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引言

關於隋朝歷史,話題度最高的人物莫過於隋煬帝楊廣了,其執政生涯顯示出了十分強的兩面性。早期的楊廣勵精圖治,平定突厥,興建大運河,遠征高句麗,雖然這些舉動沒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至少體現出了其勤政的一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隋煬帝楊廣劇照

但是在楊玄感發動叛亂之後,楊廣就好似突然變了一個人,在後來農民起義如火如荼的時候,楊廣更是偏居江都,無所事事,不由讓人懷疑這樣一位野心勃勃的君主怎麼會變成了這樣?而其中既有楊廣內心的變化,也和其周圍的大臣們轉變了政治態度有關,在楊廣久居江都的時候,其最為寵信的大臣為虞世基。

但是虞世基為了避免自己被楊廣遷怒,對於農民起義的軍情大多隱而不發,這讓楊廣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楊廣的消極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是虞世基畢竟曾經是一個名動天下的賢士,最終竟然變成了一個只會諂媚的小人,不禁令人唏噓感嘆,而我認為虞世基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轉變,是與其身邊人的教唆和楊廣的刻薄多疑分不開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隋朝重臣虞世基



南陳名士,隋朝賢臣

虞世基出生在南陳,當時他的父親並不是南陳高官,因此他小的時候並沒有從父親那裡繼承到太好的政治資源。虞世基小的時候就顯露出了自己的才華,他不但飽讀詩書,富有文采,更寫得一手好字,無論在草書還是隸書的書寫上,都有很高的造詣。當時的中書令陳奐見到之後便認為他將來會是南朝最有作為的官員。

隋朝的大書法家虞世南是虞世基的弟弟,兩人當時被稱為當世之"二陸",由此可見虞世基的文筆之佳。後來虞世基在南陳仕官,一路高升,做到了尚書左丞的位置,雖然他不經常參與到軍國大事的決策之中,但是文書卻多出自他手,行文流暢,條理清晰,多為世人稱頌。

當時的南陳後主陳叔寶胸無大志,面對國家的危局沒有選擇發奮圖強,而是耽於享樂。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中,虞世基也沒有積極勸諫陳後主,而是加入到了歌功頌德的隊伍之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陳後主陳叔寶

在一次群臣集會上,陳後主陳叔寶希望群臣能夠作《講武賦》,來陳述近年來南陳的軍事成就。虞世基現場揮毫而就,文章雖然文采斐然,但卻全部是吹捧陳叔寶的語句。這篇文章中既沒有說出南陳軍事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沒有提出任何的建議,還將屢敗屢戰的南陳鼓吹成勝利者,更將陳叔寶稱為"神武"皇帝,諂媚的嘴臉躍然紙上。虞世基的《講武賦》在《隋書》中有收錄,現節選如下:

"三獻式序,八音未闋。舞干鏚而有豫,聽鼓鞞而載悅。俾挾纊與投醪,鹹忘軀而殉節。方席捲而橫行,見王師之有徵。登燕山而戮封豕,臨瀚海而斬長鯨。望雲亭而載蹕,禮升中而告成。實皇王之神武,信蕩蕩而難名者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沉溺享樂的陳後主陳叔寶

雖然這可能只是虞世基在南陳糟糕的政治氛圍下作出的妥協選擇,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得出虞世基在其早年也並非人們印象中的完美君子。

在南陳被平定之後,虞世基一開始並沒有的得到隋文帝的重用,這可能因為在隋文帝一朝的時候關隴集團的勢力依舊十分強大,而且在南陳剛剛平定的時候南朝的士人們還曾經爆發過叛亂,這讓楊堅對於南陳官員不是很信任。不過在隋煬帝即位之後,南方官員們的處境就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為楊廣在擔任揚州總管的時候長期在南方任職,對於南朝文化很是喜愛,像虞世基這樣的官員便終於迎來了機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楊廣的登基給了虞世基這樣的南方士人機會

當時虞世基被授予了內史侍郎的官職,深得楊廣的信任,因此開始專門負責機密事務的處理,這也讓他逐漸靠近政治中心,成為隋朝朝堂新貴,躋身五貴的行列。而虞世基也沒有辜負楊廣的期待,在隋煬帝一朝,事務比隋文帝時期明顯增多,當時楊廣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就會與虞世基討論,有的時候文書甚至多達百份。虞世基在這種狀態下也能提出合理的建議並且將文書處理地很好,體現了其超群的政治能力,因此楊廣也對他更加依賴。

虞世基作為南陳舊臣,在隋朝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才重新被啟用,而在此之後他依靠自己突出的能力迅速佔據了朝堂之上的重要位置,並且在隋煬帝執政初期為隋朝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堪稱賢臣。但是從之前他對於陳叔寶的奉承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虞世基的政治表現與外界的政治風氣影響很大,而這也是其之後出現巨大轉變的原因之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南方士族形象

隱匿軍情,諂媚奉迎,亂世中賢臣的墮落

在隋煬帝執政初期,隋朝還處於發展期,政治風氣還是比較向上的,在這個時期虞世基還是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的。但是隨著隋煬帝連續遠征高句麗,興建大運河等舉措消耗了大量的民力,造成國內局勢不穩,隋朝的政治風氣出現了比較大的改變。隋煬帝開始猜忌大臣,並且性格也變得陰晴不定。

在這樣的情況下虞世基改變了自己的行事風格,他做事的標準從正確轉向了討好隋煬帝,虞世基重拾起了之前南陳的那一套,在平日裡用一切方法討好隋煬帝,這讓當時的隋煬帝感覺很好,虞世基也逐漸變成了楊廣最寵信的大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隋末全國各地爆發的農民起義

在這個時候隋王朝境內已經出現了大量的農民起義,對於隋王朝的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此時的楊廣已經變得十分暴躁,不喜歡聽到戰敗的消息,虞世基擔心楊廣會遷怒到自己的身上,於是便隱匿戰報,不再向楊廣稟報實情。這樣以來楊廣的心情雖然得到了改善,但是軍情卻出現了延誤,讓隋朝的統治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此事在《隋書》中有如下記載:

"於時天下大亂,世基知帝不可諫止,又以高熲、張衡等相繼誅戮,懼禍及己,雖居近侍,唯諾取容,不敢忤意。盜賊日甚,郡縣多沒。世基知帝惡數聞之,後有告敗者,乃抑損表狀,不以實聞。是後外間有變,帝弗之知也。"

當時東都洛陽正在遭受李密的攻擊,形勢危急,於是鎮守洛陽的越王楊侗便派使者元善達來到江都稟報,聲稱李密擁兵百萬,圍困洛陽,希望煬帝能夠發兵救援。而楊廣在當時對於農民起義的狀況是不甚瞭解的,因為在虞世基的口中,農民起義不過是一些小股勢力,不可能有這樣的聲勢。

此時虞世基擔心自己瞞報軍情的事情暴露,便聲稱元善達是敵軍的奸細,否則他又怎麼能夠突出重圍,來到江都呢。楊廣聽後勃然大怒,殺死了元善達,東都也終究沒能等來援兵。而且自此之後,其他大臣因為恐懼也不再向楊廣稟報外界的軍情了,隋朝政府的情報系統變得更加閉塞,終於走向了滅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隋末義軍領袖李密

在楊廣遷居江都之後,其性情出現了較大的改變,虞世基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採用了奉承的態度,這本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為了避免被楊廣遷怒,就隱瞞軍情,導致隋王朝的統治徹底走向衰敗,這樣的做法就是違背了身為人臣的底線了,而這也是虞世基被稱為奸臣的最大原因,而虞世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變,與他身邊人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近墨者黑,繼室妻子對虞世基的不良影響

前面提過,隋唐時期的大書法家虞世南是親兄弟,兩人在父親去世之後便一直生活在一起。起初兩人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他們兄弟兩人也都以高潔的品行為人所稱道。不過後來虞世基入仕為官,虞世南成為了文化界人士,兩人的發展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虞世基弟弟大書法家虞世南

在剛剛入仕的時候。虞世基還能保持自己的名士氣度,為官清廉,生活樸素。但是後來她娶了繼室妻子孫氏之後,虞世基的生活作風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他也開始收受賄賂,甚至還賣官鬻爵,其在生活中的作風也變得十分鋪張浪費。他與虞世南之間的聯繫也逐漸減少,這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虞世南看到了虞世基的墮落而自己斷了往來。虞世基後來的表現在《隋書》中有如下記載:

"其繼室孫氏,性驕淫,世基惑之,恣其奢靡。雕飾器服,無復素士之風。孫復攜前夫子夏侯儼入世基舍,而頑鄙無賴,為其聚斂。鬻官賣獄,賄賂公行,其門如市,金寶盈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虞世基從清廉轉變為貪婪

而虞世基從清廉轉變為貪婪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虞世基的政治風格,這讓他有了更強的權力慾望,這也是造成隋朝末年政治局勢混亂的原因之一,當時裴蘊等人也在利用各種方式爭奪權力,這讓本該同心協力走出危局的中央政府走向了內鬥之中。

在宇文化及發動叛亂的時候,裴蘊提前得知了信息,他們本來有機會制止這次叛亂。但就是因為虞世基對於裴蘊的不信任讓他在這個時候做出了不作為的選擇,葬送了自己和隋煬帝的生命。

虞世基作為曾經的名士,卻逐漸走上奸臣的道路,這裡面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他身邊人對他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自從虞世基放棄了清廉的作風,其權利慾與利慾也在不斷地膨脹,終於讓他將為人臣子的責任拋諸於腦後,虞世基的墮落也讓隋朝政府正式走向了滅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觀隋朝名臣虞世基沉浮有感

虞世南書法作品



結語

虞世基作為隋朝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其得到的評價往往是相對割裂的。一方面人們對於其年輕時的文采和名流氣度豔羨不已,感慨其英雄出少年。而且虞世基在剛剛入仕的時候也確實展現了與其名聲相稱的政治能力,堪稱宰輔之才。不過在其政治生涯後期,他卻徹底變成了一個只懂得溜鬚拍馬的奸臣,為了討好隋煬帝甚至連軍情都隱瞞了下來,讓隋朝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其買官賣官,收受賄賂的行為更讓人感嘆其墮落,為其惋的同時也多多少少會生出一些厭惡之情。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虞世基的人生就可以知道其結局其實是早就可以看出端倪的。首先在南陳仕官的時候,虞世基就已經在吹捧陳叔寶了,陳叔寶的處境與後期的隋煬帝又是何其相似。而虞世基會這麼做就已經體現出了其內心其實並不是無所求的,他年輕時的那種名士風流很有可能是受到環境影響的,虞世南作為書法大家,人格高尚,與其在一起時虞世基自然也受到他的影響,變成了君子。

而在離開虞世南之後,虞世基失去了他人的監督,又受到了孫氏的影響,逐漸成為了一名貪官,這可能都是因為其心中缺少那種堅定的信念吧。


參考文獻

1《陳書》

2《隋書》

3《資治通鑑》

文章內容來自銘儒說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