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史前動物普遍巨大無比,而現在的動物都很小?

星空如此浩瀚,上仙帶你去看。

大家好,我是

星學菜上仙

本仙曾聽聞過這樣一個假說,說是在白堊紀的末期,小行星撞地球之後,揚塵帶來的漫長冬季造成大量植物死亡,導致食物嚴重不足。這直接使得大型動物幾乎全部滅絕,能挺過來的都得益於它們的體型足夠小。

緊接著,地球的溫度就持續走低了,天氣也逐漸變冷,食物有限,挺過來的小動物們根本就沒有成長壯大的環境,從此,動物不再朝大型體積演化,所以發展到如今,動物的體積普遍不如史前那麼巨大。

不過,有一種東西叫做倖存者偏差,人們之所以認為史前動物比如今的動物大,多數是受到史前巨型恐龍和巨型昆蟲的影響,其實這些都是個例而已。

事實上,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大的動物生活在現代,那便是我們所知的海洋巨無霸:藍鯨!

很多人看到電視、電影上還原出來的恐龍如此巨大,人類在其面前猶如螞蟻,那等巨大的體型帶給人類的壓迫感和衝擊感無比劇烈。

然而,當你真正見識藍鯨的時候,你會知道,藍鯨帶給人類的壓迫與衝擊絲毫不比恐龍弱,甚至更強,畢竟就連史前最大的恐龍在藍鯨面前都如若小孩。

為什麼史前動物普遍巨大無比,而現在的動物都很小?


藍鯨體長可達33米,體重可達180噸,體型大約和一架波音737客機差不多大。

事實上,當代的哺乳動物整體處於歷史最大時期,除了陸地哺乳動物在第大冰川時代有一些像猛獁象這樣的更大體型的動物,整體來說哺乳動物比中生代和古生代時期長的都大,而且要大得多。

當然,任何時期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的確都不如中生代鼎盛的爬行動物恐龍大。

為什麼史前動物普遍巨大無比,而現在的動物都很小?


大型化恐龍的產生是多因素結合的結果,比如充足的食物來源、高效的進食方式以及低能量消耗,進而突破了體型天花板。

如最大的恐龍蜥腳類恐龍,可以說是突破了進食的極限。

植食性恐龍在低能耗的情況下,高速的獲得能量,自己消耗的還少。這樣才有可能突破能量天花板,實現體型巨型化。

植食性恐龍巨大化,因此也衍生出了巨型化的肉食性恐龍,如棘龍、霸王龍。

為什麼史前動物普遍巨大無比,而現在的動物都很小?


而巨型昆蟲與巨型恐龍出現的時期不一樣,原因也完全不同。

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出現了很多巨型節肢動物。

那個時候的蚊子就比現在的蚊子大3~5倍;蜘蛛像盆栽吊蘭一樣大;蜻蜓甚至接近1米長,與現代老鷹大小相近;千足蟲可達1.55米,像條長蛇;巨型蠍子的體長可達2.4米;而巨型蜈蚣的體長達2.6米,看起來都像條鱷魚了。

這類巨型昆蟲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5000萬年,在二疊紀的晚期就消亡了。

為什麼史前動物普遍巨大無比,而現在的動物都很小?


史前巨型昆蟲,其主要的促成原因和當時空氣的含氧量有很大關係。

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二疊紀時期,地球上的平均溫度比較高,但更重要的是大氣中的含氧量更高。

當今時代的大氣含氧量為21%,而史前二疊紀時期最高達35%左右。

由於節肢動物都沒有肺,它們主要依靠體表的呼吸孔完成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當然,巨型昆蟲的成因不僅僅只和氧氣含量有關,那個時候的氣壓也比現在要高,可以保證有足夠的空氣進入昆蟲體內,這也保證了昆蟲的軀體可以長得特別巨大。

為什麼史前動物普遍巨大無比,而現在的動物都很小?


總的來說,當代最大的動物並不比任何史前時期的動物小,且海洋哺乳動物還處於史上最大時期。

所以說,人們認為現代的動物比史前的動物更小,只是現代的節肢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更小,而不能以偏概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