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

勇往直前vvvv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

劉邦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朋友們,最終留下大名的,都是治國大才,這一點,不會是巧合,也不是人人到那位置都可以,他們是和劉邦等人一起成長的,之所以能成事,最重要的原因,是那個看似最沒才的領導者,劉邦,或者朱元璋。咱們說說劉邦的朋友,為什麼都是大才。

首先,有個倖存者偏差的說法。革命不是請客打飯,是很危險的,今日不知明日事,能活下來的,當然都是好樣的,因為死了的,就不用看了嘛。如果眼光還不夠長遠,腦子還不夠靈活,身體還不夠強悍,都活不到最後,活下來的,自然就是最傑出的,就是咱們後人能夠看到的,哇,都是大才,其實呢,是因為不怎麼厲害的都掛了。其次,是他們本來就能。劉邦起兵造反時,願意追隨他的,首先是有能力有膽識的。咱們想啊,其他人造反,多是舊貴族,原本就有影響力,又有錢,一呼百應的事辦起來並不難,可是劉邦呢,一小亭長,比芝麻還小的官,他本家跟著他的,就一個劉交,其他人都不敢跟,因為跟著他造反成功的機會小,失敗的可能卻很大,萬一失敗了,腦袋不保啊。這就很考驗眼力了,樊噲夏侯嬰等人能跟著一起幹,可見眼光和膽識,他們都超過一般人。

其實他們在造反之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劉邦的團隊裡,殺狗的殺狗,趕車的趕車,的確是屬於人們眼中的狐朋狗友。但是看他們後來的表現,可不只會那麼一兩樣,關鍵的在於什麼呢?在於劉邦的眼力,他能發現這些身份低微的朋友身上的光華,能讓他們的優點發揮出來,也能容忍他們的缺點。

再者,他們也在不斷地成長。周勃等人最初的確都是一腔熱血要革秦朝的命,沒受過什麼專業的訓練,但隨著仗越打越多,經驗越來越豐富,軍事能力強悍了,連政治也能玩幾手了,看看殺狗的樊噲,在鴻門宴上,玩得多溜。會不斷成長進步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咱們說的英雄不問出身,為什麼不問?因為英雄會不斷進步,老是以老眼光看人,就不對了。

劉邦的能力並不最強,他自己也承認很多地方不如別人,但是他最能的地方就在於有自知之明,會用人,什麼人安排在什麼位置,什麼時候安排,做得相當出色。就如韓信,咱們都知道,早年就是臭要飯的,到了項大王那裡,就是個親兵,到了劉邦身邊,一直混,混到了王——雖然最後也劉邦咔了,但那也是有原因的,在知人善任這一塊,劉邦的能力遠超同輩。唯有他這份能力,能讓所有人都各展所長,他們一起,在風雲際會的時代,把握住了機遇,創造了輝煌。

醜小鴨之所以能變成白天鵝,是因為它原本就是天鵝,經過它不懈的努力,最終成為讓人羨慕的存在。換隻小鴨子試試?肯定不行的,再努力也只是變成大鴨子,當然了,它們都得碰上好的機會,否則被人一鍋燉,也沒天鵝什麼事了。

就此拋磚引玉吧,期待您關注葉之秋的頭條號哈,謝謝。


葉之秋


劉邦從舉事開始,直到當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邊,確實是一群“狐朋狗友”在為他或出謀劃策,或衝鋒陷陣。試看看那些謀臣武將的出身:韓信是平民,蕭何是官差,陳平是遊士,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彭越是強盜,婁敬是車伕……可謂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

而這群“狐朋狗友”卻極不簡單,他們出身不顯,卻各有優長,所以,後來他們都成了治國大才,試舉二人為例:

比如樊噲。樊噲與劉邦同鄉,沛縣人,他出身於貧苦家庭,早年以屠狗為業,劉邦好酒也好狗肉,經常到樊噲那吃蹭吃,久而久之,兩人成了狐朋狗友。後來,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娶了呂雉的妹妹呂嬃,二人成了連襟。然而,就是這個屠狗出身的人,卻在劉邦面臨人生和事業關鍵抉擇的時候,挺身而出,給劉邦提建議,那建議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噲也因此而顯示出大臣之風。

前207年,劉邦西征拿下了咸陽,進入秦都,頓時被秦朝府庫裡數不清的金銀財寶和後宮三千佳麗迷亂了眼睛,他進入後宮,竟然陶醉於溫柔之鄉,不願意出來了。在項羽手握重兵之時,在諸侯虎視眈眈之際,這時為財色所迷,肯定會功虧一簣,一個屠狗的樊噲,不但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去瘋搶秦宮珠玉珍寶,反而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想到了這個高度。

於是,樊噲闖進內殿,力勸劉邦趕快還軍灞上,不要貪戀奢美色。劉邦不聽,他又拉來張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勸諫,才最終讓劉邦清醒起來,還軍灞上。在關鍵時候,他能考慮到如此長遠,真是非尋常輩所能比。

又如蕭何。在秦朝時,蕭何任沛縣主吏掾,一個職小吏,他卻是個無論學、識、才、幹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辦事穩妥:在沛縣,蕭何辦事熨貼是非常有名的,當時,秦朝一御史來監察郡政,因工作需要,與蕭何一起辦公,蕭何事事妥當,大獲御史賞識,事情辦完後,蕭何因此被委任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謀遠慮:劉邦西征進入咸陽後,手下那些謀臣悍將紛紛奔向秦府庫瓜分金銀財寶,唯獨蕭何趕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將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圖籍等珍貴資料拿到手中,既懷大局,又有遠見。

精明強幹:劉邦還定三秦的過程中,蕭何以漢丞相留守漢中,全面主持大後方的事務,鎮守地方,徵收賦稅,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給養,確保了後援的充足。楚漢戰爭最艱難的那幾年,蕭何輔佐年僅五歲的太子劉盈,坐鎮櫟陽,制定法令,管理郡縣,建宗廟、立社稷、修宮室、治縣邑,井井有條。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隨著戰線不斷拉長拓寬,後援需求越來越大,蕭何在後方想方設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線的糧草得到供應,兵源及時補充,給漢軍提供了堅強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說,劉邦如果沒有蕭何的後勤保障,他是打不過項羽的,更不可能奪取天下。

因此,可以說,是這樣一群“狐朋狗友”,把劉邦抬上了皇帝的寶座。


帝國的臉譜


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漢朝的元勳;劉秀的狐朋狗友,成了雲臺二十八將;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與國休慼的國公王侯。看起來,似乎人人到了那個位子都可以,其實大不然。

首先,從古至今的農民起義不計其數,大部分都是在規模很小的時候就被撲滅了,偶爾有規模很大的,比如黃巢、洪秀全,也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失敗了,真正能夠成功的改朝換代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而已。

其實每個人最信任的資源,就是自己身邊的人。只有當自己身邊的這些『狐朋狗友』湊巧足夠強的時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換代。而哪些不夠強,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們看到的劉邦集團的成功,已經是殘酷的歷史篩選的結果了,自然其集團中大多數都是響噹噹的強者。而黃巢洪秀全呢?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第二,很多時候人們都是沒有機會來鍛鍊和展示自己才華的。比如樊噲,如果不是劉邦,估計一輩子就是賣肉的;蕭何如果沒有劉邦,終其一生也就是一個縣裡的小官;其他夏侯嬰、曹參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沒有劉邦,他們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樣,會非常平淡的度過一生。

但是秦末的亂世,劉邦的起義給了這些小人物充分發揮自己才華的舞臺,他們也和劉邦共同成長,在漢朝建立之後也成了王侯卿相。

這就像當年淘寶創業的時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寶的前景而半途離開了,難道說後來淘寶上市,成為千萬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離開的人能力強嗎?當然不是,而是淘寶給了他們發揮的舞臺,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這個當時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事後看來無比英明的決定。

歸根結底,機緣和能力,兩者缺一不可。並不是『別人能做,我們也可以做』的。


經史通義


劉邦年輕時是有名的地痞,可與他交好的五名“狐朋狗友”樊噲、曹參、蕭何、夏侯嬰、王陵,卻都成了漢王朝的國之棟樑。

一個縣城為何能夠出現這麼多人才?是後天學習還是先天因素?

《史記》劉邦朝功臣列表: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酈商六,奚涓七,夏侯嬰八,灌嬰九,傅寬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

關於這群朋友,還發生了一起小鬧劇。

1、飯完了

劉邦年輕的時候,不種地、不工作,與老大、老二比起來,劉邦的父親對這個兒子各種搖頭,認為他“不務正業”。

儘管風評不好,但劉邦這樣的人,也有一個強項:重義氣,社交方面很吃得開。

因故,不務正業的劉邦反倒是結交了很多好哥們,其中包括樊噲、夏侯嬰、王陵、曹參等人。

不過,與劉邦、樊噲不同,曹參和蕭何當時已經考上了公務員,並且在地方上頗有影響力。

交友甚廣,卻沒有收入,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劉邦想請朋友們吃飯,卻發現自己掏不出錢來。

於是,劉邦便想了個法子——專門挑飯點去大哥家蹭飯。

次數多了,大嫂就很討厭這小叔子,故而在劉邦下次來蹭飯時,故意使勁鏟鍋底,假裝飯吃光了。

劉邦等大嫂不注意,跑去看鍋底,發現裡面還有飯時,他懂了:得呢,自己是被嫂子討厭上了!

2、為何這群人能夠成功

提到一個人的成功,我們要從多維度去觀察,而不是單單從對方身上的某種缺點出發全盤否定對方這個人。

要說劉邦身邊的人,但凡能夠成為治國棟樑的人,無論從天生條件,還是後天實踐上,基礎都打得非常牢靠,而這樣的人寥寥無幾。

歷史的真相,是絕大多數沒有能力的人都無法經過考驗,成為王侯將相。

孔夫子開私人講學風潮以來,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化爆發的高峰期,諸子百家的學說為當時的讀書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曹參和蕭何,看似都身處於基層當中,但這卻不代表他們能力上限。

他們在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養分,又在基層切身感受過民生疾苦,等到劉邦打下咸陽後,他們直接接受了秦王朝的治國經驗。

由此,這批本身就很有天賦的人,在得到劉邦給予的平臺上,逐漸閃耀出自身的光澤。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劉邦從一個市井無賴一路往上爬,最終打敗了貴族出身,文武雙全的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劉邦的人生可以說是逆襲的典範。在他稱帝后,曾經在村子裡與他交好的幾個朋友也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樑。為什麼這些別人眼中的“狐朋狗友”能夠逆襲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不斷地學習

要知道劉邦從發跡到最後打敗項羽稱帝,前前後後經歷了好幾年。他的朋友們也並非一開始便是治國能臣或者蓋世猛將。都是在與秦軍作戰,與諸侯博弈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如曹參,起初他也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才能,但是在韓信手下做副將時,他就嚴格按照韓信的指揮辦事,學習韓信的方略。後來成為宰相,他又學習蕭何治理國家的方式最後成為一代名相。所以他們能夠成功離不開磨礪與學習。

自身的潛力

由於劉邦市井無賴的作風,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才能,導致人們對他的印象不佳。自然而然,劉邦所結實交好的友人也是各行各業什麼人都有,自然就被被人們認為是烏合之眾。然而立志出人頭地的劉邦又怎麼會費力去結交一群酒囊飯袋。

劉邦的這群好友,每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所以才能在後來建功立業,成為國之棟樑。如蕭何,他做事穩妥,在沛縣做官時就能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後來劉邦的後勤軍需也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

蕭何謙虛謹慎,不嫉賢妒能。他為劉邦請來張良,絲毫不擔心影響自己的地位,坦然在劉邦面前承認才能不如張良。而且他知道自己不足就努力彌補。攻入秦宮時,別人都在蒐羅錢財,只有他在蒐羅書籍,希望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他們能夠成功離不開自身良好的品質。

劉邦知人善任

這群人能夠成功也離不開劉邦慧眼識人,劉邦稱帝后也說過。單論能力他不如這群人中得任何一個。但他能發現並讓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認清自己,不狂妄自傲。善於發現人才,敢於重用人才。這就是為何項羽敗會給劉邦。我們對劉邦得印象多是奸詐狡猾,貪生怕死。但劉邦被項羽射傷時,為了不動搖軍心,大笑著說只是被射到腳趾,可見其還是頗具膽識,並非一無是處。


一史千金


大漢帝國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邦出身低微,卻憑著自己的一幫泥腿子好兄弟,推翻了暴秦,打敗了軍事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

我們看看劉邦的班主底都有些什麼人,劉邦本人就是一個縣的派出所所長,他所重用的大將,樊噲就是一個殺狗的,夏侯嬰就是縣政府的專職司機,曹參就是個普通獄卒,而絳侯周勃,是個表演藝術家。

只不過他的表演場所不是維也納金色大廳,而是別人的葬禮。說來也怪,就是這麼一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士,成為了劉邦的武力依靠,最終都成為了大將。

其實我認為,這幾個人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將才,一開始和他們死心塌地的追隨劉邦有關係。這些人很有眼力見,從一開始他們就看準了劉邦。

在劉邦起義之初,劉邦手下的士卒不多,他所參與的戰鬥規模也不大。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中,能夠運用策略的空間並不大,反而是個人的勇武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中,能夠發揮極大的作用。

我想樊噲,夏侯嬰,曹參,周勃,這一些劉邦的好兄弟,既然看準了劉邦能夠成大事,自然在這些戰鬥中,奮勇向前,從而脫穎而出,逐步被劉邦委以重任。

隨著戰鬥經驗的豐富,這些泥腿子出身的將領們,也逐步掌握了一些行軍打仗的技巧。但是,這些初步的東西,並不足以使得他們名垂青史,幸好他們及時打開了學習系統。

在與秦軍的交戰之中,他們肯定會招降納叛,吸收一些優秀的秦軍將領,加入到劉邦的隊伍。而這些人在投靠劉邦之後,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成為一隻部隊的主將。

但是劉邦也深知自己手下那幾個將領的能力並不足,這些秦軍將領,有豐富的領兵帶兵訓練的經驗,不讓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彌補這幾個好兄弟的不足,實在是太不上算。

所以我想劉邦這個精明人,很有可能安排這些人擔任樊噲等人的副將,用他們的經驗,做好傳幫帶的工作,使得樊噲等人的帶兵能力迅速提升,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事將領。

不僅如此,這些人的成長還得感謝項羽。項羽第一次見到劉邦的時候就給了5000人給他,這其中還有十個軍事貴族,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財產。

在當時千軍易得,良將難求,這些有家學淵源的將領的加入,也使得周勃樊噲等人有了一個偷師的平臺,他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使自己的指揮作戰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

所以這些人確確實實是泥腿子出身,他們也不是什麼所謂的天才,他們的軍事能力是通過一場場戰爭,通過其他人的教導,一步一步提升起來的,並不是一步登天的。


歷史評說


那我們來看看劉邦都有哪些狐朋狗友吧。

樊噲-屠狗

樊噲是劉邦的妹夫,他娶了呂后的妹妹,他在沛縣的職業是殺狗賣狗肉,那麼樊噲都有哪些出色的表現呢?

1.劉邦進入咸陽城的時候,想享受一下秦皇宮的奢華,樊噲就勸劉邦不能貪圖享受,要將秦宮寶物封存,駐軍於灞上。這一點很重要,第一,讓劉邦不貪圖享樂,第二,給秦人好印象,第三,將咸陽城留給項羽,避免觸怒項羽。

2.鴻門宴上,樊噲強行闖入宴中,怒斥項羽,劉邦搶先打入咸陽,卻駐軍灞上,就是為了等項羽進來,而項羽聽了小人之言,卻要加害劉邦,幾句話把項羽說得啞口無言,項羽就不好意思再對劉邦下手了。

3.在英布叛亂的時候,劉邦剛好生病了,不想見任何人,宅在宮中,樊噲直接闖入,以秦始皇和趙高的例子點醒劉邦,劉邦終於精神振作,與大臣們見面。

樊噲的這三次闖入,說明樊噲其實是謀略過人,並不只是一個陷陣殺敵的猛將,粗中有細,能文能武。

夏侯嬰-車伕

夏侯嬰是沛縣裡面的車伕,那我們也來看看夏侯嬰有哪些出色的表現呢?

1.韓信剛入劉邦陣營的時候,犯法應該當斬,韓信看到夏侯嬰的時候,就大喊,漢王不是要平定天下嗎?怎麼要殺壯士呀?夏侯嬰看到韓信氣度不凡,及時將韓信解救下來,而且還推薦給了蕭何。所以夏侯嬰不僅對韓信救命之恩,還有知遇之恩。

2.彭城之戰,是夏侯嬰帶著劉邦出逃,順便還帶上了劉盈和魯元公主,劉邦多次將劉盈和魯元公主踢下車,是夏侯嬰重新救上來的,所以夏侯嬰是救了劉邦一家子。

3.滎陽之戰,還是夏侯嬰帶著劉邦逃出滎陽,跑到修武的韓信軍營,直接拿走了韓信的兵符,然後率原張餘和韓信的部隊再與項羽戰鬥。

4.白登之圍,還是夏侯嬰帶著劉邦,慢慢的從匈奴人的缺口走出來,最後得救。

另外,周勃是養蠶吹笙的,灌嬰是賣生織品的,盧綰是劉邦的小跟班。另外蕭何是縣吏,曹參是獄卒,算是比較有文化有水平的。

其實,這個說明,只要有一個平臺,有一個好的團隊,每個人都從中獲得鍛鍊,發揮自己的特長,就能成就大業。


歷史簡單說


老爹有話說:

劉邦佔據沛縣反秦的時候,身邊跟著的人,有蕭何、樊噲、盧綰、曹參、夏侯嬰、周勃、雍齒、曹無傷等人。

這些人當中,也就蕭何、曹參、夏侯嬰等人的工作,還算得上體面些。蕭何是縣裡的主吏,曹參是他的下屬,劉邦是曹參的下屬。其他人,不是出身底層的屠夫賭徒之輩,就是目不識丁的農民。

劉邦結交的這些朋友,出身平庸,最後為何能夠成為治國統帥的頂級人才?

我們先要有一個認識,古代的時候,文武是分開的。有專門的人,從事打仗;也有專門的人,從事謀略。

還有一個,就是領兵打仗的時候。統帥們會召集手下的武將、謀士等人開會,大家一起商議攻城、退敵的策略,最後由統帥決定採用哪個策略,然後大家一起各司其職,執行統帥們佈置的任務。

由此,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指揮打仗是統帥們的責任,手底下的將軍們,只負責執行統帥們的指令。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治國統帥的才能,都是後天可以學習的。即使最開始的時候,是個出身底層的老百姓,最後也有可能,通過學習,成為一個治國統帥之才。我們不能帶著偏見,去看待這些出身底層的人。

所以,劉邦結交的那些販夫走卒朋友,雖然本身沒有什麼才能,但是不影響他們成為治國統帥的頂級人才。


老爹有話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不是說“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綿羊能打敗一頭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嗎?

這是有道理的。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我始終認為,要創業,要做事,必須有一個好老闆。

而且這個老闆是天生的。

劉邦就是那個天生的好老闆。

沒有劉邦,蕭何就是個小縣吏;

有了劉邦,蕭何就是丞相。

沒有劉邦,韓信就是一個四處遊蕩的潑皮無賴;

有了劉邦,韓信就是戰無不勝的大將軍。

我清楚,我這麼說,許多人不服氣。

其實,我自己也很難說服自己。

但我從樊噲身上,切切實實感受到了這一點。

秦末漢初,蕭何、曹參、張良、韓信、樊噲等人,恐怕並不是唯一的,肯定還會大有人在。

之所以他們默默無聞,就是沒有遇到像劉邦一樣的君主,才沒有發揮自己的才能。

樊噲就是一個沿街叫賣狗肉的,最終也成了大將軍、左丞相,還封了侯。

看一下樊噲的人生經歷吧。

劉邦做亭長,樊噲做攤販。

劉邦吃狗肉不給錢,樊噲見了劉邦就逃跑。

君臣沒發跡之前,活脫脫就是城管與小販。

小販的日子自古以來就不好過,老大不小的樊噲一直也娶不到老婆。

劉邦就忽悠樊噲,說自己的小姨子很漂亮,可以介紹給他做老婆。

如此一來,樊噲就屁顛屁顛地把狗肉主動送給劉邦吃。

劉邦還真忽悠的小姨子嫁給了樊噲。

既然劉邦的老丈人呂太公會相面,預知劉邦非等閒之輩,那麼追隨劉邦的人自然也會大富大貴。

要不,呂太公會把女兒嫁給一個賣狗肉的嗎?

當蕭何、曹參共同擁戴劉邦,起兵反秦,劉邦做了沛公,樊噲便做了他的隨從副官。

在前期,樊噲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看一下他的戰績吧。

與司馬橺在碭東作戰時,斬殺十五首級,被封為國大夫;

抵抗章邯時率先登城,斬殺二十三首級,被賜列大夫;

攻城陽,下戶牗,破 李由,共斬首十六級,被賜上間爵;

圍攻東郡守尉,斬首十四級,俘獲十一人,被賜五大夫;

破秦河間守軍,屢次率先攻入敵陣,斬獲有功,被賜爵為卿,封號賢成君;

攻武關至霸上,斬殺都尉一人,首級十人,俘獲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從這個經歷看,樊噲作戰勇敢,力大無窮。

一般人都殺不了他,只有他殺人家的份。

能殺狗就會殺人。

不過殺人也是個力氣活,連續殺人幾十個,不要說人家還會抵抗,即便不抵抗也不是一般人就有力氣幹這活的。

但也看得出來,樊噲並沒帶兵打仗,就是一個猛士罷了。

除了最後霸上一戰,所殺的人都是一般士卒,最多是級別很低的士官。

沒有誅殺過級別較高的將領。這也是樊噲殺人不少,但提拔很慢的原因。

這麼說,並不是否認樊噲的能力,樊噲還是具備一定能力的,這毫無疑問。

但具備樊噲這樣能力的人,何止樊噲一人?

韓信或許是千年一遇的將才,但樊噲這樣的將領,不敢說比比皆是,但絕對是不乏其人。

都清楚湖北紅安縣一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的故事吧。

樊噲就是類似這樣的情況。

有時候,人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有合適的機會施展,就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就。

樊噲真正的露臉,還是在鴻門宴上。

但也僅僅是一個目眥盡裂的大力士。

真正的工作,是由那些謀士們背後策劃的,樊噲就是勇敢的執行者。

樊噲真正的發跡,是在劉邦做了皇帝,開始剷除異姓諸侯王的時候。

這時候的劉邦,不缺乏出謀劃策的,給他出主意的人多得是。

但劉邦最缺少的是忠心耿耿的執行者。

這就是樊噲在韓信之後,也能成為大將軍的原因,而且還做了左丞相。

如果沒有劉邦,不好說樊噲就一輩子賣狗肉,但是大概率的事情。

起碼成不了大將軍、左丞相。

如果樊噲跟項羽單獨摔一跤,他肯定辦不了項羽。

再說韓信,本事是很大,可項羽不用啊,項羽失敗是他的事,韓信出不名,建不了功;

劉邦不待見,韓信也沒有機會;

項羽、劉邦都不待見,誰敢說別的人就會重用韓信哪?

假如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最大可能就是韓信一直提著劍在遊蕩,就沒有這個大將軍啦。

誰敢說同時期就沒有另一個韓信在遊蕩哪?

沒有了韓信,也就沒有了劉邦,也就沒有垓下之圍,也就沒人辦得了項羽。

但歷史沒有如果,因為劉邦有蕭何,有了蕭何,也就有了韓信,也就沒有了項羽。

再看看張良。

張良的祖先,五代都在韓國為相。

秦滅掉韓國後,張良不服,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就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遇到黃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

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也組織了一百多人的隊伍想造反,可由於勢單力薄,難以立足。

聽說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已經成了氣候,就想率眾去投奔。

正好在路上遇到了劉邦,二人一見傾心。

張良把《太公兵法》說給劉邦聽,劉邦大部分都能領悟。

於是,張良就果斷改變主意,決定投奔劉邦。

如果張良沒有投奔劉邦,而是追隨景駒的話,結果就不一樣啦。

只有在劉邦這裡,張良才充分發揮了其聰明才智。

項羽也有謀士,誰敢說范增就不如張良、陳平哪“

如果項羽採用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殺死劉邦,還會有後來的那些事嗎?

儘管樊噲很牛逼,如果項羽真要殺劉邦的話,不要說目眥盡裂,就是把眼珠子瞪出來也沒用。

有能力的人很多,一是要看有沒有機會,更重要的還是看有沒有一個好的帶頭大哥。

象韓信這樣的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更多的人還是需要象樊噲那樣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才能取得成就。

但這也少不了一個機遇。

實際上,劉邦結交的並不都是“狐朋狗友”,蕭何、曹參、陳平等人都不是。

只不過他們都不是安分的人罷了。

亂世之秋,本本分分的書呆子是沒有多少前途的。

不安分的人,往往都是有理想的人。

在合適的時機,遇到合適的帶頭大哥,創造一番事業,既是幸運的事,但也是不足為奇的事。

天分固然重要,但在實戰中磨鍊,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七色海棠


題主,你真的理解“狐朋狗友”的意思嗎?

首先,蕭何、曹參、盧綰、樊噲、陳平、張良、韓信、周勃、彭越、黥布、灌嬰、陸賈、酈食其等等,大部分都不是劉邦早年的朋友。其次,兩個強盜不論,這裡面大部分人都是有自己的職業的,有些人職業雖然低賤,但怎麼就成了“狐朋狗友”?狐朋狗友指的是不務正業,那些職業在當時哪個不正經了?

至於劉邦,一開始不事生產,是因為他瞧不起一般百姓的職業,後來當了亭長,大概類似現在的鄉長,卻如魚得水。蕭何嘲笑劉邦,說他大話多,成事少——有沒有想起早年的馬雲?蕭何、曹參後來面臨著被殺掉的危險,才投靠了劉邦,但投靠劉邦後,就幫了劉邦很大的忙。而且,這倆人的職位本身並不算低。

劉邦的朋友裡面真正有治國大才的只有蕭何一人,曹參也是文官,但後來成了武將,他一生都謹守蕭何的策略不敢逾越,沒有顯示出特別的治國才能。


才能當然是後天學習的,怎麼可能誰上去都行?誰上去都行的話,這些人的功勞為何參差不齊?都是打仗,軍功卻很不同,這就是才能的差別。劉邦自己很佩服蕭何、張良、韓信,便已經說明才能是後天學習的成果,否則大家都一樣,哪有這三個人的位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