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人說,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規模化創業,放棄傳統思維,你怎麼看?

鳥雀林老王19966


我一直很確定我對農民農村有發言權。因為我就是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加之以前見過一些世面,從事過不下十種行業,也略知經營之道。我不習慣使用創業這個詞,出路的目的也不甚瞭然。農民只想把日子過好,積極性高,感覺有奔頭就是最實在。假大空在農村沒有市場,所謂規模,你笫一步都沒走穩何談規模。如果一個進入農村的人滿腦子是一年幾十上百元的收入,註定會失望,只有讓那些有興趣者都有一塊三十五十畝的土地,就象演員有個舞臺,讓他們盡興表演,如此而已!


荒野舍人


農民為什麼僅靠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能維持生計?還要舍家棄子外出打工?土地,孩子留給父母?

因為土地太少,收入微薄。說是一畝三分地,有的地方人均只是幾分地。

就我們皖北平原而言,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兩季,正常年景最高收入每畝一千塊錢左右。即使是年年豐收,一千塊錢如何維持一個人一年的生活?

也有少部分種植瓜果蔬菜的農戶,收入相對高一些,但是,高收入,也就必須高投資,高投資就有高風險!個別農戶種了幾年蔬菜,欠了幾十萬工資!

至於土地流轉,我們這地方也就是每畝地二至三百塊錢,和分文不取又有多大區別!這也是某些地區土地拋荒的主要原因!

規模化種植,家庭農場,土地流轉預示著大量得農民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中青年人可以打工養家,老弱病殘者國家務必給以生存條件。總不會讓他人自生自滅吧?


聯想540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經濟學的城市中心論裡怎麼樣合理規劃城市的農業規劃,能使這個城市的利益最大化。只有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才能走出路。

‌首先假設世界上只有一個城市中心,人口居住在城市裡,所有農作物都從外面運進去,根據距離城市的距離劃出三個同心圓,第一個同心圓是城市中心,第二同心圓的範圍內應該搞一些保質期時間短的,比如:養奶牛給城市人口提供鮮奶,種植鮮花等,第三個同心圓應該搞一些一年兩熟或者三熟的作物,方便人口去耕種,第四個同心圓應該種植一些果樹,或者辦一些養殖場。

‌實際上不可能只有一個城市中心,可能城市中心越多,相互重疊的越多,要根據自己距離城市的遠近,自身的地理環境條件選擇不同的發展。

下面的圖片是我按照我的印象畫出來的,有不足的地方多多指教,最後要感謝山西大學經管的老師們,謝謝。

最後一個是山西晉城的一個小農村,現在農村已經越來越好,爭取以後更好。





家裡有豬的小斐


你好我是聽海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傳統思維與規模化區別在於農業知識結構跟整體戰略規劃的不同

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非農化。

這是因為:

(一)農業自身不可能是經濟效益很高的產業,這是由農業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正因為,農業的價值生產率乃至剩餘價值生產率,要比其它部門低得多。無論從收入構成和農民主業選擇這兩個側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農業自身效益的低下。其次,從我國或發達國家的情況看,農業也是需要國家政府財政補貼的,在此排除農業社會效益高的特性。


(二)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開發進軍,也不可能實現農民高層次的富裕。因為可供開發利用的耕地資源和非耕地資源的數量總是有限的,正是這有限的耕地資源限制了農業總體效益的提高。農業縱向開發的程度是有限的,它有一個最大容量的問題,農業技術進步是銳不可擋的,而技術進步一般地就要節約出活勞動,形成新的剩餘勞動源;非耕地資源和其它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也不能實現農民高層次的富裕,必須在發展非農產業方面尋找出路。


Tinghai


我覺得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但還要加是發展具有地域特色農副產品,並逐步發展農副產品的加工深加工,走地方特色品牌之路!能讓人一講那個地方就能想到那個地方的特色產品是什麼那就完美了!

為什麼要發展規模經濟?

眾所周知,中國廣大農村幾千年來一直是小農經濟,也就是致力於解決自己一家的溫飽,而每家每戶掌握的土地資源也有限,再加上交通運輸不便,信息不通,這就決定了廣大農村固有思維就是解決個人吃住而已!

但現在不同了,農村發展將迎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期!

政策性利好:之前的毛衣戰讓我們意識到農業的重要性,因此國家不斷出臺政策扶植農村發展!這是政策性利好。

村村通路,通網絡,加上中國高鐵,高速公路的發展,農村快遞的發展,解決了信息及交通運輸,的難題,讓農村不再是一個個封閉的小島,農村創業人都能及時瞭解到國內甚至國際上的發展局勢!可以更好的選擇自己的創業方向,農副產品能方便的賣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

各大網絡平臺,電商更加註重農村電商網絡的發展,讓農村創業者在網上賣出自己的產品成為了可能!

外部的條件這麼好了,那我們是不是隨便就能在農村創業成功了?當然不是,個人的力量總是比較小的,我們必須要聯合當地的同行創業者,把一個產品做出規模,做出特色!這樣才能更好的建立健全的銷售渠道,將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因此農村創業者首先需要充分分析市場,瞭解當地實情,選好創業的方向,其次就是和當地的同行勾通聯合,也可以找政府協調,將這一行做大做出特色!





鄉野陳老哥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老人小孩留守農村,導致很多地方田地荒廢了,目前情況,農民要想有利潤,單憑自己的一點點田地,一年到頭下來可能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從播種到採收各個環節都需要花錢,最終獲取到的成果還不如進城打工來的多,沒有辦法積累財富就永遠原地踏步,所以,真的要想靠農業獲取比較好的利益,需要一個人承包一些田地,進行規模化生產,雖然風險增加,但是各種費用平攤下來就少很多,利潤相對就變的可觀,同時,因為批量化生產,就可以在產品價格有一定發言權,成為地區產業帶之後還可以帶動周邊農民一起致富,目前農業也在進行變革,可以進行電商平臺售賣或者各個平臺直播賣貨,或者請大V或網紅帶貨,產品銷路多元化也可以降低滯銷的風險





滇野老三


這是肯定的,在中國,如果再想依靠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來過日子,只會過得越來越艱難,,甚至於連活下去都成問題,農業是一個大產業,牽涉面廣,任何想單打獨鬥都無法改變中國農業的困頓不前的局面,沒有大局意識,長遠目光,難以成就大農業。發展農業,少不了土地,水,肥,藥,勞動力'。(一)土地,小田塊肯定難搞大農業,只有採取措施,把小田塊集中起來,進行整治,形成大田塊,統一管理,方能成功。(二)水利建設,,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沒有完善的農田排灌設施,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局,搞農業就是一句空話。(三),肥料是農業的保證,要想把農業生產搞上去,沒有肥料的助力,產量肯定會大打折扣,獲利肯定比登天還難,(四)農藥的重要更是不容置喙,沒有農藥的支撐,農業生產將無從談起。(五)農業的主要成本來自勞動力,,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嚴重影響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降低勞動力成本,使用農業機械化勢在必然,大田塊,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正是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一展身手的好機會,還有農業生產只要規模化,才能採用先進的農業管理技術。才能為農業生產豐產,穩產,豐收提供條件,以上種種,都不是一家一戶,單打獨鬥在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上能做到的。所以講,農民,農村,農業的根本出路只有實行規模化,集團化,商品化,才能把中國的農業問題得到徹底的解決。


儒農


有人說,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規模化創業,放棄傳統思維,你怎麼看?我感覺這個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規模化創業形成低成本的產業鏈

在開革開放之前,農民種地都是種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天天辛苦勞作,到收割的季節還不一定有收成。還是天天吃不好飯,沒有糧食。開革開放以後,有的農民出門打工上班,一年掙的比種地多得多。但是這部分農民工土地又不想丟,於是承包給別人種。也不找別人要一分錢。只是保持地不荒就可以了。承包地的這部分農民於是放棄了牛耕地的傳統作法,開始使用機械。機械耕地、機械播種、機械收割。這樣一來,生產成本降低了,產量也提上去了。這對於農民來講,就是一種嶄新的出路

二、放棄傳統思維形成農民出路的多元化

放棄傳統思維,是指摒棄一些沒有效率、沒有出路的想法或者法。例如原來農民認為種地是唯一出路,而現在打工也是一種出路。原業農民感覺用牛耕地,是天經地儀的,是很有效率的,現在改為機械耕地。牛需要兩天的勞力,機械半天就可以耕完了。隨著國這對新農民建設的重視,各種針對農民的培訓也開始了,例如焊工、保姆等,這對農民來講,都是一種嶄新的出路。

三、農民的出路重點在於城鄉一體化

農民的出路重點在於城鄉一體化,這只是夢幻君自己的想法。現在農村和城市的差矩太大了,無論是醫療水平還是教育質量等。都不是一個層次的差別。如果要想發展農村,讓農民有出路。那就必須城鄉一體化。讓農村和城市不在有農村和城市的區別。國家政策多支持農村建設。這對於農民來講,是最大的出路。


我是農村人,我說農村話,我辦農村事。關注我精彩更多………………


老張剪影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規模化創業,放棄傳統思維,這是非常肯定的。

現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農業的發展,爭取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那就現在來說,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就要進行規模化的創業種植和養殖等等,放棄以前傳統的各自為營和各搞各的工作模式。如果農民各搞過各的,那就成不了一個氣候,對所需要的技術指導和政府扶持,可能都不是太到位了!像現在新農村建設當中,政府的引導是很到位的,比如說在農村在當地這個地方適合種植點什麼東西,或者說養殖點什麼東西,比較適合當地特色發展的東西,那對他們來說就形成一個產業鏈,大規模的創業,政府這邊幫扶技術指導也比較到位,那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像我們當地是百香果的種植基地,像很多地方,村裡面都成立了合作社,由村裡面牽頭,由幾個人領頭,把村裡面的土地承包下來規模化種植,技術和資源推廣傳輸,然後讓村民一起種植百香果,然後由村裡面統一收購以及電銷等等,得到的收入進行分紅分成,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和收入!現在農業基本上進入了機械化模式,大大提高了速度,節約了很大的成本,這是規模化創業才能實現的事情,一般個體農民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總而言之,規模化創業是農民的根本出路,規模化創業,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政策幫扶和科學的技術指導,能大大提高產量和質量!同時也為農民工就業創造了很多崗位,大幅度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湘村金姐


“規模化創業”對個體農民來說難如登天,因為“創業”需要項目、技術,而“規模化”則需要大筆資金。還是切實一些,各地政府應著力培育“新型農民”,如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農業生產企業等,並鼓勵農民將自己的那幾畝地,以出租、入股等形式,交給“新型農民”經營,自己則根據自身條件去幹別的,實現雙份收入,生活會好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