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三十功名之二,背景:這才是你應該認識的真實的春秋時期,下


三十功名之二,背景:這才是你應該認識的真實的春秋時期,下

春秋的文化與教育

當代大部分事物,都可以溯源到春秋時期

百分之八十的姓氏,其得姓始祖都是春秋人物。比如有文字明確記載的第一個李姓人名就是老子李耳,就生活在春秋中晚期。

360行,行行出狀元,很多行業的祖師爺也都生活在春秋時期,如木業的祖師爺魯班、教育業的祖師爺孔子、餐飲業的祖師爺易牙。

中國典故成語、文哲經典有一半出自春秋時期,尤其是春秋的百家爭鳴,造就了華夏文明的博大與精深。可以這麼說,沒有春秋,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文明。

文化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只有瞭解了當時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當時的社會活動。

因為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占人口絕大部分的奴隸與平民,都是不識字的,很多貴族子弟也沒什麼文化知識,頻率最高的社會活動就是占卜。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王室占卜記錄,為什麼商周人那麼迷信鬼神,大小事包括打獵、生子、戰爭、病痛、出行等等都要占卜,而且從古籍記載來看,彷彿比較靈驗,否則人們不可能如此迷信它。

其實占卜師,是大學問家、高級知識分子,擁有廣博的知識,相當於百科全才,不但懂心理學、天文學、社會學、歷史學,而且因為職業原因,他們廣泛接觸王室、諸候、貴族、士人,甚至包括平民,得到的信息不但全面準確,而且廣泛真實,然後他們根據自已的推測與分析來解釋卦象判斷吉凶,往往準確率比較高。

與占卜師一樣也是大學問家的,就是史官。一類史官是記錄君王的言行與政務,君王如果閱讀這些內容也是犯忌的;另一類就是專門編著前代與本朝歷史。因為教育的落後,技術含量最高的史官這一職務,父子兄弟傳承比王位爵位世襲顯得更加順理成章。

三十功名之二,背景:這才是你應該認識的真實的春秋時期,下


春秋之前,生產力非常落後,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與平民,日出而耕,日落而織,全天茫於溫飽,文化與教育只存在當權貴族之家。齊桓公創辦了當時唯一的一所高等學府“稷下學宮”,竟然使中國的文化教育中心轉至齊國,可見當時文化教育之落後。

春秋時,因冶鐵技術的出現,鐵器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生產力得到較大的發展,一部分人逐漸從生產中解脫出來,“閒餘”時間尋求精神生活,文化開始從官方向民間下移。

尤其是孔子倡導“有教無類”,並廣招平民學生,使原本只有貴族子弟的官學之外,春秋開始出現私學,墨子是繼孔子之後的第二位顯赫的私學大師。他們眾多的弟子游學諸侯、傳習天下,包括華夏之外的蠻夷之邦。

諸侯爭霸與政權更替,對人才的需求量擴大,使士階層興起壯大,也為私學提供了大量的師資。諸子百家,周遊列國,百家爭鳴,成為當時黃土地上一道靚麗的風景,也成為華夏曆史的天空中一道繽紛的彩虹,光耀後世幾千年。後世各學派奉為圭臬的經典大部分出自春秋時期。

紙張與印刷術是後來才發明的,春秋時期的文字是記載在竹簡與錦帛上的,成本高,數量少。可以說,擁有書簡便相當於擁有學問。為什麼古代容易出大師,個人對資料的壟斷佔有也算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在當時,書籍還是王權的象徵。周景王之子王子朝,殺了兄長自立為王,後被諸侯擁立的周敬王打敗,在匆忙逃往楚國的過程中,拼命保住周室典籍,同時向各國諸侯宣稱他的正統性。

大名鼎鼎的老子做為周室史官,也在逃亡的隊伍中,時值公元前516年,老子55歲,在當時算得上是老邁之年。極守忠信的當世大賢老子,為什麼背離周王室而加入逃亡隊伍,實在是因為這批典籍的吸引力。

三十功名之二,背景:這才是你應該認識的真實的春秋時期,下


楚為南蠻之地,不懂周禮,中原諸侯基本不與他玩。楚莊王曾赤裸裸地問周王使者,周鼎的大小輕重,這便是成語“問鼎中原”的由來。中原諸侯無論多強,比如晉文公齊桓公,最多是爭霸諸候,讓周王室封為諸候之長,其他諸候始終遵循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等級,而蠻夷之地的楚、吳、越則直接稱楚王、吳王、越王,相當的傲慢無禮。但楚多名君,歷代楚王非常重視文化,所以王子朝攜王室典籍逃亡楚國。

因為這批典籍的到來,尤其是隨典籍而來的一批史官與學者,使楚國文化的興盛發展與人才的培養起產生了質的飛躍,當時的文化中心開始由晉、魯南移至楚,成就了唯楚有材的歷史景觀,出現了一大批生於楚或居於楚、影響華夏數千年的傑出人物,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老子、屈原、荀子、鬼谷子、張衡、范蠡、張仲景、韓非子、莊子、蘇秦、李斯、伍子胥、宋玉等等。

春秋時的人名姓氏讓人頗為費解。姓與氏是秦漢才開始統稱姓氏並固定下來,先秦時代名字極為複雜,由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姓代表血源關係,是祖先傳承下來的,氏是同姓不同支的標誌,所以氏是各分支可以自取的,而且在稱呼上姓與名不連,氏與名相連。

三十功名之二,背景:這才是你應該認識的真實的春秋時期,下


比如屈原,羋姓、屈氏、名原。楚王的先祖姓羋、以熊為氏,楚王熊通的兒子熊瑕被封在屈地,就以屈為氏,叫做屈瑕,屈原就是屈瑕的後人。春秋戰國之後的秦漢時期,因為戶籍政策的出現,姓氏開始統一為姓,有些人就乾脆以氏為姓,也有些人以先祖的名為姓或者官職為姓,於是出現了成千上萬的姓,中國當代大部分姓氏,得姓始祖均可追溯到春秋時期。

因為出生在春秋中後期的孔子開始推行“有教無類”,所以平民才開始受教育。之前平民沒有文化,不可能參與政治,所以春秋時期出現在政治舞臺上的人,都是貴族血統,有些是落魄的貴族子弟。

春秋之後的戰國,又是與春秋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這是後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