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三十功名之二,背景:这才是你应该认识的真实的春秋时期,下


三十功名之二,背景:这才是你应该认识的真实的春秋时期,下

春秋的文化与教育

当代大部分事物,都可以溯源到春秋时期

百分之八十的姓氏,其得姓始祖都是春秋人物。比如有文字明确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名就是老子李耳,就生活在春秋中晚期。

360行,行行出状元,很多行业的祖师爷也都生活在春秋时期,如木业的祖师爷鲁班、教育业的祖师爷孔子、餐饮业的祖师爷易牙。

中国典故成语、文哲经典有一半出自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的百家争鸣,造就了华夏文明的博大与精深。可以这么说,没有春秋,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文明。

文化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当时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当时的社会活动。

因为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奴隶与平民,都是不识字的,很多贵族子弟也没什么文化知识,频率最高的社会活动就是占卜。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王室占卜记录,为什么商周人那么迷信鬼神,大小事包括打猎、生子、战争、病痛、出行等等都要占卜,而且从古籍记载来看,仿佛比较灵验,否则人们不可能如此迷信它。

其实占卜师,是大学问家、高级知识分子,拥有广博的知识,相当于百科全才,不但懂心理学、天文学、社会学、历史学,而且因为职业原因,他们广泛接触王室、诸候、贵族、士人,甚至包括平民,得到的信息不但全面准确,而且广泛真实,然后他们根据自已的推测与分析来解释卦象判断吉凶,往往准确率比较高。

与占卜师一样也是大学问家的,就是史官。一类史官是记录君王的言行与政务,君王如果阅读这些内容也是犯忌的;另一类就是专门编著前代与本朝历史。因为教育的落后,技术含量最高的史官这一职务,父子兄弟传承比王位爵位世袭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三十功名之二,背景:这才是你应该认识的真实的春秋时期,下


春秋之前,生产力非常落后,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与平民,日出而耕,日落而织,全天茫于温饱,文化与教育只存在当权贵族之家。齐桓公创办了当时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竟然使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转至齐国,可见当时文化教育之落后。

春秋时,因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器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得到较大的发展,一部分人逐渐从生产中解脱出来,“闲余”时间寻求精神生活,文化开始从官方向民间下移。

尤其是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并广招平民学生,使原本只有贵族子弟的官学之外,春秋开始出现私学,墨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显赫的私学大师。他们众多的弟子游学诸侯、传习天下,包括华夏之外的蛮夷之邦。

诸侯争霸与政权更替,对人才的需求量扩大,使士阶层兴起壮大,也为私学提供了大量的师资。诸子百家,周游列国,百家争鸣,成为当时黄土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成为华夏历史的天空中一道缤纷的彩虹,光耀后世几千年。后世各学派奉为圭臬的经典大部分出自春秋时期。

纸张与印刷术是后来才发明的,春秋时期的文字是记载在竹简与锦帛上的,成本高,数量少。可以说,拥有书简便相当于拥有学问。为什么古代容易出大师,个人对资料的垄断占有也算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在当时,书籍还是王权的象征。周景王之子王子朝,杀了兄长自立为王,后被诸侯拥立的周敬王打败,在匆忙逃往楚国的过程中,拼命保住周室典籍,同时向各国诸侯宣称他的正统性。

大名鼎鼎的老子做为周室史官,也在逃亡的队伍中,时值公元前516年,老子55岁,在当时算得上是老迈之年。极守忠信的当世大贤老子,为什么背离周王室而加入逃亡队伍,实在是因为这批典籍的吸引力。

三十功名之二,背景:这才是你应该认识的真实的春秋时期,下


楚为南蛮之地,不懂周礼,中原诸侯基本不与他玩。楚庄王曾赤裸裸地问周王使者,周鼎的大小轻重,这便是成语“问鼎中原”的由来。中原诸侯无论多强,比如晋文公齐桓公,最多是争霸诸候,让周王室封为诸候之长,其他诸候始终遵循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等级,而蛮夷之地的楚、吴、越则直接称楚王、吴王、越王,相当的傲慢无礼。但楚多名君,历代楚王非常重视文化,所以王子朝携王室典籍逃亡楚国。

因为这批典籍的到来,尤其是随典籍而来的一批史官与学者,使楚国文化的兴盛发展与人才的培养起产生了质的飞跃,当时的文化中心开始由晋、鲁南移至楚,成就了唯楚有材的历史景观,出现了一大批生于楚或居于楚、影响华夏数千年的杰出人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老子、屈原、荀子、鬼谷子、张衡、范蠡、张仲景、韩非子、庄子、苏秦、李斯、伍子胥、宋玉等等。

春秋时的人名姓氏让人颇为费解。姓与氏是秦汉才开始统称姓氏并固定下来,先秦时代名字极为复杂,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姓代表血源关系,是祖先传承下来的,氏是同姓不同支的标志,所以氏是各分支可以自取的,而且在称呼上姓与名不连,氏与名相连。

三十功名之二,背景:这才是你应该认识的真实的春秋时期,下


比如屈原,芈姓、屈氏、名原。楚王的先祖姓芈、以熊为氏,楚王熊通的儿子熊瑕被封在屈地,就以屈为氏,叫做屈瑕,屈原就是屈瑕的后人。春秋战国之后的秦汉时期,因为户籍政策的出现,姓氏开始统一为姓,有些人就干脆以氏为姓,也有些人以先祖的名为姓或者官职为姓,于是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姓,中国当代大部分姓氏,得姓始祖均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因为出生在春秋中后期的孔子开始推行“有教无类”,所以平民才开始受教育。之前平民没有文化,不可能参与政治,所以春秋时期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人,都是贵族血统,有些是落魄的贵族子弟。

春秋之后的战国,又是与春秋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这是后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