慶、沙市、九江,能留得住,後來不會搬走?

  筆者無意否定一個大學對地方發展的作用。但是也不能無限誇大,南京京至於蘇州、無錫;武漢比比深圳;西安比比成都……再想想高校雲集的大上海,近三十年年來經濟總量已經從全國第一退後到第11位。東昇鄉坐擁北大,清華,北航,農大,北京科大,石油大學、林業大學,礦業大學等等,還有中科院,然並卵!

  中科大即使落戶南陽,或者沙市、安慶、九江,又如何?搬走是最大的可能!!!

其實安慶失去中科大,得到了安慶石化,2017年安慶石化上交稅費過百億,足以支撐一個復旦大學!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必然會為你開一扇窗!

  想想是不是開朗多了?

只希望大家說話要有理有據,不要再信口雌黃,以訛傳訛了,更不能為噴而噴。


零品公僕


當今的河南考生是中國最辛苦的考生,沒有之一。

就是因為河南的考生多,而好的高校少,只能用加倍的努力去走過高考的獨木橋。


但是曾經一有個很好的機會,原位於北京的中國科技大學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想要遷到南陽,但是當時的南陽領導拒絕了中科大的遷校要求,導致這個計劃並沒有落實,最終中科大跑到了合肥。

若非如此,河南豈不是多一所高含金量的學校。

1958年中科大位於北京時的大門

南陽領導為什麼要拒絕中科大的遷校要求呢?

第一是因為當時的遷校只是臨時性的戰略遷徙。並非遷過去就不走了。六十年代末,中蘇關係惡化,為了防止蘇聯一個核彈丟到北京,中央政府就制定了有計劃的疏散計劃,將位於北京的高校戰略性暫時轉移到外地。

既然是政策性的臨時轉移,最終就還是要回北京原校址的。

南陽在當時確實接收了一個高校,就是北京對外貿易學院,就是當今的對外經貿大學,但是到了1973年,政策逐步調整後,這所學校就又返前回北京了。

因此在當時的領導看來,這些從北京搬遷來的學校就是臨時的過客,來到地方,地方政府還要供給其衣食住行各方面,過幾年,就又拍拍屁股走人了。

如果當時的南陽領導知道中科院以後回不去北京了,就留在當地,估計也會生各種辦法留下中科大吧。

第二是因為當時的南陽窮。

南陽師河南省人口較多的地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自身的口糧供給都是個不小的問題,而之前也接受了北京對外貿易學院,如果中科大再搬過來,那可是師生共計萬餘人的規模,不僅要安置其校區和住宿,更要按計劃供給其糧食等物。再加上南陽自身就承擔著國家商品糧生產的任務,這對當時的南陽領導來說,確實是有些為難。因此就以此拒絕了中科大暫時遷往南陽的請求。

1960年南陽大饑荒中的難民

這隻能說明,當時的南陽領導還是很愛民的,知道地方民眾生活艱難,之前的三年自然災害,南陽地區餓死的人不在少數,因而不想多倒騰事情,增加農民負擔。

這個決策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當時的中科大計劃搬遷地不止南陽一個,而湖北和江西也都先後婉拒中科大搬遷過去的請求,因此並不是南陽一個地方拒絕。

而就在中科大遷校計劃四處碰壁只是,另一個河南人出現了,他就是時任安徽省革委會主任的李德生,這個河南信陽新縣人,在得知中科大的遷校意願後,極力爭取其搬遷至安徽,最終促成了中科大落戶合肥。

中科大之後也是想返遷北京的,但是由於一些小變故,最終沒能成行,就留在了安徽。可以說能留在安徽只是一個偶然。

然而正是這個偶然,讓無數河南人捶胸頓足,後悔不迭。

綜上,不能說河南人目光短淺,因為正是河南人促使中科大落戶安徽。只能說當時的南陽領導比較務實。

更多歷史類資訊,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先看看當時的歷史環境,1969年,中蘇交惡,中央決定疏散大中城市的人口,物資,進入備戰狀態。位於北京的高校也都往外遷移,遷到中西部地區。中國科技大學也在遷移的名單中。


當時首先考慮的是河南的南陽地區,認為南陽最適合中國科技大學的選址。河南省的領導人對於中國科技大學的遷入也是歡迎的,願意批三千畝土地給中國科技大學作為建校用地。但是有一個要求,不給落戶南陽,只同意在南陽專區的新野,唐河一帶。而新野,唐河這兩個地方是屬於山區,丘陵地帶。因為當時的河南領導人認為在河南建校有困難,心有餘而力不足。選址人員認為新野,唐河這一帶不符合建校的標準,也沒有條件,所以也沒有答應。

很多人都說河南之所以拒絕了中國科技大學是因為糧食的問題,怕遷入後的師生擠佔了河南的副食口糧。因為當時河南省的人口眾多,僅次於山東省,為全國第二大人口省市。再加上之前的大饑荒,河南省的領導人也是害怕。糧食原本就緊缺,還要遷入人口,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拒絕遷入也是迫不得已的決定,當時所處的環境真的是不允許。


那些說當時河南省的領導不重視教育的,你大可以查一查那個時候河南省接收了多少所學校與單位。就在當年河南省就接收了北京對外貿易學院,還接收了科協的五七幹校在漯河,科委的五七幹校在確山。而且時任的教育部部長劉西堯也說了一句話“河南去的單位太多了”。你還能說河南省當時的領導人不重視教育嗎?

南陽拒絕了中國科技大學也是有歷史原因在裡面的,不可能把全部的責任都推到當時的領導人身上。當時領導人做出的決定也是受到現實的侷限,迫不得已阿。


大三老學長


這個大學其實蠻有爭議的,根據中國科技大學學校歷史記載來看,最早學校南遷原定在河南南陽,後來又改為了安徽安慶,從劉西堯專函河南也可以看出,中國科技大學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絕中科大最權威的說法恐怕是怕大學師生擠佔河南的副食口糧,後來中科大多次想遷回北京,畢竟它要依託中科院辦學,但是安徽省一直在極力的挽回這個局面,然後就沒有走成。安徽省還爭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夜之間成為科教名城。

更為奇怪的是,跟中科大一樣,中國地質大學曾經想要落戶河南平頂山,但是也被河南拒絕,就這樣錯失了很多學校!河南錯失中國科技大學的後悔只在表層,顯意識裡,河南的小農思維是在骨子裡的,不自覺就不容易改掉!

中國科技大學是1958年98月創建於北京,她的創辦被稱為“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他是唯一一所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大學!

我想說的是河南錯過這一所大學真的是很惋惜,一失足成千古恨,現在想讓人家來人家也不會來,真的錯過了一所值得珍惜的學校,畢竟這所大學在中國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就這樣被河南給拒絕了, 現在想想真的是很惋惜這所學校!

不知道大家怎麼覺得呢,歡迎在下面的評論區評論,留下你的寶貴意見,如果喜歡我請點個關注或者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李哥說史


上世紀60年代末期,中蘇交惡,中國內外局勢相當緊張,國內相關部門決定對雲集首都的各高校及相關科研部門進行緊急疏散,將中科大、北建工等院校遷往湖北、河南、陝西等地,10年後,一部分外遷高校返回北京,另一部分則留在了疏散地。

據中科大的老教授回憶,當時他們帶著國務院有關領導的親筆信到河南南陽尋找疏散地址,但到鄭州後卻被河南省有關領導極力推薦將中科大留在當地,後在他們一再堅持下才去了南陽考察。到了之後發現當地領導非常積極,表示土地有的是,幾千畝都沒問題。回到鄭州和有關領導協商時,這些領導還是極力推薦鄭州附近的新密、滎陽,但中科大領導和國務院領導的意思是選址在南陽,同時河南的相關部門並沒有表示出明確的邀請意思表示,返回北京後只好彙報南陽沒有條件接受中科大,沒過多久就接到定點安徽省安慶市的通知,據說是安徽省領導李德生得到信息迅速安排相關部門採取措施,把中科大留到了安徽。

還有一個據說是非常權威的說法就是怕中科大師生佔用南陽人們的口糧。

不管怎樣,河南錯失了中科大,開始並沒有顯現出什麼弊端,但幾十年後,河南的教育被遠遠甩在了後面。將近百萬高考大軍只有鄭大一個211高校,曾經名揚國內外的河南大學也逐漸凋零,河南的孩子要付出比別的省份的孩子大的多的努力才能上個好的一本大學,500分才能上個好二本,無數優秀學子遠走他鄉求學並不再返回河南。

好在鄭州大學入選了雙一流,為河南的教育帶來了新的希望,為了河南的發展,不能再讓錯失中科大的事件重演了。


上官天竹


一失足千古恨,這件事一直是河南人民揭不掉的傷疤和痛,如果當時中國科技大落戶南陽,現在的南陽以及河南的發展更是上一個臺階。

現在很多人對這個決策是充滿後悔的,但是大家只想到這個失誤但是誰想過當時的社會條件,當時是不重視文化的,當時糧食是最重要的,幾斤糧食就可以救幾條人命,何況河南當時還是農業大省,對於當時那個決策對於這種做法也是可以原諒的。

其實,當時安徽也是走運,擁有了頂尖的研究類大學,後來又爭取了很多的實驗室,大學在此建造,當時,中國科技大建造是經過調查認為河南是最有潛力最應該建造的地方,現在想想真的是很可惜了,當時規劃中科大的校園建築大師正是河南人,他心裡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

現在的安徽教育實力在國內都是挺不錯的,雖然後來河南省想過很多的辦法來彌補這個過錯,但是為時已晚。其實當時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在河南建造高校的,由於當時經濟確實發展不好,加上建造一個學校上萬個學生以及那麼多老師吃飯生活等等問題被一次次擱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