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武漢闖關”系列報道 為“大學之道”作出時代註解

【“武漢闖關”系列報道】

作為與武漢城市同名的大學,談及學校在這場戰“疫”的作為,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語帶鏗鏘:醫院有擔當,令人感佩。校友有情懷,令人驕傲。科研有實力,令人振奮。管控有力度,令人安心。育人有成效,令人鼓舞。

新冠肺炎蔓延以後,在漢高校立足校園、面向社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教學科研,紛紛以自己的智識優勢,開展科研攻關、社會服務和教書育人,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作出時代註解。

科研攻關,直抵病魔腹地

在武漢大學,有這麼一群科研人員,一直在與新冠病毒角力。

“疫情發生後,我們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我們深知時間不等人。”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說。

1月2日,藍柯團隊獲得高度疑似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標本;1月3日,通過部分基因片段的擴增和測序,基本鎖定了新型冠狀病毒;1月7日,完成病毒基因組全序列測定,完全鑑定出新型冠狀病毒。他們是國內最早鑑定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團隊之一。他們鑑定的病毒基因組全序列數據(分別命名為2019-nCoV WHU01和2019-nCoV WHU02)也在《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中得到引用。

在核酸快速檢測與規範化方面,武大科研團隊也成果不斷。武大藥學院劉天罡團隊、生科院藍柯團隊、基礎醫學院侯煒團隊、健康學院於學傑團隊等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南醫院、同仁醫院的檢驗科室合作攻關,研發和優化了基於數字PCR技術的病毒核酸檢測方案,提升了核酸檢測靈敏度、準確性和精確性。

在臨床診斷與治療方面,他們同樣貢獻突出。

武大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餘追教授,根據在金銀潭醫院工作經驗,向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提供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救治方案”。他關於早期通過機械通氣,尤其是早期氣管插管糾正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頑固性低氧血癥的理念,已經被湖北省內奮戰在一線的重症、急診和呼吸界同行所認可並應用。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教授團隊,率先進行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診療循證與轉化系統研究,形成臨床一線診療、護理經驗和循證醫學融合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診療快速建議指南》,並與王辰院士共同主編《實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手冊》,為一線醫務人員,尤其是縣市級基層醫務人員提供重要參考。

諮政建言,同樣是大學在學術戰“疫”征途上的重要一環。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楊燦明告訴記者,疫情暴發以來,學校發揮專業特色,經法管主幹學科和其他學科科研團隊之間“相互交融、密切協作”,圍繞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薄弱點問題,如依法防控、基層聯防聯控、野生動物保護、社會心理疏導、社區治理、復工復產等,第一時間將學科優勢轉化為抗擊疫情的智力成果。

“截至3月2日,全校師生已向社會各界報送一百餘份科研成果,多項政策建議已經在各級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實施,這也是為疫情防控貢獻出了中南大智慧,為攻克疫情開出一張張中南大‘處方’單。”楊燦明說。

社會服務,以所學經世濟民

大學依託著城市而發展,一所大學就是紮根於這片土地上的一棵大樹。當風雨來臨,大樹的每一片樹葉,都會努力為腳下的土地遮風避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各大高校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無數高校師生校友挺身而出,或捐贈錢款物資,或開展志願服務,為戰“疫”增添了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

3月3日,武漢大學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隊員、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青年教師李洋和學院圖書資料員李永生,在疫情防控一線進行了入黨宣誓。

疫情來臨,武漢大學迅速組織了一支青年突擊隊,下沉社區開展買藥、送菜、入戶排查等志願服務。李洋和李永生在第一時間報名加入了突擊隊,並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由於住處離學校很遠,李洋每天需要步行一小時到崗,他始終堅持,風雨不輟。“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當國家和人民需要我的時候,我義不容辭。”李洋說。

“援鄂醫療隊千里馳援武漢令人欽佩,盡最大努力為他們做好服務保障,地大人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2月16日,接到上級疫情防控指揮部致函,陝西、福建、海南三支援鄂醫療隊319名醫護人員即將入住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未來城校區學生宿舍。學校在第一時間予以支持,副校長劉傑帶領20餘名教職工連夜打掃出430間宿舍,學校專人24小時對接醫護人員需求,讓醫療隊員無後顧之憂。

2月24日,漢汽方艙醫院驗收前一天,得知其需要建設圖書角的消息,武漢理工大學迅速與漢汽方艙建設指揮部聯繫,定向捐贈一批書刊,幫助建設方艙“讀書驛站”。學校圖書館4個分館21位老師在6小時內完成了4100冊書刊的分揀、打捆、調撥。與此同時,圖書館採編部緊急聯繫書店,購置1236冊優質新書,組織人手星夜拆封,蓋好館藏章和捐贈章,打包送往方艙醫院。建成的讀書驛站傳遞著溫暖和希望,讓方艙醫院成為有溫度的“生命之艙”。

校園之外,身處全球各地的高校校友也紛紛行動起來,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溫暖地守護起這座城市。

武漢大學全球校友會相繼開展募捐活動,為武漢一線的醫院籌集醫療物資和資金。聯繫貨源、現場驗貨、商務談判、搬運物資、驅車送貨、聯繫物流……全球數十萬武大校友,都變成了武漢的後勤部、採購員。

武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唐其柱介紹,截至3月1日,武漢大學有關基金會和校友會平臺籌集的捐贈資金總額達1.68億元。武漢大學海內外校友、校友企業採購捐贈的口罩近1000萬隻、防護服60餘萬件、手套20餘萬雙、護目鏡10餘萬副。

一批批武大人挺身而出,以醫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站在戰“疫”的最前線,武漢大學的附屬醫院自有及接管、託管床位13300多張,成就著一段段護佑健康、著手成春的佳話。

暖心育人,守護學校根本

疫情之下,安置好大學生、關心並支持他們的生活與學業,確保“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是學校的本色擔當。

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介紹,學校按照“兩類學生、三類課程”的思路,調整畢業生、非畢業生的畢業及培養計劃。在網絡開課方面,學校根據不同類型課程網絡教學的便捷度,有的立即開展網絡實時教學,有的則提前錄製授課內容,之後再找公共時間釋疑解惑。

2月17日,武漢大學線上正式“開課”。截至目前,武漢大學開出線上本科教學課4110門,1848名教師授課,學習學生共計23182人、204067人次;研究生課689門,在線教學率達95.17%,公共必修課在線教學率達100%。有學生感嘆:新學期第一天雖然面對的是“冷冰冰”的電腦屏幕,但昂揚熱情的授課、積極熱烈的互動還是讓他們找到了開學上課的感覺。

“對科研人員來說,研究絕對不能因為疫情而中斷,必須讓他們在家也能搞科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解決研究生在校外期間無法訪問數據庫問題,與中國知網聯合,於2月7日推出“抗擊疫情,知網研學免費使用”讀者服務方案。“研究生院和知網開設了QQ諮詢平臺,推送了《研學平臺使用手冊》,檢索閱讀文獻、撰寫畢業論文都不會受到影響。”資源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魏超說。

疫情期間,科研團隊成員分散在全國各地,如何利用網絡把研究深入開展下去?這是近日困擾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龔健教授的一個難題。他正在承擔一項國土空間規劃重要項目,按照標書要求今年6月必須完成初步成果。學校立即支持他啟動應急研究方案:一是利用華為雲建立網上辦公系統,分配任務下去各自完成;二是科研團隊通過網絡會議形式進行專題研論,落實方案;三是通過微信、QQ和郵件等形式,加強與生產單位溝通聯繫。自1月30日實施這套“三步走”方案以來,龔健教授團隊都處於“研究在線”狀態。

一場疫情打亂了許多人的生活節奏,也讓學子們明白平平淡淡的生活來之不易,值得珍惜。

“疫情防控的這一個月讓我更加珍惜在武漢理工大學的生活,讓我更加明白曾經度過的六年快樂生活的寶貴。”武漢理工大學留學生安代飛在日記《抗“疫”,讓我更加珍惜武漢的留學生活》中寫道。

同來自也門的安代飛一樣,武漢理工大學有300餘名來華留學生在鼠年春節假期留校。寒假開始至今,學校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保障他們的安全與生活,留學生志願者們也積極行動起來。

“疫情當前,我們都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全力以赴對抗病毒,力所能及地守護美麗家園。相信偉大團結的中國一定能取得勝利,具有英雄氣概的武漢人一定能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安代飛說。

(本報武漢3月5日電 本報武漢一線報道組 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蔡闖、張銳、晉浩天、安勝藍、李盛明、章正、盧璐、王斯敏、劉坤、張勇、姜奕名 本報見習記者陳怡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季春紅、蔡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