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子曰:“君子不器”,為何君子不器?

朱八戒CC


“器”是相對於“道”而言的。用通俗的話來說,“器”就是專注於某一方面技能的人,比如農民就會種地,就像杯子只能用來裝水。“道”則是融會貫通的人,不拘泥於技能,能超越於技能,得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理,是個思想家。

君子不器,意思就是說,要想成為君子,就要有大格局,有遠大追求,要找到人生的“道”,而不是停留於某種技能方面的貢獻。我們以幾個故事講述“器”與“道”的關係。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地,孔子一撇嘴:不會!樊遲一根筋繼續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花種樹,孔子再次冷冰冰地說:不懂!等樊遲一走,孔子氣得大罵:小人哉樊遲也!

學種地、種花就是“小人”了?要這麼說,孔子他老人家年輕的時候,沒少當小人啊。他給人當過司機,做過圖書管理員,甚至給人家主過喪,連他自己也承認,“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說,小時候家裡窮,做過很多讓人看不起的事。要是這麼說,老夫子不也當過小人嗎?

好吧,就算孔子後來不“賤”了,洗白了,他還強調所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六種技能,這個怎麼解釋呢?就算脫離了“小人”,總也逃不掉“器”吧?怎麼理解老夫子的深邃的思想呢?

首先,孔子罵樊遲“小人”,不存在道德譴責。“小人”在古代跟今天意義不一樣,古代是指代沒有大志向的人,並非道德層面的譴責。也就是說,孔子罵樊遲,不是說樊遲道德敗壞,而是說樊遲這個人志向不高,格局太低,不去“悟道”,儘想著低層次的“器”。

其次,“器”和“道”是兩個層次,而不是兩個對立面。如果狹隘地認為,“君子不器”就是不能從事專業技能,那一個人怎麼生存?社會怎麼進步?人類物資文明怎麼創造?

我們再拿孔子的兩個學生作對比,一個是子貢,一個是顏回。子貢是個大商人,事業做得很成功,孔子能有錢“出國旅遊”(周遊列國),全靠子貢這個金主支撐。顏回則是個書呆子,什麼也不會做,就會弔書袋,窮得叮噹響。

按“器”和“道”的理解,子貢就是“小人”,顏回是“君子”,那好了,你孔老夫子花人家子貢的錢,咋就那麼心安理得呢?

其實不是那樣,孔子並不反對“器”,否則就不會有“六藝”說法,其實孔子自己就對“六藝”掌握得非常嫻熟。孔子強調的是,人應該有“道”的格局,不應該“死在器上”。

就拿子貢來說,假如子貢能從做生意這個“器”中,悟出“道”來,就是“君子”,反之就是“小人”。這個思想的立意非常高,成為所有商界人士的最高準則!如果能從中悟出“商道”,那才是“企業家”,一味盯著利潤這個“器”,最終脫離不開“商販”的格局。

請問,企業家和商販的天地能一樣寬廣嗎?根源在哪裡,兩種人的格局不一樣嘛!一個追求“道”,一個墮落於“器”。

所以,“道”和“器”並非對立,而是兩個層次,“器”是“道”的起點,“道”是“器”的昇華,相互依存,就要看你願不願意,主動著眼於“道”,落腳於“器”。

像顏回這樣,起步就是“道”,只有很少人能做到,這就是顏回的偉大之處,但不代表顏回完全脫離了“器”,生活中的任何點點滴滴都是悟道的“器”。子貢能被孔子視為得意弟子,也絕不是“吃人家的嘴短”,而是子貢也是“求道”的君子。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為中國人的精神食糧,能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符號,原因就在這裡,一個簡單的生活現象,讓我們悟出了人生的格局問題,孔子偉哉!


尋根拜祖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談到君子所應該具有的品德時候,說君子不器。君子不器這句話,在歷史上眾說紛紜,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那麼君子不器到底是什麼意思?它表達了孔子怎樣的觀點呢?

好玩的國學認為,要真正理解君子不器,需要從三個維度去理解。

第一,到底什麼是君子,

第二器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三,君子不器這句話出現在論語為政之中,講的是如何才能管理好政事,那麼管理好政事,到底需要哪些品質。

解決了這三個問題,那麼君子不器如何解釋,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首先來考察一下,論語中的器的意義。按照楊伯峻先生版本的《論語譯註》中的說法,在論語中器字一共出現了六次,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出現在與子貢的對話中。子貢這個人有才氣,但也很自大,他問孔子說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就說了下面一段話。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孔子對子貢的評價是,他是一種尊貴的祭祀玉器,這種玉器是盛放祭祀用品的。

第二類仍然是與子貢的對話。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說你要做好事情,必須先準備好打磨好自己的工具。

第三類是孔子對名相管仲的評價,孔子說管仲之器小哉,這個器是肚量、心胸的意義。

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都有器具的意思。

那麼君子不器就應該解釋成,君子不應該去做一個工具。這當然是很表層的解釋,好玩的國學認為,這遠遠沒有觸及孔子所要表達的原意。

我們再來看易經中的一句話。易經繫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雖然不是孔子寫的,但是孔子專門寫了著作去解釋易經,這個著作就是《易傳》。易經的繫辭據說也是孔子寫的,所以這句話就應該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認為,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象、用。

所以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會拘泥於形式教條,他要去領悟萬物之道。這就像是哲學是無用之學,但卻有無用之大用一樣。一個君子,應該是追尋道義遵循大道的人,而不是侷限於某一個領域某一種技術的人,也就是說,一個君子他應該是哲學家,思考的是全局的、系統的問題,而不是細枝末節的問題。更進一步說,孔子認為,一個君子他不應是工匠,而應該時候全才,是大師,這樣才能承擔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任務。

我們從論語中的另外一段話,可以看出孔子的關於君子不器的思想。當時魯國的執政季康子,大概是想問孔子要人,參與國家的治理,季康子問:

“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

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在這裡,孔子概括了他的三個弟子的特點,並認為他們都可以從政,但孔子認為,這並不完美。要是一個人身上,有子路的果敢,有子貢的通達,有冉求的多才多藝,就更好了。這就說明,孔子認為,他的三個弟子身上的優點,其實還是器,還是技藝,遠遠沒有達到道的程度。

從以上的分析上來看,君子不器的意思應該是,一個君子應該是追求並遵循大道的,所以孔子講志於道,遊於藝,還說君子憂道不憂貧,一個君子應該有形而上的思維,而不是著眼於一時一地的得失,他應該是個具有系統思維的全才,而不是隻能做某一件事的工匠!


好玩的國學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提出:“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讀書人最理想的境界,而要成為君子的一個先決條件便是“不器”。

君子不器,可以有四種理解方式,這個問題的關鍵其實就在於【器】是什麼?

1、何謂器

器:器物;器具。

關於“器”的意思,孔子在《易傳》提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孔子說,有形的東西叫做器,無形的東西叫做道。

這個器,可以是具體存在的某種物體,也可以是一切物體的總稱,而道比器高級,它是從器物的個體裡總結出的整體的規律,是一種包含了各種器物特殊之處和共同點的總的存在。

2、君子不器的四種解釋

如同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一樣,不同的人看到“器”字,都很容易產生出自己獨到的理解。

一、當器表示器物時

作為君子,為政的時候,不要像器物一樣,照本宣科,要超脫形骸,做到因時因地而變,只有這樣,才能應對隨時變化的局面。

二、當器表示某種具體器物時

作為君子,為政的時候要嚴格要求自己,記住自己身上承載著百姓們的期望,一定不要以權謀私、忘記初心。

三、當器表示才能時

作為君子,為政的時候,切忌量力而行,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如果因為自己的才能不夠,導致百姓有所損失,那自己就是不合格的君子。

四、當器表示工具時

器理解為工具,這句話就有些嚴厲了:你想成為君子,為政的時候就不要做別人手中的工具,你要記住,你是為人民服務,不是為某個人服務。

四種解釋,各有各的道理,但無論哪種解釋,它們之間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為政以德”。


劍驚禪丶


子曰:“君子不器”,為何君子不器?


因為《論語·為政》中提到的這句話是一句相對獨立的話,並無前因後果:

子曰:君子不器。

所以這句話歷來解釋很多,而我們唯一能作為參照的就是《為政》二字。這是指“君子”在為政、為官、進行國家管理之時的一種行為品德。

“君子”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是指有美好品德、崇高理想的人。這種人在管理國家的時候,為何要“不器”呢?到底什麼是“器”?這就是解開這句話的關鍵。

《易·繫辭》:

形乃謂之器。

又有: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古人思想流派中管理社會和國家的方法,無非是“道、法、術、器”,“器”是在哲學思想的最底層,也就是“形而下”,是一種可見的,有形狀的東西。或者是器物(實物),或者是外露的才幹、專才,從這裡,“君子不器”也可以得到兩種解釋。

當“器”解作實物,即“相”時,所謂“君子不器”,即“君子不相”,大致是君子不形於聲色的意思。不過作為孔子門生,這一點應該是君子的入門修養。

所以這種解釋取的不多。

我們看第二種解釋。“君子不器”是指君子是不擅長於某一種技能的,也就是君子不是專家。在孔子的理念中,“器”不過是人們在追求“道”的過程中,學習各種“法”,使用各種“術”時憑藉的才能和工具。在個人修養的範疇中,使用“器”來追求“道”是一個比較低級的層次,因為相對於“君子之道”,某一方面的才能是淺薄的,雖然專精卻同時是受到侷限的。

作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在思想追求上要打開這個侷限,才能領悟“道”,從而一通百通。

真君子不能為“器”所侷限,也不能被“術”、“法”所迷惑,這些都只是通往“道”的某一個階段能幫助我們儘量靠近“道”的手段和工具。我們不能沉醉於這些而失去追求君子之道的本心。

就好像一個大領導,他需要了解內部管理嗎?他需要了解前端營銷嗎?他需要了解人事安排嗎?他需要了解市場調研嗎?他可以都瞭解,但是絕不能陷落在這些細節之中,大領導有大領導的工作,他更需要的是公司前進方向的把舵,一個真正高層領導,絕不是“器”,但是他手底下有一大把的“器”:各個部門的經理,就必須要是自己部門的專家。

而這些“器”的作用,就是讓“君子”從這些具體的事情中解脫出來,為整個公司、社團、國家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思考。

所以,子曰:“君子不器”。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前言:何為君子?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相傳,孔子有名弟子叫子貢,子貢是一位有錢的商人,成日裡穿著華服四處晃盪。孔子看不過去,便勸解道“君子不器”。

要明白何為君子不器,先要知曉何為孔子眼中的君子。

《論語》記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孔子眼裡的君子,是可以為政一方之人。這樣的人,往往將行動擺在言論前面,不僅博古通今,更有大局之觀和實幹之才,能將事態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以德行感化世人。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概如此。

而“器”,本意是器具,器皿,後泛指某種工具。

“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有能力治理一方的人,必須有學問,有修養,有領導力,而不是一種供人驅使的工具。至於深層意思,三葉草認為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01為政要通才

要在孔子所處的時代當一個好官,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清楚天下形勢,知曉百姓所思。

旱澇災害,為政者要第一時間救災;戰事起時,為政者要能指揮軍隊進可攻退可守;和平時候,為政者要思考當地的教育和致富問題……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是為政者要管理與考量的,如果他只懂一個方面或者壓根一竅不通,就難以施行仁政。

直白點說,當官的就是萬金油,什麼都得會。一個好的政治家,一定不可能只是個單純的政治家,比如曹操,既是詩人又是軍事家,又如商鞅,既是思想家又是改革家。古往今來,無數傑出的政治人才都如此,有多重身份。

為政者居於領導地位,只有什麼都懂,才能做出最科學合理的安排,別人也更容易接受這些安排,也就是以才德服人。

所以,為政要通才,才有能力指揮別人,而不被矇蔽,被人指揮。

02為領導要掌控全局

君子不器,對於現代人的意義,就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己可以更上一層樓。在現代社會中,居於金字塔上層的,總是管理者。團隊需要管理者,企業需要管理者,國家也需要管理者。

身為管理一個組織的領導,雖不用事必躬親,但必須讓一切盡在掌握中。

所以,作為領導者,與前面所說的為政者一樣,需通才。但更重要的是,不做一個多才多藝的技工,而是做一個多才多藝的管理者。

領導統籌兼顧,規劃全局,將任務分解給下屬。作為領導,他在某方面的專業知識可能比不上這方面的下屬,但各個專業之間的聯繫,各個領域的關聯,組織未來的走向,他看得更清楚。

所以,為領導要具備全局觀,掌控全局,而不是什麼事情都自己去做。

03個人學習知識要系統

君子不器,落實到我們每個普通人身上,就是系統性地學習,將單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面,形成無限大的空間。

現代社會,信息爆炸,我們卻在進行碎片化學習,獲取碎片化的知識。這容易造成一個假象:似乎我們什麼都知道,實際上我們什麼都不清楚。

比如,我死記硬背西紅柿是從哪個朝代傳入中國的,但我既不研究西紅柿,也不鑽研歷史。這個知識點對我來說,毫無用處,知道也等於不知道。

鮑鵬山教授說:“有不少人用瑣碎的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人生都不完整了,還怎麼當君子?

《荀子·儒效》寫道:‘’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有些知識,我們就算知道了也不能成為君子。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對自己會四種寫法的“茴”字很是滿意,卻無法改變他悲慘的一生。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對自己有用的知識,而且是系統性地學習。系統性學習是指學以致用,用以致學,關注知識之間的關聯,舉一反三,而不是照葫蘆畫瓢。

通過系統性地學習,我們可以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有所長,自然有所用。

以上,就是三葉草對“君子不器”的古今意義的理解。歡迎指正!


三葉草青青


“器”,一般都解釋為器具。孔子在《易傳》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不單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但是,道器不離,無形的規律的道,恰好就存在於有形的器物之中。

“君子不器”有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君子不器”結合“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去理解,是“君子不應拘泥於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後的目的”的意思,也就是說君子不應只認識到事物形而下的表面現象,更要去追求事物形而上的、“道”的真實。就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另外一種解釋是,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就是說器具各有專用,用於此者難用於彼,無法相通。君子是為學而成德之人,是通過學問思辯,修身踐行而集道德仁義於自身,明達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達識,不侷限於一技一藝。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論語》的《為政篇》中,就是說明為政者在這方面是有此要求的,換句話說:“允文允武”,便是“君子不器”的解釋。


逆襲的諸行無常


為何君子不器?

看了好多個朋友的回答,覺得這個問題很複雜。找了半天,找不到其它適合自己回答的問題,所以我也免強來說幾句。


首先,聽朋友說,“君子不器”這句話岀自《論語 為政》中。這就透露出這句話與為政有直接關係。由此可見,“君子”應該是指那些大大小小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器”,指的是器皿一類的東西,引申之意應該是指那些具體的事務。因此,“君子不器”應該翻譯為:作為領導者和管理者,特別是中高級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他的工作任務應該是明確一個國家、一個省……在一定時期內的奮鬥目標,制定方針政策、實施方案和監督管理制度等等,而不是直接去做具體的工作。因為,如果那樣的話,就會佔用他把握全局、搞好宏觀調控的時間。這樣,領導者和管理者不僅浪費了他們的精神,使心緒零亂,而且,從整體上看,工作的進展以及質量數量不見得會好。


然而,不論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深入到基層,適時收集工作進程中的新情況,發現新的問題,也更有助於改善後來的工作。有時不妨與基層的幹部甚至於老百姓具體操作一番,這有助於加深上級與下級、領導與人民的感情,也會對工作在基層人們的工作熱情產生推動力。所以,“器”與“不器”也要辯證地看待,一分為二地處理好。

以上是從為政的角度來說的。現在我們又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明一下。


其次,從廣泛的意義上說,這個“君子不器”中的“器”,就要聯繫到另一個概念了,那是“道”。“器”,我們可以解釋為某種器皿,還可以引申為做某種具體的事務的能力。比如:杯子的用處是盛茶或者酒,牛的作用是耕地,馬的作用是拉車或者征戰。而泡茶斟酒的人,用牛耕地的人,使用馬拉車征戰的人,他們在這裡是什麼角色呢?他們就是“君子”的角色,而茶酒、牛、馬就是“器”的角色。“道”是什麼呢?道就是規律,是規律性的東西。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在遵守規律、尊重規律、運用規律的前提下才可能成功。違背規律,那就不會是事倍功半,更是事與願違。


再從廣泛的意義上說,“君子不器”中的“君子”,可以理解為掌握一船規律、普通規律的人。與之相對應的概念就是“小人”,這主要是古人的觀念。“君子”是掌握規律的人,那麼,所謂“小人”,就是那些具體實施、做具體工作的人。在這個意義上講,君子並不含有褒意,小人也並不是含有貶意,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比如:大科學家和一般科技人員,就是這種關係。科學家研究和掌握的是深層的理論的規律性的東西,而技術人員掌握的只是具體的操作,深層的知識和理論他們不一定知道。

所以,“君子不器”,他們掌握“道”,掌握規律,把握宏觀。小人是器,要精於具體操作。君子小人要密切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三,我們從道德領域來討論一下。從道德領域來說此事,就沒有“器”與不器的問題。主要是說一下“君子”與“小人”這對範疇,在遠古時代,君子小人並沒有道德色彩。只是大約到了漢朝以後,才給它附加了道德觀念。也就是說,君子必定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們,小人必定是指那些道德敗壞的人們。直到現在,人們在不滿意別人的所作所為時,常以“小人”罵之,就是這樣來的。在這裡,剩下的只有德與不德的問題,不存在器與不器的問題。

到此停筆,歡迎批評!

20191024


用戶60397079085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裡邊,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眼中的君子,特指那些集學識、修養、道德、智慧為一身的人,不但博學多才,而且具有理想人格,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重任的棟樑之才,具有運籌帷幄,統領全局的本領。

這樣的人,因為具有多方面才幹,屬於全能型人才,因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而是經過了漫長而全面的修煉,才達到了全知全能。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君子,必須按照某種規律和規則,不斷歷練自己的本領、才華和智慧,才可以如願。

“器”字的本意是指器物、工具、容器,泛指那些有具體形狀,有固定容量,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物質,具有明顯的實用性。

比如說,一隻容量為600毫升的水杯,它的最大作用就是裝下600毫升的水,如果再想多裝下1毫升就不可能,它的容量限制了它的用途只是那麼一點。

因此,“器”字的引申含義是指一種束縛和侷限,會把許多事物限制在有限的、有形的框架之內,無法突破形而上的高度,發揮出更大更多的作用。

要想做一名令人敬仰的君子,必須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學習,衝破自身的侷限,領略到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才能真正提升自我的境界。

因為世間萬物從存在到運動,再到發展和變化,都有規律可循,眼睛是看不到這些的,只有依靠智慧去感受,感受的過程,就像悟道一樣,是提升個人境界和修養的過程。

跟人一樣,器有形,道無形,“器”只是外在的形式,“道”是內在的思想,道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把自身能量發揮到最大化。

很顯然,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吸收了道家思想裡的“無用之用”的思想。如果以辯證法去看待世間萬物,許多東西在它的職能範圍內,它是有用的,如果超出它的職能範圍,它就是無用的。

比如,古代常用“百無一用是書生”來形容讀書人,不少讀書人雖然滿腹經綸、才華橫溢,擁有壯志豪情,如果無法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無法發揮他的才能,做其他工作,如,種地、經商、賣藝、參軍等,他又不會,因此,古代落榜的讀書人基本上一輩子會窮困潦倒。

但他們同樣有很多用處和貢獻,比如,回到鄉里做私塾先生,給父老鄉親代寫書信、啟示、春聯,等等,只不過這些貢獻沒有安邦治國那樣偉大,容易被忽略罷了。

在孔子眼裡,“道”是真理,不能用有用和無用來衡量它的價值,君子的真正價值,就是體現在對“道”永無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真正的君子要有一顆心懷天下的情懷,不能像器具一樣把自己的才能量化,君子的所作所為要突破實用性與功利性,突破許多方面的限制,能做好大事,也能做好小事,走到哪裡,都可以體現出個人價值。

大道人稀。許多起來無用的大道,實際上關乎著人類的命運,作為君子,追求大道要比追求那些可以讓自己豐衣足食的生存能力,顯得更有意義。


鴻鵠迎罡


關於這個問題的解釋,可以說古今所有解釋的人都錯。

搞清楚孔子說的君子不器,有助於瞭解後世儒家是怎樣背叛和曲解孔子的。


先看看後世最有影響的一些解說:

何晏《論語集解》引包鹹:“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這個是傳統解說中最早直接針對君子不器的解釋。

朱熹《論語集註》:“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同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這個是在包鹹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發揮,也對後世影響最大。


後世,不管是劉寶楠,康有為,還是近現的錢穆,南懷瑾,大都是在朱熹定的調子裡解來解去,了無新意。


如果他們是對的,那麼這個問題就簡單了---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不是專才,而是通才,全才,說的好像孔子在幾千年以前就懂社會職業分工概念似的。


那麼我就想問一句,專才是器,全才就不是器嗎?能幹百樣活,會的多,只能是說各種器的功能集於一身,仍然是器!


南懷瑾說,政要通才,通才要樣樣懂,不器就是不成為某一定型的人,君子不器,放在為政篇,就是要說明為政的道理,換句話說,能文能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證明。純粹是扯淡。


為什麼這些人的解釋都是錯的?就是因為他們本身都是器,追求的是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後世儒家,自漢之後與政治合流,為了吃飯,為了吃好飯,甘心情願的成為皇權的依附,喪失獨立人格,自詡治理天下,其實不過是統治階級的器而已。


下面說說孔子為什麼說君子不器。又為什麼要放在為政篇。


先說說什麼是君子,孔子沒有給君子下定義,但是他舉過例子,也總結過君子應該具備的品質

君子的品質:仁,義,孝,友,忠,信,寬,恕,恭,敬,讓,敏,惠,中庸


這些品質和專才通才有半毛錢關係嗎?


但是君子是沒有才能嗎?單說孔子,“多能鄙事”“六藝皆通”“教書育人”,可見君子是有才能的,只是君子不以才能為謀生之用。


君子最根本的特點是:“君子謀道不謀食”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小人儒,求其用,以用謀食,君子儒,求其道,志在弘道。求其用者,器也,不管你會多少本事,也都是器。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之後,尤其是漢之後的儒,全是小人儒。


孔子在為政篇提出:“君子不器”--君子不是(追求成為)有用的器物。就是表明孔子的政治態度---君子不是工具,不要把自己當成工具,也不要成為別人的工具,去謀食。君子肩負天下大道,應當具備獨立的人格,道行則仕,道不行則隱,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是儒家中中國第一個具備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正因如此,他活著的時候才不得志,無法取得“現實的成功”,因為他不以用示人,他死死守著他的周公之道,我們不討論孔子的復古對不對,好不好,就說他這種獨立的人格,就足夠後世敬仰。


君子謀的是道--不是不可能也不應該是某種專業人員或者全才之士,君子是以天下為己任,以肩負道為使命,以弘道為自覺。君子不器。


吳公子燎


子曰:“君子不器”,為何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這句話的由來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這句話引自《論語·為政》。什麼叫“器”?《易經·繫辭》有一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有形的物質。在這裡,“器”是和“道”相對而言的,二者的關係是,如果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那就不能領悟、迴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

由此,孔子就提出“君子不器”,意思是說: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就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孔子為何認為“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絕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

孔子“君子不器”這句話是在《論語·為政》中提出的,因為他認為“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都懂。“不器”就是不能只成為某一個專業的人,一個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無所不通。從表面上看,一個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當演工友的時候,就是規規矩矩掃地倒茶,當演大官的時候,就要溫溫和和地做官,幹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這個學問,就是成為了真正的通才,否則只有變成專才、專家。這就是為了說明為政在這方面的道理,換句話說:“允文允武”便是“君子不器”的最好說明,比如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

“君子不器”的另一個角度解讀

孔子在他那個時代提出“君子不器”,是希望他的學生們都能朝著他指明的這個方向去努力,不要像有形的“器”一般,只能做一種用途,只學會或者掌握了一種專業,而應該讓自己成為通才,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通。在他那個落後的時代,提出這樣的見解的確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鼓勵人們跳出自己狹隘的領域和眼界,讓自己成為無所不能的通才。

但實際上,今天看來,孔子的這種說法也未必正確。首先,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無所不能、無所不通”,孔子所說的那種所謂“通才”是有一定的侷限性的,不論從人的精力、體力和認知能力來說,即便是再偉大的人物,他也成不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通的“通才”。因為在今天科技和專業技術細分領域如此繁雜的情況下,這種所謂的“通才”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偉大如愛因斯坦,他也不敢說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知啊。

其次,我們也不能一味強調把人才都培養成通才,而忽視專才的培養。韓愈提出“術業有專攻”,這句話是非常正確而且深刻的。在科技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更多的應該是鼓勵人們去爭當“專才”而不是“通才”。說得難聽一點,當下一些所謂的“通才”往往是看上去無所不知,實際上卻是什麼也不知,很容易培養出那種只知道高高在上指手畫腳的“官僚分子”,這樣的“官僚分子”不管是在國家單位還是在公司,都是發展的絆腳石,應該精簡所謂的領導隊伍,而充實精幹紮實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這樣,單位、公司,甚至是國家才有發展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