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觀音殿記 藁城房彥卿撰

藁城迤南,去十里,有村曰朱家莊,曾名康家莊,村居七千,張氏為勝。人心古化,民風清淳,尚禮儀崇道德,兼仁兼義。

村中有古槐聯珠,一株居西,一株居東,兩槐相望,不足百步,比如蒼龍,猶似手足,帽可載天,乾逼雲霞,地接幽冥,曰奇、曰異、曰聖、曰靈。或曰唐宋,或曰元明,幹蒼蒼而葉甦榮,民曰為精,敬之以誠。最可異者,在西一株,乾枯成洞,洞滋椿樹,抱椿以名,行久既死,小槐再生,猶似父子,亦或昆仲,系紅繩以求子,著神壇以司命。至於何年,則村老野夫無以述也。

居東古槐之陰故立廟堂,或曰老母廟,或曰菩薩廟,高不足一丈,寬不過五尺,尚香者觀音菩薩也,所立者,蓋張氏之前人也。此廟立於清而興於民國,終毀於文革也

予蒙友之託,馳車網察,得其概也。

張氏先人,以農為業,兼善沽賈,家道小康,至清朝中期而居。其祖落居既久,克勤克儉,崇禮尚道,宣以宏德,子嗣以興,得子四人,傳諸子孫,於今已達三千之眾矣。其先祖年間,曾遭水患,大雨淫淫,洪水嘯天,人不足行,假以舟楫,房倒屋塌,稼禾絕收,哀鴻遍於野,人財流失無算。大水既過,滿目愴然,因水之患,家計不繼,其先祖遂驅馬車營運以為業,贏糧為市,藉以餬口。日於路旁偶遇菩薩一尊,心有異動,甚異之,敬畏之心生焉,毋少待,車載以歸,遂立諸中堂以敬之也。

時,有女眷沉痾不起,奄奄有如落日,其先祖慨然解囊,與古槐之陰立廟以尊之,誓曰:菩薩為善,弟子祈福,妻子安康,永敬以香,中秋之日、正月初一、上元之時,定為齋戒,倘不遵規,口唇是腫。遂施以禮,敬以香、承以諾,竟愈。自此而今張氏一支依然承其先志而其道不易焉。

振奇者,張氏之延嗣,所謂承志者也,懷禮道以求仁義,崇佛教而仰德行,懷仁義則勤於濟貧,崇佛教則功於扶弱,行商為利猶報佛心,為人取義不忘先志。幼時玩劣,常忽家規,某年之元,竊吃肉食,唇陰癢難忍,拂揉竟紅腫不已,期年,復食復腫,心神之,始信家志之不虛也,乃以祖德為念,無復忘也。及成年,佛心以懷,好善好德,重施薄報,以宣祖德。

舊廟既毀文革,樹猶存焉,為宣祖志,斥資百萬,增其舊制,再修廟堂,敬奉觀音菩薩,以觀音殿名之,蓋趙州柏林禪寺明憨法師之賜也。正殿垂聯雲:千年古槐萌福地,萬相莊嚴映瑞天,蓋書法名家劉少英之書也。

人之於世,或有所成,或有不功,或善行或不義,善惡兩界,人性是也,豈有他哉?然則善惡兩報,豈可疑也。

張氏子嗣守齋禮佛,立家規而家業為興,焉非佛予?

抱佛心,去私慾,守善行,求善果,不亦宜乎?

時公元2010年3月18日藁城房彥卿記

後記:張振奇,藁城市朱家莊人,在石行商,多為善利,好功德,尚佛事,斥資百萬,重修觀音殿,囑予作文以記之,刻碑是用。既為善行,雖往不相識,亦慨然從命。文不成意,就教於大方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