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真明白事理的人,大多曾經犯過更多的錯,有道理嗎?為什麼?

農在天涯


我覺得這話有道理。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犯錯誤。一個人在某一單位、某一地方摔過跤、栽過跟頭,很正常,也並不可怕,相反,他會因此記得很清,這些人,一般不會“好了傷疤忘了疼”,而是對自己曾經的“傷疤”會記得更清,甚至會記一輩子,並經常提醒和反省,以便在以後的人生旅程中,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報載,聯合國某機構在面向全球招聘職員時,要求必須在多個單位、多個部門任過職,否則,一概不用。同樣,國內某上市公司在用人時,專挑在工作中曾犯過這樣或那樣錯誤的人,而對於一點錯誤、一次錯誤也沒犯過的人,則不予考慮。

有道是:“吃一塹,長一智。”所以我們說,犯過更多錯誤的人,他們比普通人會更明白事理一些。


代安魁1


進入中年,每次晚上洗澡的時候我都喜歡把水溫調的熱一點,有一天還不覺得熱,於是把水溫調成了能夠最大程度接受的那種“燙”,當水從花灑噴出來淋遍全身的時候,我覺得特別舒服,於是忽然想起了一件往事。記得小時候去公共澡堂子,父親就很喜歡到一個水溫最燙的池子裡去泡,那時候特別不理解,人一上了歲數幹嘛洗澡的時候喜歡那麼燙的水呢?但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兩個字“舒服”。

看了這個問題之後,首先想到了這個故事,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提的不準確,應該改為“真明白事理的人,都曾經經歷過很多的事情”,這樣就全面一些,而如果一個人犯了錯,他當然會從中吸取教訓,變得明白一些道理,但這又何嘗不是他的一種經歷呢。就好比我上面提到洗澡的事情,年輕人,身強力壯火力大,當然不喜歡用太熱的水,而且因年齡段的關係也不會明白為什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身體各方面機能都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而“畏寒”就是其中一種,現在我已經到了中年階段,曾經的那種困惑因為有了體驗和親身經歷而自己找到了答案。

有句話叫“吃一塹 長一智”,這說的也是經歷,當你走過的路多了之後、當你的人生經歷越來越豐富之後,你很自然的就會明白很多道理,要知道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而一個人的成熟以及對待事物捭闔有度的行為舉止,很多都來自於他的經歷。剛剛我還回答了一個問題,而在那個問題中我講的一個故事,也能夠非常精準地印證這一點。我的朋友小宋,因買房而去找朋友借錢,結果他昔日的一幫死黨好友紛紛用言語推搪,倒是一個平時認為關係一般的同事把錢借給了他。買房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當經歷過此段波折之後,小宋大為感慨,因為他從中明白了很多事情,一個是人情冷暖世事難料,再一個就是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以及“真正的朋友”這幾個字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可以說從年幼到年老,我們都在隨著各個階段的經歷而不斷獲得知識、懂得了更多的道理。比如孩童時代,夏天媽媽不讓我們吃太多的冰棍,那時候你願意吃、願意一根接著一根的吃,所以你埋怨媽媽,但當你有了孩子之後,你同樣和媽媽的做事方法是相通的,那是因為你已經“懂得”那是在保護自己的孩子。再比如上學了,學習成績不好,老師家長都批評自己,那時你還懷有一棵怨恨之心,因為你不喜歡學習;而當你長大成人走入社會之後、當你覺得自己的知識無法支撐你完成工作之後,你會後悔當初為何沒聽老師家長的話,這時候你明白了,因為你的經歷告訴了你這個道理。

所以,我覺得真正明白事理的人,一定是經歷過很多事情的人,而原因,我在上面已經做了表述。


喜歡養花的男人


【何知了答】我認為一個人犯過更多的錯,未必一定是個真明白事理的人。而一個不明白事理的人,才會犯更多的錯。接下來說說我的看法:

什麼是明白事理?

《論語》中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zèn),膚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子張問什麼是明,孔子說:“想水潤物那樣講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瞭。

事情或他人也許並沒有那麼壞,而一個人慢慢,一點點講他的不好,聽的人不知不覺就聽進去了,並深信不疑。

一個人的委屈用苦大仇深的樣子去表述,讓聽的人身同感受,根本來不及分析詳情,冷靜思考,情感就跟著走了。

這兩種情況,人都會在同理心和正義感的雙重作用下,容易頭腦發熱,不辨是非。如果一個人都能拋開情緒,明察實情,那他的心就是清晰明瞭

明,是指一個人內心明瞭,什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世界看得通透,把人心人性看得透徹。

明白事理,剝開感性情緒的迷霧,直達事情的核心本質。

明白事理的人是怎樣的?

明白事理的人,客觀中立,依據事實,換位思考,明是非,懂進退。不從道德的角度評判,而是從人性的角度看待人事物,處理生活中的問題。能夠讓自己的做法和言行有理有據有節。

這樣的人,俗稱明白人,通曉人性,看透萬事萬物的本質,客觀中立,不妄言不武斷。什麼都能理解,什麼都能懂得,與他人能很好的溝通。

明白了事理,就不會輕易的被人利用,也不會輕易的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

三、不明白事理的人有哪些表現?

缺乏客觀的自我認知。分不清真實和虛假,滿腦子漿糊。認識不清楚自己的優缺點,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將到哪裡去。搞不清楚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係,渾渾噩噩地活著。

在社會中,找不到角色位置,不知道責任權利和義務。待在自我的小世界裡,狹隘封閉,別人走不進去,自己走不出來。

永遠糾纏於情緒。一遇到事,就慌亂急躁,惶恐不安;看心情做事,看心情做人,只有自己的心情,沒有他人的感受;

不是採取積極有效,理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去正視心情,而是一直困於情緒中,一團亂麻。

邊界感不清晰。隨意侵犯他人的私有時間和空間,也不允許他人隨意侵犯自己的私人空間。父母任意侵犯子女的空間,甚至侵佔子女的思想。

在兩性關係中,是一種佔有關係,而不是一種平等尊重對方的關係。他人不樂意的地方,也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反而為了達到自我的心理滿足,過分去要求他人。

四、明白事理的人,是怎樣形成的?

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性格品行、思想的發源地。如果孩子的父母是明白事理的人,言傳身教,孩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心中自有一杆杆,懂得世間人和物的運轉規律,自然也就明事理懂人情。

反之,

父母滿腦子漿糊,他們壓根不知道如何為人處事,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社會的關係,他們混亂的規矩,也內化為孩子的滿腦漿糊。他們也會成為一個不明白事理的人。《寄生蟲》基澤一家,典型的不明白事理的一家。

受經歷的影響。每個人從出生到離開這個世界,都不是單獨獨立存在的,而是必須要和他人、社會維繫緊密的聯繫。也就是說,個人的內在規則,是他和這個社會的人事物發生接觸碰撞時,自發形成的。

這些規則,又隨著時間,經歷的事,遇見的人,也會發生微妙的化學效應。有人想理清自己和外界的關係,而達到與自己和外界的和解,會不停的尋求認知。這些效應的發生,只存在於不停用腦去反省和覺悟,並把認知轉化為行動,再出新知的人。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之旅,都會在這個旅程中摸爬打滾,犯錯,再犯錯。有人在犯錯中總結了教訓和經驗:

有人卻在犯錯中,跌倒了,無法重新站起來,繼續往前走,只是傻坐在哪裡,等待老去。一輩子也無法理清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生。

受經典好書的影響。讀書的真正涵義,就是明事理,獲得智慧。一本好書,可以讓有志之人的思想得到洗滌,教化。

弗郎西斯·培根的《論讀書》中說到:讀史使人明智,因為"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讀詩使人聰慧,因為詩詩最精簡美麗的語言;演算使人精密,因為心會和數字一樣細如髮;哲理使人深刻,因為看問題的角度更多元;倫理學使人有修養,因為道德是每個人心中的準則;輯修辭使人善辯,因為出口成章靠的是邏輯。

一個甘於頹廢和平庸,眼裡只有物質世界的人,一本好書,如沒用的物品,只會束之高閣,無心閱讀。

看他人精彩灑脫的人生,悟他人聰慧睿智的思想,想自己故事,走靠近他們的路。

五、不明白事理的人,會犯更多的錯

不明白事理的人,腦袋一團漿糊,看不懂人性,摸不懂人心,說話不經過大腦,把身邊的人得罪完了,還全然不自知。家庭關係,社交關係,搞得極其緊張。

不明白事理的人,做事不經深思熟慮,抓起來就亂做一通。也理不清該做這事,還是那事,一鍋亂粥,還頻頻出錯。

不明白事理的人,無法對自己人生有清晰的定位,只是跟風從眾式地過日子,還自以為這是明智的。就如馬克吐溫說的:“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一個人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指引,沒有見識和技能,對人沒有正確的瞭解,對事物和社會沒有正確的瞭解,只是一味地困在情緒中,很難有所成就,也很難有一個好的人生。

做一個有思想和見解的人,做一個能明辨是非的人。物質世界求豐富的同時,精神世界也得到滋養和豐厚。

請努力讓自己活成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自己人生過得舒適愜意,且滿足。


何知了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吧:。我覺得這句話雖不決對,卻有一定的道理。

曾看過一期著名主持人大兵的演講,他說自己是一個反面教材。大學畢業後,他沒有像大多數孩子那樣,聽從父母安排,去考公務員,過那種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日孑,而是去找到一家電視臺,要應聘主持人,他被留了下來,從端茶倒水到編輯劇務,最後終有一天成了真正的主持人。在做主持人的同時,他也是一個業餘歌手,酒吧老闆,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旅遊愛好者。這些不同常人的經歷,在外人眼裡這就是在一次次犯錯,可他卻覺得人生無遺憾,這一次次外人眼中的犯錯,卻是他一生寶貴的財富,讓他真正明白了很多道理,那些是書本上沒有的。


用我自己的例孑來說,有段時間母親常在我耳邊說奶奶當初對她不好,而在我眼裡,奶奶對我和哥哥很好,我不耐煩地打斷了母親的話,跟她鬧得很不愉快。母親很傷心,說我不理解她。過了段時間,我和兒孑因為一件事產生了分歧,兒子情緒激動說了很多傷我心的話,當時的自己傷心極了。等情緒冷靜下來後,我才意識到剛才我也有錯,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他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他其實也沒錯,只是我們都沒有換位思考而已。經過了這件事情,我才明白了人有時雖會犯錯,但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若能將心比心,就會明白別人的不易。我給母親打電話道歉認了錯,我說:其實是我錯了,我沒有站在你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原來,人只有自己真正經歷了,錯過了,才能真正地明白很多道理。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就是一個一直犯錯的過程,經歷了,錯過了,才能在錯誤中成長。

|


什麼也不懂


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佛家講修行,其實是修感同深受!

人生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看見很多事情在你身邊發生,你會有自己的感受,有些事情,你也許覺得不值一提.

第二個階段,這些你曾經看到過的事情,一一發生在自己身上,你會突然發現,完全不是你以為的那麼輕鬆簡單,有些你曾經覺得無足輕重的事,對你造成的痛苦和傷害如此之大。

普通人只有經歷過,痛過,苦過,掙扎過,絕忘過,才明白人生艱辛。才能真正懂得理解,尊重,愛!


陳眾慕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水木清華76318705


我犯過的最大的錯,就是善良,總是不忍心去讓犯過錯的人去吃苦頭,總是左一次右一次的繞過別人,但是不知別人是否會向我一樣,當我想法狠心的時候又放下了,我想這種錯是一種善良,也就算了,不想和犯錯的人記較,這種犯錯也是寬容,向我這樣的人犯的都是這種錯,沒犯過其它的大錯,如人世間都是犯這樣的錯,人世界將會一遍美好,但是向我這樣犯錯的人將是少之又少


用戶1081530476592


真明白整理的人,大多曾經犯過更多的錯。這句話也未必有道理。

因為有一些人的明白可能是眼裡看到的更多,看到後還會思考,我覺得懂得思考且一直保持思考的人都不會是不明整理的人。話不說不透,理不辯不明,遇到事只有反覆思考,從各個角度去看待問題的人,才能算是一個明整理的人。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的多了足不出戶也能知曉天下事,關鍵是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這些天下事。

誠然犯過錯的人吸取教訓會懂得一些事理,但是愛犯錯的人的思考邏輯是不同的,出於思維慣性下次遇見類似的事他們依然會犯相同的錯的概率很高。所以他們有可能會繼續犯錯。

所以一個人明不明白整理,取決於他用什麼樣的心態與邏輯看待這個世界。


牛團毛絨玩具回收


不一定,明事理的人不一定就犯很多錯才明事理,同樣犯了很多錯的人不一定就明事理。

人在生活中會積累很多經驗,自己看書或者和別人接觸,等等,都能學到很多東西,更能讓自己懂得怎麼做人,明白怎麼處事,在這些過程中不一定就犯錯,但接觸了這些形成經歷是真的,所以說人生閱歷豐富,更能讓人活的通透。


再生草c


這個問題問的真好。還真的就是你說的那個樣子。人都是一點一點的成熟,一點一點的長大。慢慢的越來越懂事了。犯了錯越多明白的道理自然也多。經歷越多,明白的道理也會多。不是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嗎?讀萬卷書不如走千里路。其實各有精髓。一個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內心也會變得更堅強。小編不想說了,就這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